一位坚持自主理性和独立人格的人

lydia皖晴的秋天

<h3>儿时的巴山与在志愿军总部工作的父亲留影于朝鲜</h3> <h1> 1968年应征入伍的夏巴山,五十年代随父母来到南京军事学院,在宇花学校成了我的同学。小学毕业后,我们这些军人的后代就各奔东西,再次聚首已是56年之后了。我和巴山虽然都没能参加南京的同学聚会,但通过微信,我们海阔天空地谈及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使我得知了巴山坎坷的前半生。</h1><h1> 巴山在部队做营部书记时,正逢1976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喜欢做些理论研究的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发表了一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那时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年代,他的言论被济南军区列为重大案件反动言论集,这让他付出了两年的囹圄之苦,改革开放后才获得正常工作和学习。然而,执着的巴山并没有接受教训,在GDP硬道理为中心的年代又抛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被四川省委哲学权威康电副校长点题批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直到十八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十九大论断“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印证了巴山的论文体系。</h1><h1>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柯华庆看了巴山的论文后说:这篇文章与夏老一生曲折的传奇经历联系在一起,读这篇文章就是在读一个老人几十年对自主理性和独立人格的坚持……</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下面,我把巴山的这篇发表在1986年的论文公之于众,喜欢理论研究的人可一睹为快。</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科学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观理论基础初探</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兼论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86.7.5四川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班毕业论文)</span></h3><h1> 所谓“生活方式观”,就是关于生活方式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其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生活方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这是个老题目。随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兴起及国内外“生活方式热”向深广度的展开,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观充实新内容和新观点,这又是个新问题。本文力求对马恩经典论证作一点发掘,以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对科学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观的基础理论作一点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尝试。</h1><h1> 正如人类社会在诞生时就同时存在着生活和生产这一历史事实一样,马恩在创立唯物史观初期就同时提出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概念。恩格斯最早使用生活方式一词是1839年写的《乌培河谷的来信》【1】。马克思最早使用生活方式一词是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2】。他们最初集中阐述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是1845年首次合写的、标志唯物史观产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此后的《资本论》可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专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更可称为生活方式及其发展史的专著。</h1><h1> 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生活方式观也必须用物质生活说明精神生活,才能正确地阐述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客观规律。因此本文从狭义上理解生活方式的规定性,即从物质生活活动的过程及其社会形式出发,分析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和层次结构,并联系狭义的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及其社会形式,观察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而说明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对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的制约作用。这是本文立论的论域限定和具体论证的出发点。</h1><h1> 一、生活方式是历史基础的一部分</h1><h1> 本节考察生活方式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内容,科学地确立生活方式在社会存在基本范畴中的地位。</h1><h1> 马恩指出:“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之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3】。这里说明了一个极其浅显的事实:两个“首先必须”构成一个“真正基础”,即历史的基础包括两个物质方面,一是消费、二是劳动。唯物史观以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事实,阐明了最深刻、最普遍的原理:历史进程的真正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物质经济生活条件”【4】和“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5】,是“人们的社会存在”【6】和“实际生活过程”【7】。显然在这一类“种概念”之中是包含着狭义的物质生活和狭义的物质生产这两个“属概念”的。</h1><h1>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也不难理解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是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整体过程。“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8】。因为消费就是人们把自己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掉,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为。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就是运用一切手段生产产品用以消费并改善劳动者自身素质的过程。可见,物质生活及其方式同物质生产及其方式一样具有社会存在的基本属性。