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祥·和

<h3>  “泰祥,加油!泰祥,加油”!从遥远的瑞典定向国际赛场上,教练给我们传来了小家伙最后冲刺的视频,我和他妈妈瞬间紧张,心率也随着他快速的脚步“砰砰砰”往外直蹦,直到小家伙把指卡在终点打卡后,方舒了一口气,不过,看着他脸有些白,气有些喘,心又绷紧了许多……人虽远隔重洋,心终究还是连在一起。</h3><h3> 小家伙在小学毕业季正好赶上了这个国际赛事,在之前,我试着问他:“这个比赛,你想去吗?”他知道去一趟不容易,不光是费用高昂,还有个人一些身体管理完全得依靠自我,他很是懂事,轻声道出了自己想法“要是可以,我还是想去”。雏鹰终究要长大,要长成雄鹰,一定要让他独立历经风雨,去展翅搏击雄伟的蓝天。“嗯,去吧,但你要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一切,注意团队间的合作”。小家伙红润的脸顿时绽开成花,兴奋的说,“没问题”!</h3><h3> 应该是比赛第二天了,小家伙还算争气,参加公开组5.0千米第一次排到了27位,听带队教练说,参赛者绝大部分为有一定经验的成人,而且这个组有百来人,头一回能取得这个成绩很不容易。明显,我有些高兴,从不发朋友圈的我,也高调的将他的表现公布于众。</h3><h3> 定向越野,是我和他妈妈陪他参加了许多体育项目锻炼后,几番筛选,最终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一项智力体育运动,两年从未间断训练,锤炼了他坚韧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让他曾经羸弱的身体愈发强健。这次比赛,我和他妈妈都知道小家伙定向找点没问题,可在越野奔跑体能上,比一些专业选手还是次点。我在他成绩名次上,心里还是有些希望,甚至有些梦想,他妈妈反而看得淡些“能参加就是成功,更多的是去见识,增加一些阅历”。也是,不过,心里还是默念着“少年,加油”!</h3> <h3>  去了一周多,嘴巴上说没事,心中却甚是挂念。尤其是他妈妈每天守着比赛群看着远方传来的讯息,即使是一张图片,一个镜头,可以反复盯上许久。而小家伙在外似乎很轻松,很愉悦,高兴得很。</h3><h3>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送他的那天早上来。失眠的我,头天晚上,竟无许多睡意,早上早早起来,找其原因将失眠归罪于晚上的那壶茶,尽管平时也喝过。一晚上自己都清楚知道每个钟点从眼前晃过。天一亮,全家都很早起来,洗漱完毕,小家伙吃着他妈妈给他早就准备好了的早餐,提着准备了整整一周的行李箱,上车,向机场开去。</h3><h3> 家离机场不远,不到20分钟就到了,到机场刚7点,我们一家算早到的,但很快,几个家庭都到了,要么是爸爸,要么是妈妈陪着来的,只有我们全到了。小家伙因为出发前举行过家庭见面会,很是熟络。我因平时参与少,加上聚会没有参加,瞬间,我倒成了个局外人,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其他的爸爸,妈妈这时都成了摄影大师,围着孩子们不停地拍着,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配合的孩子,见相机瞄准,伸出剪刀手“耶—”,不配合的,却将身一扭,掉过头去。一位妈妈想必是要在这特殊时刻留一张合影,那小子却蜷缩了身子,躲在母亲的手臂下,然后探出脑袋,滑稽的做了个鬼脸,咔嚓,定格。一位爸爸,把女儿叫住,“站好”,女儿很乖,摆出常见的姿势,露出笑脸,还蛮漂亮。</h3><h3> 小家伙却不是很配合,虽未反对,但自顾自干自己的事情去了。他拿着整个行程表,一字一句研究着,这很符合他个性,从小干什么事都很严谨,特爱钻研,尽管这表他读了几遍。他妈妈围着自己的孩子,选择她认为要留下或是抢拍的一些镜头,也不在不在乎小家伙是否留意配合。我站在一边,无所事事,只能在一旁看着,突的不知怎的,眼睛竟一酸,幸亏泪水盈眶,终未流出来。</h3><h3><br></h3> <h3>  小家伙朝我这边走了过来,应该是看完了行程,不再研究。过来是和其它小朋友交流,不过,被我截住了,我问他要了行程表,明知故问的问了几个问题,小家伙还是配合,简单回答了两句,最后说,具体的这表上写得很清楚,可以自己看。说完转身欲走,见状,我将表给了他,“我知道了”。</h3><h3> 小朋友面对每次出行,都很兴奋,并不在乎前方目的地的远近。他们在一起打闹,嬉戏,笑声倒是此起彼伏,爸爸妈妈们则是团团转转,偶尔也和孩子们插上两句,但一般都是大人主动。</h3><h3> 因是去远方,带的行李自然多,该寄存行李了。孩子们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一溜排着队,相互间叽叽喳喳,像群麻雀。家长们也都凑了上去,在隔离线外边,用长枪短炮不停拍着,孩子们则自顾自兴致的说着。过安检了,孩子们背对着家长,这时,家长一个个目送着孩子进关,一次次喊着,“再见”,偶尔也有孩子回了回头,但瞬间飞了进去,无影无踪。我一直站在远处,看着自己小家伙和前后的小朋友说笑,然后顺利安检,他没有回头,也没有和我们打招呼,似乎这一切他都习惯了似的。而这瞬间,让我想起了龙应台送稚子赴美当交流生,孩子16岁了,也没有回头,估计此时小家伙和稚子当时一样,想的只是前去的地方和要做的事,甚至这些也没想,更没想到后面还有两双眼睛在送着他。</h3> <h3>  我知道,曾经经历或以后这样的目送场景会越来越多。记得第一次是四岁前把小家伙留在外婆家,周一到周五由外婆带,周末我们便去看他。周日分别时每次都是最痛苦的时候,小家伙看着我们远去的背影,撕心裂肺喊着妈妈,妈妈。后来上了小学,进一年级,小家伙很懂事,走入校门,偶尔回头,在我们的目送中进了教室。上一次,小家伙第一次独立随团去哈尔滨参加比赛,送行中,他有些不情愿的让我们陪他,登机前,让我们不要再送,早点回去。</h3><h3> 或许,以后还有很多的时候,我们不能陪同前往,孩子或是游学,或是参赛,或是其他活动,以后还要上大学,工作,成家…… 庆幸的是,这次只是短暂的分开,再过几天,孩子也将回来,继续和我们一起生活,我们也陪他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感谢还能给我们相处的时光和岁月。</h3><h3> 参赛群内又传来了图片,我特别喜欢那几张小家伙比赛的奔跑时的背影,我好像就站在他的背后,为他加油,为他鼓劲,为他喝彩!站在背后,不必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