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翻开封尘的岁月,枣红色的相册已破烂不堪,发黄的照片依稀可见岁月的痕迹,一幅画面慢慢向我走来。1949年12月的某一天,在铜梁县体育街过街楼陈氏家门口,一女孩像往常一样悠闲的跨入家门,进入家门直接上楼进入闺房将门关好,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一个布包,打开窗户将布包扔了下去(同学接应),再然后甩着双手跨出了家门。就这样,母亲跨出了人生的新纪元。与此同时,在重庆大坪,一个叫于伯恩的男孩也应征入伍啦!</h3><h3> 跟逃出来的同学一起从铜梁走到璧山,在璧山母亲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那娇小的身躯顿显高大。母亲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唱唱跳跳,一到部队就分入了12军34师文工队,当时的部队急需这样的人才。就这样母亲跟随这支部队走南闯北,跨过了鸭绿江,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成为魏巍笔下的最可爱的人!</h3><h3> 在入朝前夕,人人都在跃跃欲试,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而欢欣鼓舞时,母亲被通知属于身体较弱的几个,将被留下来。在一篇《女人,向战争挺进》的文章里母亲这样写到: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把我一下子被打懵了,只觉喉咙发硬,眼泪不争气的往下淌。沉默了一会,我流着泪向组长请求,说,誓师大会上的誓言我保证说到做到,请向领导反映。下午,又去找协理员王钦佩同志,向他表决心,恳切要求让我到朝鲜战场去。</h3><h3> 当晚,全队行军拉练,每个人都全副武装,负重三十来斤,由一个一米八的大个子带头前行。母亲这样写到:我明白,这个晚上对我的一生都将至关重要的。我只要有一丁点闪失,掉下队来,就休想入朝了,不但一切豪情壮志将付之东流,而且还将铸成一辈子的悔恨。我暗暗告诉自己:咬紧牙关,拼死也要跟上队伍,一步也不能拉下!</h3><h3> 就这样在1951年3月23日傍晚,母亲在一个叫长甸的地方跨过鸭绿江了!母亲这样描述道:我悄悄地把挎包里的豆腐干丢进江里,心里默默念着:鱼儿呀!你为我作证,我现在是一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了!</h3><h3> 我想,母亲的文章讲述的是那一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抱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爱恋,将青春岁月无私的奉献给了祖国。母亲这样写到:我的回忆也许会让今天的许多人惊诧:那时你们究竟图个什么?怎么没有一点罗曼蒂克呢?难道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感情空间?我只能说,那时我们就图理想、图干革命。我们的感情空间充溢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理想色彩和革命激情,哪里还容得下罗曼蒂克哟!</h3><h3>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把这段封尘的岁月以这样的方式展示在大家面前,只是为了那些忘却的日子!为了怀念我的父母!为了记忆不再碎片化!为了记住那些最可爱的人们!</h3> <h3>这是当年的政治部主任为《烽火青春》的题词</h3> <h3>这是父母曾经带过的手表⌚️,我一直小心的保留着,睹物思人,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感觉他们芳华犹在!</h3> <h3>母亲的题目是《女人,向战争挺进》</h3> <h3>这徽章已经发黑发暗,可母亲一直保存着,一辈子走南闯北从未丢弃,那是她曾经的荣耀!</h3> <h3>曾经问过父亲,转业时为什么不回北京?为什么不留在杭州(母亲已转业在杭州电信局工作了)?而要回到四川?父亲答到:把老婆孩子留在大后方我放心,部队随时召唤我回去都没有后顾之忧了。当时只觉得老爸还舍不得部队,是一种家国情怀。当看到这“预备役军官兵役证”感觉又明白了许多,祖国的召唤通过这一纸证书是连得那样的密切,那样的清晰可见,“随时准备着”它不是一句口号!</h3> <h3>这是34师文工队部分人员,看着爸妈是他们中间的一份子,顿感骄傲!</h3> <h3>这是34师文工队回国后在浙江金华照的全家福,那时父亲已不在文工队了。</h3> <h3>这是1949年12月腰鼓队在璧山街头进行宣传演出,母亲就是在那个时候入伍的。</h3> <h3>斑驳画面的后面,依稀可看见当年偷偷离家出走的小女孩!</h3> <h3> 1949年12月父亲在重庆大坪参军,这是走之前与母亲及兄弟姐妹们的合影,奶奶身体又不好,大儿子就要参军走了,那是啥滋味呀!