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我和先生顶着烈日驱车前往湘潭乌石彭德怀元帅故居参观学习。这是我们第二次去到这位元帅的故里,想更进一步的了解彭德怀元帅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h3><h1></h1><h3></h3> <h3>彭德怀元帅出生于湘潭县乌石镇一户普通的农家,因为家庭突然遭到变故,为了生存,幼小的彭德怀每天不得不早出晚归割草、放牛、挑柴、打水。被生活所迫他甚至还做过煤窑里的童工。年少的他看到那一张张饥寒交迫饱受风霜的脸让他从小立志,将来一定要为人民生活谋出路。18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投奔了湘军,结识了共产党人段德昌,从此共产主义思想便在彭德怀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h3> <h3>我通过一些书籍对彭德怀元帅有了一些了解。美国记者斯诺曾去到苏区与彭德怀有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他的记者稿里记录到一次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演出的经历,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斯诺却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已脱了棉衣。原来他把棉衣披在了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h3><h3>在一些写到彭德怀元帅过去的事迹中,有一段这样的叙事:1926年,年仅28岁的彭德怀在湘军已经担任了团长,每月能领到几百块大洋。对于这些钱,彭德怀既没有寄回家去盖房置地,也没有去享受,而是在团里组建了一个“救贫会”,专门用来救济那些生病负伤和家境贫困的士兵,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彭德怀微微一笑:“因为我也是贫苦出身。”1928年,彭德怀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他将历年积攒下来的7000大洋,全部用作起义经费,创建了工农红军第五军。在奔赴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的路上,彭德怀率先提出了官兵一致的主张,从那以后,直到建国前,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岁月,南征北战、东拼西杀,彭德怀始终和士兵一样,过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日子。</h3><h3>从后来的党史资料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彭德怀元帅从不接受一点点哪怕是情理之中的特殊待遇。彭德怀元帅因为幼年的劳苦遭遇,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他体恤人民,时刻心系人民。<br></h3> <h3></h3><h3>从反围剿到后来解放西北五省,从新中国军委副主席到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彭德怀元帅为解放人民,世界的和平立下赫赫战功。本以为这位戎马半生的元帅能在他热爱的事业中一直发光发亮,不曾想到,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庐山会议因为一封“万言书”彭德怀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从此受尽了磨难。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2月25日清晨,彭德怀被翻墙而入的北京红卫兵强行绑架押送到了北京地质学院。开始了他悲惨的牢狱生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已是花甲之年的彭德怀进行无情的批斗和折磨。</h3> <h3>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彭德怀元帅看不到自己的敌人,无法与对手短兵相接,更谈不上拼刺刀,这位战场上的赫赫名将感到了无助和失望。而如今,我们再去重读这封信,不仅仅丝毫嗅不到反党的情绪,反而只能感受到一颗赤诚的心在搏动。</h3> <h3>经过十多年的磨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折磨,彭德怀患上了直肠癌。冬天将至,彭德怀却只有一件破棉袄,一条破棉裤,身上没有换洗的衣服。一个70岁的老人,只得让哨兵给借来针线,然后戴着老花镜一针一针地自己缝补。由于囚室里光线不好,手时常被针刺出了血,他放在嘴里吸一吸,又开始自己缝补起来。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向自己亲侄女梅魁说道:“我这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骂错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对同志没有两手,我从来没有搞过阴谋,这方面我可以挺起胸膛,我问心无愧。”1974年11月29日,这位身经百战、戎马半生的将军溘然长逝,彭德怀元帅一生刚正不阿,为革命拼与搏,为人民鼓与呼,即使在他饱受迫害的日子里,为了维护党的统一他也不曾违背良心做一些假的叙述博取同情和自由,他堂堂正正地走完了人生的道路。</h3> <h3>历史虽然是无情的,但历史最终也对饱受冤屈的元帅作出了公正的评判,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为彭德怀同志恢复了名誉。</h3> <h3>走出彭德怀纪念馆,带着沉重悲痛的心情来到彭德怀元帅的铜像广场,白云低旋,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元帅铜像深深地三鞠躬,英雄并未远去,敬畏长留心中!</h3> <h3>回家整理笔记,写下参观感想,彭德怀元帅铁肩担道义,赤心怀人民,彭德怀元帅的精神给了年轻党员信仰的力量,他的高尚品格鞭策着我们不断进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