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美国羚羊峡谷

猴🐒

<h3>早就听说过美国的“羚羊峡谷”,一直觉得它很神秘,今年5月的美国旅游行程中就有这个景点,因此非常期待。</h3> <h3>据导游介绍,羚羊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之一,也是著名的摄影景点,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属于纳瓦荷原住民保护区。</h3> <h3>该保护区的自然奇幻美景是游客们特别是摄影爱好者们的“地下天堂”,更是保护区内主要观光收入来源。</h3> <h3>景区必须要由当地的印第安导游带领才能进入,游客十人一组由一个印第安导游带领,这不仅是为了自然和人文保护的需要,更是为了游客的人身安全。我们这组则分给一个印第安小伙子,小伙非常热情,非常幽默也很乐于助人,如果是单身游客,他会主动帮忙拍照,或是帮忙拍集体照。还会几句简单的中国话,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叫个不停。</h3> <h3>到达景点之前还要走一段“沙漠”,因为当地常年处于干涸的河道之中,外观如同地表被流水冲出的沙漠,强烈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墨镜如同装饰品。</h3> <h3>在景区的入口处一组一组的排队等候。</h3> <h3>入口处就在这里。要从梯子下去,要下到20多米以下。印第安导游交代大家下梯子的时候不许拍照,谁不遵守约定就没收谁的手机或是相机,结果有的游客实在是忍不住,生怕错过了美景,依然拿出手机偷偷的拍照,于是导游只好没收手机。直到下完梯子才将手机还给本人。由于梯子很陡,所以这个约定也是必须的。</h3> <h3>深入谷底则发现谷壁岩石表面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亿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阳光从谷顶部的狭缝中进入,幻化出了奇异的色彩。据说最好的时段是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是在10点过进去的,碰上这么好的天气,已经是很满意了,要是碰上阴雨天,一切期望都将成为泡影。所以知足吧!</h3> <h3>下面两张照片是在同一个位置拍的,色彩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就是不同的拍摄角度造成的。</h3> <h3>景区游览的人特别多,而且都抢在中午时分,所以要想选定一个好的背景拍一张没有别人的照片实在是太难了。</h3> <h3>有的地方梯子与地面几乎成直角。</h3> <p>下面两张也是在同一地点拍的,手机仅仅稍微动了一下,色彩就有变化。</p><p><br></p> <h3>拍照就是玩弄光影的学问,在这里你可以把这门学问发挥到极致,只要有阳光从顶上的岩缝中撒下来,你不用挪动脚步,只需要把相机变换不同的角度,哪怕是零点零几度的变化,都会使拍出的照片面目全非。</h3> <h3>不知道是哪个缺德鬼教给这个印第安小伙一句“不要放Pi”,弄得这小伙时不时的回过头来对着大家来一句“不要放Pi”,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弄得大家啼笑皆非。</h3> <h3>有时候,妹妹对好了镜头让我给她拍照,她站在那里不动,让我过去依照她选的角度拿着手机,我就依照她的样子一动不动的给她拍下来,谁知怎样拍都不是她想要的光影效果,手机哪怕是偏了千分之一度可能都是另外一种状态,真的是太奇妙和太不可思议了!</h3> <h3>羚羊峡谷的形成并不仅靠科罗拉多河的水流冲刷,高原暴雨导致的山洪暴发才是地表切割的主要力量,越是干旱的荒山,一旦暴雨,山洪爆发的力量就越是惊人。极度干旱的坚硬的地表吸水性差,降雨顺地势冲刷,如果地表有些许裂缝,湍急的水流和携带着一路冲下的砂石几乎无坚不摧,日积月累就能将地貌天翻地覆。所以羚羊峡谷的形成主要是暴洪的侵蚀其次是风蚀。</h3> <h3>峡谷中的小精灵——一只小蜥蜴🦎愣愣地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对不起啦,小家伙,打扰了!</h3> <h3>刚才还处于兴奋的状态,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走出“洞口”我回头一看,啊?我们就是从这么一个小地缝里钻出来的呀?</h3> <h3>在导游的催促下“游完”了羚羊峡谷,也了解了一些下羚羊峡谷的情况。下羚羊峡谷在纳瓦荷语中意为“拱状的螺旋岩石”,一年中有九个月不开放,而且位于地下,进入的难度较高,所以游客很少。正因为这样,摄影师们经常进去取景。</h3> <h3>下羚羊峡谷变化较多,某些通道不足人高,入口处仅一人宽,与地面同高,远看无法识别,进入后急降50米,比上羚羊峡谷长很多,一般游客也只允许走到中途。</h3> <h3>下面是一张选自网络的下羚羊峡谷的照片。与大家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