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海”——《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第十三集

张建儿

<h1><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总片头</div><br>第十三集片头:<p></p><p>&nbsp; &nbsp; &nbsp; &nbsp;8年抗战期间,2万1千多名浦江儿女奔赴抗日前线,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激情豪迈,3年解放战争,更多的上海青年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当胜利的号角吹响的时候,阔别家乡多年的浦江儿女终于回到了上海。《声音档案》,欢迎继续收听大型广播纪实系列《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___第十三集:回到上海》。<br></p><p><br></p><p>主持人:</p><p>&nbsp; &nbsp; &nbsp; &nbsp;1949年1月1日,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年献辞,指出“1949年将要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br>&nbsp; &nbsp; &nbsp; &nbsp;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飞渡长江天堑,随即以势如破竹之势解放了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5月初,人民解放军决定发起解放上海的战役。<br>&nbsp; &nbsp; &nbsp; 42年离开上海参加新四军的老战士孙克文回忆说,快到家乡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br></p><p><br></p><p>孙克文:&nbsp;</p><p>&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在49年4月21号晚上过长江,过了长江以后我们背着背包一个晚上到丹阳那个地方,一天要跑130里路,可是因为那时侯年轻,大家积极性也很高,我们一直走走到溧阳那个地方,到溧阳看到家乡的竹笋那个好啊,大家采竹笋烧。<br></p></h1> 新四军老战士孙克文2007年3月上海 <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眼看着已经打到了上海的郊外,部队突然接到中央的命令,要求暂缓进攻上海。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也是特务、流氓、妓女、强盗充斥的地方,还有各种反动组织、青帮、会道门等等,社会情况极为复杂。上海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可以说,人民解放军进上海是中国革命过程中又一难关。</h1> &nbsp; &nbsp; &nbsp; &nbsp;五月十日,陈毅就入城纪律问题作了著名的丹阳讲话。这是当年的讲话记录。 <h1><p>&nbsp; &nbsp; &nbsp; &nbsp;5月初,苏南小城丹阳突然热闹起来。陈毅、饶漱石于3日到达这里,主持解放上海的准备工作。数千名干部从各解放区、北平、香港日夜兼程赶来,投入接管上海的集中整训。</p>&nbsp; &nbsp; &nbsp; &nbsp; 为了使广大指战员有所遵循,总前委向全体官兵颁发《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和《第三野战军入城守则和纪律》。</h1> 解放军进抵上海外围 解放军沿沪杭路向上海前进 <h1>孙克文:&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打了之后上面说停下来,停下来干吗?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下发的三大纪律,进上海的三大纪律。我们就在浦东学了三天,三天以后,我们乘一条小船,从江南造船厂那个地方摆渡,我们每个人发了几斤炒面,糖也没有,水也没有。不好吃老百姓东西呀,连开水都不要,要想办法自己烧。拿了点炒面,买了点红塘,白糖还买不到,一个人拎一包,过黄浦江了。</h1> &nbsp; &nbsp; &nbsp; &nbsp;看着他们的背影,说不定其中就有上海兵,他们是谁?现在哪里?——解放军向市区里的残敌发起最后的冲击。