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白云人家诱惑着我</h3> <h3> 几年前,来到石家庄西部的井陉仙台山,听说在壁立的半山腰上,只住着一户人家,一户人家里现在只住着一个人,並且是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住的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白云人家,取自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因为这个诗意的名字,还因为有诗意名字的地方独居一位老人並且是女性,所以总有一种想去看看的冲动。</h3><h3> </h3> <h3>前两年腿还好用些,曾两次爬山到过白云人家。但因主人不在,进不了家,只看到了房子的外貌和房后种的庄稼。</h3> <h3> 今年腿力虽有所减,但白云人家仍在心中牵挂。扯上一条长长的枣木棍,六点多出发,走过约1000米公路,来到通往白云人家的山路上,试试腿力,再试试运气。</h3> <h3>山上本来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山路中间是天然石块,两边是经得起风吹日晒和干旱的荆棘。这是我喜欢走的山路。</h3> <h3>上山的路没有直路,不是之字形,就是S形,数过了一个之字,数过了一个S,又过了一个之字,又过了一个S,经果没数清是几个之字几个S。</h3> <h3> 正因为它的蜿蜒曲折才增加了爬山的乐趣。</h3> <h3>抬头擦汗时偶有丛丛簇簇的小白花相迎。</h3> <h3> 小白花叫铁线莲,它开在百花凋零的酷暑季节,开在无土无水的贫瘠山岗。它们好似是爬山人的啦啦队或加油站,总给人无形的动力。</h3> <h3>正在气喘吁吁时,抬头望,石墙石房已在眼前。断断续续的悠扬的阿弥陀佛的佛乐飘荡在山梁上。</h3><h3> </h3><h3> </h3> <h3> 门口有狗吗,万一蹿出一条大狗怎么办?正在踌躇间,女主人已向我打招呼了!</h3> <h3>再上了这个坡就到家了。</h3> <h3>门前种着辣椒和时令小菜。</h3> <h3>绿宝石般的葡萄挂在门前的石壁上。</h3> <h3>未进家门已见生机。</h3> <h3>主人说,今年天旱葡萄结得不太多。</h3> <h3>二、终于走进了这个小小院落</h3> <h3>刘备到卧龙岗三顾茅庐三请诸葛,求贤若渴,是为了成就霸业。我是三年三次策杖攀爬,到白云人家只是为了满足一点小小的好奇心。</h3><h3>终于走进了这个小院落来,石门石墙石头铺地的小院虽然不大,给人洁净舒适的感觉。</h3> <h3>典型的冀西民间院落。</h3> <h3>女主人是位75岁的老大姐,她姓王,属鸡的。</h3> <h3>她花白的短发,烫着利落的发型,穿着休闲服装,这哪像孤居深山的老太,倒像城里退下来的工人师傅。</h3> <h3>这是冀晋交界的地方。这里的山里人爱干净是第一特色,即使没有杂物的石头院也要经常打扫。</h3> <h3>厨房里的锅上还盖着洁白餐巾。</h3> <h3>厨房用具即使瓶瓶瓶罐罐都擦得铮光明亮。</h3> <h3>即使小东西也没有乱扔乱放的</h3> <h3>大缸过去是农家储存玉米、谷子、麦子的地方,现在都成了家庭文物整齐摆放。</h3> <h3>盛水的大瓮也按个儿大小排列。</h3> <h3>窗棂的空间合理利用,一边是镰刀,一边是抿须床(山里的特色小吃用具)。</h3> <h3>土炕的另一头是秋冬供做饭、取暖的灶火,现已闲置,但並不杂乱。</h3> <h3>七十年代农村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之一缝纫机在这里还能看到。</h3> <h3>心灵手巧是这一带山里女人的又一特色。看,即使用高梁秸串的放饺子的小拍子周围也要镶个整齐的边框。</h3> <h3>厨房里还挂着这么多方圆大小不一的拍拍儿。</h3> <h3>荆条篮子</h3> <h3>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井陉山区家庭常用的油漆板柜。</h3> <h3>中间的荷花图我以为是请民间艺人画上去的。可女主人说是她自已画上去的。</h3> <h3>近年用的立柜。</h3><h3>室内室外整洁有序。</h3> <h3>三、白云生处后花院</h3> <h3>小院的另一头开着后门,后门通往她的第一代房子。</h3> <h3>开了后门首先是石碾。过去即是一户人家也不能离开石碾石磨。</h3> <h3>碾、磨和犁耧杈耙等农具一样,这也是农耕社会的象征之一。</h3> <h3>石碾旁还有牲口棚和喂牲口草料的石槽</h3> <h3>出了后门的山凹处,还储存着大量的柴禾,尽管家里已用上了电饭锅,电饼铛等电器锅灶、炉具。然而储存柴禾还是世代山里人遗留的习惯和储存在心底的印记。</h3> <h3>这些荆条编成的大筐是过去盛放玉米、谷物的器具。即使多少年也不会腐烂。</h3> <h3>这是上辈子人住过的第一代石屋。石屋头顶悬崖峭壁,脚下是悬崖峭壁,左方是悬崖峭壁,右方还是悬崖峭壁。</h3> <h3>不知先人是怎么选择在这险要的地方盖了房子?不知先人住在这里又是什么感觉?</h3> <h3>我是有点晕了。</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从山下马路上用手机拉近了才补拍下的云中小石屋。</font></h3> <h3>因为太远了,图片放大才能在绿色植被上面发现小小的房子。</h3> <h3>从石屋处看下去郁郁葱葱。</h3> <h3>遥望石屋对面的山也是沟豁纵横,峰峦迭嶂。