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奶我的家

优等的心

<h3> 我的爷和奶,离世十几年了,然而,我越来越思念他们。常常泪流满面。</h3><h3> 我的爷爷,一辈子不多说话,善做事,为村里,自移民搬迁开始,劳心劳力,不计任何报酬,之后的逢年过节,村里敲锣打鼓放烟花热闹,我爷爷同样亲历亲为,制作敲锣的鼓点,考虑节俭,买原料土法制烟火炮,自愿无条件为村民服务。我奶奶也有拿手绝活,剪纸和捏花馍。我见过奶奶坐在大门口给很多家剪双喜字,三两下就好,有的人家想要个花鸟什么的,只要是剪过的,不假思索,没剪过的,稍微琢磨,也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大家伙一片赞叹声中,我奶奶却很谦虚,凝神仔细瞧着刚刚问世的作品,寻找还有哪里刀工不完美。捏花馍更不必说,婚丧嫁娶,过年过节,那些人家都会叫奶奶去,只要我奶奶出手,事情好像办的就更顺心了。</h3><h3> 祖上几代,我们家里人丁不是很兴旺,就像我爸,生于二十世纪40年代,只有姊妹3个,我爸和他的一个弟一个妹。这在当时的家庭,算是孩子少的了。</h3> <h3>我爷和我奶及我爸我二叔我姑</h3> <h3>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爸二十岁就结婚了,上帝保佑,除了中途一个孩子夭折了,我有姊妹四个健康来到了人间,来到了这个家。</h3><h3> 小时候的记忆很多都模糊了,尤其是二叔也早早成家,我们一家就从老屋搬出去了,和爷奶他们分开了。</h3><h3> 一直以来,爷爷奶奶对我们很好,印象中奶奶和爷爷从来都没有大声吵过架,爷爷有时对奶奶不满意的话,奶奶总是一副微笑无奈的表情,说,这有所(什么)大不了的啊,这老头子,生所(什么)气哩。</h3><h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子苦的很,我的父母为了我们的小家,任劳任怨,除了在生产队按时上工挣工分外,还要养猪养鸡糊口,常常疲惫不堪。那时候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冬季农闲时节,爸妈还能有空和我们说多多的话。记得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爸妈咬牙给家里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当时他们商量了好几天,最后决定花18块钱买了一个二手收音机,那是我们家里第一件电器。真的令我们欢呼雀跃。要知道我上初一时村子里才拉了电线通上电啊。</h3><h3> 有了收音机,家里的生活大不一样了,白天爸妈上工,我们上学,晚上爸妈在家听评书联播,我们上完自习回家后,爸妈就会给我们再复述一遍,像杨家将、岳飞传等,都是父母以这样的方式装到我们的小脑瓜里的。</h3><h3> 爸妈对我们的学习也舍得投资,用曾经的一句宣传语来说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只要是学习上需要的,印象中我的父母从来都不让我们为难,哪怕借钱,都不让我们辍学。后来,除了我姐高中毕业自己放弃学业外,我们三个都考上了大学。</h3><h3> 考上大学时,村里因为联产承包,包干到户,家里条件有改善了,但其实主要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说实话,家里还是没钱,上大学学费比起上高中多多了,我们三个先后七年大学才上完,爸妈总算舒了一口气,按说好日子要开始了吧,但其实难熬的日子还是那么多。</h3><h3> 工作后,很快地又面临找对象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我们姊妹四个,姐在村里,我在镇上,哥和弟都离家很远。说句不怕见笑的话,我妈自我们大学毕业,日子慢慢好起来后,言行上常常以供出几个大学生表现的很自豪,到是我的奶奶,经常在我回家去看她和爷爷时,教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诸如,怎么孝敬婆家,如何过好自己小家庭的日子,什么家和万事兴,小家好了,和同事相处也就容易,等等等等,除此之外,还教我一些生活技能,织袜子就是爷爷教会我的。</h3><h3></h3><h3> </h3><h3> </h3> <h3>爷爷曾经给我们每家都做了一挂纸珠帘,可惜都没保存下来。</h3> <h3>  可是,爷爷奶奶在我们日子才慢慢好起来时,先后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没有享受孙子们的福分,就走了。</h3><h3> 如今,我的孩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想起奶奶朴实朴素的人生教诲,我满是感动。心想,这或许就是家风的传承吧。我要把它说给我的孩子,哪怕世事再变,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永流传。</h3><h3> 我爱你们,我爷我奶我爸我妈,我的家。</h3> <h3>  如今我妈我爸年纪都大了</h3> <h3>老爸在弟弟、弟媳给买的单元楼过生日</h3> <h3>  可喜的是,生活越来越好,我爷我奶没见过的手机,老爸老妈都用上了。老爸老妈,我们要好好爱你们,孝敬你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