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建筑钢笔速写

志勋

<h3>  欧洲建筑从12世纪未到16世纪进入了哥特时期的辉煌。15世纪到17世纪初,是意大利古典建筑艺术的重生,世称文艺复兴时代建筑。</h3><h3> 文艺复兴时代后期,人们又感觉到,古典严谨的庄重平衡,难以表达时代的多样性,就力图有所突破,产生了称之为手法主义的建筑风格。</h3> <h3>  意大利.都灵.卡里那诺府邸。三角楣墙成为带装饰性的卷花。曲线是建筑的纽带。</h3> <h3>  到了17世纪,欧洲进行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欧洲的教会亦需要相应的形式显示其辉煌,从意大利兴起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因其新颖别致的造型和富丽堂皇的装饰,受到教会的青睐,并蔓延到欧洲法国、西班牙、德国等。</h3> <h3>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崇尚古典主义的人们对它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人们联想到的这是17~18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br></h3> <h3>  巴洛克建筑,是带浪漫主义的激情艺术。它追求新奇性,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着重于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色彩对比。 &nbsp;</h3><h3> 平面采用不规则的形式,外型则打破了均衡的构图,利用曲线、曲面,形成互相穿插的构成和空间,开拓了自由,动态的巴洛克建筑风格。</h3><h3> 这个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引人注目。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br></h3> <h3>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艺术特征,人们往往概括为三点:其一是追求动感,广泛采用曲线,曲面,变化的喷泉,夸张的雕塑与造型等;其二是表现无限延伸的可能性,如使用镜面,或有意改变其比例,加強透视的効果;其三是引入光线,使场景戏剧化。</h3><h3> 图为著名罗马古里纳的圣安德烈教堂。建于1658年,建筑师詹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lorenzo Benrnini)</h3><h3> 在正面的入口处添加的半圆形小殿,上加一个由和谐的曲线构件形成的高顶,使小殿充满了活力,十分优雅可爱。</h3><h3> 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改变,从此、把建筑作为繁复丶华丽且富于变化艺术品,是建筑观念的一大突破。</h3> <h3>  意大利罗马. 菲利浦.内里礼拜堂。</h3><h3> 建筑师弗朗西斯.波洛米尼。大约于1620年完成内饰设计。采用曲线设计为罗马巴洛克建筑奠定了第一个基调,它的动感和创造性,成为巴洛克新的特质。</h3><h3> 这座建筑的三角墙成为类似倒心形;墙面、阳台变成弯曲;凸出的阳台与凹入的壁龛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似乎随意而作。这种离经叛道的作法,引起当时许多人甚至权威的侧目,並评价为"放肆""荒谬""缺乏理性"等等。</h3><h3> 然而,正是这种"荒谬",开启了建筑的一个新的时代。</h3><h3><br></h3> <h3>  上图:圣乔治教堂,饰有圣徒雕像的涡卷形装饰。</h3><h3> 下图:圣.塞巴斯提安诺教堂。带花饰的涡卷形扶壁。</h3><h3> 一开始扶壁只是在力学上出于抵抗水力推力的需要,为了掩饰这个"不规则"的构件,涡卷形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巴洛克建筑的特点和标志。</h3> <h3>  罗马,圣路卡与圣玛提娜教堂。重建1635~1650年。设计师皮耶特罗.达.科多纳。</h3><h3> 这幢二层建筑嵌入式园柱与方柱交错排列,</h3><h3>檐口曲线却时断时续,别出心裁。内外部展现一种创新的精神。