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伯英假期随笔于拈花一笑轩</h3><h3>《也说教师的职业本领》</h3><h3> 下面小文,仅是随笔,把心中所思用文字表达一下,仅此而已。</h3><h3> 忽然看到一张图片,图片内容罗列了教师职业的三项本领"会抓分""会上课""会写文章"。图片截取于一位专家在教师专业化培训时的课件。我不了解这个图片之前之后的培训内容,有妄议之嫌。那么,请坐下来,让我们以平静祥和的心态去追问一下这三项本领。</h3><h3> 会抓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考和高考,在新型的教育评价机制还没出台之前,分数是一个铁打的硬指标,差一分就落榜,多一分就上去,谁都绕不过去。于是,便有了对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追求,同时也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批判声。有这样一种声音"好分数不一定优秀,但是不好的分数一定不优秀",面对这个貌似充满思辩的假命题,人们宁可相信这是一个真命题。抓分,便成为教师躲不过去的硬本领之一,它接地气,符合时情,为万千家庭所关注。怎么抓分,尽管有其规律性和科学性,但是,人们的手法往往不一,重在一个"会"字,因此,把"会抓分"作为教师职业本领之一,合情合理。</h3><h3> 会上课。这当然是教师的硬本领之一,这项本领决定着教师能否站稳讲台,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核心的本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核心平台。现在课堂教学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成为了一门科学。既然是"会"上课,那么一定是硬本领。</h3><h3> 会写文章。这是一项常被忽略的职业本领,私下认为不是教师职业的必要本领。如果安于普通,不写文章,是能够应付教师这个职业的,李镇西先生也说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写,一是没时间,二是确实写不出,三是会写却懒于写,四是不愿反思不愿写。去江苏学习时,一位名校长讲课时说:"写几篇文章,没什么用。"看来,不是所有的专家认为写文章有用。尽管写文章大多是自娱自乐,最终也未必能写出什么名堂,但是,您要完成职业突破,成为专家型教师,甚或是教育家,写文章却是必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硬本领,放眼四望中外教育家哪一位不是著述甚丰,无一例外。这样说来,把"会写文章"列为触碰职业天板的本领之一,勉强有理。</h3><h3> 这让我想到程咬金的三板斧,三板斧也是要命的招数,确实是硬本领,但是三板斧过后对手出一身冷汗顶过去了怎么办呢?对于应合当前教育现状,运用一个阉割版的职业本领范式,也就是三个会,去引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是让人不安的,也存有疑议。</h3><h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姑且说三个会能够解决授业和解惑问题,可是传道怎么办?教而不育,也就不是教育了,也真的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了,也大致只能称为教课的人了。</h3><h3> 我们不妨具体地追问。学生的生涯规划谁去引导,学生的综合素质谁去提升,沟通协调工作、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谁去做,教科研能力是否能够因应抓分上课的本领,师生是否具备阅读能力,是否具有身正为范的素养……</h3><h3> 会抓分能立足,会上课能站稳,会写文章能反思奔跑。看似正确的命题,却是围绕自我发展,很实惠很势利,弃育人工作于不顾。如果仅仅是强调一下这"三会"很重要,不可或缺,倒是能说得过去。一旦上升到职业本领,就不是这个三会能够担当得起来了。人群中,说点想法,做为实战工具,是可以的,拿到桌面上摆出来,专业化的自私味道就弥漫出来了,有格局狭隘之嫌,本身也是对教师职业光荣使命的矮化。</h3><h3> 教师的职业本领到底是什么?这是学术问题,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的表达。下面我列出教师职业本领60条,若有兴趣,您不妨再总结提炼一下。</h3> <h3>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他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br></h3><h3><br></h3><h3>2、教师最大的享受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h3><h3><br></h3><h3>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h3><h3><br></h3><h3>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h3><h3><br></h3><h3>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h3><h3><br></h3><h3>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h3><h3><br></h3><h3>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h3><h3><br></h3><h3>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h3><h3><br></h3><h3>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炫耀。</h3><h3><br></h3><h3>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h3><h3><br></h3><h3>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h3><h3><br></h3><h3>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h3><h3><br></h3><h3>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h3><h3><br></h3><h3>1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h3><h3><br></h3><h3>15、“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h3><h3><br></h3><h3>16、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h3><h3><br></h3><h3>17、“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h3><h3><br></h3><h3>18、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h3><h3><br></h3><h3>19、“蹲下”一词是多么贴切的词语,只有“蹲下”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h3><h3><br></h3><h3>20、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中“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h3><h3><br></h3><h3>21、和学生交朋友,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h3><h3><br></h3><h3>22、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绿地,他们会让它春色满园。