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吹来时尚的风

道旁李

<h3>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h3><h3>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h3><h3> 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几千年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h3><h3> 2019年7月,随团深入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凉山彝族腹心地,“依诺”文化的中心,彝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独特的地区----美姑县,参加依诺方言区高山彝人一年一度的尼姆·约纱茨(剪羊毛节)民俗活动。活动期间,全县及周边的四村八寨乡民都举家出动,共庆节日。由于正值暑期,在外的学子也都回到家乡,我发现今日彝乡青年男女们,不仅衣着款式、穿戴配饰、通讯工具等多了几分前卫、时尚,而且他们与人谈话交流、肢体语言、拍照姿态等方面,也显得那样的落落大方、得体自然,让我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彝乡山寨,正悄然有了新发展、新变化,新气象、新风貌。短短几天,我用镜头记录着这股彝乡吹来时尚的风……</h3> <h3>靓女</h3> <h3>爱笑的高中生</h3> <h3>我的青春我做主</h3> <h3>小伙子大步走</h3> <h3>带着孩子一起来</h3> <h3>我不是丐帮的</h3> <h3>自己找亮点</h3> <h3>大方的姑娘</h3> <h3>小妹妹跟上了</h3> <h3>时尚丽人行</h3> <h3>都很享受</h3> <h3>甜蜜的爱情</h3> <h3>酷毙……</h3> <h3>自信与羞涩</h3> <h3>回头率</h3> <h3>谁说农村妹子土</h3> <h3>粉红的连衣裙</h3> <h3>挑选球鞋的小伙</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赶场归来</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7月摄于美姑县</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