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5月23日下午六点左右,一路从白水台、虎跳峡过来的我们,抵达丽江。这是我第四次到丽江了。</h3><h3> 之所以选择丽江作为中转站,一是这里有诸多高中的老同学如老张老祁等和大学同学锦雄;二是从这里乘坐飞机到芒市、然后去腾冲,是比较合理的安排。正好雷哥的球友也要到瑞丽来,所以约好瑞丽汇合。</h3><h3> 当晚锦雄同学安排在丽江的广东商会吃饭。老张把我们安排在花马酒店入住,说是雪鹏同学来丽江最爱住的地方。呵呵,他乡遇故知,是旅行中的一大乐事也!</h3><h3> 第二天一早,搭上丽江飞往芒市的班机。原来想直飞腾冲,无奈丽江到腾冲的航班只有周一到周四才有,周末却没有。只好借道德宏。</h3><h3> 在云南悟空租车网上租了辆捷达小轿车,俩人用绰绰有余了。这也是我们首次体验在外租车自驾旅行。香格里拉的旅行体验了拼车、包车,现在再体验下租车自驾。</h3><h3> 飞机刚落地芒市机场,就接到了租车公司的电话,车子已到机场等候了。小伙子很殷勤,手续很简单,我用支付宝免押,不到几分钟,我们俩就自已开着车往瑞丽开拔了。</h3><h3> </h3> <h3>01 走马观花过德宏</h3><h3> </h3><h3><br></h3><h3>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属“哀牢国”的一部分。“德宏”傣语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东面与保山相邻,其余三面被缅甸包围,是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h3><h3> 一到瑞丽,熟悉的热带气息迎面而来。 中午时分,与雷哥的球友会合,办理入住,吃饭。几位球友另外包了辆车,在瑞丽做个一日游。</h3> <h3> 一寨两国风情园。</h3> <h3> 瑞丽口岸。</h3> <h3> 转了瑞丽口岸的边贸集市之后,碍于炎热的天气,我们还是回宾馆休息了。晚间,出来吃了顿颇具特色的傣家手抓饭,然后就在街上闲逛。</h3><h3> 没多久,无意间逛到珠宝城。外地车辆不少,早听说这里是全国珠宝集散中心,可能当时已晚,多数商铺己关门,但仍看到个别还在开着,也有人在赌石。</h3><h3> 街角有家硅化木博物馆吸引了我们的眼球。那么大的一棵硅化树,被切割成好多节后又重新拼接起来,不知是多少亿万年的演变才成的。</h3> <h3> 店员说这是私人博物馆,这些硅化木、玉化树大多是从缅甸的深山老林里运过来的。</h3> <h3>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挖掘、掠夺,真是无孔不入。</h3> <h3> 这是芒市勐焕大金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傣族信仰的小乘佛教的文化象征。离开腾冲前,想着既然到过德宏,得去芒市打个卡,于是5月28日那天,我们又从腾冲开车一百多公里,到这个景点“到此一游”。</h3> <h3>勐焕大银塔。与大金塔相邻,据说仍在建设之中,还没有对外开放。我们遥望一眼,就此飘过……拥金唤银,是个不错的梦想。</h3> <h3>02 松山战役遗址,一寸山河一寸血。</h3><h3><br></h3><h3> 了解抗战历史,特别是中国远征军那段悲壮的历史,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想来腾冲的主要目的。</h3><h3> 5月25日上午,我们从瑞丽出发,驱车往龙陵方向走,到县城后往东约四十公里,就到达松山战役遗址。</h3><h3> 这里是二战期间,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场。抗战期间,日军为截断国际唯一援华物资运输线一一滇缅公路,于1942年5月自缅甸入侵滇西,进占龙陵、腾冲。当时,中方破坏了惠通桥,日军占领松山。远征军先后投入两个军约4万人兵力,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9月7日攻克松山,苦战96天,取得完全胜利。全歼日军1260人,中国远征军伤亡7600余人。</h3> <h3> 龙陵松山,位于怒江西岸,主峰海拔2019.8米,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属高黎贡山支脉。东距惠通桥22公里,西至龙陵约39公里,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地区的咽喉要道。松山峰顶炮火可控制怒江两岸滇缅公路70余公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曾被美国记者称为“东方直布罗陀”。</h3><h3> 中国远征军原计划主攻腾冲,以便尽快与驻印军取得联系,而对龙陵方向以防御日军增援为主。但进攻计划数月前泄密,日军早已做好准备,中方对此毫不知情,导致损失惨重,滇西战局全线告急,松山战役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h3><h3> 在这场血战中,中国军队仰面强攻,大仗10次,小仗上百次,死伤累累。