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岁月如书</b></h1><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白富昌</div><b>题记:</b><br> 平平淡淡才是真,真真实实才可贵,读书贵悟,人生更贵于悟。<br> 有人说,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如一部交响乐,它不定期的演奏着各种各样的曲目。时而“百鸟朝凤”红火喜庆;时而“高山流水”顺畅优雅;时而“二泉映月”凄惨悲凉;时而“十面埋伏”威猛壮烈。这就是生活,也就是说生活如歌。但是我却认为,生活不仅如歌,生活又给了我们许多知识,让我们在如歌的生活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当你静下心来细细想想,所有这些表面外在的现象,却蕴藏着更多的内在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参悟、去品味。因此,我说生活如书,岁月如书。</h3> <h3><br><b>幸然出生</b></h3><h3><b></b><br> 我出生在一个“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庄户主家族,祖上曾有过“叔侄进士”、“父子举人”的光辉荣耀。但衍泽下来,已没有了往日的光环,只有一块《进士第》牌匾悬挂于门眉之上。那是清代中期蒙古都统和吏部合赠的,大门两边还有一对青石狮子,忠诚地蹲守在那里,似乎在见证着这个家族的兴衰变化。<br> 祖一辈和父一辈人丁很旺,渴望子孙兴旺是父一辈最大的愿望。首先是我父亲(珮玉)有了一个女儿,二年后我二伯父(珮方)有了儿子,又四年后二伯父又有了次子,第二年叔叔(珮璋)也有了儿子,(大伯父珮琪早故)就剩下我父亲还没有子嗣。我父亲有了我姐之后,我姐的生母就去世了,父亲后来娶了清华村的一位大户之女,姓王名乃舫,是位知识女性,在我们村还与伯父一样教过学生,聪颖智慧,人品端庄,的确使我家风光一番。可好景不长,她因肺病也去了。后来父亲又娶了第三位妻子,大洺远村人,也是一位知识女性,姓尹名智信,是她才圆了父亲的求子之梦。我在一九四六年的腊月二十九出生了,给家里带来多大的欢喜,就可想而知了。更可喜的还在我母的一方,母亲的姥姥就没儿子,晚年跟着姥姥一起生活;我姥姥又没儿子,只盼望我母亲能改变一下状况。这下果然了却了三代女人的夙愿,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出生牵动着多少亲人的心啊!继有了我之后,父亲又有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是母亲成全了父亲的时光,是我的出生,给我们家庭带来了喜幸。</h3> <h3><br><b>我心目中的父亲</b></h3><h3><br> 我父亲去供销社工作是在建国前一九四五年,那时候还不叫供销社,因为规模太小,只是卖些少量的日常所需物品,而且是一个人经营。只到五几年,实行统购统销时,才扩大规模,转移到后来的供销社。在父亲四五十年的供销生涯中,我感到父亲就象一个被廉价买来的包身工,在供销社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地劳作着。从参加工作到离休,我也没记得父亲和我们在家里起过一个五更,吃过一顿年夜饭。父亲有五个亲侄子、三个亲侄女,可是他没参与过一个人的婚礼,都是因为忙而谢绝了,只有我们兄妹四人的婚礼,才算按时参加了。看起来好似不近人情,但他认为这些家务事有人办,很放心,他的心里装的只有供销社。<br> 父亲刚参加工作时,供销点是在大庙台旁的一个两间小房屋,屋里还有个两米长一米宽的套间,正好够躺一个人,这就成了父亲工作和休息约好的去处。<br> 我四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到大庙台,只让我在外面玩,不让我进屋。外边经常有好几个上年纪人,他们也都喜欢我,逗我,问我“你爹叫啥”?我作了回答,又问我“你娘叫啥”?我说叫裴玉娥,在坐的老人都哈哈大笑,笑得我不知所以,一派茫然。后来听说了原因,我才知道其中原委。随后又有人在我衣服前大衿的角上,用纸绳扎了两个角,好比马耳朵,让我学马跑。再后来我学会写字了,他们就叫我给他们写字,也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总之,这里是父亲工作之地,也是我开心玩耍之处。<br> 一九五几年,国家先实行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随后实行统购统销,父亲的供销点也转变成供销社了。地址也不在大庙台旁边,到了黄粟山东北角一套四合院里。那是一处四不靠的庄院,原是富农家的,盖成后还没有住,正赶上土改,没收充公了。又因为它四不靠,孤零零的没人要,所以留到了供销社用房时期。房子还真宽大,五间北屋带套间,往下是上三间下三间中间还有一间做饭屋,光东西屋就十四间房子,还有南屋过道带茅厕,所以做供销社太合适了,这样宽大的地方太不好找了。<br> 供销社的主任是县供销社派来的,名叫杨志豪,是宋二庄人。供销股长是我父亲,财会股长是白锦瑄,保管股长王希闵(西周庄人),职工有魏学忠、牛子祯、魏续功、魏守谦、吴希路胡峪村人、姚振超南安庄人、杨永怀野河村人。<br> 三年后,杨志豪调回县社了,白锦瑄调到了城北乡(哪个乡我记不清了),我父亲成了主任,吴希路成了会计,吴希路退休后黄振鹏接替了会计。在此之际,白凤祯还在粟山社,干了几年从粟山调到伯延,因为工作能力强,又调到野河社当主任干了多年,最后因病退休。<br> 在粟山供销社红火的时候,粟山供销社又扩展成伯延区东半区供销社,业务范围包括野河、胡峪一带的供销情况,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方面的供应。这样一来父亲的责任更大了,当领导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就必须得深入基层,就得亲自到下边去了解情况。