</h1><h1> 马恩论证生产方式总是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经典著作中从三个层次的含义上使用过生产方式概念:一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是最高层次的哲学抽象;二是指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是指生产的劳动方式,为了说明具体生产活动中由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一定的劳动方式,这是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9】。</h1><h1> 因此,理解马恩使用的生活方式概念也必须确定相应层次的含义:一是指生活能力与生活关系的统一,可以说明物质生活实践中人与生活资料以及环境之间的自然物质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这应当是哲学对生活领域的最高抽象,并成为生活方式观的基本范畴;二是指社会生活方式即物质生活关系,可以说明生活的社会形式,如:家庭、亲友、民族及社区等生活关系,这应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三是指生活行为方式,可以说明日常生活中由消费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一定的生活行为和模式,这是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有的文章把马恩关于“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0】的改变,作为方法论看待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里只是马恩当时的一个引证,所指的两个方式都不能直接上升为具有方法论的含义。因此,只有确定了生活方式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含义,才能把握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要素、环节和层次结构。</h1><h1> 首先,从人类与自然界的根本关系来看,“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11】。正如人们与生产资源的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前提要素一样,人们在生活领域里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处的关系和形式构成了生活方式的自然基础的前提要素。因为人类永远具有自然属性,只能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生存,生产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h1><h1> 其次,从人类生存的主体过程来看,“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2】,离开人们生命的生存活动,社会历史也无从谈起。因此,维持人们生命的生存以及人类自身的蕃衍是生活方式主体形式的要素。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即劳动力要素也只能在生活方式中得到更新和延续。</h1><h1> 再次,从人们消费生活的基本方式来看,“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3】。“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14】。人们在生产方式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谋得生活资料,通过消费维持人们生命的生存。因此消费生活就是人们利用生活资料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统一,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本形式。</h1><h1> 最后,从满足人的需求的目标来看,“新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5】。人们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一定的需求,生活方式是利用生活资料直接满足需求的物质形式,生产方式则是创造生活资料间接满足需求的物质形式。因此,人们需求的内在目的性就外化在生活方式的直接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而人们的创造能力则外化在生产方式的本质内容和基本形式上,需求就成为生活方式的直接目标和动因。</h1><h1> 本节分析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同生产方式一样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是人们在生活领域中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因素,生活方式也是其中的一个层次和要素。生活方式的基本环节即:适应生态环境、维持生命生存、满足生活需求、进行物质消费的过程,是以人与生活资料相结合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方式的基本环节即: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物质交换、创造使用价值、提高生产效益的过程,是以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两种形式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并决定着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同“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16】一样, 精神生活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改变。不是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决定生活方式,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价值观。这样理解社会存在中的生活方式范畴,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说明社会意识、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使科学的生活方式观对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经济消费等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h1><h1> 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历史基本变动的一个环节</h1><h1> 本节考察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地认识生活方式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h1><h1> 马恩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17】。</h1><h1> 根据马恩“两种生产”的原理和消费与生产“直接同一”的观点,社会的整个物质运动可以相对分成两个过程:在物质生产中消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从而形成生产方式;在人口生产中生活资料就转化成为生命生产的“生产资料”,通过消费创造人的体力智力和后代,从而形成生活方式。正是在这两种生产、两种资料、两种消费的相互转化变动中,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起构成了人类群体社会特有的生存方式。</h1><h1> 所谓生存方式是指生物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与周围环境进行不断输入和输出、所凭借的条件及要素和所采取的形式及功能。