</h3> <h3>  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罗马耶稣会教堂,(又称四喷泉圣卡罗教堂)。</h3><h3> 建于1638年,立面则完成于1665年。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被誉为"巴洛克钻石"。其上簷与挑簷采用活泼的波浪线条。上部作了两对大涡卷。立面凹面与凸面左右交错,布置华丽的浮雕,壁龛和雕塑。</h3><h3> 在有限的地形里,设计平面为菱形,其中一角是进口,其余三角是三个祭坛,进口的中堂与祭殿处于同一共享空间内,互相交融在一起。这种空间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不但经济,而且使空间更显丰富和动态,是日后巴洛克建筑常采用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更是广泛应用。</h3> <h3>  意大利:都灵。圣.罗伦佐教堂内景。</h3><h3> 建筑师瓜里诺.瓜里尼也是一位教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天花板的空间追求向天空的无限延伸。特别借助于光线的照射变化而产生的视觉影响。这个教堂圆顶底部暗涩,上部却引入天光辉煌明亮,使圆顶更显神秘的幽远。</h3><h3> 在近代,建筑师更之重视对光影効果的处理,使空间变幻无穷。</h3> <h3>  罗马圣卡罗教堂。巴洛克早期作品(1568~1584年)。对文艺复兴时的古典柱式加以演变,壁柱脱离了承重的功能,按中心位置有韵律地展开。教堂内部顶部有采光窗,穹顶装饰布满的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格子有强烈的流动感。</h3> <h3></h3><h3> 德国.巴伐利亚.班贝格十四圣徒朝圣教堂。</h3><h3> 巴洛克风格教堂代表作之一。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外观是一对简单的高塔,内部装饰却十分华丽,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br></h3><h3></h3> <h3>教堂内景</h3> <h3>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意大利,佛罗伦萨,建于1524年。这座由巨匠米开朗琪罗的建筑作品,被喻为巴洛克的先驱。</h3><h3> 在作品里,梯级分为主次三段,加上细心设计的栏杆,简单的功能梯级成了空间的主角。从此,楼梯的妙用成了建筑师的心头之所爱。贴在墙壁上的假柱与假窗随心所欲地加以搭配,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桎梏,正式定义了手法主义的模糊性与暧昧性。或者,为建筑增加了幽默感和趣味性。</h3><h3> 在现代的建筑中,中庭常布置观景电梯和扶梯,使整个中庭灵动起来,梯的妙用更发挥到极致。算起来,巴洛克的开先河功不可没。</h3><h3><br></h3><h3><br></h3> <h3>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是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代表作之一,罗赫尔修道院教堂外观简洁,但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br></h3> <h3>  舒伯鲁恩宫,是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br></h3> <h3>  巴洛克风格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时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br></h3> <h3>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外立面局部</h3> <h3></h3><h3>  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由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等人共同设计,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六万人,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h3><h3> 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在设计中虽是文艺复兴的风格,但是他们开始了力求改革的思考,许多元素已经露出巴洛克风格的端倪。