<br> <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某集团军的军史馆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张黑白照片:这是刚刚下过雨的上海街头,百余名解放军战士以枪为枕,齐齐睡在人行道的水泥地面上,地面上潮湿的痕迹随处可见。队伍一直由照片里往远处延伸,欲破边界而去。<br></h1><h1></h1><h1>孙克文:&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天要黑了,不能进老百姓的家。吃饭也要从老远的荒野那地方挑过来。大家也没啥好吃的,挑点开水马马虎虎吃一点。睡觉怎么办呢?老百姓的家不能进,也没有一个和尚庙也没有一个道士观。那怎么办呢?就在现在妇婴保健医院的那个地方停下来。我们在马路边准备睡觉了。</h1> &nbsp; &nbsp; &nbsp; &nbsp;解放军进入上海后,严守城市纪律,坐在马路边吃自带的干粮。 <h1><p></p><p>主持人:<br>&nbsp; &nbsp; &nbsp; “沙家浜部队”战友联谊会秘书长刘石安 指着这张著名的照片介绍说:</p><p><br>刘石安在军史馆中的实况:<br>&nbsp; &nbsp; &nbsp; &nbsp;这张照片很珍贵,现在收藏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上海战役打下来以后,我们有八项注意,不入民宅,解放军睡在南京路的马路上,这张照片被新华社记者拍下以后,向世界作了报道,世界反响很强烈。胜利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睡马路,古今中外没有!</p><p><br>主持人:&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某集团军某旅政委苏理明自豪地说:</p><p><br>苏理明:&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入驻上海街头这个照片,也有很多部队说是他们的照片。据我们上海新四军研究会查证。实际上是我们的175团一个机枪连,原来59师的一个连队。</p><p></p></h1> <h3>著名的照片:“蒋介石再也回不来了”</h3> <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入城守则中没有“睡马路”这一条,然而由“进城不扰民”原则衍生的这一小小举动却震动了世界。一位民主人士早上出门,看见露宿在家门外的解放军战士时,感慨地说道:“国民党回不来了。”</h1> 上海解放了!市民们欢呼雀跃。 <h1>十三集小片头、音乐</h1> <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面解放了。对于许多从上海去参军的战士们来说,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那熟悉的柏油马路让他们激动不已。新四军老战士许民当时是部队的战地记者,他回忆说:</h1><div><br></div><h1>许 民:&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一天通讯员把今天晚上的宿营地告诉我,宿营地上写着襄阳南路,一看就是一个上海的路名了,非常非常兴奋。我们又回到上海去了,那真是,一个晚上我们的行军可以说是一个欢乐的行军。路面是平坦的,手摸上去一试,是柏油马路。</h1> 许民 摄于蒋经国公馆 1949年5月 <h1>许 民:&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一天通讯员把今天晚上的宿营地告诉我,宿营地上写着襄阳南路,一看就是一个上海的路名了,非常非常兴奋。我们又回到上海去了,那真是,一个晚上我们的行军可以说是一个欢乐的行军。路面是平坦的,手摸上去一试,是柏油马路。</h1> <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头枕冷月,身披风霜,戎马生涯中的热血男儿也在思念着故乡的亲人。都说英雄甘为孺子牛,怎知他们浪里行舟,都说英雄是硬骨头,又怎知心中也有温柔!</h1> &nbsp; &nbsp; &nbsp; &nbsp;二〇〇六年十二月采访吴坚夫人傅慕光,儿子吴亦兵和当年吴坚任指导员时的通讯员黄顺才。 <h1><p></p><p>家里的父母亲人还好吗?什么时候能回家去看看啊?离开了多年的家,如今近在咫尺,让战士们日思夜盼着。阔别上海9年的吴坚依然记得9年前的那个夜晚,自己骗母亲说去看戏,从此告别家人参加了新四军。今天,他又踏上了那熟悉的台阶。<br>吴坚的儿子吴亦兵介绍说:</p><p><br></p></h1><h1>吴亦兵:&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家里似乎一切没有变化,爸爸踏上熟悉的台阶,大门虚掩,只见奶奶弯着腰在客堂扫地。