</h3><h3><br></h3> <h3>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就是当年的那个傍晚,一群热血青年,怀揣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爱,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战争,好多青年学子将生命留在了那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再无回头之日了!</h3><h3> 又想起父亲得病的日子,得知病情无法挽回时,母亲很是悲伤,无法释怀,父亲安慰母亲说:比起我们那些躺在朝鲜的战友,我们已经赚了,比他们活得多多了!😭😭😭</h3> <h3>12军全体文艺战士,⭕️的地方就是我母亲!</h3> <h3> 他们不但要演出,还要担任救护任务。听父亲讲过,有一次去清理尸体,死者的荷包都要翻,手一撑进去,抓出来的都是蛆。天天面对死亡那是一种啥样的心情💔💔💔</h3> <h3>在战壕里搞创作</h3> <h3>歌剧《在古直里的土地上》,在全军汇演上得一等奖,右后排站着的朝鲜妇女的就是我母亲。</h3> <h3> 这一张相片我一直很喜欢,我一直跟妈妈说中间的叔叔像电影里王芳的首长爸爸,当然妈妈就是心中的王芳啦!</h3> <h3>母亲的舞台照</h3> <h3>发黄的照片透出来的确是青春岁月的气息!</h3> <h3>很喜欢他们穿的苏轼服装</h3> <h3>后面右边站着的就是我父亲,那像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哟!</h3> <h3> 照片已发黄,笑容依然在。从他们的脸上你能看出战争离他们很近吗?不管环境有多艰难,他们永远是信心满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让他们面对一切。</h3><h3> 听爸爸讲,由于环境不允许,卫生条件极差,土一身泥一身汗一身,好多时候都没条件洗澡。有一次大家都长了虱子,没办法清理,煮衣服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又没有锅,只有拿炊事班做饭的大铁锅来煮。于是,喜剧发生了,前面煮虱子的水没及时倒掉,后来的战士就直接下米做饭了,那天的饭看着吃着都怪怪的。最后成了他们自己的笑话,还用一种自嘲的方式讲与他人听。</h3><h3> </h3> <h3>跟朝鲜老百姓在一块</h3> <h3> 母亲跟祖国慰问团的同志们合影</h3> <h3>最喜欢的照片!</h3> <h3>可爱的朝鲜小女孩,你还记得当年的这个叔叔吗?</h3> <h3> 他叫蔺政,我们管叫他蔺叔叔,一个特别能侃的叔叔,只要有他在,孩子们肯定都围绕在他的身边。</h3><h3> 他跟我爸那是过命的兄弟,在朝鲜时,我爸得了一种怪病,俗称“羊毛钉”,发烧发得人奄奄一息,卫生队的药吃下去一点动静都没有。就是蔺叔叔用针在我父亲的肚子上挑出了几根像羊毛一样的东西来,之后病情得以好转,有其他的战士不信这种土办法最后就病逝了,可惜呀!</h3> <h3> 这是志愿军把美国鬼子打到了三八线,停战协议生效的那一刻,志愿军和朝鲜老乡一起载歌载舞。图片中的志愿军女战士就是我母亲,母亲说这图片本是要上解放军报的,可惜曝光了,但母亲还是把它视为珍宝,这具有历史性的时刻!</h3> <h3> 这是回国后战友之间的合影。父母那个时候应该在恋爱之中,父亲那个时候已不在文工队了。</h3> <h3>脱下军装,母亲依然是青春靓丽!就地转业在杭州电信局工作。</h3> <h3> 1956年8月,这对经过战争洗礼的战友终于结为伉俪!直到1964年父亲转业,一家人从杭州举家迁往四川的铜梁县。在那里他们又经历了人生的另一次考验——文化大革命。</h3> <h3> 他们中很多都从战友结为了伉俪!</h3> <h3> 又将他们的友谊传递给了下一代,这张图片🈶玄机,熟悉我们家的人能看出昵端😄那站在最前面的小丑鸭就是我,荷包里装的是当时天府广场修毛主席像时捡来的汉白玉碎石🤭🤭🤭</h3> <h3>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风霜雨雪带走了他们的青葱岁月,却带不走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战友情。在他们无数次的聚会中畅谈他们共同的、属于他们的过去,他们在一起永远是那样神采飞扬,为有那样一个年代赋予了他们那样一段无悔的人生而喝彩!时过境迁,可我们依然记得你们,一群最可爱的人!</h3> <h3> 同一张笑脸却包含着人生多少酸甜苦辣,用一首只属于你们的歌来诠释你们的人生,那就是《英雄赞歌》。无论音乐何时响起,你们的儿女们也一样心潮起伏,为父母激动自豪。最后用一首父亲在生命尽头为自己总结一生而写的诗来完成父母人生的写照:</h3><h3> 早年戎马倥偬</h3><h3> 一生对党诚忠</h3><h3> 历经曲折坎坷</h3><h3> 临终两袖清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