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七月二十九日,铁像寺水街云溪书屋,云溪耕读生活主题茶会,慢煮光阴一盏茶的群友相聚于此,品茶品香,感受一种雅致生活。</h3> <h3> 云溪书屋是大家一起做好人的平台,让有缘人以书悟道、以茶会友,在一起体验新农人、暖乡村的耕读生活。让大家来书屋做一个闲人,交一生好友。在一起,共享快乐每一天,共享好人一生平安。</h3> <h3> 本场活动特别邀请到了茶叁的钟少与丝萁,为朋友们表演香道的隔火熏香。</h3> <h3> 隔火熏香的方式,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孔嬷嬷对明兰如兰她们授四雅课时,讲述的就是这种焚香的方式,还原了宋代的雅致生活。</h3> <h3> 【古代文人四雅】四雅者,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古之文人雅士好之。焚香以"香"嗅美、点茗以"味"觉美、插花赏"色"之美、挂画观"境"大美。</h3> <h3> 香,传由佛教供香始;经唐文化熏陶成为贵族之用与薰物;传到日本室町至江户期,“闻香”、“组香”之道确立,且随中国线香之技传入,香文化范围,惠及庶民。千余年香之流化悠道,亦是俗世烟火。</h3> <h3>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香文化起源于殷商以至更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初步形成于两汉,高峰于宋代,没落于明清,回归于当代。</h3> <h3> 香从早期的除味、沐浴、熏衣、祭祀、辟邪、医疗、饮食等用途,从气味满足感官所需,而发展到气味评定,更进一步延伸至精心澄道、鼻观养德的精神境界。</h3> <h3> 钟少和丝萁这次带给大家的隔火熏香方式,不直接烧香品,而用炭饼作热源,在炭火上置放隔热材料(云母片、银片、瓷片等),使炭火徐徐熏烤香品,减少烟气,香味散发则更为舒缓美妙。</h3> <h3> 具体步骤是:先松灰,加入烧红的炭之后把香灰堆成山状,之后再在山顶开一天窗,开了天窗之后,在山顶上再放一个银叶片来隔火,再将香粉置于银叶片之上。因为这个焚香的方式是熏,而不是让香直接燃烧,所以无烟,只有淡淡的清香。</h3> <h3> 隔火熏香是在晚唐时期出现的,“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宋•杨万里《烧香七言》</h3> <h3> 香是形而上的雅物,对人的作用超越了味觉和感官的享受,是养性、养生的良药。我们只有贴近于它,才可领略到那香透心脾的芬芳与高雅之中蕴含的神奇力量。</h3> <h3> 隋唐以来,特别是到了宋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史上文化高峰的到来,文人熟谙香学就与皆明医理一样。上到帝王,下到一般的知识分子,虽学有雅俗、艺有高低,和香、用香好像已经成为一门必修的学问和生活的必然。无论是香品的普及,香药的用量,和香的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举国上下几乎到了无处不香的境地。香药贸易市场繁荣,收入最高时竟占居了国家收入的四分之一。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蔡襄、李清照、丁谓、欧阳修、徐铉等文坛巨匠更是把和香、品香与个性、与生活、与情趣、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留下了一个个雅趣横生,流芳百代的感人故事。</h3> <h3> 丝萁教大家学习隔火熏香的鉴香方法:左手托香,离胸拳头距离,右手呈45度角置于香上部,头向下吸气,抬头右转吐气,如此三次。再传与下一人品鉴。今日所品香:鹅梨帐中香,乃丝萁自己制作的一款香,一种甜甘闺阁之美。</h3> <h3> 香事,视为雅致之趣,颐养情志,修身养性。一炉香,一缕烟,既可静思,又能洞察梵烟缥缈。传千年之文化,兴君子之雅风,过优雅之生活,享人生之自在。</h3> <h3> 探寻、发现与保持生活中的雅事,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救赎,在香的氤氲中,暂时抚平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焦虑。</h3> <h3>《翻香令》 —苏轼</h3><h3><br></h3><h3>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h3><h3>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