他们被认为是巴洛克风格的领导者。 <br></h3><h3></h3> <h3>  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科林斯圆柱对称立在中间,圆柱真径约3米、高约30米。4根方柱排在两侧。楣梁高6米多,体量恢宏。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br></h3><h3> 两端时钟的天使雕饰、充满动感,是典型的巴洛克艺术风格。</h3> <h3>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穹顶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园拱创新地采用抛物线状,中间加透光庭。穹顶本身高33米,直径42.3米。建造上采用骨板砖石结构和铁环加固技术。</h3><h3> 主堂空间高大开朗,宽137米,进深182米,穹顶逾100多米高,再加上光线的营造,遍布的大型雕塑丶浮雕和壁画,塑造出宗教神秘的气氛。</h3><h3> 建筑空间,才是建筑设计的精髓。</h3> <h3>  意大利.威尼斯安康圣母教堂。</h3><h3> 这座教堂始建于1631年。安康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由著名设计师巴尔达萨雷·隆格纳设计,正式落成于1687年。</h3><h3> 大教堂摆脱了罗马会堂式的布局,外观是新颖的八角造型,采用华美的雕塑性装饰构件。它位于威尼斯港口水道与大运河交加之间,成为水城的视觉焦点。呈现出巴洛克建筑利用环境因地制宜丶塑造立体感、手法灵活、不拘一格的设计理念。</h3><h3><br></h3> <h3>  意大利罗马特莱维喷泉。建于1732~1763年。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别称“少女喷泉”,但它最著名的名字还是“许愿泉”,历时30年才建成,外形美观、装饰丰富、立体感强、整个喷泉气势磅礴恢弘。</h3><h3> 相传罗马城严重缺水,在名叫特莱维的少女指引下,才找到水源,因此在水道出口处建造此喷泉来纪念她。</h3><h3> 喷泉的主雕塑以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勒战胜归来为题材。喷泉就像剧院的舞台,把一个古老神奇的故事与建筑联系起来,其导演就是建筑师。</h3><h3><br></h3><h3><br></h3> <h3>  西班牙圣三一教堂前阶梯。</h3><h3> 圣三一教堂于1502年兴建,采用哥特建筑风格,但现在看到的立面是米开郎琪基的学生波尔塔的作品,却是典型的复古风格。</h3><h3> 1723~1725年所建的大阶梯,造型仿真12柱水流从上倾泻。寓意朝圣的恩泽。"模拟"和"寓意"正是巴洛克的艺术手法。大阶梯把教堂和下面的广场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都市的和谐景致。可见巴洛克建筑与其它风格的建筑並非是对立的而是之间相互相成的。</h3> <h3>  法国巴黎歌剧院1667开始筹建,直至1875年建成,时历近二个世纪。</h3><h3> 1861年一位巴黎美术学院毕业名叫查尔斯.迦尼叶的学生通过竞赛获得此项设计资格。所以剧院又称为迦尼叶歌剧院。</h3><h3> 剧院正立面雄伟庄严,豪华壮丽,集绘画丶大理石雕塑和金饰于一体,是新巴洛克建筑的典范。</h3><h3> 剧院长173米、宽125米。室内可容二千多观众。是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h3> <h3>法国巴黎歌剧院。</h3> <h3>法国巴黎歌剧院侧立面。</h3> <h3></h3><h3></h3><h3> 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1661年动土,1689年竣工。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h3><h3> 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虽然宫殿采用了平顶形式,是新古典式,显得端正而雄浑。