爸爸故意左右阻挡她,奶奶只顾扫地头也不抬,说:“一清早就来捣乱,给我走开。”爸爸说:“你搞错了,看看是啥人?”奶奶抬起头来,一个大小伙子站在面前,儿子回来了!奶奶望着爸爸半晌说不出话来。好一阵才说:“你不是去看戏了吗?侬这场戏看得长啊!”说完,老泪纵横。爸爸搂着奶奶激动地说:“是场大戏,很好看的。”<br></h1><p></p><p></p> 成为轰炸机飞行员的吴坚(2005年8月9日去世)<br> <h1><p>主持人:&nbsp;</p><p>&nbsp; &nbsp; &nbsp; &nbsp; 9年前,16岁的姚永钦是瞒着家人半夜里偷偷地从家里走的,今天,跟随部队回到上海的姚永钦在进入市区时,瞪大眼睛向两边欢迎的人群张望,希望能看到自己的亲人。直到三天以后,姚永钦才得到2个小时的假可以回家看看。</p><p><br></p><p>姚永钦:&nbsp;</p><div>&nbsp; &nbsp; &nbsp; &nbsp;走近阔别近九年的弄堂,见一切又陌生又熟悉,剥落陈旧的墙门依稀可辨,只是更冷清潇条了些,远远望见一个头发灰白的老妈妈正在弯腰生煤炉,我一眼就认出是我的妈妈,就走上前去叫了一声“姆-妈!”她抬头看到一个又高又大的解放军站在面前,一时回不过神来,呆呆地望着,不敢应声,我又喊了一声“姆妈。我是永钦呀!”这时她才如梦方醒,扑过来紧紧抓着我的双臂,失声痛哭起来,我们相扶着上楼,走进原来那个亭子间,喊来了哥哥和妹妹,我问起:“爸爸呢?”,妈妈又哭起来:“自你离家以后,你爸爸都快急疯了,到处找你,还在报上登过寻人启事,他想儿子太厉害,没有几年就病故了。”大家劝住母亲说:“现在永钦活着回家了,大家高兴才是!”我说:“我只有两个小时的假,就要回部队,这次先回家报个讯,以后日子长着呢,我再回来看你们。”说着又急急地返回了部队。<br></div></h1> 新四军老战士姚永钦讲到动情处泣不成声 &nbsp; &nbsp;2007年3月上海<br> <h1></h1><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能象吴坚和姚永钦那样很快见到亲人。1938年离开母亲去参军的蔡群帆回到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小屋,却不知道母亲去了那里。</h1><h1>&nbsp; &nbsp; &nbsp; &nbsp;蔡群帆的妻子苏菲回忆说:</h1><h1><br></h1><h1>苏 菲:&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解放上海战役结束后,在第三天,她儿子就去找他母亲了,他母亲也没找到,已经10多年了,他也不知道母亲到哪里去了,邻居也不知道他母亲还活在世上,他儿子就返回部队了。主持人: 已经70岁的老母亲究竟去了哪里?她还活在人世吗?蔡群帆到处打听母亲的音讯,却一直没有结果。让人想不到的是,为了寻找心爱的儿子,老母亲竟然从上海到了山东、又从山东到了东北,成了一位光荣的革命老妈妈。</h1><br>苏 菲:&nbsp;<h1>&nbsp; &nbsp; &nbsp; &nbsp;那个时候是1945年,她离开儿子已经很长时间,所以她一心想找到儿子,找到部队后,她一直随着部队打仗行军,因为她年纪大了65岁了,还有一双小脚,每天行军很困难,后来找了一头小毛驴给她。后来部队的领导和她谈了,说你还是到大后方去吧,说大后方有我们的工厂,你也可以参军,现在你儿子在前方打仗,你也找不到,说服了她以后,到了东北通化最冷的地方有一个被服厂,因为她会踩缝纫机,母子消息一直不通,所以她一直在那里,她说我会做军服,会钉扣子,她一直表现很好,在东北厂里缝制军衣,因为工作好得了表扬,给她一定的待遇。<br><br>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分隔两地的母子是否还能见面?上海解放了,在东北的母亲再次向领导申请回上海寻找儿子。说起蔡妈妈找到儿子的传奇经历,苏菲说,这可离不开陈毅老总的热心帮助:<br><br></h1> 蔡群帆的母亲杨凤珠 1950年上海 <h1>苏 菲: <br>&nbsp; &nbsp; &nbsp; &nbsp;马上找到军管会去了,因为她从东北到山东,山东到上海带了一顶很破的军帽,她又是小脚,又穿了身军装,这样去了以后,军管会很奇怪,问你来找谁,她说我来找陈毅司令员,你找陈毅司令是为啥呢?她说我要找我的儿子,秘书接待了他,那个时候她已经68岁了,她又是小脚,脚上还绑了很多绳子,头上带了军帽,秘书说你找儿子该到城里去找,怎么到这里来了,她就介绍她的经过,说她和儿子相依为命,离开上海十几年,她说我儿子参军了。秘书说你和儿子有联系过吗?她说他一参军在谭震林部队里的,又说是3野,第三野战军,在陈毅部队里,我只好问你。陈毅当时在开会,让她等一下,开会后,秘书对她说陈毅一定要接见她,说68岁的老太太了带了一顶旧军帽,穿了旧军服,一定要找到儿子回去。陈毅开完会后很热情地接见了他,他说你老太太是一个革命的妈妈,儿子参军了你也参军了,他说她很光荣。然后就问儿子在哪里?