当时还没有电话,就得亲自去调查,然后作总结规划。这些事也真够忙的,所以母亲就把家务事完全承担下来,不给忙碌的父亲增添一点障碍,好让父亲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家事务中去。直到五八年成立大公社,公社又设立了管理区,粟山、野河各自成为一个生产管理区,父亲负担才减轻了许多。<br> “操心的人,也是操心的命”,随着社会进展,对供销社需求也越来越多,从农业生产工具,到籽种的改良,都要设法解决。对庄稼治虫,不但要提供药品,还要提供使用方法和器械修理,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直达第一线,也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赞扬。我父亲在杨志豪当主任时,就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以在大公社时,理所当然的成了粟山公社党委委员。</h3> <h3> 一九六四年,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搞“四清”,就是各公社抽出一定数量的国家干部,集中到县里培训一段时间,然后分配到事先计划好的村子,去搞“四清”。我父亲被抽调走了,也不知这工作何时结束,正如当时唱的一首歌一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我父亲被安排在城北西土山公社东寨子村,那里一共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单位,互不了解,只是在工作中才互相认识的。对父亲来说这些都不算事,可对母亲来说就成负担了。一日三餐怎么解决,同住的人脾气性格如何?工作中遇到蛮横的人如何处理?总之各种想不到的事母亲都想到了,只是增加了她的忧虑。所以在第四个月头上,让我去看望了一下。我也是第一次去城北乡,凭着大方向,一路多打听,过了北洺河,终于找到了东寨子村。见到了父亲说明来意,父亲一切均好,我喝了一碗水就返回来了。我的感觉是,父母之间感情深厚,无可比拟;第二感觉是,北洺河的河套太宽了,有二里地宽,让我见世面了。<br> 后来,我父亲又从西土山公社调到矿山公社云驾岭村,云驾岭顾名思义就可知道是个地势极高的村子,那么吃水咋办?生活问题又萦绕在母亲心头,日夜不得安宁,去看望一下才能放下心来,所以我又去了一趟云驾岭。此行不比土山,最大特点是山高路远,尤其是村南边一段路,坡长有二三里,别说骑车了,推个空自行车都吃力。这个地方也真特殊,住在此处,祖祖辈辈,该当如何?不管如何,我在十二点以前总算赶到了。父亲和另外二人已吃过派饭,正在炕上休息,我拿出了母亲做的“油茶面”,父亲先给我冲了一碗,让我喝了,也算中午饭吧,知道父亲这很好,我和家人就放心了。坐了一会儿还要赶路,就回来了。回来可就快多了,我骑的是三五十元钱买的倒闸自行车,车闸还真好使,一路黄尘就到北洺河了。下半后晌回到家给母亲作了汇报,只是没说云驾岭有多高,只说是个名,有点悬空而已。<br> 两年之后,父亲又被调到口上水库工地,带领矿山公社的民工在水库上干活。当时正是清理坝基的时间段,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不但要掌握进度,还要注意民工的人生安全。母亲惦记父亲的安全,于是在一个星期天,我又一次到父亲所在的劳动工地去看望父亲。这一次路途更远,不但远,而且还是一路上坡,还不是现在“京娘湖”旅游区的柏油马路,而是七坑八拐的山地土路。到了水库工地,上午干活的工人已经去吃午饭或休息了。我又在休息的地方找到矿山公社民工住址,这才见到了父亲。父亲由于长时间没理发,看起来有点老了,心中难免有点伤感。不过父亲精神头还不错,去伙房给我弄了一碗菜两个馍,我吃了这两点钟的午饭,就紧往回赶。此时午后干活的民工又都开工了,往回走的路更难走,来来往往的排子车,一个挨一个,喇叭声叫喊不停,确实热闹,只是频繁。七拐八扭地转出水库工地,顺着来路,天黑前回到了家里。<br> 回家后只说了水库工地的繁忙,红旗遍地,歌声嘹亮,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没提父亲头发长长相变老的事,避免母亲的担忧。<br> 半年的发配劳工总算结束了,父亲又回到了矿山公社,不知是水库工地带工工作做的好,人员没伤亡,还是什么原因,父亲被提拔为矿山公社副主任,起码不挨批斗了。六七年的五六月份,粟山公社社直部门的批斗还没结束,供销部门的造反派,把矛头对向了会计黄振鹏,黄大喊冤枉。他说:你们要说账目上哪有问题我负责,要说办社路线方向问题我管不着,那是俺领导的事,领导走了三年半了,也没人来管,大家都是各人做各人事,谁也不负责,也没出什么漏洞,你叫我说啥?造反派说,找你们领导,后来通过伯延区供销社把我父亲要回来了。人回来了,心里挺高兴,三四年没在家,供销社按步就班,照常营业,这也算是个奇迹。可见这些员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令人敬佩。我父亲回来后照常上班,管理自己的业务,造反的人也没能挑出什么毛病,相安无事,我还真得感谢造反派,要不然我父亲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从行政部门回到供销部门,回到自己亲手缔造的粟山联社。</h3> <h3>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供销社的职能也扩大了,后来占用的地方越来越不够用了,做为领导人,就跟黄魏粟山的村支部协商占用土地之事。经过几番努力终于达成协议,在原供销社的北头,占用魏粟山地盖起了两个大门市,一个生产资料门市,一个日用百货门市,在原社的南头占用黄粟山地盖了两个大仓库和办公室、伙房。仓库要进车辆,所以占地要多一些,就这样从一个四合院变成了三点一线的连绵大产业了。<br> 这个大产业的兴起,父亲付出了多少心血,无法计算,母亲又接济父亲的辛苦,却付出了毕生的代价。在一九七五年的八月上旬,供销社的大项建设已经竣工,只有最后一道工序——抹墙,抹成墙就算大功告成了。