但装饰上却是巴洛克的风格,极其奢华,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各种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h3><h3> 装饰上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玻璃,使空间无限延伸,可以说是把巴洛克风格推向一个新的天地。<br></h3><h3> 花园景点以罗马神话为主题,著名如"阿波罗战車群像""勒托喷泉"等极具巴洛克隐喻的风格。</h3><h3></h3><h3></h3> <h3>凡尔赛宫一隅</h3> <h3>  意大利.威尼斯,叹息桥。</h3><h3> 1602年建成,是连接总督府到监狱的过桥。桥身是巴洛克前期的弧线造型。全桥密封,仅留几个石格子小窗。用信使的头颅作装饰目的是营造恐怖的气氛,走过的犯人会联想到,过了此桥则永远不会再回头。</h3><h3> 在建筑中用艺术的手法,营造戏剧的効果,使建筑中的每一个人产生共鸣的感觉,这是巴洛克的全新的观念。</h3> <h3>  巴洛克是全新的艺术概念,它影响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在音乐形态上,不协调的和音有时更能突出音乐的表现力。这时期,音乐产生巴赫,亨德尔、维瓦尔弟等巨匠奠定了现代音乐的基础。在绘画上,产生了"透视法",产生了鲁本斯丶伦勃朗等大师,使绘画更能适应建筑的华丽需要。</h3><h3> 在雕塑上,巴洛克強调动态的平衡,使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富于动感。图为维也纳美泉宫花园的雕塑。</h3> <h3>  圣母玛利亚雕像。作者皮耶.蒲杰(Pierre. Puget )。身体的曲线,飘逸的裙摆,更突出人物安祥的神态。</h3> <h3>  卡洛卡学院教堂拱顶建筑特写手绘(仿图)。被认为出自巴洛克画派克劳迪奥.科埃略(Claudio. Coello)(1642~1693)之手。</h3><h3> 透视法的运用,更显画中建筑的宏伟壮观,有人称之为幻觉艺术。</h3> <h3>  巴洛克建筑艺术除了建筑师外,还必须有众多杰出的能工巧匠作支持。意大利为什么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发源地,与他拥有传统的雕塑家丶工艺师、石匠等分不开。</h3><h3> 米兰,圣.吉塞佩教堂立面细部。</h3> <h3>  随着巴洛克时期城市的发展及许多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的增长,巴洛克的建筑师对城市的规划,也进行了许多创新性的探索。</h3><h3> 他们把街道不仅仅作为交通的功能,而是在街道的联结点,开辟许多的花园、雕塑丶喷泉等、视为城市客厅上的舞台,象征着城市的文明,成为市民的欢乐之所。这样的观念,无疑是城市规划理念的一大进步。</h3><h3> 图为罗马的纳佛那广场上描绘海神为主题的群塑。</h3><h3> </h3> <h3>  意大利罗马.纳尔迪。</h3><h3> 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要赐于城市以活力。这座三条街道交汇处的波波洛广场,体验了城市发展的愿景。左侧是蒙泰桑托圣玛丽亚教堂,右侧是圣玛利亚木里可利教堂在街道口互相呼应。两个教堂虽然地理位置及功能並非一致,在巴洛克艺术的召唤下,却都尽可能在外观上保持和谐的统一。</h3><h3><br></h3> <h3>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h3><h3> 意大利是巴洛克艺术的摇篮,代表着优雅丶华丽和活泼,这种风格占主导的地位。由于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強大基因,使意大利的巴洛克在变化之中,还保留着"古典、婉约"的总体効果。</h3><h3> </h3> <h3>  意大利威尼斯总督府。(1537~1545年)</h3><h3> 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从某些构件中、例如穹顶、壁龛、涡卷等可见巴洛克的雏形。说明巴洛克风格也是积累前人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h3><h3><br></h3><h3><br></h3> <h3>  意大利塔奎尼亚教堂</h3><h3> 采用双圆柱、方壁柱的形式,创造出更加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立面,有强烈的光影効果。