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馍

雨竹(洛塬)

<h1>  坊间常说:到陕西不吃泡馍就等于没来陕西,是羊肉泡馍在陕西的地位和影响力的真实写照。羊肉泡馍在陕食客之众、做法之多、食用的频率之高,在陕西众多小吃中排名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这绝不是夸张,我想也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中必然渗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趋同。</h1><h1> 我的老家蒲城县是渭北诸多县区中最盛行吃羊肉泡馍的县区。日久天长我就养成了喜欢吃羊肉泡馍的习惯,现在想来也可能是生命遗传密码的缘由。04年来西安工作生活,更是如鱼得水,老米家、老孙家、同盛祥等有名的,和一些名气不太大的店家,有机会都会品尝一碗。经常是吃一碗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的羊肉泡,再喝一小碗高汤,满口余香,心神顿爽。</h1><h1> 爱吃羊肉,自然查阅了有关羊肉泡馍的历史典故。据史料记载,自秦穆公时既有羊羹之物。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宋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一日来到长安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觉是似天上美味,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路过长安,重赏了掌柜。故事不胫而走,牛羊肉泡遂成其名。传说归传说,我历来以为,任何一种佳肴、小吃都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创新和传承,帝王将相才懒得去下厨房做饭呢?能把它跟帝王将相或者名人联系起来,固然有巧合,但更多的是赋予它一种神奇色彩,也可能是古代人最初的广告宣传吧。</h1><h1> 为了满足读者和近期在网上结识的一些外地朋友的需要,我摘录一些美食家文章中的内容,外加自己的一些观察与想象,介绍一下陕西羊肉泡馍的做法和吃法。</h1><h1> 陕西人管羊肉泡馍叫羊肉泡。其实准确的是牛羊肉两种,由顾客自选。牛羊肉泡馍以陕西本地牛羊及其骨架、精盐、花椒、八角、草果、桂皮、良姜、蒜苗等为调料,分骨肉处理、煮肉、捞肉、掰馍、煮馍五道工序,煮肉工艺特别讲究,先要将牛羊肉反复漂洗、浸泡、切块、入锅,下调料袋提味,大火煮约后换新调料袋,加盖压实,旺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炖约6小时,待汤浓肉烂,出锅上板备用。</h1><h1> 羊肉泡煮法有四种:单走,干拔,口汤,水围城。所谓“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把馍(饼)掰到汤中吃,食后单喝一碗鲜汤,曰:各是各味。“干拔”有人称“干泡”的,煮好碗中不见汤;能戳住筷子。另一种叫“口汤”,泡馍吃完以后,就剩一口汤。“水围城”顾名思义,宽汤,像大水围城.您掰完馍,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伙计便会明白,这是“干拔”。吃“口汤”和“水围城”不用拿筷子表示。</h1><h1> 馍是特制的,称饦饦馍。据说是九份死面,一份发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发面,就煮不成了。馍的掰法讲究。有的假行家会说掰出的馍要像蜜蜂头,越小越好,其实不然。馍大小是和煮法统一的。原则是汤宽馍块大,反之则小。干拔,口汤,水围城,馍的大小依次如黄豆,花生,蚕豆即可。馍小吸味,但汤多、久泡,馍总是要散的。</h1><h1> 我靠着想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冬日的早晨,初升的太阳把古城装扮得大气而威严,一位老西安人,一把铜质的旱烟锅上冒着一丝青烟,嘴里叼着玫瑰石做的旱烟嘴,迈着方步走进一家羊肉馆,把旱烟锅在布鞋跟上啴了一下,顺着衣领往黑棉袄里一插,从掌柜那里拿了老碗和坨坨馍,往门前的八仙桌上一坐,听着收音机里铿锵悦耳的秦腔戏,就着冬日的暖阳,和桌上几个老主顾聊起了国家大事(陕西男人一般不说家长里短,满脑子改朝换代的大事),只是两个手不停,仔细地掰着馍,约莫有2个小时左右,馍掰好了,他满意地有手拨弄了自己碗里金豆子般的馍花,像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心里美滋滋地,还会隔着桌子看其他食客掰的样子,总是无限满足而骄傲地端了碗送到掌勺大厨手里。</h1><h1> 下来就是厨子的事情了,掌勺师傅拿到掰好的馍后,即加羊肉汤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丝、葱花、蒜苗、香菜,高级一点的还有木耳、黄花菜等,这些主料和佐料,就像陕西几千年来,多民族融合的各种元素,在厨师叮叮当当的操作中,兼容了陕西历史上周人的谦让、秦人的霸气、汉人的硬挣和唐人的包容,富函了秦人偏喜的麻辣油腻,热腾腾地端了上来。翠绿的葱花,蒜苗,香菜,红褐色的牛羊肉,黄色的金针菜,映衬着洁白晶莹的粉丝,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使人食指大动。</h1><h1> 吃时的讲究也很多,多是左手拿勺,右手执筷,泡馍上桌后,把辣子酱铺在上面,切忌搅动,讲究从一边“蚕食”,以保持鲜味,老吃家说这样鲜热之气跑不散,糖蒜用否,个人自愿。顷刻间滋溜滋溜吸食泡馍的声音,如空灵绝美的交响乐弥漫了古城的角角落落,彰显了古城特有的韵律和活力,秦人厚重爽直的个性展露无余。餐后饮用一小碗原汁烹制而成的高汤,以为清口,食客即在这样一个过程享受了美食,又体验了这一美食传承演变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次千年时空穿越。</h1><h1> 羊肉泡馍对于陕西人来说,不仅是日常吃食,更是一种古老悠远的秦文化。跟秦腔一般,是陕西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更是陕西几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h1><h1> 我是医生出身,凡事都喜欢追溯它的来龙去脉,我觉得一碗羊肉泡馍,既让食客吃到了肉,又吃到了馍,无疑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绝美结合的产物。陕西素来以西部“桥头堡”自喻,品一碗羊肉泡馍,使秦人既体味到农耕文化的醇厚和内敛,又体会到游牧文化的强悍和奔放,既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文化价值观的碰撞,掺杂了对丰收喜庆的欢乐,更释放了对面前悲情命运的思考和超脱。</h1><h1> 在今日陕西,没有一种食物比羊肉泡更普遍的,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只要是地道的老陕,几天不吃羊肉泡,周身不爽。因此西安城中,泡馍馆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同盛祥"和"老孙家"。国画大师黄胄到"同盛祥"吃泡馍后写下"天下第一碗",刘华清上将在老孙家品过泡馍也兴致勃勃地题了"天下第一碗"。这就有了西安城里关于牛羊肉泡馍两个"天下第一碗"的佳话,其实一文一武,更是相得益彰,彼此呼应,惹得满城的羊肉泡馍馆似群星一样光耀古城。</h1><h1> 我一直以为,去一个地方旅游,必须做三件事情,即看当地建筑、品当地小吃、学当地方言,方可感知一个地方历史发展脉络、洞悉文化价值趋向、融入当地生活沉浮。羊肉泡馍,无疑是外地人感知陕西文化、融入秦人生活的一道绝美的小吃。</h1><h1>&nbsp;&nbsp;&nbsp;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作家的一段话,结束我对羊肉泡馍的话题。人世沧桑,当年的宫娥是否指点过秦时明月无从考稽,但草根的生活一如脚下的泥土,默默的坚韧地存在.羊肉泡支撑着陕西百姓在秦地的生活。</h1><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h1> 甲午年深秋于古城西安</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