当时抹墙都用纸厂纸浆的废浆碴,既省事又好用。八月十一这天,供销社雇了两辆车,到纸厂找我弟弟拉纸浆碴,可是那天我弟弟重感冒,上吐下泻,在九点多钟从纸厂回来了,不知道拉纸浆的事。弟弟回家后就赶紧找医生,开始输液,到晚上吃了晚饭后,母亲就惦记拉纸浆碴的事。如果通过其他人拉上纸浆碴了还好,如果没拉上,家里停工待料,那我父亲该多着急?母亲心里一直惦记此事,又不好去问,好象说父亲的公家事还用你来管吗?可不管又放心不下,只有在心里忐忑不安。晚上九点多鈡,母亲说:“九点多了,都睡觉吧,现在秋风凉了,睡觉时孩子大人都盖好,别着凉”。我说知道了,就都各自回屋去了。<br> 八月十二日凌晨三点左右,妹妹爱增惊慌失措地叫醒我说,咱娘吐了,先说头不好受,喝个药片吧,我倒上水,拿上药片,还没喝下去就吐了,吐的是咖啡色粘稠液,吐了以后一直没醒。我见此状,马上让弟弟叫黄医生,我去供销社告诉父亲。父亲此时正在床沿坐着沉思不语,我说了母亲的情况后,父亲说,他在此之前做了一个梦,梦里我母亲血头血脸站在父亲面前,什么话也没说,正在此时,只听“咚”的一声,把父亲给惊醒了。我进去时父亲正在回忆梦里的情景,并对我说,你娘可能是已经走了,说罢已经是泪流满面。由于家里人还在抢救,母亲还一息尚存,所以我和父亲都没提做梦之事。母亲在八月十四日凌晨停止了呼吸,我们兄妹四人哭成一团。<br> 八月十六日办完丧事,父亲在家跟我和两个妹妹一块吃罢饭后,就又往供销社去了,可能是想避开令人心酸的环境吧!不过母亲过世后,父亲对家务开始关心了,两个妹妹的婚姻大事,都是父亲拿主意订成的。光阴无情催人老,心情无奈白发生。父亲的白发明显增多了,但在供销社的责任依然没放松,同时也物色了一个年轻人,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但是父亲没放手,只是让他见习一下,直到离休时,还是扶上马再送一程。</h3> <h3> 他确实是太钟爱自己的供销事业了,为此鞠躬尽瘁,肝脑涂地,再所不惜。离休后又在这干了三年,才依依不舍地搬回家去。太阳西去还东升,人生决无回程车。在供销社打拼了一生的人,在离开时那份不舍,旁人是无法理解的。供销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套院到三点一线,哪一块不凝结父亲的心血啊!<br> 父亲伴着它走完了离休生活,它也伴着父亲的逝世走进了无痕的红尘中,从此再没有供销社。<br> 我父亲的挽联是: 置身供销,以社为家,呕心沥血,三山作明证;倾心事业,公而忘私,业绩辉煌,四乡留美名。</h3> <h3><br><b>我心目中的母亲</b></h3><h3><br> 我母亲是个很有才料的人,不但纺棉织布是能手,描兰绣花也是巧手,在管家理事方面更是一把好手。妯娌关系、邻里关系都处理得恰当和顺,从没让我父亲为家务琐事操心。我伯父曾评价她“教子有方,持家有法”。在房间布置上,更彰显了他的学识丰富、见解独到,是个行家里手。<br> 我从小是在西屋长大的,所以对于西屋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清楚地记得,西屋是三间屋三搭椽,都有九跟檩条,其中有一处双檩条还有一处三根檩条。当时只是觉得稀罕,后来才知道,因为屋子时间长了木料质地不好,需增加助手帮忙才行。尽管如此,可母亲依然对它抱着很大的热情,付出很大劳动。正如《陋室铭》文中所说:“斯是陋室,唯吾独馨”。每当日升三杆,阳光普照大地时,西屋便显得格外靓丽,令人神清气爽,温馨舒畅。西屋之所以美,颇具人文氛围,全是母亲装饰的结果。三面墙上的字和画,都分别表示着各自相关的内容。我一一给予介绍:<br> 首先说迎面的中堂条扇就很有意义。画面是《孟母教子》,只是“三字经”的故事,讲的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事。孟母手执剪刀,面对剪断的线子,对孩子进行说教。表现了为子成才三迁其住所,最后终使孩子学有所成,终成亚夫。我母亲选用此画,用意不言自明。配的对联是“春雨夏云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对联用了比方的技巧,借用了自然界的三个美景,比喻了这三个朝代的三个文化特长,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美谈,一幅对联如诗如画,把文化景观跃然纸上。</h3> <h3> 西屋的北头儿是炕,炕上是一套镶玻璃的年画。中间是横幅的,画名为“吉庆有鱼”。画面是在一个池塘里有五个小男孩儿,手中各有所执。两个孩子各抱一条大鱼,一红一黑迎面而笑。另两个孩子在摇钱树下,各自手拿金钱串子笑容满面。荷塘边还有一个孩子,抱着一个聚宝盆,他们各有所乐。<br> 画的右上角有一首诗:“金鱼荷花满池塘,双鱼吉庆喜相逢,摇钱宝树降财源,年年如意家家丰”。年画的两边是一对立幅山水画,画面是玉泉山景。玉泉山上宝塔高耸,玉泉之水潺流不息。青松点缀山道隐隐。整组画面表现出我母亲对和谐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北京名胜的仰慕。不知是心灵感应还是机缘巧合,我在2007年去北京旅行时,住的宾馆就是玉泉路玉泉宾馆。我还在圆明园的万寿山上拍照了,玉泉山玉泉宝塔和玉泉的潺潺流水,这或许是了结了我母亲的夙愿吧。<br><br> 西屋的南墙上是一套四扇屏加对联。四扇屏是素色的花草伴飞鸟,没有一点大红大绿的色彩。充分表现了母亲朴素雅致的风格,和她别具一格的审美水平。两边的对联是:“从来名士皆耽洒,没有佳人不读书”。对联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我母亲的读书知识身份,再配上她年轻时的一帧照像的话,就更加相得益彰了。那是少女时和闺中挚友合照的,她们都穿着旗袍,脚穿系带皮鞋,梳着披肩长发。母亲手拿一书卷,落落大方地坐在椅子上,女友坐在她旁边。那端庄秀丽,简直让人瞠目动容,不知所以。可惜这珍贵的照片在文革中被她自己烧掉了,永远也找不回来了,她当时只想不要给当供销社主任,我的父亲带来一点不好的影响,根本没有想自己的什么东西,真是纯正无私毫不为己。<br></h3> <h3> 母亲有一个妆奁匣,翠绿色的,长有二十七八公分,高约二十五六公分,宽约二十公分的立方体。