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新场,上海南汇的一个小镇,是上海郊县古镇中的“隐士”,由于李安在古镇上拍摄了电影《色戒》,新场镇顿时名声大噪。我也慕名已久,去古镇一游。</h3> <h3> 上海郊县原汁原味的古镇——新场古镇</h3><h3><br></h3><h3> 一千年前,东海之滨的一片沙洲,曾经是一个市集繁盛的古盐场,新场镇原是其中的一个盐场,属下沙盐场的南场,盐民在此处用海水晒盐。随着海岸线的东移,盐场成了盐民居住和卖盐的场所,形成了小镇。在宋建炎年间,两浙盐运司署迁到下沙,元初又迁至下沙盐场的南场,一些随宋室南渡的氏族和江南县府的商号也相继移居于此,新场日益繁盛,“因盐兴镇”的独特市镇经济文化空间快速成型,自此,东海之滨的这片沙洲便因盐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集镇——新场镇。</h3> <h3> 元代设在新场镇的盐署</h3> <h3> 巡抚盐漕部颁发的“官酱园”关牌</h3> <h3> 盐署内的花园戏台</h3><h3></h3> <h3> 盐署内的“奠祖”“敬神”金匾</h3><h3><br></h3><h3> 古往今来,盐被尊称为五味之首,始终发挥着调和其它味道的作用,它以和为根本,以和为贵,延伸出去,就是家和万事兴,国和邦亦固。它不仅是生活之需、行商之品,同时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h3><h3> 在元代,新场的盐场不但以其地域广、灶户多闻名,还以高超的煮盐技术,良好的海盐质量而著称。煮海熬波,不仅形成如珠似玉的盐,更结晶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盐文化。</h3> <h3>新场衙署内布置的“煮海熬波”的实景模型</h3> <h3> 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煮海熬波”历史介绍。</h3><h3><br></h3><h3> 在现代城市改造发展的过程中,新场古镇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然而新场如同肉包子一般,在一片高楼大厦的水泥森林之中,包含着一个“十字架”形状的原汁原味的古镇。新场大街和洪西街、洪东街相交成十字,著名的洪福桥是十字的交点。洪福桥往北不远就是北栅门牌楼,那是进入古镇的正门,面临沪南公路。洪西街往西直抵新奉公路,入口有一扇月洞门,门上有“洪西街”三字,进门处有一六角凉亭,绿树环绕。洪东街往东抵达千秋古桥,新场大街由洪福桥往南直通南山寺。整个古镇的建筑都保持了原样,一派民国风貌,属于不能移动的民国乃至明清的古宅有一百多处。古镇和新镇的区别从道路的路面就可以分别得一清二楚——古镇的路面都是用条石铺成的。</h3> <h3> 新场古镇的新场大街,前方就是古镇“十”字形街道的交叉处洪福桥。</h3> <h3> 古老翻新的旧居,精雕装修的门面,“一步九成”大门紧闭,不知做的是什么卖买?</h3> <h3> 古镇街边待售的石雕</h3> <h3> 洪西街入口处</h3> <h3> 洪西街西端的六角凉亭</h3> <h3> 洪西街街景</h3> <h3> 洪东街尽头的千秋古桥</h3> <h3> 新场大街南段街景</h3><h3><br></h3><h3> 牌坊和石桥是古镇的特色。</h3><h3> 古镇上有三座牌坊,沿新场大街自北向南分别为“三世二品坊”、“石笋里”和“南山坊”。</h3><h3></h3> <h3> 新场古镇高大恢宏的“三世二品坊”大牌坊,号称“江南第一牌楼”。</h3><h3><br></h3><h3> “三世二品坊”牌坊位于新场大街和牌楼路的交汇处,四层。最高处是“圣旨”两字,往下依次是“三世二品”、“名列九卿”、“明万历太常寺卿朱国盛立”。因朱国盛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封为山东右布政使,位列二品,朱国盛的太常寺卿也是二品,故1573年在家乡新场建立了“三世二品坊”牌坊以光宗耀祖。可惜屹立了三百多年的牌坊在“文革”中被拆除了,有三块拆下的残件现放在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的院子里。该牌坊是新世纪初按原样新建的,号称江南第一牌楼。</h3><h3><br></h3><h3></h3> <h3> 散落在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草地上的原“三世二品坊”残件。</h3><h3><br></h3><h3> 新场曾传说在受恩桥石头湾的沙中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故新场镇又名石笋里。在新场大街和石笋路交汇处建有“石笋里”牌坊,牌坊两侧柱上镌刻着长联“长街三里小桥流水琐窗绣幕芳香溢,古镇千年毓秀钟灵义士忠臣瓜瓞纬”。