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好友

时光

<h3>作者:谢志红</h3> <h3>(谨以此文感恩为新中国建设发展做出奉献的前辈们)</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3><h3>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位年近八旬的阿姨,是我母亲情同姐妹的挚友,现居于昆明,虽然她和母亲已经多年没见面,但她们还是时常通通电话,聊聊家常,但每一次的通话她们都会因说服不了对方而愤然挂线,但不久又会彼此牵挂问候,她们那份建立在患难中的友谊从未消逝也从未褪色,那些从艰苦岁月中造就的火爆性格也从未因年岁高涨而减弱几分。</h3><h3> 阿姨会用手机炒股、淘宝、玩游戏、聊天、看网文、发朋友圈……而我母亲,只会用手机打电话、接电话。这位阿姨和母亲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所以她和我母亲过着不一样的人生,母亲常常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总说阿姨是有福气的人,引以为证的就是她的手,你看她的手,那么厚,那么软,这是有福之人的手哪。</h3><h3> 阿姨也不是华坪本地人,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湖北武汉支边来到华坪的,从青丝到白发,从纤腰到老妪,一呆就到了退休,阿姨的爱人是江苏人,是从部队转业后从大连支边来到华坪的,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见解、志向,她们就组合成了一家人。在生活普遍贫穷的时代,“穷”、“无知”是很好的身份,是能引以为荣的,与之相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倒让人趋之若鹜。和我母亲至交情深多年,是因为她与我母亲在下乡时同甘苦共患难过,如今回忆往事,常常令她们嘘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3><h3> 解放初期,中华大地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为促进边疆地区同步建设发展,大量城市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大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大西北的边疆地区是支援建设的重点地区。阿姨和她爱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大城市来到云南,来到华坪的。阿姨分配到粮食部门工作,她爱人分配到人委会农水科(现水务局)工作,当时农水科的科长是我父亲。</h3><h3> 那时我母亲刚初中毕业,当时的初中生在当地也算是非常有文化的青年了,人才紧缺时期,县人委会(现县委、政府)的人还要一家一户地去请她们这样的毕业生去干工作,但那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未转变,对去单位上工作都并不热心,母亲的同学中有的直接回了农村结婚生子,当了一辈子农民,另一些同学中有的去了学校教书、有的去了银行,有的去了医院,由于我外公当时是走南闯北的货郎举家来到华坪的,所以他并不同意母亲去这些部门工作,认为这些工作都责任心太强且太辛苦,还不如和他一起经商。但经过同学和人委会工作人员多次的上门动员,母亲当时也是一名热血的青年,为了革命工作就还是去了人委会财政科(现财政局)当助征员,那是1965年。</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3><h3> 解放后从1953年起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农村基层组织从一开始的互助组、合作社到最后的人民公社,所有的农业人口形成人民公社的社员,公社的社员每天要到集体土地上劳作,社员每天的劳动按工分计,吃大锅饭。社员生产出来的粮食形成三个部份:公粮、余粮、公余粮。公粮是国家下达地方的粮食收缴指标,是那个时期以实物交纳的农业税,是必须完成的,公粮的一部份形成军用储备,一部份形成民用储备,全国军用粮仓需满足军队八年之需,民用粮仓可满足灾荒时五年之需,数量只增不减,每年分批置换。余粮是县级财政按上级下达的收购指标分配到公社(现乡镇)、大队(现村委会)、小队(现村民小组)的粮食收购任务,是地方粮食储备,是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城市人口口粮,也是必须完成的。公余粮是生产队在完成了公粮、余粮任务后剩下的粮食,这部份粮食才在社员中中按工分、家庭人口分配粮食、牲畜饲料以及集体提留的分配。</h3><h3> 每个公社生产出来上交的公,余粮,统一由粮食部门征收,每年征收工作结束后,粮食部门按国家统一定价折成钱后上交财政科,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的一部份。