人类的生存方式是由猿类进化来的,其中根本的区别在于劳动方式的出现。&nbsp;</h1><h1> 首先,劳动是在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行为方式的演进中形成和发展的。猿类由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地上的生存活动方式,“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为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18】。继而在新的谋生方式的漫长世纪的实践中,这种直立行走、手脚分工的行为方式又迈向了利用天然工具、模仿和制造简单工具的决定性的第二步,即劳动方式的出现。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方式中出现了两种生存活动:一方面是以谋得生活资料而间接满足生存需求的劳动手段:另一方面是以利用生活资料直接满足生存需求的消费过程。如果说,用木石工具采集果实、捕获野兽己经是萌芽状态的生产方式,那么,用木头石块砸碎果壳、分割食物也已经是最初的生活方式了。</h1><h1> 随着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的进步,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输入和输出的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日益明显地区分为生产和生活两个不同的活动领域,各自所凭借的必要条件和所采取的功能形式也就相对独立地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基本行为方式:一方面是作为劳动者的人为行为主体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行为内容,通过劳动工具的行为手段直接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行为对象,达到获取生活资料的行为目的,即生产劳动方式;另一方面是作为消费者的人为行为主体与生活资料相结合为行为内容,通过生活用具的行为手段直接作用于生活资料的行为对象,达到满足生存需求的行为目的,即生活消费方式。</h1><h1>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正如学会了吃一切可能吃的东西一样,人也学会了在任何气候下生活”,“就产生了新的需要:需要有住房和衣服来抵御寒冷和潮湿,需要有新的劳动领域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活动”【19】。由于生活地区和生产领域的扩大以及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的自然资源的变化,使人们的生存能力也区分为:以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劳动为主的开发自然资源、从事物质交换的生产能力和以物质生活活动中的劳务为主的抵御自然危害、利用物质资料满足生存需求的生活能力,使人们的生存关系也相应地区分为:生产中的劳动、分配关系和生活中的消费、交往关系。“不同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20】。由此形成了具有地区、民族、风俗习惯差异的生活方式和生产行业、发达程度不同的生产方式,如原始农业、牧业、渔业等。</h1><h1> </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军人巴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然而,制约着原始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是血缘亲族制度即婚姻家庭方式,还不是社会生产方式。当人类社会在生存实践中逐渐将动物学的两性行为方式规范为社会学的婚姻方式之后,“家庭起初只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了从属关系了”【21】。在由群婚方式通过对偶婚方式向父权个体家庭方式的过渡中,物的生产方式及其关系超出了人的生产方式及其关系;经济因素更多地规范着婚姻家庭方式中的权利和义务。社会生产支配了家务劳动,社会关系支配了家庭关系,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以地缘业缘关系构成了生产方式的主要关系,以血缘亲族关系构成了生活方式的主要关系,从而逐步使家庭群体成为生活方式的主要场所,使作坊、野外成为生产方式的主要场所。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完备的形式最终划分了出来。社会生产方式逐渐成为决定的、主要的因素推动着历史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h1><h1>&nbsp; 但是,生活方式对历史进程仍然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人类步入私有制社会之初,个人支配和占有的对象首先是剩余的生活用品,私有的萌芽从生活领域发生。然后通过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和生产方式的私有制度“使个人占有成为占优势的规则”【22】。在阶级对抗促成国家形式之前,“个体婚姻制度下的夫妻间的对抗”是“最初的阶级压迫”【23】,“父权支配着妻子、子女和一定数量的奴隶”,“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奴隶制,而且包含着农奴制”,“它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24】。生活方式本身也构成阶级范畴的一个要素【25】。正是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化变动的历史过程中,人类自己创造了阶级和国家的历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以先进、合理、发达的生产方式与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物质变动,实现消灭阶级和国家的历史使命。</h1><h1> 本节分析可以看出,生产方式是历史变动的基本力量,但不是唯一因素,生活方式也是历史物质变动的一个环节。在生产方式对历史主要作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因素、需求增长因素、人口发展因素、血缘亲族因素也曾是历史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且至今“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26】。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一致进步相统一,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杠杆。这样理解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进一步认清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现实作用,对吸收、借鉴西方和外民族有益的生活方式,建立更高层次的符合我国民族特征和优良传统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具有指导意义。</h1><h1> 三、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对立统一运动是实现需求增长递进及其规律的永恒动力</h1><h1> 本节考察需求不断增长和层次递进总体运动过程,科学地理解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h1><h1> 马恩曾把人们的需求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当代苏联及美国等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也类似地分为五个等级,即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社会化的复杂物质需求、人际交往的社会交往的需求、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等等。