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完美的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这诗句也可以是优美的文辞佳句。
郑板桥在他的画作中做到了诗书画印的统一,他的画作、题画诗、题画书法成为“诗书画三绝”,人们常称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人们也因其“三绝”而将他放在“扬州八怪”之首。
在这个“和我一起学画竹”的介绍中,我们重点看看郑板桥的题款,欣赏一下板桥先生的“三绝”。 郑板桥先生在这幅墨竹画上落的是“穷款”:
书“板桥郑燮”,钤白文印“郑板桥”和红文印“橄榄轩”两方印。 郑板桥先生在这幅墨竹画上题“板桥郑燮画”款,钤白文“郑燮之印”。 郑板桥在这张墨竹画上题写的是:
“乌纱掷去不为官,
华发萧萧两袖寒,
写去数枝清挺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怀珍年兄 板桥郑燮写”
郑板桥在这张墨竹画上题写的是:
君是兰花我竹枝,
山中相对免相思。
世人只作红尘梦,
那(哪)晓清风皓露时。
板桥老人郑燮 在这幅墨竹图上,郑板桥先生题了这样的诗款:
年年种竹广陵城,
爱尔青光没变更。
最是读书窗纸外,
为予夜半起秋声。
进贤年道兄政 板桥郑燮
钤白文“郑燮之印”、“有数竿竹无一点尘”、红文“橄榄轩”等三方印。
还有后人的“宝宋室”、“朗庵墨缘”、“可庵珍秘”、“古歙程氏双宋楼考藏法书名画印”等鉴藏印盖在画上。 郑板桥在这张墨竹画上题写的是: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西老年学兄正 板桥郑燮
郑板桥在这张墨竹画上题的款是:
欲为乾坤扫俗尘,
凤毛鸾羽拂鲜新。
太平世界吾曾少,
留与诗人与画人。
板桥燮。
钤印:郑燮之印、潍夷长。 郑板桥在这张墨竹画上题写的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翁年学先生教拜(?)
橄榄轩主人郑燮
在这幅墨竹图上,郑板桥先生分两处题款。
左上角落款是:乾隆十四年岁次己巳夏五月上浣。
右下角题:一块石,数竿竹,佳趣少人知,清风在只谷。板桥老人郑燮。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这年郑板桥57岁。 郑板桥在这幅墨竹上题写了两次,两首诗,这年(戊寅,1758年)郑板桥先生66岁: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乾隆戊寅十月下浣,板桥郑燮画并题。
无多竹叶没多山,
自有清风在此间。
好待来年新笋发,
满林青绿翠云湾。
为瀛翁年学老长兄正。
板桥郑燮又题。
钤印:郑燮 郑板桥在这幅墨竹画上题的款是: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荫)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余作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写为赐老年学世兄 乾隆丁丑 板桥郑燮
郑板桥在乾隆丁丑(1745年)之后的13年,乾隆戊寅(1758年)画了一幅墨竹,他在这幅墨竹上将十三年前的题款重题了一遍,只是将自称“余”改成“吾”,将“一小榻”改为“一榻”。具体是:
吾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荫)照人,置一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作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乾隆戊寅 板桥郑燮写
这年郑板桥先生66岁。
不同的画作,相同(大致相同)的题款(文字、诗文),在郑板桥的作品中常见。
郑板桥先生的这幅墨竹画于1756年(乾隆丙子,时年郑板桥64岁),186.5X96cm,立轴,纸本。现在的人们给这幅画起名叫“竹石兰蕙图”。2011北京匡时拍卖会上以4600万元成交。
板桥先生在上面留下的款识是:
南山献寿高千尺,
劲节清风觉更高。
积行人家天所佑,
兰荪蕙种自能饶。
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
钤印为:白文“乾隆东封书画史”、红文“丙辰进士”。 该墨竹画为郑燮(郑板桥所作) 仿文同竹石图
轴 208.1×107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作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郑夑时年70岁。图绘山岩陡峭,幽篁静立,枝节疏朗,既写就翠竹之秀劲神采,又表达出郑氏画竹之理念,为其晚年之佳作。