</h3><h3></h3> <h3></h3><h3> 新场大街和石笋路交汇处的四柱三门双盖“石笋里”牌坊。</h3><h3><br></h3><h3> 在新场大街南端近南山寺处也有一座牌坊,名为“南山坊”,与“三世二品坊”遥遥相对。</h3> <h3> 与“三世二品坊”遥遥相对的“南山坊”</h3><h3><br></h3><h3> 新场如同其它江南小镇一样,少不了纵横交叉的河道,四条河港将古镇划分成“井”字形布局,小桥流水人家、长街茶楼老店,构成了一幅恬静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有河就有桥,古镇也少不了古桥。</h3><h3> 位于古镇中心的洪福桥是新场第一古桥,是一座拱桥,建于明正德年间,取名“洪福”意为“洪福齐天”。传说桥下的河道洪桥港有神龙出没庇护新场百姓,故在桥中央安放了风水石一块,以敬神灵,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h3> <h3> 位于古镇中心的新场镇第一古桥洪福桥</h3><h3><br></h3><h3> 沿洪东街往东,第一座东仓桥是一座石梁桥,因在以前的盐仓以东位置得名。据说还有西仓桥,可能已被毁不见踪影了。第二座桥是青龙桥,也是座石梁桥,由三块石板拼建而成,建于乾隆二十四年。因当时朝廷在新场设立两浙盐运使司松嘉分司署衙门,衙门两侧建有“青龙”“白虎”两座桥,因为是官桥,所以比一般的石板桥要高,故青龙桥是古镇上最高的石板桥。白虎桥已毁。</h3> <h3> 洪福桥东原盐仓东首的东仓桥,西仓桥已不见影踪。</h3> <h3></h3><h3> 原两浙盐运使司松嘉分司署衙门两侧的青龙白虎桥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青龙桥了。</h3><h3><br></h3><h3> 在洪东街尽头,有一座长28米、宽近4米、桥洞高6米的拱桥,名千秋桥,又名仗义桥、八字桥。该桥初建于康熙年间,由钱建章倡建,乾隆五十一年重建。在该桥的桥孔南北两侧的间壁上,分别镌刻了“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济人即是济己,种福必须种德”两幅对联,教导来往船客。</h3> <h3> 在洪东街尽头初建于康熙年间的石拱桥千秋桥。</h3><h3><br></h3><h3> 在新场大街的南端,也有一座桥与洪福桥遥相呼应,名为包家桥。包家桥是一座单跨梁的六拼石梁桥,于明正统年间由沈文正建造,原名受恩桥,后因桥下河道名包家港改名为包家桥,又名包桥。桥在清乾隆四十三年重建,咸丰七年修建成石级环龙桥。</h3> <h3> 与洪福桥南北遥遥相对的包家桥</h3> <h3> 新桥古镇的风雨廊桥</h3><h3><br></h3><h3> 除了牌坊和石桥外,古镇就是古老的民居和百年老店。</h3><h3> 在古镇街上,随处可见由新场古镇保护办公室颁发的“新场历史建筑及文物单位简要信息”牌,明确这些建筑是属于不可拆迁的。比较著名的有洪东街上的陆氏宅第和奚家厅;洪西街的两院士旧居,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大、唐有祺曾在此居住过;新场大街南端的张家宅第等,这些古旧的民居现在还住着百姓。我去了奚家堂和张氏老宅。</h3><h3></h3> <h3> 仍居住着“七十二家房客”的奚家堂老宅</h3> <h3> 现为中华奚氏宗亲联谊会上海浦东分会的原奚氏临街楼房。</h3> <h3> 奚氏老宅门楼上精美细致的木雕</h3><h3><br></h3><h3> 张氏老宅比较整齐干净,虽然也住着众多居民,但随我参观拍照也不干涉。这是一所四进三开的大宅院,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建造于光绪年间。仪门两侧是罗马式立柱,两扇黑漆大门上的朱红色框内分别写着“曲江养鸽,京洛传鉤”两行字。中间过道(以前是门厅)顶上天花板装有几何图案纹饰,地面铺有精美的带彩色图案的马赛克,门窗框上和分割上下两层的木质廊檐都雕刻了精美的花纹,整幢建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独具匠心的设计风格。 出后门就是一条河,河上有石梁桥通对岸,这一带就是古镇的石驳岸。</h3><h3> 驳岸两边由块石砌成,古镇现有石驳岸六千多米,其中一千五百多米建成于民国以前,最早可上溯至元代,有八百多年历史。在这段石驳岸的河面上有马鞍形水桥二十余座,水桥的系舟石小巧玲珑,刻有精美图案,极其富有江南水乡情韵。这里也曾是古镇盐业运输的主要集散地。</h3><h3><br></h3> <h3> 原先张家老宅的门厅现在成了过道</h3> <h3> 门厅上方饰有雕刻精美花纹的木雕廊檐,顶上天花板装有几何图案纹饰。</h3> <h3> 门厅地面铺有精美彩色图案的马赛克</h3> <h3> 黑漆大门上的朱红色框内分别写着“曲江养鸽,京洛传鉤”两行字。