正面图案是孔雀回头看牡丹,上面有一个铜提手,可提可平放。上面盖和匣体之间有一个暗锁,可保匣内物品安全。翻开上盖,盖内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水银玻璃镜,用精致的铜链拉着,避免乱晃。匣内分三个使用区,二分之一是装梳子。余下的地方又分二分之一放装饰物品,再剩下的二分之一装脂粉之类,都是用木条分开的。匣子还有夹层,第二层在匣壁的右侧往上提就可看见,这个暗抽屉可放自己的隐私物品。母亲没有隐私物品,只放了有四个小茶杯的小托盘,现在早就被弟弟妹妹玩坏了,妆奁匣也不在秀气了,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婆无人关注了。<br> 母亲的桌面儿介绍。母亲的桌面是外公给精心购置的,最显眼的是摆在茶几上的穿衣镜。它既是大件儿,又是最精致的物件。穿衣镜的外框是以乌木为材料制成的,乌木属于红木,是论斤卖的。镜框的底座是乌木镂空的藤蔓图案,藤蔓之间还有悬空的宝葫芦,穿衣镜是加厚的玻璃布水银而成,明镜、乌框、镂空图案,摆在条几上那气派劲,只有意会不可言传。镜的两旁是一对蜡烛台,我们也叫蜡钎子,也是一个上档次的物件。整个物件可分为五个层次。我逐个来介绍。先底座,底座是个倒扣的喇叭约八公分高,下口直径约六公分,上端三四公分,往上有一个大蜡碗置与其上,大蜡碗中有一个立柱,立柱不单是柱子,而是做成一个长方形瓶,宝瓶的口又用一个小宝瓶坐在瓶口上。宝葫芦上又有一个小蜡碗,口径约四公分左右,小蜡碗中心有一个小拇指粗,约五公分长的空心锡管,是插蜡烛用的,小蜡碗是接那些流下来的蜡。整个蜡钎一式两件儿,用白锡打造而成,铮光瓦亮,过年时在蜡烛的映照下,蜡钎更加秀丽可爱了。瓷器,桌上的瓷器用品,也是上讲究的全是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大件儿是一对插瓶。分别摆在穿衣镜的两旁。然后是一对帽筒一对儿茶叶灌。由高到低分别摆在穿衣镜两旁。<br><br> 桌子上是茶具有瓷炉壶和两对茶碗,这五件东西共用一个圆托盘托着。托盘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精妙之处,托盘的底是两层的圆玻璃,中间水果图案是苹果和葡萄,色彩鲜艳,令人垂涎三尺。托盘的周边,是用薄薄的银片围了一圈,银片是由无数个小镂空花朵装饰而成。大托盘里又有四个小托盘,是茶碗用的。一个大托盘和四个小托盘,那就是一套工艺品,令人不舍得用。<br></h3> <h3> 整套瓷器的大小物件,全是一套图案,叫“花草四君子”,即“菊、竹、梅、兰”。物件的底款有“洪宪元年”,洪宪皇帝只当了八十三天,却给我家留下了永久的痕迹。<br> 生活中祥和是主旋律,但由于外部的原因,也会给平静的生活带来冲击。一九五八年就是个多事之秋,大搞钢铁,搜钢铁,闹得鸡犬不宁,有色金属更是重中之重。供销社被下达硬指标,必须完成铜、锡之类东西XXX斤,指明就要蜡钎子、桌笼上的铜器物件。如:铜饰肩,柜子上的铜拉手等。身为供销社主任的父亲,又是共产党员,怎能不起带头作用呢?况且家里真有这些国家正需要的东西。在父亲的劝说开导下,母亲含着眼泪望着不舍,蜡钎子、铜饰肩、铜拉手,全让父亲抱走了。<br><br> 母亲真是这样一个识大体、顾大局,有见识、有涵养的知识女性。母亲的品格永留世间!她那慈祥的容貌,永远留在我的心里!<br></h3> <h3> 母亲的挽联是: 宽厚仁慈,持家有道,相夫睦邻,留恋家况难瞑目;德高望重,教子有方,女孝媳贤,满载荣耀返瑶池。</h3> <h3><br><b>人文厚重的黄粟山村</b></h3><h3><br>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黄粟山村。村子有渊博厚重的文化,有淳朴儒雅的民风,更有蕴藏在村子里面的雅致而独特的街道布局。<br> 一、 街道布局文化<br> 从北往南进黄粟山村,是一条南北大道,我们称它中轴线。村里东西方向共有五条街,都是从这个中轴线为起点建的。路东一条街,路西四条街,好比人的手,一比四分开,伸开是手掌,握住是拳头。掌,可以掌握、掌控,拳头是力量的象征,掌握需要智慧,还需要力量,有了开合自如的手,就可掌控所有。所以手的布局,任你浮想联翩。<br> 五条街的排列及名称:大路西最北边的街为后街。路西第二条街为大街。在中轴线的东侧,大街的东头,有个大庙台。有台必有庙,庙是老爷庙,是分管北方的神,因此这个大庙台就成了村子中政治文化的中心。沿中轴线再往南伸,路东是东头街,也是一条最重要的街,全村人的吃水都是通过这条街,才担上水的。路西第三条街为南拐街,为啥叫南拐街呢?因它从中轴线往西走一百多米以后往北拐了,还成了人口密集的一条街,而且大名卓著的“进士第”两狮门,就在这条街的拐角处,坐西朝东。从拐弯处往西一丈地,再往南七、八丈,就是村中最好的建筑石牌坊和牌坊大院。可惜在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因石牌坊下有一根直径八公分粗两米长的铁梁,而被拆毁了。千秋功罪,谁人评说?路西第四条街叫寺前街,寺在中轴线路西,村子的东南角,是武安市南最大的寺院,因坐北朝南,所以在寺前的这条街就叫前街。街的南侧原本是耕地,北侧是寺院、学校和少数居民,改革开放后路南才建起房子,形成一条街,同时还是通往村西南方向去地、回家的必经之路。<br> 二、 村民的居住特点和个性爱好<br> 居住在大庙台左右和东头街的人家,主要是黄家,还有几户宋家。有名的黄金辂家,就在东头街路北的一个大院子内,在村子方位上算东南角。白家主要在南拐街,还有部分在大街。有名望的“进士第”就在南拐街,在村子的方位是西南角。韩家住在后街,有名的连三大院就在此街。二十世纪1960年,全村一个大食堂就在这里。全村人家打饭、领饭,每天三顿都在这里,很是重要之地。全村最好的最有水平的建筑也是韩家的,是在南拐街外侧村西南的牌坊大院。全村三大姓,居住各有侧重,从客观上也避免了一些生活中的纠纷琐屑,所以村子几百年来,从没发生过姓氏之间的打斗行为。<br> 从个性爱好来说也各有不同。黄姓人群从来以种地为主,兼营一些小本生意,跑山西搞点粮食、布匹营生;还有人喜欢跑河南,做绸缎布匹生意。韩家人跑关东做药材生意。