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u> 编辑/文字:麦田守望者</u></i></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u> 主题音乐:《我们这一辈》</u></i></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u> 主 唱:王佑贵</u></i></b></h1><p><br></p> <h1><b><i><u><font color="#39b54a"> 44年前的今天,1975年8月3日,刚刚高中毕业离开校园18天,我们又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了。</font></u></i></b></h1><h1><b><i><font color="#39b54a"> 在白土公社礼堂开完欢送会后,在敲锣打鼓的欢送队伍中,东风大队书记邱家伟领着我们知青小组7男4女11人,坐一条机帆船顺着熟悉的北江,一路逆流而上,来到东风大队(今苏拱村)插队落户。<br></font></i></b><b><i><font color="#39b54a"></font></i></b></h1><h1><b><i><font color="#39b54a"> 白土公社知青办主任赖金福,他在动员会上激昂顿挫、官腔十足的讲话: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安置机构,在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中,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自始至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r> 据说当年省市为每个知青拔款410元,作知青购置生活用品、知青场地建设、补贴大队、生产队、三同户的生活费用。<br> 当年的410元相当于一个小学教师的一年工资;(折合成现在小学教师年薪十万的话,约是当年的250倍)政府在财政极度困难中拔出如此多的资金,不可谓不重视知青工作。</font></i></b></h1><h1><b><i><font color="#39b54a"> 勿需讳言,毛泽东对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是这个悲剧性运动的总导演。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并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集体的一项成熟的政策,而是较多地反映出毛泽东的个人意志及其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的晚年失误之一。</font></i></b></h1> <h1><b><i><u><font color="#ed2308"> 上图为现在的“苏拱村”;高铁从村中穿越而过,境内的二条隧道,是以我们知青场命名的。“东风林场1号隧道”,隧道出口就是我们以前的知青场部。再过去几百米的第二条隧道叫“东风林场2号隧道”;十年前曾独自去知青场部试图寻找些当年残存的印象,可惜场部、猪舍等建筑己荡然无存……!</font></u></i></b></h1><h1><b><i><u><font color="#ed2308"> 东风大队曾叫沙皮村,诗境村,隔河与三都扁石山遥对。据《曲江县志》载,相传因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来此访问一位刘姓官吏,(一说刘半仙),彼此拱手作揖迎送而名,村中还广传关于苏东坡的佳话。一说东坡游扁石山后准备登岸上诗境村,一位老者恭迎道:“太守大人光临贱地,小民不胜荣幸。”东坡连连拱手回礼道:“小官偶然路经贵地,怎敢惊动邻里乡亲?有愧,有愧!”村民为感激东坡敬民风尚,在村前造碑坊,并改村名为“苏拱”,以示敬仰。</font></u></i></b></h1><h1><b><i><u><font color="#ed2308"> 文革时期,</font></u></i></b><b><i><u><font color="#ed2308">《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有一大批文章攻击苏东坡,说苏东坡是两面派,说他是投机派、顽固派。因此,几百年来的“苏拱村”改为东风大队。苏东坡九百年前就死掉了,也不知道他是惹了谁了,给他戴了那么多帽子。所以,我们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关部门又将“东风大队”改回“苏拱大队”。</font></u></i></b></h1> <h1><b><i><u><font color="#39b54a"> 东风大队共有五个生产队,生产队长把我们分别安排到农民家中“三同”;顾名思义,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我被三同户安置在一间黑不透风的百年老屋住下;自己力所能及帮“三同户”挑水做饭……。</font></u></i></b></h1><h1><b><i><u><font color="#39b54a"> 第二天就正式开工了 。此时正值农忙,禾已割完,插秧莳田。初来乍到,选择出力挑秧苗的苦力活;并不壮实的身躯挑着一百多斤的秧苗,赤着脚在滑溜溜的、窄小的田间来回穿梭;头上的草帽遮不住暑天火辣的太阳,全身衣衫被汗水湿透、干了又再湿透!