</h3><h3><br></h3> <h3>  意大利威尼斯S.Moise教堂。</h3><h3> 崭新的柱式、断开的山花、雕塑的堆砌、夸张的表情。巴洛克式建筑标新立异,打破理性的和谐和宁静。</h3> <h3>  意大利罗马, 圣苏珊娜[S. Susanna]教堂,(1597年),建筑师卡洛.马代尔诺。</h3><h3> 被喻为拥有第一座明确的巴洛克风格的立面。首层越接近中央的柱子越是凸出,並间距收紧,柱列似乎向中间靠拢,立面显得更有层次。</h3> <h3>  在意大利,随时随地都可能碰到的巴洛克建筑。建筑师是谁?兴建的年代?可能都无从考究,或许,这只是湮没在建筑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砂子。</h3> <h3>  意大利.罗马.耶稣教堂(1571年)</h3><h3> 建筑师贾科莫.德拉.波尔塔。</h3><h3>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念遭遇挑战,其逻辑性开始受到蔑视。柱子从完整的支撑结构开始成为装饰性的不完整的浮雕图案壁柱,柱间隔由于脱离了结构需要,可以从美学的角度任意妄为。三角楣墙可以由三角形与半弧形组合而成。怪不得开始人们称之为"荒谬"之作。</h3><h3><br></h3> <h3>  意大利.罗马.圣维桑和圣阿纳斯塔斯教堂。(1645年)</h3><h3> 建筑师马蒂诺.隆吉</h3><h3> 巴洛克建筑新的逻辑,使得戏刷性战胜了功能性。用现在的语言,建筑的立面成了可以任意涂抹的脸谱。也可以说,被看成为一件随性的雕塑品。巴洛克建筑走向成熟期。</h3><h3> </h3> <h3>  意大利.都灵.苏佩尓加教堂(1717年)</h3><h3> 设计者将巴洛克的强大能量与新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细节多用激情奔放的巴洛克风格,呈现出一种平静的壮丽。</h3><h3> </h3> <h3>意大利,街头府邸。</h3> <h3>  意大利.莱切.圣玛窦堂(1667~1700年)</h3><h3> 这座小型建筑,檐线飘逸灵动,立面凹凸有致,创造了全新的建筑形态。你一眼望去,必然会怦然心动。</h3> <h3>意大利.罗马.和平圣母教堂(1650年)</h3><h3>采用凹凸结合的形式,更显立体感。</h3> <h3>  这座巴洛克建筑,立面呈三角形稳定结构,高矗云天。柱列从上到下不断增加,更加强调这种向上的趋势。</h3> <h3>  法国从意大利引入巴洛克样式,并按照法国人浪漫的气质加以改造,去掉了一些繁琐的细节,增加了典雅的色彩。</h3><h3> 巴黎卢浮宫,于1546年开始施工,历经数百年的不断扩建和改造,因此而呈现出各个建筑时代的烙印。人们认为,钟楼上方的穹顶,最能代表法国的巴洛克风格。</h3> <h3>法国.巴黎歌剧院室内楼梯。</h3><h3>楼梯是曲线型,扶手柱甚至配有雕像,是大厅视觉中心。</h3> <h3>  法国.枫丹白露宫。</h3><h3> 作为历代法国的皇宫,曾不断的进行修葺和扩建。从建筑艺术上看,枫丹白露可以说是法国古典建筑的杰作之一。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建造期间,曾请来许多的意大利的艺术家和工匠也参与建造,其中也把巴洛克的风格带来法国。</h3> <h3>  法国.巴黎荣军院。</h3><h3> 镀金花的巨大穹顶上,再饰以镀金的采光塔。以金碧辉煌形容其外观最恰当不过。最上方的尖顶距地面106米。穹顶坐落在双层鼓座上,有涡卷支撑。</h3><h3><br></h3> <h3>法国.巴黎圣心教堂</h3> <h3>法国.子爵城堡</h3> <h3>法国巴黎.圣宠谷教堂(1645年)</h3> <h3>法国.阿斯费尔德.圣迪迪教堂。</h3><h3>全新的砖结构,体量互相穿插。</h3> <h3>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h3> <h3>英国:霍华德城堡。</h3> <h3>爱尔兰克莱尔郡.王妃府邸(1718~1812年)</h3> <h3>英国:布莱顿.皇家府邸(1787~1823年)</h3><h3>带有东方的神秘色彩。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h3> <h3>英国.霍华德城堡立面。</h3> <h3>英国.牛津大学.拉德克里夫之家(1749年)</h3> <h3>  奥地利维也纳.卡尔斯赫教堂(1737年)</h3><h3>吸收古罗马的经典风格,但每一个细节如穹顶、曲线立面,记功柱等却是巴洛克式的。