白家人喜欢的是诗书继世、耕读传家思想,给子女的训导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是由于这一理念,才致使白家第九世至十三世人,代代有取得功名或学位之人,可见家庭的熏陶和教导不可小觑。<br> 三、白家的强势兴起,六世十功名<br> 白家在黄粟山的始祖白增,是武安西关内白崇之子,与黄粟山村黄云之女结为夫妻。两夫妻感情深厚,黄氏克尽妇道,先后生子六人,分别为:朝卿、朝相、朝臣、朝佐、朝登、朝阳,得孙男十一人,分别为进京、进府、进城、进县、进州、进花、进文、进公、进书、朝忠、进孝,皆伟俊特达之器。祖孙三代就有三十八口之多,这样蓬勃旺盛的势头,自古以来都是少有。兴家旺业,必然成真,大有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气势。白老太太寿高七十五岁,无疾而终。白家先人始终遵循家教,诗书继世,耕读传家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从严治家。知识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终于在第九世至十三世有了卓越的回报。<br> 由于长时期的知识积淀,文化传承,厚积簿发,辛勤耕耘,终于在第八世开始,有了功名的序列。8——13世,1772——1876年在104年里,走出进士二人,副榜一人,其余皆举人。具体来说:<br> 第八世祖白养和,在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2年)考取岁贡。<br> 第九世祖白玿(辉乾,云龙之祖父)考录徐学院佾(yì)生。其生员由府县推荐,人品、相貌、学业均佳者,送省学政提督考试录用。<br> 十世祖白至公为国子监监生(云龙之父)。<br> 十一世祖白云龙,于1801年会中试进士,荣获“赐进士出身”功名,任二任,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无钱,借公款回乡。<br> 十一世祖白云翔,公元1804年科副榜任光州(现河南潢川县)教谕(云龙弟,老三)。<br> 十二世祖白荣西,公元1824年会进士(云龙长兄之子,云龙之侄,任五任县正堂)。<br> 十二世祖白位西,公元1828年科举人,任邯郸市院长,云龙之子。<br> 这就是世上所传,叔侄进士,父子举人之说(先有举人才能考进士)。<br> 十三世祖白献书,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岁贡,未任,著有《南园课艺文》、《环村集》两书,后已失传。武安县志载:“幼沉静好学,博极群书,弱冠入邑庠,食廪饩,应南北乡试,七荐未售,以岁贡终,人多惜之。献书生平设帐授徒,成就颇多,与岁贡郝邦彦相友善,砥学砺品,同负一时重望,故邑南有郝白二先生之称,著有环村集藏于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周庄赵有祥还向我打听过郝白二先生中的白先生,说他村举人就是白先生教的。<br> 二门十世祖白贲如,公元1810年科举人,因身体不适未任。<br> 十世祖白本初,公元1828年科举人,任四任县正堂。<br> 共计十人,另加姓魏举人(居住在黄粟山)一位。<br> 十四、十五世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村中文明人家。<br> 十六世白佩方(我伯父),耕读传家,后来在村上同黄富训、白锦瑄、韩万蓬,办起了“鸿济善社”,教村上孩子们念书识字,孩子们上学都是免费的。<br> 抗日时期成立抗日人民政府,我伯父白佩方是村长,黄富训是武委会会长,韩纯礼是民兵队长,韩万蓬是财粮,韩纯信(大梅)是儿童团团长,孟双景是妇救会会长,是当时抗日模范村。<br> 十六世白佩玉(我父亲),是建国前参加供销工作的人员,在一九五五年,粟山供销社是伯延区东半区供销社,父亲是供销社主任,一直工作到离休。<br> 从行政方面讲,很以前我说不清楚了,只知道保甲制度后期,保长白玉良,社头黄宝烛、宋再清,抗日民主政府村长白佩方,与之配合的黄富训、韩万蓬,始终合作默契融洽,始终都是和谐的。从解放初到人民公社,再到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上派驻村干部,都愿意去黄粟山,因为干部群众没有人去给上级领导找事的。<br> 还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就是中招考试,凭分数录取上武安高中之事。在这次凭分数录取前,十年浩劫中,都是按家庭出身看成份录取。一九七八年武安一中招收高一新生时,提出了按分数择优录取,一中招生时,正是我带的初三毕业班,也是我从七五年他们升入初一时接过来的。十年动乱中学生老师受祸害最重,这一点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可是我们黄粟山学校却是个例外,我们学校在宋立田校长的带领下,仍然是打钟上课,坚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与赵延明老师俩人包一个班,他上数理化,我上语文史地政,兼班主任。由于素日养成的好习惯,当中招来时也没有现在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只是把别人浪费的时间,自己恰当地利用起来而已。考前一段时间,老师把所学知识归纳了一下,对学生系统辅导一番,因为当时没处可找资料,只凭功在平时。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村34名学生,考上武安一中的12名,考上伯延国办高中的20名,只有2人进入了社办高中,升学率百分之百。也说明黄粟山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注重文化的学习。</h3> <h3> 四、物质文化<br> 物质文化内容广泛,我这里只说点别处少见的东西。<br> 文武执事<br> 在封建社会,县官以上的官员,出门时讲规格,也都有标准,配有文武执事,这就是官员身份象征。