当时的松山,俨然成了一架绞肉机!</h3> <h3> 这是饱受战火洗礼幸存下来的三棵榕树之一。</h3><h3> 走进战场遗址,当年的血雨腥风已化成了山河。枯木发出新芽,战争的伤痕被七十多年的尘埃渐渐掩埋。</h3><h3> 那天是阴天,并零星下起雨来,阵阵松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那段不该被世人遗忘的历史。</h3> <h3> 96级台阶,记录了松山战役的96个昼夜。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最高处是中国远征军雕塑群。</h3> <h3> 这是一位雕塑家捐赠的402座中国远征军雕塑。以士兵为主体,分为跪射、炮兵、女兵、娃娃兵、盟军等方阵,军官则以戴安澜、孙立人、史迪威为代表,同时选取28位健在老兵形象,组成了老兵方队。这些雕塑,面朝松山战场遗址,就好似当年将士们面对着易守难攻的阵地发起冲击。</h3> <h3>跪射方阵</h3> <h3>炮兵方阵</h3> <h3>娃娃兵方阵</h3> <h3>老兵方阵</h3> <h3>女兵方阵。</h3> <h3>将军方阵</h3> <h3>战马方阵</h3> <h3> 当年的战壕、炮坑、掩体,随处可见。在战壕最密集的地方,是当年远征军与日军肉博血战之地,双方战死六十余对,肠肺狼藉。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被鲜血染红的。</h3> <h3> </h3><h3> 松山主峰由两个尖峰组成。日军在每个尖峰下修筑一个主堡,将相当于三层楼的主堡埋于山体之中,十分坚固。</h3><h3> 这是其中一个主堡的入口。</h3> <h3> 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反攻松山主峰子高地,在飞机、大炮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方式,从道人坪子开挖两条长150米,深1.8米,宽1米的通道,上用10毫米钢板覆盖,直达敌堡之下(离主堡30米处改为暗道),填塞TNT炸药120箱(3吨),其中左侧70箱、右侧50箱,最终摧毁敌堡。</h3><h3> 松山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战局,也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二战中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战例录入教材。</h3> <h3> 这是中国远征军第八军第103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松山有幸埋忠骨,一抔黄土祭英魂。愿青山常在,英魂安息!</h3><h3> </h3> <h3> 参观结束时,下起了大雨。走到停车场,有一大妈抱着一堆书叫卖,我毫不犹豫地跟她买了一套,共两册:《松山战役影像志》、《龙陵会战影像志》。这些都是很珍贵的史料,是我们从前在历史课本上看不到的。</h3><h3> 从松山战役遗址出来,本来想去参观一个民间博物馆,可是等我们冒雨到达时,博物馆大门紧闭,也找不到一个询问的人,只好作罢,驱车前往腾冲,直奔和顺古镇。</h3><h3> 和顺古镇比我想象的大得多,幸好我预定了四天的住房。刚到时,我们并不着急参观古镇,而是考虑先到腾冲城和周边转转。</h3> <h3>03 国殇墓园。山之上,国有殇。</h3><h3> </h3><h3> 5月26日上午,送走了雷哥的球友后,就剩我俩自己行游了。当天下午,我们去参观慕名己久的国殇墓园。</h3><h3>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城里,建于美丽的来凤山下,叠水河畔。是1945年7月为纪念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是被誉为云南第一人、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始人、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倡议、印度华侨的援助下修建的,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h3><h3> 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大小战役40余次,毙敌6000余人,国军阵亡9168人。收复腾冲后,百姓们欢天喜地返回家园,眼前只有横尸遍野,全城化为焦土。在李根源倡议下,大家达成了先修墓园、后建家园的共识。</h3><h3><br></h3><h3> </h3> <h3> 要参观国殇墓园,得从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入口进。这是在1945年建成的纪念馆基础上修建的新馆,整合了民间收藏的文物以及国外档案,分几个版块,系统介绍了修筑滇缅公路、开辟驼峰航线、远征军入缅作战、逐寇出境、收复家园等抗战历史。