如遇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或绝收,交不起粮食,就可减免交粮,灾害严重的和五保户还实行返销。这一工作就要靠财政部门和粮食部门联合配合摸底核查。</h3><h3> 阿姨那时在粮食部门搞统购业务,所以有两年多的时间都是和在财政科当助征员的母亲背着行李、水壶,跑遍华坪县的各乡的公社、大队、小队征收农业税。后来她们又一起在农业农村工作组工作。在工作中她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各种政策。母亲爱好看书,性情开朗,又能吃苦耐劳,和阿姨一起工作中互敬互利,相互成长,她们的友谊也就是这样形成的。</h3><h3> 阿姨清楚地记得,1966年华坪的雨水特别多,阿姨和母亲在荣将一个叫“和爱”的村子驻村,住在九队一户姓余的农户家里。有一天下午她们在五队开会,忽然就下起了大雨,社员们都跑回家了,她们看到晒场里晒的蚕豆还没收,就冒着大雨一起把蚕豆收了才回九队。从五队到九队要经过一条河。当她们到达河边时,河水还并不是很大,但刚走到河中央时,河水突然汹涌地涨了起来,母亲个子小一下子就被水冲跑了,阿姨个子高大,赶忙追赶几步才抓住了她,然后用一只手抓紧她,另一只手抓紧河中的大石拼命爬,当她们浑身湿透艰难地爬到河对岸时,天色已伸手不见五指了,她们只记得过了河,碾房边的路很窄,而且还有个水沟,所以她们就只能摸索起爬着走,可跨大沟时母亲又掉进沟里了,阿姨又一次把她捞了起来,等她们辛苦拼命走到余家时,她们俩浑身上下湿透冷得筛糠似的抖,好心的余伯娘及她的儿女赶忙烧了一堆火让她们转来转去的烤,身体才慢慢地暖和过来,才不发抖了,然后又煮饭给她们吃。这段经历,成为她们记忆里最深刻的往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h3><h3> 196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部份工作被迫停止,分派性进行阶级斗争,每个人都受到牵连。1968年初阿姨和她爱人回老家结婚返回到华坪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34,35武斗,一派人把人委会的围墙推倒了,因为阿姨夫妻回老家几个月,所以他们什么派也没参加。但他们回来后,造反派就不准她们进自家门,还把他们家洗劫一空。因母亲和他们同住一层楼,趁混乱中,母亲帮助阿姨一家把纹帐被子等物件抢夺回来一些,算是减少了阿姨不少损失。这段经历,也成为她们记忆里最深刻的往事。</h3><h3> 因派性立场不坚定的问题,母亲在财政科当助征员的临时工身份没有得到转正,又被以临时工的身份转到中心粮管所工作,后来在城镇人口下放农村的大政策下,母亲又被列为下放名单,去了安徽农村。阿姨说母亲性情变化的原因正是这段下放经历。</h3><h3> 1971年,母亲和外公从安徽回到华坪,回到华坪时,他们的家什什么都没有了,只能依靠原来的一些好心街坊邻居和朋友的接济过生活,阿姨又介绍母亲到中医院做临时工直到和父亲结婚。那段艰难又心酸的日子,是阿姨给了母亲最大的帮助,所以大姐出生后,就拜寄给阿姨认亲为干妈。</h3><h3> 文革结束后,农水科分设为农业局和水电路(现水务局),阿姨爱人调任水电局副局长一职,在阿姨一家的证实、帮助下,母亲被重新安排工作到水电局,并落实下放期间的工龄。后来父亲过早去世,我们一家的生活又陷艰难,阿姨又随时衣物、吃食的接济我们一家。</h3><h3> 小时候,母亲有时也会时常带我们去她家玩。八、九十年代,当小城里还没有面包、蛋糕这些西方面点的时候,阿姨就会做很多的手工面点,而且会做出好看的花样。她还会做卤菜、冷饮,裁衣缝纫、修发这些手艺她也是样样都会,这些都很眼馋我们。</h3><h3> 看到她们家的摆设与生活优于小县城里的一般人家,儿女也是非常的聪明、漂亮,学习成绩也都是拔尖的,我们也都觉得她真的是非常有福气的。但后来知晓她的人生经历后,才感到她的幸福不是上天白赐的,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换来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h3><h3>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每户生产出来的粮食也还是要根据租种的田亩核定上交公粮,上交公粮后的余粮,才为家庭个人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更能促进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逐渐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个体家庭吃不饱饭的状况。</h3><h3> 当时,国家经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是由当时极低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如果不实行计划分配,就会有很多人吃不上饭,为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所求,中国就开始了凭票换购的票证时代。