执事包括有:旗、牌、伞、扇、龙头、金瓜、钺斧、朝天蹬等几样。具体介绍,旗,因为清朝时期满人军分八旗,这个都统是镶蓝旗,所以有镶蓝一面。牌,有两种,一是“肃静”、“回避”两面牌,另外是衙牌,上面有一行字“XX府XX县正堂”。我家这一套是“宣华府阳原县正堂”,正堂就是正县级。牌的大小相当于老师用的小黑板,长方形约50×90厘米,牌的下方中间伸出一小块约6×80厘米的木头是牌的把,用来肩扛的。也就是说牌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肃静回避,另外是衙牌一对,字都是在木板上雕刻的。四块牌都大小一样,只是肃静回避牌字是黑色的,显得威严,衙牌用淡黄色显得平和。伞是指官员用的红罗伞,是防日头照晒的。扇是官员身后的仪仗,是一个大蒲扇,扇头像个大箥箕,手柄五尺长,红油漆过的。龙头用木头雕刻的,有四开纸大小,一式两个。金瓜像生活中见的南瓜一样,高有一尺,粗有三把,用金粉漆过。钺斧,长把的斧头,头部有八开纸大小,斧刃是白色的斧身是棕的。朝天蹬就是骑马时脚下蹬的东西,不同的是它的底部朝上,所以叫朝天蹬。以上这四种都是各有一个五尺长的红漆大木把,官员出门时佣人举用。<br> 可惜在十年动乱中这些文物都被毁了。五八年大跃进年头,白家二门有了白事,在埋人时讲排场,使用了一下,还没埋完人,就被包村工作组给拦下来没收了。二门的被没收后,听说头门也有一套,就以反封建复辟之名也给没收了。怎么处理的呢?凡是带五尺长把的,都把头锯掉,长把留下来作抬筐的杠子,各种形状的头都扔到火里烧了,文物就这样被毁了。<br> 神龛<br> 在我村还有种供奉祖先或其他神灵用的神器叫神龛。它一般有半尺来宽,一尺来长,尺半多高,常与四六桌子连用,放在堂屋里人们不常去的清静之处。我十几岁的时候,过大年要到很多人家去拜年,不只白家,还有黄家、韩家,拜年时常见到这种神器。拜时见这神器前点着香,便默默不语,到神龛前拜个年,再回头给家里的主人拜年,所以印象比较深刻。<br> 白布宔<br> 简称“宔的”,就是祭祀过世先人的一种形式。白布宔就是用两幅或三幅宽的白布,做成可悬挂的宔子,宔子上面写着本家族离世之人的名字,写时按家族成员的支脉、辈份排列,观看时一目了然。我村白家二门的宔子保存完好,使用至今。<br> 神匣<br> 装离世先人位牌的匣子。高约一尺二寸的立方体,一套两件,正面的敞口,供人瞻仰,不让随时观看,只在年节祭日方看。不看时外面这匣外层就拿下来,脸朝后套在第二层的上面,这样就起到保护位牌的作用了。<br> 隔扇文化<br> 隔扇的样子:隔扇是我村上特有的一种礼器,是在白事时使用的。白事时写挽联都写长挽联,也叫通天对子。有抄写对联书上的,我写时都是应人而编写的。配以隔扇,使人感觉郑重严肃。<br> 我村在文革前曾有两副隔扇,一副大隔扇,一副小隔扇,都是我村安葬逝世之人时,所用礼器。为何有大小之分呢?大隔扇用在小隔扇之外,物件的尺寸上和件数上也有差别。在用隔扇上有严格限制,只有心地善良,群众威望高,对村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经群众推荐方配使用。我见过两个人用过,一个是黄中正,字敬斋,是个老中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穷苦人看病,拿药走人,不收费用。广积医德,深受敬重,逝世后,村中名人黄宝矩为他写了挽联。“名高医亦高有求必应行医不重财其医亦正矣,学精术也精用药则灵施术能救难尚术矣敬人”。村民自愿捐款请戏班为他唱戏,因此,也为他使用了大隔扇。第二个人就是黄宝矩,他是一个忠实厚道的庄户主。种地有技巧,还乐于助人,牲口农具,他人来借从不拒绝。耕读传家为本份,为人处事明理大方,群众威望很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在尖山上玉皇庙前的明柱上,他写过一副对联,至今还有传颂“日月无私贫富一般光照,天地有眼善恶两样待承”。可见他在书法上和文化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当然尖山上庙宇重新修建后,他写的对联就不会存在了。所以在黄中正先生用过大隔扇后,他去世时也用了一次大隔扇。五八年后,社会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文化礼器和文物也不知所终了。<br> 小隔扇,两扇门头房檐,大隔扇在小隔扇的基础上,又扩大了尺寸。做大的门扇,绘有大汉、二汉,即秦琼、敬德二人,二人相貌挺威武凶恶。大小之间有房顶,用洋铁皮制作成凹凸瓦滴水重檐。</h3> <h3> 五、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br> 写挽联,长挽联及祭文<br> 以前写长挽联都是照对联书上抄写的,自我接手写挽联后,就开始了针对过世人有何优良行为,动人事例,编成挽联写出,例如:<br> 1.挽岳父联 八岁而孤一十五岁闯关东功成名就<br> 七旬寿终六十二年从医务敬业修身<br><br> 2.挽父亲联 置身供销以社为家呕心沥血三山作明证<br> 倾心事业公而忘私业绩辉煌四乡留美名<br><br> 3.挽伯父联 与德为邻修身处世弘扬先祖遗德<br> 以勤作本耕读传家培养后世儒风<br><br> 4.挽尹大森联 文校长武警官琴棋书画是雅越趣<br> 上恭敬下友和仁孝礼仪仪为坐标<br><br> 门讣<br> 也叫讣告。治丧期间对外公布的,事主家发出的,告知乡邻的有关内容。包括事由、结果,所及当事人按辈份排列。<br><br> 出殡抬棺材,人人自觉,不下请帖,不按生产排或生产队安排。<br> 书法<br><br> 书法的表现方式很多,多见的有赠送类,题写类,农村则是题写门头匾额式的。在我家附近不足百米之内,就有四位街里名人之作。<br><br> 书法在我村来说,曾是轻而易举之事,但随着社会进展和现实生活需求的变化,能写会写的人渐渐变少了。从我所知道并留有遗迹来说,首先是西店子郝邦彦老先生写的门头匾额“南华秋水”四字,就在我拐弯街的路南,“民生在勤”在“南华秋水”西边路北。黄宝矩定的“田舍家风”在“南华秋水”东边,也在路南。我伯父写的“宁静致远”在“民生在勤”西边。短短不足百米之路,就有四位书法大师留下的墨宝,真是南拐街之幸,又是黄粟山之荣幸。