</h3> <h3> 纪念馆大厅的雕塑后悬挂着1003顶钢盔,代表10.3万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可谓“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h3> <h3>1942年3至1945年1月,为保卫中国西南陆上和空中的交通运输线,配合同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大反攻,中国政府两次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在历时三年的滇缅抗战中,来自10个省近50万中华儿女参加战斗,15万人战死沙场。幸存的35万名中,有近万人因种种原因留在了滇西缅北一代。</h3><h3> 麦克阿瑟曾说:“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悄然隐去。”</h3> <h3> 从滇西抗战纪念馆出来往西,就到了国殇墓园。这是主体建筑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河岳英灵”匾额,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台前正中刻“碧血千秋”四个大字,为蒋中正所题、李根源书写。</h3> <h3> 忠烈祠后面为31米的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坡顶立有高10米的纪念塔,由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h3><h3> 塔身正面刻着司令官霍揆彰将军手书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大字。</h3><h3> 以塔为中心,辐射状地把坡体分为六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师,密布着墓碑,上书阵亡将士姓名和军衔,碑下是将士骨灰。共立碑3346块,包括战死的美军。</h3> <h3> 英烈冢前, 于右任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地”字少一笔划,意寓国土尚未收复。</h3> <h3> 这是盟军(美)官兵纪念碑。共有19名美军将士在收复腾冲的战役中牺牲。</h3> <h3> 墓园里,有一碑廊,陈列了国民党军政要人和名将的碑文,体现了当时全国上下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誓死捍卫家园的决心。</h3><h3> 这是郑洞国题的“血战滇缅,气壮山河”,郑于1943年初受命担任中国驻印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海外。</h3> <h3>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官罗卓英题:“十万青年赋远征,乘风破浪斩蛟鲸”。</h3> <h3> 孙立人题:“众志成城”。孙立人,安徽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普渡大学、维吉尼亚军校,后游历欧洲,参观英、法、德等国军事,回国后步入军旅。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任38师帅长,第二次入缅作战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东方隆美尔”、“丛林之狐”的美称。</h3> <h3> 墓园东边,有新建的墓园、墓碑,有的碑上有名字,有的碑上没名字。我想,这些空白的碑下,是留给那些还长眠异国他乡的英烈的安息之地吧。山之上,国有殇,愿他们终得魂归故里!</h3><h3> 在墓园里,还有多处雕塑,有李根源等名人,有当地民工修筑滇缅公路场景的,有反映“饿死不吃军粮”的百姓晕倒路边的……他们都和征战沙场的将士们一样,背负家仇国恨,为抵抗敌侵、保卫家园做出了极大牺牲。他们,也应该被历史铭记。</h3> <h3> 这里埋葬的是日军四名军官尸体,被反绑呈跪姿、面朝满山的中国军人墓坚埋。李根源先生题书刻石曰“倭冢”。</h3><h3> 由于那天是下午去的,还没细细参观完,工作人员提醒我们就要到闭园时间了。但当雷哥说我们是远道而来,专程来瞻仰抗日英雄的,工作人员没再催促,而是耐心等我们,等到我们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占用人家时间走出园门,他们才轻轻地闭上了西侧国殇墓园的门。</h3><h3> </h3><h3> 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h3><h3> 国家若有记忆,识来路,知归途。</h3><h3> </h3><h3> </h3> <h3>04 热海大滚锅,隔空对话徐霞客</h3><h3><br></h3><h3> 前两天的参观有些沉重,27日下午,午休醒来后,我们决定出去轻松地逛一逛。