</h3> <h3>今天天气晴朗,从这里望到对面的红房子的山坡上的另一处房,是省原文联主席冯思德(已去世)的家。</h3> <h3>由于是晴天,只看见远山蒼翠,近山碧绿;如果阴雨天定是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了。白云人家,不虚此名。</h3> <h3>这里有两棵弯弯曲曲的枣树。</h3> <h3>它们黑色的枝干伸展在绿色的空间。深绿的叶子和浅绿的小枣和周围的其他植物的颜色融为了一体。</h3> <h3>枣树上爬满了会唱歌的和不会唱歌的知了。</h3> <h3>它们汇集在这无人打扰的地方,在度过了长期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终于看到了蓝天,看到了阳光,看到了满目青山!</h3> <h3>它们变换着树枝、绕着树干唱着,喊着。此起彼伏,空旷的山野里到处都是它们的声音,听上去都有些声嘶力竭了。</h3> <h3> 谁也没有停下来不唱的意思。是啊,知了从产卵到孕育出土,在地下的时间平均四五年,最长的17年。这漫长的时间是够压抑了!</h3><h3> 而它们能展示自已生命力的时间,只能在伏天最热的短暂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解了它们的前世今生,你就不会感到蝉鸣是噪音了,这是世间最强大的生命力的绝唱!</h3><h3> 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有愛解嘴馋的朋友,还会去挖它们的蛹,破它们的膛,让它们出了地狱又下油锅吗!</h3> <h3>四、层层梯田层层绿</h3> <h3>先人辛辛苦苦刨出垒起的梯田,不能废弃。</h3> <h3>山里人珍视土地如自己的生命,他们把每一块能种庄稼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h3> <h3>今年夏天天旱,进入伏天至今没下过一场透雨,别的地方玉米都蔫头搭脑了,可这里的谷子还是神采奕奕。</h3> <h3>小白菜出土了。</h3> <h3><font color="#010101">黄瓜、青椒的叶子都在晨光中闪着亮光。</font></h3> <h3>这是菜地边的水井。火辣辣的夏日,需汲水浇田才能保障菜蔬的鲜嫩。</h3> <h3>每块儿地里地净草光。</h3> <h3>光看这大小地块儿,你会相信这是年过古稀的老妇人侍弄的庄稼地吗?</h3> <h3>五、我在白云生处用早餐了!</h3> <h3>出门时,一缕阳光刚刚把山尖照亮;一转眼阳光从山上已铺到了山下。我也该回去了。可大姐已从铁锅里端出了饹饼、馒头,盛上了小米稀饭,炒絲瓜。</h3><h3> 大姐说,走到哪儿吃到那儿,有什么吃什么,这是山里人的习惯。</h3><h3> 好吧,我也不客气了,就在这半山腰的白云人家里吃上一顿早餐。</h3><h3> </h3> <h3>一边吃早餐,大姐讲起她的家庭,并搬出像册让我看。</h3><h3> 她並非孤老一人。她有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她有2男2女4个儿女,分别在保定、正定、邢台、石家庄工作。</h3> <h3>照片上的鹤发银须的老者是她的老父亲(继父),姓栾,叫栾继春。继父16岁在村开始当干部,当支部书记连任11年。在她4岁时母亲(母亲姓苏)带她来到这里,继父待人宽厚实诚,视女如已出。在她18岁时又为她招来28岁的上门女婿,(她姓王,女婿也姓王)。一家3姓4口人组成和睦家庭,被人称为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式的家庭。</h3> <h3> 她的丈夫也是勤劳忠厚的庄稼人。其丈夫因2011年扑打山火时不幸去世。这是其丈夫与前来下乡的省文联主席冯思德合影。</h3> <h3>照片中前排上岁数者是她的父母,后排是她和她的丈夫及孩子们。</h3> <h3>中间梳辮子的是她年轻时的照片。</h3> <h3>这是她中年的照片</h3> <h3>现在她过成了孙男嫡女一大家子人。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回来看望她。可她怕人老了成了孩子们的累赘,不愿意到孩子家里去住。除了冬天,她一年3季守着她的老屋。</h3><h3> 这次上山主要是为问一个縈绕在心多年的问题:你一个人在这前不着村后不巴店的半山腰居住,不害怕吗?</h3><h3> 大姐说:信佛的人是没有东西去伤害他的。</h3><h3> 我心有所悟了。</h3> <h3>怕走晚了天太热,只得向大姐辞行,向白云人家告别。大姐见留我不住,送我出门。並不忘拔了药材黄莲送我。</h3> <h3>大姐说,黄莲阴干了泡水喝可去火解渴。我只见过黄莲树,还是第一次见到黄莲草。摘片叶子尝尝,真是苦不过黄莲啊!</h3> <h3>这是大姐指给我回家的近路。路虽在荆棘从中,但很平坦。</h3> <h3>路上有石狮子相送。(边缘的小动物像不像小狮子?)</h3> <h3>路两旁还有牵牛相伴。早六点出发,十点半回家,这一趟终了我多年心願。</h3> <h3><font color="#010101">对了,白云人家属井陉县辛庄乡寺掌峪村。过去该村有一百多口人。山里人总是向往着山外的世界,现在村里住的还有6家8口人。</font></h3> <h3> 范文昭2019年7月31日手机拍摄,8月3日编辑于仙台山。 <br></h3><div> 声明:本人每一美篇仅作为与网友的文字图片交流,谢绝投币打赏!</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