</font></u></i></b></h1><h1><b><i><u><font color="#39b54a"> 最不习惯的是生产队农忙季节是开三节工的;早工从天亮6点开到9点,5点多钟天亮起床,简单漱洗后马上开工;这段时间较凉快,人没有那么辛苦;但是粒米滴水未进,重体力活做上三小时,常常饿到人都撑不住;喝点稀粥10点又开工到中午1点,常常挑着大担秧苗在田唇摇摇晃晃,眼冒金星……!</font></u></i></b></h1><h3></h3> <h1><b><i><u><font color="#b04fbb"> 夏收夏种农忙季节在火热的温度下忙碌进行,下乡仅七天,热毒的高温使我重度中暑了;出现头晕、头疼、耳鸣、眼花、浑身无力及行走不稳。恶心、呕吐、大汗、烦躁不安、口渴、肌肉疼痛及四肢无力;高烧不退、整个人象散了架似的,睡在床上近乎昏迷休克之际,我已经在怀疑人生?甚至于悲观地想到才16岁的人生,会就此KO了吗?死去活来的感觉,真的想呼唤一声“妈妈”……。</font></u></i></b></h1><h1><b><i><u><font color="#b04fbb"> “三同户”送来凉茶和稀粥放在漆黑的屋子里,安慰我喝点凉茶过几天就会好起来的。</font></u></i></b></h1><h1><b><i><u><font color="#b04fbb"> 悲凉苍桑的感觉虽然过去了四十四年,如今每每想起当年痛苦的情景,仍然禁不住潸然泪下……。</font></u></i></b></h1><h1><b><i><u><font color="#b04fbb">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成了历史,但它留下的思索、史训却永远成不了历史。</font></u></i></b></h1> <h1><b><i><u><font color="#b04fbb"> 学做农活比家庭生活难得多,比如割田坎、上田坎、犁田犁地、使喚耕牛、栽秧打谷、除裨选种、杀虫施药等;学做农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比如犁田犁地,牛在前面不紧不慢的走,会用犁的农民边犁边唱山歌,轻松悠闲像城里人散步一样,而我们初学时双手按不住犁扶手,犁得深浅不一,弯弯曲曲,留下很多未犁到的地方,不但人累得腰酸背疼,牛也受累。其实会使用犁后才知道技巧就在手上,犁的扶手就象汽车的方向盘一样,要犁得深一点就向前压,要犁得浅一点就向后压。泥坯大一点犁口向外拐,泥坯小一点就向内拐等等,要停下来、要掉头,就得对牛吆喝了。</font></u></i></b></h1><h1><b><i><u><font color="#b04fbb"> 历史如烟云般逝去,历史也如金石镂刻般长存。</font></u></i></b></h1> <h1><b><i><u><font color="#ed2308"> 毛泽东赞誉青年是太阳,而作为上山下乡运动主角的知青,应该说是一代流过血泪的太阳。正因为他们受过磨难、流过血泪,因此,他们是一代放射特别光芒的太阳。</font></u></i></b></h1> <h1><b><i><u><font color="#ed2308">我们这一代<br>与共和国一路<br>奔腾不息的<br>走过来<br>面对着共和国的<br>壮丽山河<br>我们不会去叹息<br>也不会去彷徨<br>我们这一代人骄傲<br>我们人生豪迈<br>我们庆幸<br>庆幸自己的<br>生命精彩<br>我们能与共和国<br>一同<br>从弱到强<br>从贫穷到昌盛<br>我们依旧意气风发<br>依旧青春不老<br>我们这一代<br>踩着共和国的足迹<br>坚强的走过来<br></font></u></i></b></h1><h3></h3> <h1><b><i><u><font color="#ed2308"> 在尘封已久的个人档案里,找到了这份当年的招工登记表;邱家伟书记并无食言,把第一个招工指标给了我;表扬我带领民兵排圆满完成任务!</font></u></i></b></h1><h1><b><i><u><font color="#ed2308"> 近二年半的上山下乡劳动,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挣了多少钱💰?225元人民币、分到1200斤稻谷、8斤花生油、几十斤番薯、几斤黄豆。第一年生产队每天10工分伍角壹分,第二年伍角贰分。</font></u></i></b></h1><h1><b><i><u><font color="#ed2308"> 二年五个月的知青生活结束了,可经历和记忆是抹不掉的,非常年代的非常号召促使的非常行动,的确磨炼了我们这一代人。四十四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只是一瞬间,追忆当年轰轰烈烈的知青经历,它留给我们的不光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四十四年的人生和工作。农村的知青生活避开政治来说的话:首先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和认真踏实的实干精神,其二磨练了我们的遇难不退坚韧不抜的意志,其三教会了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过日子的作风,其四学会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人生哲学。</font></u></i></b></h1> <h1><b><i><u><font color="#ed2308"> 在追忆往事的碎片里,在梳理走过的人生历程中,豁然发现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竟是那段青葱时光里的知青岁月,一生中最难以割舍的情结,竟是那份艰苦岁月中的知青情结……!</font></u></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