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7月18日,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开始了“2019年第五批项目县吉首市乡村教师培训者团队集中研修班”的旅程。来到一师,就看到宿舍门口挂着红色大横幅,上面写着“欢迎一家人的到来”,让我们初来乍到时倍感亲切。<br> 第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行了“国培计划”第五批项目县吉首市乡村教师培训者团队集中研修班的开班典礼。首先由省一师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黄朝霞致辞,她提出希望老师们读好两本书,一是读好无字之书,唤醒激励学会学习;二是读好有字之书,读通、读透曾院长为培训设计的课程。接着,由省一师继续教学学院院长曾小玲对吉首市各层级精英教师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她说,在培训中教师要带着观察的眼光,课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与授课专家交流,运用好大学的资源,查找知网论文,多思考、多提问,期待各位家人带着热爱,带着情怀来培训。<br> 吉首学院代表市一小龙凌志老师发言,他表明我们吉首市学员将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之中。最后,由吉首市教体局教师股林静副股长发言,她认为本次为期半个月的研修将是一场及时雨,引领吉首市继续教育走向专业化,并提出16字要求研修要求—遵守纪律,积极学习,努力反思,全面提升。<br> 熊擎宇老师给我们讲解送教下乡的“三阶段六环节”,这六阶段为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希望我们在以后的送教中保持活跃快乐的气氛,见证师生学习的体验与成长,深入乡村学校,指导校本研修,贯穿送教全程,最终达到生成常态课、标准课的目标,对接到校本。<br> 课如其名,黄晓莲老师的课如春雨一般,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课例研修环节中,研修的是过程。黄老师用长沙教研举例,全区大型教研活动一学期六次,每个学校都要申报课例研修的专题,明确什么时候做研修展示,展示的时候全区教师符合要求的来观摩,不是为观摩热闹课,而是学校在拿出研修案例的时候已经做了深度研修,这种方式调动了全校教师研讨,看研修结果,让团队如活水一般的搅动。各校都有自己独有的研修主题,不与其他学校重复,这样有专门的教师群体进行商讨,完成后在全区公示。<br> 通过“一线串珠”的例子了解到课例研修的步骤与策略,在课例研修中注意结论先行,问题先行,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大家回去再要将内容进行复盘,基于问题,有长远的思考,并学以致用,再次感谢博学、优雅、知性的黄老师带来的精彩课。<br> 肖波老师提出,对待同样的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在此引入了美心理学家艾利斯的理念—一件事情的好坏并不能决定引起怎样的情绪反应,关键在于我们对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和解释。如果我们保持乐观的信念,那么坏事也会变成好事。<br> 黄国雄老师的课让我们知道了当一个好老师,把学习当作动力,把研究当作习惯,把创新当作追求。他作为从基层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的代表,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责任非常重,所以作为培训者,我们的工作要让老师们有家国情怀,为培养更有竞争力的下一代而不断努力。黄老师用很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例,让我们更意识到了要走出舒适圈,多观察、多积累,关注生活中的点滴,追求境界,化腐朽为神奇,所谓实践出真理,将学生引入神奇与美好的学科世界,用题目结尾就是—用一辈子研究积淀的精华,备好课,教书,育好人,一辈子,一堂课,一堂课,一辈子。<br> 张新春老师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的人,他认为要上好一节课,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非常深厚的专业知识。因为知识渊博的老师所提的意见无可替代,努力做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不做只比学生高明一课时的老师。你教给孩子们教科书里的那些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教学中的沧海一粟。我们周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教师的理论知识应在数量上的增长持续增长,而数量最终可以转化为提升质量。<br> 黄朝霞老师授课中提到教学的辐射性,包括示范与引领。我们教师应以核心内容为焦点的知识群思维方式,归纳和发现相关内容的共同特征,包括学科本质、学生学习以及教学,教学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些共同特征。在递进中围绕核心内容采取层层深入的设计方式,让教师不仅能够听报告,看操作,更能通过亲身参与提升其对该内容的本质特征。<br> 在冯辉梅老师的课中,我们了解到围绕主题选择观察点的特性。观察点不等于观察主题,观察主题主要解决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观察点侧重解决“观察什么”的问题。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观察是对行为的一种快照,我们在课堂中很难观察学生与教师头脑中内隐的观念,只能观察到具体、可感的师生活动与现象。观察量表的设计应紧扣观察点,遵循效度标准与实用性标准。除量表外,还可用提纲式记录单帮助我们进行课堂观察。<br> 徐卫良老师通过大量游戏的论证告诉我们,要相信学员、依靠学员、发展学员,解放学员的手脚和嘴、特别是思维,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员“学”为中心,让学员会学、乐学、学会,让学员在做中学、学中思、思而改变。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评议都可以运用课堂中提到的“六顶思考帽”模式,但也要注意有哪几顶可以用。最后以以题目结尾—动起来,我们的培训会更精彩。<br> 黄佑生主任告诉了我们培训师应该要讲好故事,遵循萃取经验“四步走”的理论,条理化,流程化,学理化,口诀化。梳理并总结做好此类事件的实用策略、方法,开发做好此类事件的可操作、可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流程或工具等,借助理论知识,对经验进行验证和提炼,使其科学和完善,最终形成自己关于此类事件的教育观点、主张、思想,凝炼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金句。黄主任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是种福种福于人,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种福于国,种福于己。育人和育才,知足常乐;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教育,但可改变自己,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让教育成为美丽幸福的遇见。