</h3> <h3> 老宅院内带有中西合璧色彩的石雕门楼</h3> <h3> 张氏老宅后门河上的石梁桥</h3> <h3> 古镇的石驳岸</h3><h3><br></h3><h3> 除了仍有百姓居住的古宅外,我还见到两处经修缮后保留较完好的宅第:朱梦荣宅第和崇修堂。朱梦荣宅第在洪福桥南堍,解放后曾作为镇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现修缮后辟为古镇的“规划体验馆”,我去时适逢闭门谢客,扫兴而归。</h3> <h3></h3><h3> 坐落在洪福桥南堍现辟为古镇规划体验馆的朱梦荣宅第。</h3><h3><br></h3><h3> 崇修堂坐落于新场大街三世二品坊牌楼南,于清末民国初期由康碧梅建造,寓意“崇贤修德”,故名崇修堂。这是一幢坐东朝西三间四进的宅子,三、四进的内宅是二层的。现在内宅部分作为“老上海风情展示馆”,陈列着许多民国时期老上海的物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我见到最稀罕的是三友实业印社印制的《娶妻教科书》和民国三十五年八月的《伉俪月刊“爸爸专号”》。</h3> <h3>坐落于新场大街“三世二品坊”南的崇修堂</h3> <h3> 崇修堂二进</h3> <h3> 崇修堂内厅堂</h3> <h3> 崇修堂院内的砖雕门楼</h3> <h3> 崇修堂内书房一偶</h3> <h3> 崇修堂内宅辟为老上海风情展示馆</h3> <h3>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出版的《伉俪月刊“爸爸专号”》。</h3> <h3> 民国三十六年的“同心永爱”订婚证书</h3> <h3> 美国哈佛电动吸尘器</h3> <h3> 老式美式电话机</h3> <h3> 陈顺昌水电公司静安寺路(现为南京西路)上的窨井盖。</h3> <h3> 乐源昌煤油炉和石库门大门上的门环</h3> <h3> 民国二十七年上海永安纺织三厂定制的纺织女工使用的铝制饭盒。</h3> <h3> 美国纽约恩特华打字机公司1901-1932年在上海经销的Enderwood牌老式打字机。</h3> <h3> 老式西洋饮水过滤器</h3><h3><br></h3><h3> 新场古镇原先商业十分繁荣,有许多百年老店,如奚长生药店、王正太米庄、谢渭成烟纸店、张信昌绸布店、新和酱园、信隆典当、第一楼茶园、吴记羊肉馆等等。其中有的已经消失了,改为民居,如奚长生药店、王正太米庄、谢渭成烟纸店、张信昌绸布店;有的已经改为他用;只有创建于康熙年间的吴记羊肉馆还在经营开张。</h3> <h3> 洪福桥北堍的吴记羊肉馆</h3> <h3> 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原奚长生药店情景模型。</h3> <h3> 奚长生药店旧址,现已辟为茶室和民宿设计工作室了。</h3> <h3> 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原王正太米庄情景模型。</h3> <h3> 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原张信昌绸布店情景模型。</h3> <h3></h3><h3> 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原谢渭成烟纸店情景模型。</h3><h3><br></h3><h3> 新场大街近三世二品坊不远就是新和酱园,是一位浙江海盐人在清同治年间来此创办的,前面是门店后面是工场,占地有四千多平方米。新和酱园的酱油和面酱都是采用传统的晒制工艺制成,不加任何添加剂,根据晒的时间长短,级别不同价格也不同,所以深受广大顾客欢迎,产品畅销江浙。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和酱园才停办,现在是老昌盛苏州汤包馆的经营场所。</h3><h3></h3> <h3> 原新和酱园旧址</h3> <h3> 新和酱园原址曾开过苏州老昌盛汤包馆</h3> <h3> 新和酱园的木质雕花门窗</h3><h3><br></h3><h3> 往北离新和酱园不远是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这里原来是信隆典当的旧址。该建筑初建于清光绪年间,三开三进,前面第一进为平房,后面二进是楼房。信隆典当解放前是新场最大的典当行,故宫博物院的吴仲超院长1917年至1927年间曾在信隆典当当伙计,1928年入党参加革命后曾担任新场区委书记、南汇县委书记,后去了苏南和新四军。解放后,典当行关闭后该处曾做过镇文化馆、工人俱乐部,2006年修缮后布置为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里面还按原样布置了吴仲超的卧室。