所以,八、九十年代的粮食系统是一个大部门,管理着全县所有粮食的调运、征收、销售工作。八十年代,阿姨在局里主管议价粮的购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阿姨升任为粮食局副局长主持工作。作为女性,管理这样一个庞大而又重要的部门,势必要具有非同一般的能力。</h3><h3> 那时的粮食政策已作了一定的调整,城市居民户是按工种、年龄实行定量供应。例如中学生32市斤/月,一般居民及十岁以上未上初中25市斤/月。小孩出生时7市斤/月,每长一岁加2斤,直到25斤/月,机关干部27市斤/月。</h3><h3> 农民上交的公粮验收合格入库后发给相应的肥料票。一年中粮食部门有两个季节是要收购粮食,一是春季的时候收购小麦、菜籽,另一个是秋季收购水稻、玉米,这几种农作物也是我县的主要农产品。如遇自然灾害之年,粮食减产或绝收,农民可根据乡镇出具的证明是可免收公粮的,还会有社会救济粮进行救助。</h3><h3> 粮油供应证和粮票是那个时候每个城市居民户神一般的恩赐,粮油供应证里面记录着每个家庭人口月供的粮油数,粮票分为全国粮票、省票和地方粮票,购买力是有辖区限制的,根据粮油供应证上的月供数,在每个月固定的时间里就拿着粮票到当地粮店购买。我们小时候,一到每月固定的购粮时间,就要起早赶到粮管所排队等候,凭证及粮票购买相应的粮油。所以那时能在粮食部门工作是让人羡慕的一份工作。</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h3><h3> 9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缔,商品流通不再受限,票证时代退出历史舞台,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可以自由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农民可以不再担挑粮食到粮店上交公粮,而取代为上交农业税钱,这个时期,有一句双关的段子话就是,“自从改革开放后,家里的余粮就比上交的公粮要多。”</h3><h3> 2006年,农业税被取消,这意味着,在中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还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h3><h3> 90年代后期,因身体原因,阿姨不再担任粮食部门的领导,调县体改办任职直至退休。在退休后,阿姨还发挥余热,受聘管理县老年协会、文化中心,组织老年人搞文娱活动并担任评委。</h3><h3> 骑自行车慢才是技术的道理,是她告诉我的。而这个道理是她退休后,举家搬迁至昆明后自学自行车体会出来的,我很难想象体态胖胖的她是如何在年逾六十后怎么学会骑自行车的。</h3><h3> 阿姨对于新事物的那种好学精神常常令我感动,如今在微信里,她也随时和我谈一些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所以,在这个时代,她同样是不落伍的,这些常常令我思索出母亲和她的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截然不同。</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p><p class="ql-block"> 2018年,华坪县改革开放40年突出贡献者名单中,我赫然看到了阿姨爱人的名字,也看到了40年来为华坪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只是在40名贡献者中,阿姨的爱人是唯一不是云南人的华坪人,也是唯一既是领导干部又是科技工作者的一位。在他贡献词中是这样写的:“张荣海,原华坪县政府调研员(退休),在大力推进华坪县小水电规划、建设,实现小水电自供和华攀电力联网,有效解决了华坪电力的丰枯平衡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全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阿姨的爱人,一直是一名技术工作者,曾在上世纪华坪最伟大的务坪水库工程建设中,专搞机械就呆了整整十年。从务坪水库建设回来后就任职水电局副局长兼电厂厂长。</p><p class="ql-block"> 华坪是一个山区县,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但在改革开放前,因科技的不发达,电的使用并不普遍,长时间都用的煤油灯照明,所以,在七八十年代,华坪并没有自己的水电站,只有一个小型的火电厂,就在原机械厂内,即现在的汽车检测站附近(那里因火力发电有一个高大的烟囱而俗称地名为“大烟囱”)。火力发电具有成本高、污染大的一系列缺点,在全国都并不推广。