</h1><h1> 人类需求的本质不仅是人们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重要的是需求本身在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中,引起新的需求不断增长和由低向高的层次递进。这就是所谓人类社会本质属性的需求不断增长和层次递进规律。在这一运动规律中,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表现为同一层次上量的增加和向高一层次上质的跃进。</h1><h1> 在需求动因的驱动下,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按照各自的节奏进行运动:人们借以生产的产品,实现生活的消费,满足自身的需求,又引起新的需求和新的目标。简易表示可归结为以下总体过程:“需求---生活---生产”的前提过程与“生产---生活---新需求”的后果过程的统一;“新需求---新生活---新生产”的新前提过程与“新生产---新生活---更新需求”的新后果过程的统一;如此循环更新,以至无穷。</h1><h1> 其中,同一层次的运动过程主要表现为需求、生活、生产在量上的不断增长和渐进发展,可谓“与日俱增”。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在量上基本上得到满足后,更高一层次的需求通过生活消费反馈到新的生产中,人们在新的实践和探寻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创造新的工艺和工具,并逐渐在新的劳动方式和技巧功能上获得新的质的突破,新的产品迟早会改善人们的生活,使高一层次的需求在量上又逐步得到满足。这主要表现为生产、生活、需求在质上的递进和飞跃发展,可谓“更新换代”。可见,生产规定着生活并满足着需求,需求诱导着生活并反馈着生产。这是最基本的现实过程,也是最抽象的一般原则。</h1><h1> 在“与日俱增”和“更新换代”的总体运动中,产生方式主要以间接满足需求的形式,在社会生产过程的客观规模上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质变的跃进性,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或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等。生活方式主要以直接满足需求的形式,在日常生活过程的微观范围上表现出相对的波动性和量变的渐进性,如消费品耐用程度、使用周期,以及季节、地理、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增长与递进、量变与质变、直接与间接、微观与宏观的矛盾运动中,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历史辩证法对立统一的核心即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在这个动力推动下,原始时代人们生存的本能需求,早己发展为文明时代人们吃、穿、住、用、行的一般需求,而现代化社会的营养、烹饪、时装、美容、健美、保健、长寿、旅游等,逐渐成为人们更高级的需求。</h1><h1> 本节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和生存能力是无限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满足需求的增长递进中,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整体结构,改变着需求的对象和手段。但是需求永远保持着人类本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两种方式的发展变化永远不能脱离人的本性的需求。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两种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西方社会学家观察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病”,强调要在“家庭里和工厂里保持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27】。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应当根据人民生活的需求结构、层次、类别及其客观规律,科学地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规划,促进生产高涨和人民生活富裕。</h1><h1> 本文综上所述,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观,不仅要“唯”生产方式的“物”,而且要“唯”生活方式的“物”。马恩根据历史时代和革命斗争的主要矛盾,系统研究并着重解决生产方式的基本理论形成了“生产方式观”。同时对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原则也作了科学论证,为我们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生活方式问题留下了广阔领域。</h1><h1> 《“七五”计划》指出:“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的全部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当前既要克服“先生产、后生活”的片面性,又要防止“高消费、高刺激”的盲目性,确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引 文 注 释</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马恩全集一卷511页 【2】马恩全集一卷346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3】马恩选集三卷41页 【4】马恩选集二卷537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5】马恩选集四卷511页 【6】马恩选集一卷270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马恩选集一卷30页 【8】马恩选集二卷93页&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9】马恩列斯毛 论历史唯物主义 472 489 478页&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0】马恩全集四十七卷501页 【11】马恩选集一卷24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2】马恩选集一卷24页 【13】马恩选集一卷32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4】马恩选集二卷93页 【15】马恩选集一卷32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8】马恩选集三卷508页 【19】马恩选集三卷515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6】马恩选集一卷270页 【17】马恩选集四卷2页&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马恩全集二十三卷370页 【21】马恩选集一卷33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2】马恩选集四卷170页 【23】马恩选集四卷61页&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4】马恩选集四卷53页 【25】马恩选集一卷693页</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26】马恩选集一卷34页 【27】《大趋势》47页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