不失为巴洛克建筑的杰作。</h3> <h3>  奥地利.梅尔克修道院。</h3><h3> 建在多瑙河畔的一座小山上。平面轴线长320米。是典型的中欧巴洛克建筑。</h3> <h3>维也纳皇家图书馆馆内(1722年)</h3><h3>通过穹顶的采光,使室内的华丽装饰更显光彩。</h3> <h3>奥地利国家美术馆(又称美泉宫)</h3> <h3>  美泉宫皇家花园面积达2.6万平方米。扩建在1780年终于完工。花园遍布雕塑、喷泉等,属于巴洛克风格。<br></h3> <h3>维也纳.圣伯多禄教堂(1701~1733年)</h3> <h3>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剧院外观。</h3> <h3>  德国柏林大教堂。(1894~1905年)</h3><h3> 最高处114米。单是穹顶就高达74米。</h3><h3> 柏林大教堂1894年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重改而成,但却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元素。特别是内饰极其华丽甚至达到了浮华的程度。它的室内金碧辉煌,装饰着线条复杂的柱子和精美的壁画,甚至柱头都是镀金的。<br></h3> <h3>德国德累斯顿圣母教堂</h3><h3>1726开始建造、1945年毁坏后重建。</h3><h3>圣母大教堂高95m,是圆形拱顶的巴洛克式建筑,规模巨大,精巧华丽。它不仅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更以其优美高耸的穹顶,成为德累斯顿的名片。<br></h3><h3><br></h3> <h3>  德国汉诺威市政厅。建于1913年。</h3><h3> 北立面有直有曲,虚实结合,层次饱满,富于变化。细节处理采用浮雕装饰,带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格。</h3><h3><br></h3> <h3>  德国.波茨坦无忧宫。</h3><h3> 墙柱饰有三十六位喝得酩酊大醉的酒神,这些放浪形骸的雕像,颇苻合此宫"无忧"之名。</h3><h3> 花园景观里有一座称为中国茶馆的小亭,雕塑的西方人物,穿着中国的服饰,反映当时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响往。</h3> <h3>德国,维尔茨堡主教宫。</h3><h3>兴建于18世纪。以巴洛克夸张华丽的风格进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布鲁塞尔大广场,"市民"的巴洛克。每幢楼房属于不同的商行,设计具多数性,但在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之中,又具和谐的统一。为"市民"带来热闹的喜庆。</h3> <h3>  慕尼黑的圣约翰.内包姆克教堂。1750年建造。</h3><h3> 虽然是一座小小的私人教堂,曲线三角楣运用強烈的色彩、形态非常丰富。雕塑、花饰、极其华丽。</h3> <h3>  德国.布鲁萨尔,主教宫的楼梯。(1721~1732年)</h3><h3> 建筑师诺依曼被委托要在原有建筑中加建一个新的圆形楼梯。按照巴洛克风格的理解,建筑师在原结构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开拓了一个复杂的新型的空间序列。</h3> <h3>  德国.巴伐利亚.威斯朝圣大教堂(1754年)</h3><h3> 体形错落有致,巴洛克式的山墙与塔上的穹顶、花式窗相呼应。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西班牙巴洛克建筑</h3> <h3>西班牙.萨拉戈萨市中心主教堂。</h3><h3>十七世纪重建,加入巴洛克式样。</h3> <h3>  西班牙.萨拉曼卡新教堂(1738年建成)</h3><h3> 是哥特式建筑晚期与巴洛克建筑融合的成果,中心的巴洛克穹顶高出地面80米。</h3> <h3>  圣尼古拉教堂(建于1673~1761年)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是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建筑,也是欧洲最漂亮的巴洛克建筑之一。巨大的穹顶和高耸的钟楼使得教堂非常醒目,从远处便一眼可见。