<br> 何其钢从实际的小技术出发,告诉了我们微信小程序也可以有大应用,从管理类、教研类、学习类微课出发,介绍了极简微课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并引入了tpack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的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TPACK 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br> 黄丽君老师是接地气的务实派,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了个性化学习是需要引领的,未来一定是科学育人,基于学生解题思路来判断学生的思维是怎么样的,基于需求的学习、创造力的培养、无边界的教育,工作坊的研修要让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它打破了交流壁垒,今后我们会不断推进,把先进的理念带回并付诸实践,让它成为教育的常态。 <br> 王文蓉老师基于学习证据推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学习,告诉了我们注重教学过程中证据的收集,证据必须充分、真实、恰当和准确,它要能帮你对能力、个人学习特征做出明确的推断。日常生活中,人们只有四种可以直接可见的证据:能说、能写、能做、能制造事物,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所做、所说、所写、所造,就能推断内隐的学习。 <br> 王孝军老师带领我们做10秒钟、一分钟鼓掌小游戏,完成后让学员们把数据写下,并请学员们回答从一分钟小游戏所得到的感想,学员们认为报时对计数会有干预,目标不明确,时间没有预估与判断,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王老师用小游戏大道理的方式,总结说在生活中,我们也是满怀信心地走近课堂,但经历长久的教学后,会感到倦怠,怎么保持鼓掌的次数,也就是怎么保持教学激情?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没有坚持的教育就像一分钟鼓掌以后不能持之以恒。<br> 雷斌老师提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构建班级文化非常重要。培训中要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果学员要做到最后,说明我们在组织培训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果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学员也会愿意思考、回答问题。学习是人的本能,学习跟我们吃饭、喝水一样。<br> 他通过西瓜籽技术,让我们知道了培训中要萃取最佳实践,我们今后的重点在于围绕一个关键词—技术,不要太纠结于培训什么,选什么专题,要想别人的需求、痛点在哪里,针对问题、痛点,心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手法,寻找这个领域中的最佳实践,并提取出来,行成传递输出出去的课程,别人学起来才会好。<br> 何军老师从管理的层面出发,告诉我们校长必须是专家,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中层必须是行家,知道如何将事情做对。我们就是要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在学校发展中上接学校发展战略,下接教师绩效考评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br> 周敏老师指出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文件为输血—造血的过程,它的设定在于引导我们分学科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分阶段开展主题鲜明的送教下乡培训,现场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最终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同时让我们思考怎样结合本地优势,加工生成一批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教育要经历三个境界—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和点化生命,希望我们每个老师都是学生心中的贵人,同时给我们乡村教师带来新的幸福体验,让学生知道幸福是什么,并引领他们学会创造幸福。 <br> 吴亚西老师介绍了部编教材授课中需要注意的重点,特别提到教学中的新思考不要预习,要基于学生真实的阅读经历,通过自主、反复的阅读实践,不断体验和感受,逐步形成能力。学生要以理解速度的提高来带动阅读速度的提高,不要因为速度减少了理解。<br>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在课内外阅读中不断运用这些方法,逐步形成阅读有一定速度的习惯。 <br> 曾小玲老师的“世界咖啡”课程中,学员自己组织讨论,贡献观点,每位成员贡献1-3个观点,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能保持友好、愉快、轻松的心情,在分享中获得智慧与启迪。通过这一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当前最前卫的培训课程,平时在工作中,这种沟通交流方式太少了,很多都是我们在下面听,领导在上面讲,没有互动的沟通,造成教师声音的缺失。<br> 在我看来,这种沟通交流研讨会的目的不是聚集一批精英的人,也不是传递多深广的知识,而是一个让大家有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参与者养成阅读与交流的习惯。让参加研讨会,就像喝一杯茶一样的简单,让读书并分享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一。<br> 通过这15天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师发展潜力是由教师的反思力决定的。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家庭,不同个性的人都可以成为名师,但他们一定是会反思的人。反思的关键不仅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的短板。<br> 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能否看清楚存在的问题,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反思能力是教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是大的趋向,未来一定是科学育人。我们要基于学生解题思路来判断他们是怎样进行思考,教师要基于需求进行学习,培养创造力。<br> 细节决定成败,培训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并不断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培训师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跳出学科看学科。研训一体,成果丰硕,注重过程积累与转换。<br> 满足需求是教师在培训中乐于参与的基础,课程内容应与教学实践密切相融,安排中留有自主空间,发挥教师的学习资源作用,任务驱动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和实施教师培训应当遵循成人学习规律,抓住教师的共同关切,顺应和引导教师培训需求,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聚焦真问题,设计真正有用的课程,让教师真参与,在培训过程中实现真引领,唯如此才能让教师培训带给教师真好处,受到教师的真欢迎。 <br> 总之,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历史责任和学术使命,通过培训去描述认知,去解释现象,去指导实践。一言以蔽之,学生是焦点,教师是主体,课堂是阵地,课程是成果,发展是目的,我们是教育的点灯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