</h3><h3></h3> <h3> 信隆典当行旧址,现在辟为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h3> <h3> 原故宫博物院的吴仲超院长曾在新场以信隆典当行伙计身份搞地下工作时在信隆典当行的卧室(按当时情景布置)。</h3> <h3> 馆内陈列的古代字画</h3><h3><br></h3><h3> 在洪福桥堍有家第一楼茶园,是富户周肃清于清同治年间所建,楼有三层,当时为新场第一高楼和第一热闹场所,故称为“第一楼”。茶园一楼为普通茶馆,二楼为书场兼高级茶馆,三楼为栈房,供过往旅客借宿歇息。现在是私人经营,以品茶为主,兼营饮食,环境十分幽静。</h3><h3><br></h3> <h3> 洪福桥南堍的第一楼茶园</h3> <h3> 第一楼茶园(左侧)和洪福桥</h3><h3><br></h3><h3> 古镇的洪东街还是一条艺术风味颇浓的小街,在不长的路段,散布着形形式式的各有特色且有较高造诣的艺术品小店。有李尊贵的葫芦阁,叶松春的印石文化博物馆,马群的棕编坊,李政的李氏灯彩铺,“泥人王”的面塑泥塑,马玉娇的剪纸,李廷甫的壁画壁饰,尹志平的皮影戏馆。</h3> <h3> 洪东街上叶松春的印石文化博物馆</h3> <h3> 洪东街上李政的李氏灯彩铺</h3> <h3></h3><h3> 洪东街上的洪福楼</h3><h3><br></h3><h3> 新场古镇除了石桥街景、牌坊古宅外,还有二处代表中西文化的宗教场所——东后老街上的耶稣堂和新场大街南端的南山古寺。</h3><h3>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基督教教会理公会上海播道团就选派牧师陆子庄来新场租借民房布道,由于信众日益增多,原租借的民房不敷使用,于1952年建成新场耶稣堂。1994年又扩建了新堂,1997年整修后新老堂融为一体,十分壮观,曾接待许多国家的基督教会代表团前来访问,现被列入南汇县文物保护单位。对面的新场中学师生可以经常听到美妙的圣歌音乐传来。</h3><h3> 南山寺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初名常寂庵,因在大街南端,又称南庵。清顺治元年(1644年)重修后改名为南山禅寺。历经战火摧残,只剩破旧不堪的寺庙。2001年起重建南山寺,现已成为上海市级的重要宗教文化场所之一。</h3><h3> 新建的南山寺的山门由三扇圆形拱门组成,上悬“南山古寺”的金匾,两侧分别悬挂“入三摩地”和“不二法门”的牌匾。进入山门是天王殿,过了天王殿是大雄宝殿,两侧的钟楼和鼓楼分别兼作地藏殿和伽蓝殿。绕过大雄宝殿,后面是高大雄伟的圆通宝殿,宝殿有二层飞檐,下层中间是“圆通宝殿”,两侧分别是“大慈大悲”和“慈云X X”,上层中间是“常乐玅行”,左右分别为“佛光普照”和“常随佛法”。在圆通宝殿的后面生长着两棵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还是南山寺始建时种下的,至今依然枝茂叶繁,生机勃勃。</h3> <h3> 气势恢宏的南山寺山门</h3> <h3> 悬挂“入三摩地”匾额的南山寺侧门</h3> <h3> 南山寺内高大雄伟的圆通宝殿</h3> <h3> 南山寺内的大雄宝殿</h3> <h3> 大雄宝殿前的宝鼎</h3> <h3> 南山寺的鼓楼和伽蓝殿</h3> <h3><h3> 南山寺的钟楼和地藏殿</h3></h3><h3><br></h3><h3> 在新场古镇上曾有书楼、寺庙、古桥、鱼塘等十处景点,取名为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通称为“石笋十景”。与南山寺一路之隔的一个大花园内小桥回廊,绿树假山,池内荷花盛开,可能也是十景旧址之一。可惜园子没开放,只能隔着花墙赏荷花。</h3> <h3> 与南山寺一路之隔的花园</h3> <h3> 花园墙上的砖瓦花窗</h3> <h3> 透过花窗望见园内的荷花池</h3> <h3> 坐落在包家桥南堍的中国锣鼓书艺术馆</h3> <h3> 街头古色古香的休憩长廊</h3> <h3> 长廊中间高悬的“迎驾”匾</h3> <h3> 古老民居改建的小城之春咖啡馆</h3> <h3> 新场古镇街头的雕塑: 打井水(左上),收集童便(右上),碾药材(左下),品茶(右下)。</h3> <h3> 新场古镇在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中保持了一方净土,不但没有大肆拆迁建造伪的仿古建筑,而且也不营造十分浓烈的商业气氛,在大街上没有家连家、户挨户熙熙攘攘乱纷纷的小店。古镇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自然,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家乡的小镇,让人留恋。新场古镇,不知你能维持多久,但愿你永远那样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