郑板桥先生在此画作上题写了三处(次)款,请欣赏。
自题:“乾隆壬午夏五月午后写此”。钤“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长方印)。
又题:“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燮又记”。钤“有数竿竹无一点尘”(白文长方印)。
再题:“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受老年学兄正,板桥道人郑燮”。钤“郑燮印”(白文方印),“丙辰进士”(朱文方印),“歌吹古扬州”(朱文长方印)。
鉴藏印:“仓稊乙亥以后所得”(朱文长方印)。 郑板桥在这幅墨竹上的题款是:
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
甲申秋杪归自邗江,居杏花楼。对雨独酌,醉后研墨拈管,挥此一幅,留赠主人。板桥。
此画作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也就是作者去世的前一年。说明、强调了画竹要画出竹子的“神”、“生”、“节”、“品”,表达了郑燮创作中的真知灼见和艺术追求。该题款寥寥几笔,勾勒出竹的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的精神境界,也是郑板桥自己一生精神的写照。 郑板桥的这幅大尺寸作品出现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6年6月6-8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举办的匡时十周年春季拍卖会上:
诗堂高45×宽105cm;本幅高170×宽105cm。
诗堂:山根寒玉。此板桥居士之巨幅也。竹挺而秀,石坚而苍,可赏画,可读词,山里山外,千条碧玉,一片清光,其如斯诗、书、画三绝,足以当之(其下落妙字)。辛卯秋分,观识于爱莲居,戈父萧平。钤印:萧平(朱) 爱莲居(朱)
款识:山里竹枝山外竹,一片清光、削出千条绿。江上风来转山曲,山根处处献寒玉。借问山居何日卜,笔架书床,移入篔筜谷。四月樱桃连笋热,麦仁豆瓣家家足。右调南柯子,为泳翁年学长兄。板桥老人郑燮。
钤印:郑燮之印(白) 爽鸠氏之官(朱白) 橄榄轩(朱)
鉴藏印:桐城吴氏存德堂珍藏金石书画之印 (白) 曾在倪海槎处(朱) 清和堂清赏(白) 澄艺堂装池记(朱) 萧平七十岁后审定真迹(朱)
拍卖预估价是:5000000.00~6000000.00元人民币。
6月7日晚上这幅作品拍卖的成交价是,……。 郑板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甲申(1764年,这年他72岁)冬日,画了一幅墨竹,在上面题款: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歇,便要骂人。三日不画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日客中早起,洗面,漱口,啜茗。即以洗面之水,涤砚中滞墨,而友人之纸适至。欣然命笔,先写石,次写竹,次写兰,又以小竹点缀于兰石之旁。有得时,得笔之乐,总以数日不画故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自笑而听之。
乾隆甲申冬日
板桥老人郑燮
郑板桥先生在其离世前八个月(乙酉年四月,1765年,时年73岁。)画了这幅“十笏(音户)茅斋竹石图”,作品180X95.5CM,他在作品的下方,穿插在画作之间,题写了让人对人生深思静想的款识: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这是乙酉(1765)年的五月,郑板桥73岁。为至老年学长兄画了一幅墨竹,在上题写了诗句。今天,赏画,读诗,感人至深:
十年做客广陵城,
落落身如竹叶轻。
最是五更凄响处,
唤人早起读书声。
乾隆乙酉,写似(写真、描绘的意思)至老年学长兄,板桥郑燮。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七品芝麻官-县令(县长)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自此到他七十三岁去世的十二年中,他以卖字画为生。
他的字画当时价格如何呢?郑板桥当时自定的价格(润格)是: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赈。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离任后三年,也就是他64岁时画的一幅立轴竹石兰蕙图,现在的拍卖价格是4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