现在每年过年时,我与黄喜顺、黄怀兵(黄宝矩之孙)还在村委会大院给乡亲们写春联,但功力比前辈们差远了,只是徒有虚名。两位黄姓年轻人看的书法书籍较多,还大有希望。现在我村上以康正军书记为群主,组织了一个“五华书院”文化群,朝诗词书画方面努力练习。<br><br> 门楼<br> 房屋建设重在门楼,好比人的脸面,直接面对外界,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我村的房屋门楼大致分三类:一是真正门楼,自成一体。我家“进士第”门楼还有西头街白本初家的门楼,都是自成一体。上有起脊的宝顶,中有雕刻美观的装饰物。大门的门框框边都是凿成凹凸形的,突出它的与众不同。这属于官式建筑,不过只是偶然现象,这样的门楼也只有这两家。<br> 第二种是出厦门楼,这种门楼比较多,不罕见,就是在门的上端突出来一部分,形成自己的风格(如照片二)。<br> 第三类是半拱式门头,上面有砖雕匾额,内写四个大字。坐北朝南的定“宁静致远”、“福禄祯祥”、“鹏程万里”等等。坐南朝北的有“南华秋水”,西向的有“西望长安”,向东的有“东望佛山”。总之,四面都有吉祥之词。<br><br> 最引人的还是美伦美奂的牌坊大院的街门,门头既美观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我把它分三个部分来介绍:<br> 首先介绍最上层的“鹿鹤同春”图案。中间两棵松树,一个挺拔直立,另一个略有依偎。北边是仙鹤,一只白鹤亮翅,一只金鸡独立。南边一头鹿低头吃草,另一头仰望青松,显得神情悠闲。总之是一幅合谐自然的禽乐图,象征着鹿鹤同春、松鹤延年的美好意境。<br> 下面是门头砖雕匾额,一圈砖雕花边内是“德厚常怀”四个大字,也正表达出主人为人立身的理念。再往下是大门口部分,又分为三簧板、大门框、街门和门头砖雕拱圈。<br> 三簧板上图案描述的是一个故事,叫做“观棋烂柯”,说的是一个人上山砍柴,也不觉得有多大会儿,却发现他的斧子把都烂了。他回到家看到几个老年妇女竟然是他的孙媳妇,他这才知道仙界一天,人间百年。我想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br> 三簧板上磨砖镶边拱圈内浮雕着七个向阳花,大门是黑色油漆油过的,没什么特别,门口两边砖垛就与众不同了。它与门头上砖雕花一样,全是向阳花。最下面一节是两对向阳花,然后砖雕竹节隔开,第二节同样,第三节就是一对向阳花,第四节也是一对向阳花,不过它的上节与“鹿鹤同春”的图案的底部的界限相近,再往上又是一对向阳花和砖竹节,最上一节是一个稍小一点的向阳花,花的上头是个半圆型弧,象征着图案圆满完成。<br><br> 整个门面给人印象是: 美伦美奂牌坊院,人文素养凸显彰。<br> 向阳门第春常在,德厚人家福呈祥。<br></h3> <h3> 六、村中的宗教文化<br> 我村的大小庙宇,遍布村子的街头巷尾,在的庙宇,小的墙上的小庙比比皆是,可见村民的虔诚、忠厚。下面先从大的说起:<br> 南大寺,也叫福缘庵,因为有尼姑先在这里修行而得名。尼姑的生平行经,现今之人无一知晓,只是村南有一块地,地名叫“姑姑丘地”,可想而知,福缘寺的存在。另外南大寺行人的大门口,门扇上也有字,更能说明问题。东门扇刻有“黄粟山”三个字是竖写的,西门扇上写有“福缘庵”,后来有姓黄的人又在此出家,死后葬于村西南的地块,地名至今都还叫和尚地,寺从此起就叫南大寺了,黄和尚的事另文再表。<br> 南大寺宽有五十米左右,长约九十来米,坐北朝南,东西有围墙,北边是庙宇的后墙,南边东西角楼是钟鼓楼。大寺的中轴线,正是四个大庙的中心线。<br> 北头第一个庙叫三清殿,是道教的最高层人物,叫“玉清”、“太清”、“上清”。三人的坐骑是青牛、黄羊、梅花鹿,三人各留长须,穿八卦道袍,手拿拂尘,一幅仙风道光,似乎在指点江山。<br> 第二座庙叫千佛殿,供奉的是前世如来“燃灯佛”、当世如来“阿弥陀佛”和后世如来“弥勒佛”,侧面还有千手佛,个个慈眉善目,大腹便便。<br> 第三座庙为阎君殿,也是管人死后之事的地方。阎群戴冠加冕,一脸威严。判官右手执笔,左手拿着生死簿,随时判拿恶鬼。右侧是黑白无常,手拿二股钢叉和绳索铁链,随时捉拿不法之徒。整个大殿阴森可怕,给人以恐怖之感。第四座庙,也是南边第一座庙,为“关圣帝庙”,也称“关爷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涉及的人物。关爷坐在神厨内里,左手执《春秋》之书,右手捋长髯,一副气宇轩昂的气派。神厨外左边周仓手执青龙偃月刀,巍然而立,右边关平扶剑,性格坦然。殿内东西墙上画满了关公一生的闪亮点,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古城斩蔡阳,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场景。关爷庙的北墙上还有一个不小的门,可供香客们去往其他庙里烧香礼佛。<br> 寺院的东边,座东朝西还有一座张爷庙。是张仲景的药王庙。西南角是鼓楼,东南角是钟楼,里面的大钟上还铸有文字,是说先来黄粟山者为曹黄二姓,后有韩白两家等内容。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大钟也为钢铁大事做了贡献。<br> 关爷庙的东边是个大门,专供僧人外出或用水、用煤等生活琐事而出入之所。大门两个门扇上主。刻着“南粟山”、“福缘庵”六个大字,也说明黄粟山村名是几经变化而来。其实最先曹家到此起村名“曹家寨”,和黄家联姻后改叫南粟山,再后来叫成黄粟山。说黄粟山人办事从来都稳妥,不冒失有礼节,不会因改村名而闹矛盾纠纷。<br> 村中分散在街头各处的庙宇,最显著的是大庙台上的老爷庙,也是玄武大帝或真武大帝庙。分管四方神,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分,玄武是分管北方的神。“玄”字因犯了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所以后来改为“真武大帝”了。玄武有鳞甲之别,所以身旁有捉蛇之人和抱龟之人。<br> 大庙台下边是个一字大街(南北中轴线),朝西是大街,大街东头路北就是龙王庙。据说是五龙王比较好说话,不折磨马痞。