从和顺古镇出发,约15公里车程后,便到了热海景区。</h3><h3> 来之前,云南的老同学老祁就极力推荐我要来看看热海大滚锅。在海南看惯了温泉的我们,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不过,当我们亲临现场,还是被它的奇特、壮观与热气腾腾的空气震撼到了!才觉得自已是井底之蛙。</h3><h3> 我们到景区门口时,已接近黄昏了,不过景区内有酒店、餐馆,所以晚上也营业。我们赶紧买了门票(5O元),趁天黑前逛一逛。游人极少,只有三五个与我们同行,倒是清静。</h3> <h3> 从景区门口步行入内,约十分钟后,我闻到了空气中的硫磺味,感觉有股热浪,象进入桑拿室似的,手心开始汗津津的。接着,听到瀑布倾洒在石头的声音,越来越大,不由得兴奋地往前小跑,一睹为快。</h3><h3> 这,就是最先进入我视线的画面,恍若仙境。瀑布叫澡堂河瀑布,右侧的一块块石头头向外喷出白色的水雾,象蛤蟆吞云吐雾,又叫蛤蟆嘴。</h3> <h3>狮子头</h3> <h3> 热海是个集温泉与地热为一体的独特景区。当年徐霞客所描绘:“遥望峡谷蒸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之,如浓烟卷雾……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在,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h3><h3> 三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热海景观与今天所见没有太大变化。想到那么多年前,有那样一位大侠,竹杖芒鞋,在腾冲游历39天,数次遇险,留下了三万余字的日记,包括对这个热海的生动描绘,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仰!</h3> <h3> 沿着栈道往前走,到处是热气腾腾的雾气。小河流淌,不知里面的水是凉的还是热的呢?</h3> <h3>泉华裙,如贵妇人华丽的长摆裙。</h3> <h3>珍珠泉。泉水喷腾似一粒粒珍珠在跳跃。</h3> <h3>姐妹泉,又叫眼镜泉,左右对称,象副眼镜。</h3> <h3>鼓鸣泉。未见其形先闻其声。</h3> <h3>怀胎井。据说井水可以调整内分泌……</h3> <h3> 这就是最壮观的大滚锅,又称“一弘热海”。位于海拔1520米的高坡上,形如八卦,池直径6.12米,水深1.5米,水温高达97度。</h3><h3> </h3> <h3> 在景区门口买的一串生鸡蛋,拿来蒸上。</h3> <h3> 在等待鸡蛋蒸熟未熟之时,景区工作人员叫卖热海蒸锅拼盘,里面有花生米、鹌鹑蛋、鸡蛋、小土豆等,我们买了一笼,坐在大滚锅边慢慢吃,悠哉悠哉。</h3><h3> 约一刻钟后,工作人员提醒我们鸡蛋应该蒸熟了。看天色渐黑,我们拎着鸡蛋往回走,留着吃晚饭时再接着消灭掉。</h3> <h3>05 去江东银杏村,偶遇民间雕刻艺人</h3><h3><br></h3><h3> 5月28日中午,从芒市打卡返回腾冲,没有回古镇的住处,我们直接奔固东镇江东古银杏村。尽管不是秋天,不可能看到金色银杏的美景,但我们还是想去瞧一眼。另外一个原因是,听说沿途有根雕木艺加工厂,我们想去看看能不能淘点小宝贝。</h3><h3> 驱车到了银杏村,果然冷冷清清,只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我们开车转了一会儿就返回了。</h3><h3> 在途中,果然遇到了一家木艺家工厂。老板是本地人,忙着盖房子,对我们虽挺热情但无暇顾及,跟他聊了几句,喝了两口茶,买了两个小果盘(一个是金丝楠木,一个是黄金樟的),我们就离开了。本以为,可能就这一家了吧?不料,再走一程,又见一家!</h3><h3> 我们把车停好,往这家看似不大的门面走进去,一直拐进后院里,才见到了人。</h3> <h3> 腾冲根雕大师李宗佑。没有经过任何绘画专业培训,全凭个人爱好,自学成材。</h3><h3> 是巧合,也是机缘,偏偏走进这个小店铺。刚开始并不知他是谁,后来他的儿子回来了,从与他儿子攀谈过程中才得知,他曾是当地很有名的古木博物馆杜鹃王的艺术设计师,后来辞职自已经营,现在主要由儿子打理市场,自已负责手艺。</h3><h3> 每件根雕作品都是他自已设计、亲自动手,没有一件作品是重复的,他会根据根雕的自然状态顺势而为,赋予枯树新的生机。</h3><h3> 看他正在设计造型的黄金樟树瘤雕的双鱼,憨态可爱,好喜欢!</h3> <h3> 这是个红豆杉根雕,取名暗香。雕的梅花富贵、栩栩如生。</h3> <h3> 这头孺子牛更令人惊叹了,牛身上的细毛都是那么精雕细琢。据说为了把牛刻得生动形象,他专门到田间观察好久。</h3> <h3> 看这个巨大的树瘤,加上精巧的手艺,象山洞里的岩溶巨石。</h3> <h3>李家公子很有商业头脑,原来在广州上过大学,毕业后曾在银行工作,没多久就辞职回乡,帮助父亲料理生意。夫妻俩还在马占山市场有家门店,叫宗艺木艺,年纪轻轻,经营理念却很成熟大气,精明却不失纯朴。</h3><h3> 就在我们打算离开时,一家人又很热情地留我们吃饭,雷哥还与李师傅喝起了小酒。两三杯下肚,不善言谈的大师谈起了他的根雕理念。他坚持每件作品都自己动手,追求完美,因此很伤眼睛。