</h3><h3><br></h3><h3>23、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h3><h3><br></h3><h3>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h3><h3><br></h3><h3>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h3><h3><br></h3><h3>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h3><h3><br></h3><h3>2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h3><h3><br></h3><h3>25、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h3><h3><br></h3><h3>26、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付出的才是真爱。</h3><h3><br></h3><h3>27、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影响孩子终身的大事。</h3><h3><br></h3><h3>28、赏识就在我们身边,赏识就在我们一言一行中,所以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信中快乐成长。</h3><h3><br></h3><h3>29、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h3><h3><br></h3><h3>30、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h3><h3><br></h3><h3>31、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h3><h3><br></h3><h3>32、正确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h3><h3><br></h3><h3>33、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h3><h3><br></h3><h3>34、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h3><h3><br></h3><h3>35、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h3><h3><br></h3><h3>36、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去当一天学生,体验一下学习生活,再来反思:教与学是否和谐。</h3><h3><br></h3><h3>37、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h3><h3><br></h3><h3>38、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爱的滋润,知识的浇灌,让每一个孩子在知识的碧海中和谐、自主、幸福地成长。</h3><h3><br></h3><h3>39、创造性是对常规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和创新的权利。不要让教师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追求成为规范化的牺牲品。</h3><h3><br></h3><h3>40、教师应当具有的人才观是: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终身学习的人才观。</h3><h3><br></h3><h3>41、教师应当具有的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系统工程的教育观;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h3><h3><br></h3><h3>42、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学生是各有个性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h3><h3><br></h3><h3>43、要时刻牢记:每个学生天生都是世间的奇迹,坚信每个人都是可造就的。</h3><h3><br></h3><h3>44、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h3><h3><br></h3><h3>45、工作的计划性使你一天生活过得充实,而且会使你一生有所作为。</h3><h3><br></h3><h3>46、你希望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首先你自己就要认认真真地研究、扎扎实实地工作。</h3><h3><br></h3><h3>47、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远离,被惰性所消磨。</h3><h3><br></h3><h3>48、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多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他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h3><h3><br></h3><h3>49、要尽量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完善教育评价,可能使学生身体的、智力的、思想的力量得到广泛地发挥。</h3><h3><br></h3><h3>50、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揣测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的程度,考验他们的天资,巩固和鼓励其优点的一切趋向,并帮助他们发展,同时使他们自己相信其长处。</h3><h3><br></h3><h3>51、用我们的爱心和诚心去赞美每一个孩子吧!那么,忧郁、自卑将不复存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将是一片晴空。</h3><h3><br></h3><h3>52、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h3><h3><br></h3><h3>53、宽容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的理解、尊重,给予充分反思的时间和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h3><h3><br></h3><h3>54、健全的人格是二十一世纪的护照,充分发展的个性是民族的宝贵财富。</h3><h3><br></h3><h3>55、不要一味地赞美雄鹰,因为这样就会伤害更多的小鸟。</h3><h3><br></h3><h3>56、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教师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他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之才。</h3><h3><br></h3><h3>57、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h3><h3><br></h3><h3>58、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h3><h3><br></h3><h3>59、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h3><h3><br></h3><h3>60、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注:60条内容摘自头条文章《教师的真正本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