每当久旱不雨时,街上的儿童、老人都头戴柳圈,手拿柳杖,跪在龙王塑像前齐声低吟“天灵灵,地灵灵,天旱不雨绝收成,乞求龙王可怜我,普降甘霖救万民。……”人分两三拔交替轮值,一日连一日,每天从早到晚,直到下雨为止,一般不超过五天,也就下雨了。<br> 龙王庙往西走二百米左右,是北小庙台。有个一米多宽两米多长的屋子,里面供奉着关爷。虽然庙不大,香火却很旺盛。原因有二,一是关爷的威望高,二是地址好,是人群聚集的地方。真是“庙小神通广,神灵香火旺”。北小庙正对着的南小庙,比北小庙大多了,它有庙门、庙院、庙堂,庙堂的东边还有个杂物室。庙院的东墙根有块石碑,字迹已经斑驳陆离,须仔细辨认才能顺理成句,是清朝前期重修之碑,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了。庙门的门头上写有四个字“观音神祠”,此字何人何时所写,不得而知,现在重新油洗后把原字都盖住了。神像在南屋里,慈祥地端坐在莲花坛里,左手端着银瓶,右手半握胸前,双目微合,面带微笑,一副慈祥的尊容,善待着普天众人。我曾在庙前的影壁墙上写过这样的对联“南海大士南台坐,观音菩萨观世人”。在杂物室的门头上抹水泥面时,我写过三个字“德馨庐”,意思为品德温馨的人,方可在此活动、停留。此庙有史以来,一直是人们活动的最佳场所。<br> 北小庙台往西二百米,又是个庙,是建在丁字阁之上的,人称“奶奶庙”,正名“碧霞元君祠”。祠内人物不少,除碧霞元君外,还有几个侍女。在村里的庙宇中,此庙的地址最高,也最宽畅。进庙时,先要登上北墙根十二台阶的砖砌梯子。<br> 在村北头北阁东边,还有一个财神庙,庙门门头有砖雕匾额,上写“保障金融”。里面约有两三平米,财神塑像我没见过,也很可能与其他地方的财神像一样吧,总之是保障财源的。韩家古道的北头,冲古道的北墙上,还有一个小的墙壁小庙,里面供的也是关爷神位。我知道的信者是韩明老两口,每逢年节十五节令,老人家都会拿上供品,点上蜡烛,烧上香及纸馃,支祭祀一番。当然去烧香的还有其他人。<br> 总的来说,村中的大小庙宇九处之多,对于陶冶人们情操,净化心灵,端正人们行为,都有潜移默化作用。</h3> <p>白老师其他相关作品: </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wsDA8Gi_pBvZSdwPGgXC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宋恩旺和他的四个女性亲人》</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XB-etTb_pi6VojYRrlaV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曾经三面红旗飘》</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7ns3sx?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岁月留痕》之一</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e08ltl?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岁月留痕》之二</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gzdoid?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岁月留痕》之三</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hxhdty?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岁月留痕》之四</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z8v26k?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奇思妙想四则》</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hzcga8?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粟山三迭》</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4l0aux?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大洺远旧村怀想》</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za5it7?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大洺远五福堂怀想》</a></p> <p>2020年6月20日《武安文联》刊载</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Y80gC8PC7pXtMWSnlpT2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人文厚重的黄粟山村》</a></p><p>2020年7月14日《武安文联》刊载</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ZwhGDvNysYL57mQ8o6ZWQ" target="_blank">《美仑美奂牌坊院》</a></p><p>2020年9月10日《武安文联》刊载</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JMc4oIPwmEDizNtyQoRQ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曾经的三面红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