她说参军时是在你们部队里的,第3野战军,我在山东的时候就来找过他,陈毅说第3野战军是谭震林部队,一定是浦东过去的,他让秘书去翻20军的名单,一翻果然有蔡群帆的名字,那时候蔡群帆在20军当参谋处处长,陈毅很高兴说我帮你找到儿子了,他说我告诉他们了,他立即打电话给20军军长,让蔡群帆立即去见他母亲,说陈毅同志找到他母亲了,那个时候我们部队住在嘉定,陈毅同志军管会在外滩,他们两个人来了以后,他儿子展开了2只大手把瘦弱的母亲抱在了怀里,他个子很高很大,陈毅同志说老太太你真有个好儿子,你是一个好母亲,那个时候我们在嘉定,他就领到我们那里来,他们一家也团圆了。</h1> <h1>十三集小片头、音乐<br><br>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然而,不是每一个壮志踌躇的浦江儿女都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的。就在他们几乎已经看到了那熟悉的高楼,热闹的街道之时,青春的热血洒在了浦江两岸。<br>&nbsp; &nbsp; &nbsp; 新四军老战士丁公量告诉我们:<br><br>丁公量:&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有好些干部,他们就朝着黄浦江对面,说我们的家就在那个地方,那个多少弄堂里,大家都在议论的时候,那时候敌人都是很多暗堡碉堡,我们在打碉堡的时候,有的同志就牺牲了,所以他们已经到了家门口了,<br></h1> &nbsp; &nbsp; &nbsp; &nbsp;长长的烈士名单仿佛望不到头,他们都是解放上海牺牲的解放军官兵,里面有不少是上海兵,倒在了家门口。2007年8月上海高桥烈士陵园 <h1>有的已经看到自己家在什么位置上了,有的人说我还有个妹妹,爸爸或者怎么样,在这个攻占碉堡的时候就牺牲了,所以在高桥烈士墓有许多、不少好几个我们这样上海的战士。</h1><h1><br></h1><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更让人痛心的是,就在上海即将解放前夕,已经成功策反了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盛慕莱接到任务策反国民党上海警察总局,阴险狡猾的敌人先是佯装谈判,却在1949年5月9日清晨,对盛慕莱实施了突然袭击。当时在读中学的盛才英永远不会忘记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h1><h1><br></h1><h1>盛才英:&nbsp;</h1><h1>&nbsp; &nbsp; &nbsp; 1949年4月,解放大军渡江前夕,整个上海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一个阴雨绵绵的黄昏,父亲来到我和妹妹寄宿的禅文女中学校,神情严峻地对我们说:“这几天时局紧张,你们年纪小不要到校外去,我最近工作忙,不能常来看你们。要好好读书,听老师话。”简短的讲了几句话,并交给我们五块大洋,作为五月份的伙食费后便离开了。我们目送着他身穿灰色长衫的背影,缓缓地消失在雾雨蒙蒙的夜色中。想不到这竟成为父亲最后遗言。</h1> 盛慕莱的大女儿盛才英和外孙张黎光 &nbsp; &nbsp;2006年8月上海<br> <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谁曾想,这一别,竟是女儿和父亲的最后一面,盛慕莱于5月9日被敌人逮捕,敌人为了找到上海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对他严刑逼供,将他打得体无完肤,股骨折裂,门牙断落,但盛慕莱横眉冷对,视死如归。</h1><h1><br></h1><h1>盛才英:&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1949年5月24日,人民解放军包围了上海,敌人在仓皇逃跑前,大肆屠杀革命战士和爱国人士,这天上午九时,父亲被绑上一辆卡车,送至虹口公园惨遭杀害。据目睹者园林工人回忆,当时父亲满身伤痕,鲜血渗透了短衫袄。这时已经响起了解放上海的炮声,就在上海解放前三天——5月24日,我们亲爱的父亲却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h1> 盛慕莱烈士 时年42岁 <h1>主持人:&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2007年1月10日,一个温暖明媚的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嘉定烈士陵园的盛慕莱烈士墓前祭扫,回忆起当年和盛慕莱的萍水相逢,84岁的王征明老人在烈士墓前感叹不已!</h1><h1><br></h1><h1>王征明:&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慕莱老大哥,今天我来看你了,你还记得吗?