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电器逐步增多,电的使用不再只满足照明、还开始用于生活、生产之用,用电需求加大,火电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生活所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开发建设华坪自己的小水电站就迫在眉睫。经过考察,在华坪县境内的两条流域乌木河流域、新庄河流域上均适合开发建设小水电。建电站是一个技术活,领导既要具备有专业技术还要有领导力、执行力,受当时的华坪县委政府的委任,阿姨爱人在担任县水电局副局长一职时同时兼任电厂厂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阿姨爱人的主导建设下,新庄河羊桥电站、乌木河一级电站、二级电站,相继建成投产使用。阿姨爱人在担任水电局副局长期间,还带领建设起吃水站(现供排水公司的前身),铺设了城市生活自来水管网,结束了华坪城市生活用水井水时代。</p><p class="ql-block"> 新庄河、乌木河流域上的电站建设起来后,华坪结束无水电站时代。但受水量丰枯季节的影响,华坪小水电每年的发电量呈现出总量够但季节分配不均的情况。在蓄电领域还没新突破的今天,华坪电力丰水季节电用不完,枯水季节电不够用的问题亟待解决。</p><p class="ql-block"> 使这一问题能得到解决的办法只有是在丰水期向附近工业城市攀枝花输送电,在枯水季节向攀枝花买进电。但在90年代末,大型水电站攀枝花二滩电站的建成投入使用,使得攀枝花电力并不紧缺,在丰水季节购不购买华坪的电都可以,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华坪在丰水期卖给攀枝花的电只能是低价卖出,而在枯水期从攀枝花买进的电又要高价买进。为使华坪小水电与攀枝花电力卖出买进差价等同,只有实现华攀电力联网。经过阿姨爱人从水电局到后来在县政府计划经济委员会任主任期间的不断努力,终于在二十世纪末实现了华攀电力联网,有效解决了华坪电力的丰枯平衡问题。</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华坪电力公司改革为华坪电力股份公司;第二个十年,华坪电力股份公司改革为中国南方电网华坪分公司,南方电网把小水电发电这块走向市场生产,只保留了变电、供电的管理。从生产者到管理者,是华坪电力的一大迈进。</p><p class="ql-block"> 没有一种变革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前进的,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舞台上,阿姨的爱人当之无愧为推动华坪电力事业发展的功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h3><h3> 今年初,利用出差时机,我到昆明看望了阿姨和叔叔,尽管她们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们的精神面目依然爽朗如当年,我想,这是时代的印迹在他们身上烙印出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芒。他们一家从华坪一别也是近二十年了,虽然也未再踏入过他们的第二故土,但从他们的言谈中,他们是关注着华坪的成长变化的,我想这是他们心里对华坪的一份情一份爱。</h3><h3> 阿姨一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响应党中央号召,作为支边青年来到华坪,把青春、热血、智慧奉献在了这块土地上。他们是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一代,这一代的人,无论岁月曾赋予了他们什么样的磨难,他们对社会有着最公正客观的评价,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创造者、奉献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h3><h3> 改善民生从衣食住行开始。从集体所有制到家庭联产责包责任制,从征收土地税到如今免征税到发放粮种补助,从井水时代到自来水进家门时代,从无电时代到电力广泛运用时代,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中国七十年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新中国不断行进在从解决人民“衣、食”问题又转征解决“住、行”的路上。</h3><h3> 值此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感恩为新中国建设发展做出奉献的前辈们。写成此篇,阿姨一家给予了我最多的意见建议和历史资料的借鉴,在此一并深情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