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临帖时行笔要“慢”

东野牧者

<h3>在《论书绝句百首》和论书札记中,启功对书法史上不少聚讼纷纭的问题都提出了独到见解,真知灼见,俯拾即是。他讲书法,从不故弄玄虚,书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他一讲,总能让人豁然开朗。</h3><h3><br></h3><h1>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创刊,启功题词:“笔不论钢与毛,腕不在低与高。行画如乱水通人过,结体如悬崖置屋牢。”寥寥数语,已经说明了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钢笔毛笔只是工具不同,而<b>用笔和结字原则是一致的。</b></h1><h3><br></h3><h1>“翰不轻动,动必有由”,用启功的理论讲就是“<b>轨道准确,行笔时理直气壮,观者常觉其有力,此非其真用膂力也”。</b></h1><h3><b><br></b></h3><h1><b>这</b><b>里所说的“轨道”就是我们课堂上讲过的“行笔路线”。</b></h1><h3><br></h3><h3>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线条的力度不是书写者手上用多大的力,而是:心里明白这个字的行笔路线,行笔时理直气壮,线条自然硬朗,字便自然有力度。</h3> <h1><b>运笔如“乱水通人过”怎么理解呢?</b></h1><h3><br></h3><h3> 相信大多数人都下过河,意思是趟过急流的河水。因为水流急,稍有轻佻就容易栽倒,所以在河里行走的时候会愈发小心,每走一步都非常稳。</h3><h3> 这样慢慢的往前趟着走才能安全到对岸。练字时的行笔,就应该是这个感觉。</h3><h3> 一定要慢。“慢”就一个字,很简单,很浅显,但是很多人做不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h3><h3> 我曾对很多人说过,慢点写,运笔慢一点,可能他们也听,但是到写的时候就又回到了放飞自我的状态。</h3><h3><br></h3><h1><b>为什么要“慢”呢?</b></h1><h3> 说通俗一点,会走才能跑。说的玄妙一点,那就是只有运笔慢,笔才会稳,笔稳,墨就实,力就实,这样的笔画或线条才是完整的。</h3><h3> 在往深处说一点,你笔上走的慢,你的眼睛也就跟着慢,你一点点行笔,你眼睛看字帖也就一点点往前推。</h3><h3> 你眼睛看帖慢,你就能发现更多更细致的东西。</h3><h3> 以前一个笔画,一秒写完,现在写二十秒,只要你能克制住自己那颗想放飞自我的心,你就会发现你的眼睛也会不自觉盯住帖中笔画二十秒。</h3><h3><br></h3><h1><b>细节怎么看出来的,首先要收心,就是认真,态度很重要。</b></h1><h3> 告诉很多人行笔慢,也并没有说过眼睛的问题,因为你只要你慢下来,眼睛却是可以多看到很多细节。</h3><h3> 估计很多人是没领会到这层关系,所以也只是把行笔慢当成一种教条主义。</h3><h3><br></h3><h1> <b> 乱水通人过,拿出过河的这份小心谨慎去临帖,根本不用一天临多少字,一点用没有。如果写对,临一次就有收获,如果写错,临一百次也只是加深一百次错误的印象。</b></h1><h3><br></h3><h1> <b> 有的时候,做对一次,比一百次半对不对要有用的多。</b></h1><h3><br></h3><h3> 运笔只有慢下来,只有以你最舒服的方式慢下来,你才会有心思去察觉更多东西。</h3><h3><br></h3><h3> 乱水通人过,这是最需要体会的,无论软硬毛笔,枕腕悬腕。慢下来才会更细致。</h3><h3><br></h3><h3> 学习的重点还是在于领会运笔,慢是为了稳,是为了发现更多细节,复刻更多细节。</h3><h3> 乱水通人过,水是阻力。笔行纸上,纸是阻力。一个道理。</h3><h3><br></h3><h1> <b>最后可以告诉你们一个事实。所有的高手临帖,都不快,都比平时写字慢。</b></h1><h3> 为什么?</h3><h3> 因为帖中处处是规矩,只有慢临,才能一遍遍加深印象。写的时候,自己不守规矩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临帖是一辈子的功夫,名家大师也无可例外,高手临帖未必像,但都很稳,稳处就是规矩。</h3><h3> 就像打乒乓球,打遍全世界,得了大满贯,平常跟别人打比赛技巧用的再多,攻势再强,私下也得练习发球接球等基础动作。</h3><h3><br></h3><h3>以上的理解供参考。</h3> <h1><b>为了孩子们的进步,辛苦各位家长朋友们课后监督:<br></b><b>1.仔细观察字帖<br></b><b>2.写对行笔路线<br></b><b>3.放慢行笔速度</b></h1><h3><b><br></b></h3><h3>最后祝愿所有的小学员们:</h3><h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h3><h3>祝愿所有的家长朋友们:</h3><h3>事业进步,事事顺心</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