你的老朋友王征明,60多年前,我在上海养病的时候,住在爱多亚路的一个小旅馆里,病后你来看我,还送给我一件很高级的毛背心。是你建议我到浦东泥城谈家店蔡辉同志的哥哥蔡志鄂的家里去疗养。后来病愈以后,你又要我到黄渡你家里,你请我吃炝虾。后来我们就分别了。想不到在胜利之后,而且是在1949年的5月24日,你竟被敌人下了毒手,以身捐躯。我怎么能想到,5月25日,我就随部队到上海来接管了,只差一天,居然我们没有能够会面,成为一种永远的悲痛。慕莱同志,我们分别已经60多年了,现在国家的局面越来越好,希望你安息吧!</h1> &nbsp; &nbsp; &nbsp; &nbsp;新四军老战士王征明和盛慕莱烈士后代 &nbsp; 2007年1月上海嘉定烈士陵园<br> <h1>音乐:</h1><h1><br>主持人:</h1><h1>&nbsp; &nbsp; &nbsp; &nbsp;新四军老战士姜旭是活跃在战场上的剧作家,当他回首少年时的峥嵘岁月,不禁豪情满怀!<br></h1> &nbsp; &nbsp; &nbsp; &nbsp;新四军老战士姜旭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0周年的“八一军旗红”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诗歌 &nbsp; 2007年7月杭州<br> <h1><p>姜 旭:&nbsp;</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回想那风雨飘摇的少年时代,更燃起胸中激情畅怀。</span><br></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在民族垂危的生死关头,我毅然投入抗日洪流。 &nbsp; &nbsp; &nbsp; &nbsp;斗争就是最大的幸福,胜利就是最大的快乐。</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历经千难万险,走完抗日全程。</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战争和平战争,把我锤炼成终身革命军人。</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回想那金光灿灿的少年时代,深深感到永恒豪迈,<span style="color: inherit;">永——恒——豪迈。</span></p></h1> <h1>主题歌:<br>&nbsp; &nbsp; &nbsp;“最忆是少年”主持人: 现在大家听到的是《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主题歌《最忆是少年》,曲作者姜小鹏便是姜旭的儿子,如今,父子二人携手创作了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父亲用激扬的文字书写那段燃情岁月,而姜小鹏作为新四军的后代,用流淌的旋律,为父辈、为2万1千多位奔赴抗日前线的浦江儿女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不一样的青春,一样的风采,在共和国的旗帜上高高飘扬!<br>&nbsp; &nbsp; &nbsp; &nbsp;今天,儿子姜小鹏的血液里流淌着父亲青春的激情,用音符,用歌声,为我们谱写了这首主题歌曲《最忆是少年》,就让我们用这首歌来纪念那2万1千多名奔赴抗日前线的浦江儿女,是他们,用青春、用热血书写了一段保家卫国、永恒豪迈的壮丽篇章!<br></h1> <h1>&nbsp; &nbsp; &nbsp; 听众朋友,大型广播纪实系列《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今天全部播送完了,您对我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来信寄到虹桥路1376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声音档案》节目组收。邮政编码:200051。我们也希望有更多新四军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节目线索。本次节目编辑:张建儿、张小滨、章海红;制作主持:章海红;主题歌作词:姜旭、作曲演唱:姜小鹏,音乐制作:金亚、沈奇洁;监制:方颂先 刘谦祯 。特别感谢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71320部队、“沙家浜部队”战友联谊会。</h1> <h1><p></p></h1> &nbsp; &nbsp; &nbsp; &nbsp;大型广播纪实系列《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