</h3><h3> 这座教堂曾是莫扎特练琴的地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常常把这里选为名家音乐会的举办地点。</h3> <h3>  葡萄牙.里斯本.马夫拉国家宫。(1770年建成)</h3><h3> 庞大的建筑长220米。两侧钟楼共有大钟57座。据说曾耗费了整个葡萄牙的国力。</h3> <h3>马夫拉宫图书馆。</h3> <h3>比利时.安特卫普歌剧院。</h3> <h3>  比利时.安特卫普中央火车站。</h3><h3> 安特卫普中央车站兴建于1895年到1905年,由比利时国王不惜重金打造。主体是巴洛克式建筑。由于巴洛克式建筑往往花费巨大,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是非常罕见的。该站建成后因奢华而遭到非议,但时光却使这座车站成为了安特卫普的重要标志之一。<br></h3> <h3>比利时.安特卫普中中火車站内景。</h3> <h3>  加拿大.温哥华.文化遗产大厅。</h3><h3> 建于1914年。巴洛克建筑又有了新的形态和发展,走向新的时代。</h3> <h3>  捷克.布拉格。圣.乔凡尼教堂。</h3><h3> 一对钟塔在平面上向内侧倾斜,像伸出双臂,迎接来客。极具亲切感。</h3> <h3>捷克,圣约翰朝圣教堂。(1719~1727年)</h3><h3>巴洛克式弯曲的墙面与哥特式的尖拱窗相融合。这种不拘一格的雕塑体形,在今天看来,仍充满了现代的气息。</h3> <h3>  匈牙利.国家歌剧院。(1884年)</h3><h3> 巴洛克式建筑在传播时呈现多姿多彩的变化,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纯粹的所谓巴洛克式建筑。这座建筑似乎是新文艺复兴式样,但对巴洛克艺术却情有独钟。说明了巴洛克也在不断地寻找变化和发展,这才是巴洛克风格的魅力所在。</h3><h3><br></h3> <h3>墨西哥.奥科特兰至圣所,(约1748年)</h3><h3>巴洛克式建筑幅射至南美。华美的石雕另人眼花瞭乱。</h3> <h3>  十七世纪中业,随着巴洛克风格不断向东远播、在法国、俄罗斯等地巴洛克与本地风格互相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本土化风格。特别是许多宫庭内装镶金佩玉,更加奢华,外观更是色彩鲜艳亮丽、配以金饰,这个时代有人称之为洛可可风格,是巴洛克走向极端的时代。</h3><h3> 图为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修道院(1748年)</h3> <h3>  洛可可(Rococo)源于法文Rocaille一词,意思是是珍贵的小石头和罕见的贝壳或是异样的珍珠;与葡萄牙Raroco一语合并,寓意不规则、自然但轻巧精致及奢侈华丽的装饰风格。</h3><h3> 图为洛可可风格建筑一例。</h3> <h3>  乌克兰.基辅.圣安徳鲁教堂。(1747~1754年。东欧的巴洛克,穹顶逐演变成洋葱形,人人往往把他归类为洛可可的范畴。</h3><h3><br></h3> <h3>  德国.巴伐利亚.林德霍夫宫。(1874~1878年间建造)</h3><h3> 外表端庄素雅,室内则追求怪诞繁复的洛可可风格。</h3> <h3>俄罗斯圣彼得堡.瑟露凯瑟琳宫。(1756年建)</h3><h3>占地567公顷,建筑主立面长298米。镀金的洋葱式穹顶代表着洛可可艺术的辉煌。由伊丽莎白女皇修建,以她母亲凯瑟琳之名命名。</h3> <h3>凯瑟琳宫之立面。首层入口处以四对双柱装饰,二、三层为二层高的壁柱彰显宫廷的高贵,旋涡式断续的三角楣似华丽的皇冠炫耀。特别是颜色的运用,金色的柱头和纹饰、蓝色的墙面,白色的柱子构成华丽的外观。</h3> <h3>  德国.德累斯顿.尊阁宫。(1722年)</h3><h3> 集宫庭花园、剧场、画廊等娱乐艺术于一身。是巴洛克与新兴洛可可艺术的完美结合。</h3><h3> 入口的"皇冠阁"饰有镀金的三角楣。</h3> <h3>  德国.徳累斯顿.茨温格宫(1710~1728年)</h3><h3> 当时的波兰国王出巡时,被意大利和法国的装饰所倾倒,要求建筑师要与之相媲美。</h3> <h3>  波兰.比得哥什市,神圣的心教堂。</h3><h3> 近代,由于巴洛克建筑的奢华,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照搬照抄这个模式。但是巴洛克风格的理念却不会消失,相反,随着与各地交流,孕育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永远在前行之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