随着年岁增大,视力越来越差,他十分想招几个学徒,把手艺传给他们,但常常有吃不了苦半途而废的。特别是现在有了模具加工技术,乐于学手艺的年青人更少了。</h3><h3> 酒喝了不少,话也聊得许多。让我们领略了高黎贡山下这个“腾北重镇”的文化底蕴。</h3> <h3> 根据小李老板的建议,我们又专程去参观了杜鹃王古树博物馆。这里离和顺古镇约六公里。</h3> <h3> 这里珍藏了各种珍稀古木,世界濒危树种,多数老根树龄在千年以上。</h3> <h3> 这些古木主要来自云南周边及东南亚国家。</h3> <h3> 这里的根雕艺术品也很惊艳。</h3> <h3>06 和顺古镇,人杰地灵之地</h3><h3><br></h3><h3> 远山苍茫茫,近水河悠扬。</h3><h3> 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h3><h3> 李根源先生曾这样描绘和顺古镇。和顺古名“阳温墩”,因小河绕村而过,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现称和顺。这座始建于明清的古镇,己有六百多年历史,至今仍很好地保留着中原文化风骨,同时又不断与当地、东南亚、西方文化交融,传统而不守旧。</h3><h3> 让我很高兴的是这里仍是本镇居民主导,而不象其它很多知名古城,把原著民赶跑,外地商家取而代之。</h3><h3> 古镇门口,有很大的停车场,无论是游客、住古镇的客人,还是镇上的居民,都不能开汽车入内。</h3><h3> 在和顺古镇住了四个晚上。订房时我还嘀咕,会不会久了点儿?结果我发现,等我离开时,我都没好好逛过古镇!</h3><h3> 也许,在我的潜意识里,这就是我旅途中的家。它的宁静、安祥、古朴,在我每天的进进出出里,无不在抚慰着我匆匆而疲惫的脚步。</h3> <h3> 我们住在一家叫驿旅阳光的客栈里。房东是本镇人,小两口一边经营客栈一边作房产推销,小日子过得滋润充实。</h3><h3> 我们住的是个套房,从客厅往窗外望去,农民忙着插秧,成群的白鹭飞来飞去,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h3> <h3> 每天进出古镇,都要路过这里,和顺图书馆。据说,这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胡适书“和顺图书馆”的木匾就悬挂在正拱门头上。</h3><h3> 你会想象得出,在近百年前,那些白天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晚上到藏书上万册的图书馆的灯下读书,是一种什么场景吗?</h3><h3> </h3> <h3> 这家叫福盛隆的百年商号就在我们客栈对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翡翠大王寸尊福1885年在曼德勒创办的商号,两年后在和顺办分号至今。</h3> <h3> 宅院不大,主要出售翡翠,从楼下到楼上,分低、中、高三个等级出售,你也可以不买,但店员会很耐心地给你讲解翡翠的知识。</h3><h3> 外表上看是中式的院落,可是铜质的窗子却是西洋的风格,里面还摆有一台德国的缝纫机,不经意间透着内敛的奢华。</h3><h3> 而这样的老字号或百年建筑,在和顺还有不少。了解到这些后,就明白,为什么和顺仍然是和顺人的和顺了!</h3> <h3> 宗祠文化是和顺的又一独特人文景观。据史料,和顺人的祖先是明朝洪武年间陆续从四川重庆巴县、南京应天府、湖广长沙府湘阴县等地受命屯边而来,清代开始兴建宗祠,先后兴建了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家宗祠。</h3><h3> 寸氏宗祠是建筑年代最早的。抗日名将寸性奇即来自和顺寸氏家族。</h3> <h3>刘氏宗祠。</h3> <h3> 大水车尽头,灯火辉煌处,是李家翡翠大院,是由李根源先生的嫡孙李成兴创办的,依山面水,居高临下。</h3><h3> 和顺紧临缅甸,自古有“走夷方”“走厂”的传统,男人们为了生计,离开家乡,到缅甸、印度等地,主要以经商为主。缅甸的翡翠正是通过这样的渠道来到腾冲,带来了翡翠贸易的兴旺。</h3> <h3> 穿过荷塘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亭子,就是独具和顺特色的“洗衣亭”。在“走夷方”的年代,男人外出,洗衣亭就成了女人们聊天交流、守望亲人的地方。</h3><h3> 家乡好,最好陷河头。想必当年走夷方的和顺男子,逢年过节回家,远远望到陷河边的洗衣亭,听到“噼啪”的捣衣声和女人的笑声,内心该有多温暖!</h3><h3><br></h3> <h3> 走在李家巷的石板上,流走的是光阴,沉淀的是岁月……</h3> <h3> 在古镇的时光里,我们就这样很随意地走走停停,没有特别的目的。在路边见到卖松花糕等和顺小吃,随手买点尝尝;吃碗饵丝或是米线,和店家聊聊天儿……</h3> <h3> 5月29日上午,飞离腾冲。</h3><h3> 腾冲之行,时间虽短,但还是阅读了历史的腾冲,见识了人文的腾冲,触摸到了包容、温婉的腾冲。</h3><h3> 腾冲之约,如愿以偿。</h3><h3> </h3><h3> (2019年8月1日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