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凉山有远亲

崔林

<h3>  长久以来我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带着家人到大凉山去看望一下山区的孩子,再一对一当地选择一个孩子作为帮扶对象。我的好朋友小卢是凉山州德昌县本地人,在她的帮助下我们这一群有共同想法的人,经商议促成了此行。</h3> <h3>  2019年的7月26日,我们包的爱心大巴从成都出发,经雅西高速直到凉山州德昌县。</h3> <h3>  起先我们是想到的是深入到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布拖,美姑这几个我们印象中比较贫困的县去看看,我想到小卢她的朱叔叔是彝族退休干部,通过他可以帮我们引荐一下,小卢给朱叔叔一介绍,朱叔叔非常赞同我们想法,但是朱叔叔告诉我们,现在国家对昭觉等贫困县的帮扶力度非常大,所以当地不接收私人的捐赠活动,要搞公益可以,要提前报批当地的民政部门。</h3> <h3>  但是我们的愿望不可能就这样让它落空,我们再请朱叔叔帮忙联系,看看在德昌本地能不能找到确有困难的儿童,朱叔叔有个亲戚是德昌一个乡小学的校长,请他帮我们物色5个困难家庭的孩子,一问还真有。于是我们便开启了此次爱心之旅。</h3> <h3> 7月底正是成都盆地最闷热的时候,但是一进入大凉山,这里晴空万里,阳光普照,但却不让人感到燥热,反而觉得很凉爽,大家望着车窗外的美景,心旷神怡的同时,都在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说什么呢?一方面山区空气真好,洁白的云蓝蓝的天,另一方面感叹山区出行多么地不容易,即便我们走的是高速公路,路也窄!只有两个车道限速80km,高速公路在山涧蜿蜒曲折地穿行,一会儿隧道一会儿高架桥,中国人太了不起了,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h3> <h3>  我们到德昌的晚上正是一年一度的彝家盛大节日-火把节,当夜我们在德昌县城和当地群众一起过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欢乐的火把节。全场所有的人围着火堆手拉着手跳起欢乐的舞蹈,气氛到达了高潮。在凉山你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哈哈😄这里怎么说也是枉然,你亲自来试试你就知道了。</h3> <h3>  第二天清晨,我们一行人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前往xxx乡小学的路途。之前朱叔叔介绍过德昌情况,德昌是除西昌外凉山州经济最好的一个县,这里的彝族与汉族生活水平持平,德昌处在峡谷中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日照丰富,自然物产也丰富,出产各种水果蔬菜花卉,德昌还有烟草公司老百姓可以种烟叶,也就是说在德昌只要你不懒,生活都是过得去的。我就疑惑了既然德昌条件已经这么好了还有困难户吗?</h3><h3> 图中在大巴车前给我们指路的是朱叔叔。</h3> <h3>  在大凉山我有不少的同学的,在成都学医时候的彝族同学,现在他们恐怕已经是各个县医院的医生或是主任了吧?我知道有的是走上了从政道路的,还有弃医跑去唱歌唱红了,上过央视出过MV的。在德昌又有小卢一家还有满哥,淼淼这帮耿直朋友所以我和大凉山是有缘分的。</h3><h3> 听说我们要来这里的小学帮扶小朋友,满哥立即表示自己作为德昌人的代表也出资捐助。所以我们大巴在前面,他开小车紧随其后。</h3><h3> 此次活动,是多年的心愿,没有心血来潮,没有标语横幅,没有印字的衣服,没有署名,不记金额谁谁谁多少多少,代表讲话也选最年长的来讲,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简简单单地帮助一个人,不需要她将来要记住谁,只要她将来能像她的老师那样,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就好了。孩子你不欠谁的,是这个社会欠你们的。</h3><h3> 来的时候我们定了一个标准,那就是:凉山的小朋友再贫穷,人家也是有尊严的,不是收破烂的。那种自恃大城市来的有优越感的,有恩主心态的,滚一边去。</h3><h3> 我非常在乎我凉山的同学对我的看法,只要他们认为我做得对,我才算及格。</h3> <h3>  这位是校长,说真话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校长叫什么名字。当时满哥一下叫住了他,我站在一旁从他们简短的寒暄中听出,他们是老朋友了,满哥不知道他在这个学校当校长,然后他说他好像是调来没多久,今天本来在西昌参加火把节的,知道我们来了特意从西昌又赶过来的。</h3><h3> 对了,说到满哥,通过小卢认识他快一年了,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大家都叫他满哥</h3> <h3>  这位是替我们四处张罗,忙前忙后的小卢同志,一位地道的凉山美女。下车来她先和校长交谈和介绍。</h3> <h3>  我们见到的第一个需要得到帮助的小朋友,是这对兄弟俩,爸爸得病死了,妈妈跑了,就把他们扔给他的叔叔,就是这位老伯,而他本人也快70岁了,还有病在身,经济来源就靠种点玉米土豆来卖,待会儿我们家访会去他们的住处去看看,校长说那还不是他们真正的家,真正的家在山上我们去不了,就是四根柱子,木板四周挡了一下,上面是油布。</h3> <h3>  老师把这几个孩子叫来站成一排,然后从校长开始给我们介绍学校的情况和这5个家庭的情况。</h3> <h3>校长说,他们学校学生1000多人,家庭困难的学生有100多人,这次他们从中选出5个急需帮扶的家庭,就是面前的这些孩子,老师介绍说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来改变自己命运。</h3><h3> </h3> <h3>  第一个自我介绍的小姑娘,今年16岁了读小学6年纪,和他弟弟同班,老师说前几年辍学跟随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现在父母老了打不动工了,她又再次回到学校读书,她父母打算就把她嫁给她表哥不让他读书,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赶快跑去给家长做工作,这才没有让她失学。</h3> <h3>  第二个自我介绍的小姑娘叫土阿作,今年14岁,家住在山上要走4个小时才能到,自幼爸爸死了,妈妈改嫁了,对方不要她们两姊妹,于是6岁的她带着3岁的妹妹独自在家徒四壁的山上独自生活,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肯定觉得是天方夜谭。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我电话给她的老师核实此事,我说:我一发表很多人都会看到的,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的虚伪,否则会被人诟病的。她的老师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说:绝对真实,有些事实就是超乎你的想象,她都不敢相信,小女孩的外婆会不定时给她们两姊妹拿点吃得去,一般都是吭土豆吃玉米。</h3> <h3>  这是回到家后,我跟她们的辅导员李老师的部分聊天记录,就我关心的问题,在写稿前就必须问得清清楚楚,力求务必准确。</h3> <h3>  像这样的家庭还没有领到低保,而有些人呢?儿子女婿在外搞工程,家里开上百万的车,还要领低保金,真人真事!对于这些人我只有一个字:呸。你还要脸不?</h3> <h3>  我决定一对一地帮扶土阿作,既然学校免学费和伙食费,我就每月资助她200元,当他进入更高一层的学校以后生活费会逐步提高,进入大学我希望他自己申请助学金贷款,余下的缺口我来承担。</h3><h3> 孩子当你想要那双鞋子,我只能给你一双袜子,你穿上我给你的袜子再去找你要的鞋子,其中的道理以后你会明白的。</h3> <h3>  这是土阿作山上的家,难以相信一个6岁的孩子带一个3岁的妹妹,在这种环境下是怎么生活下来的。</h3> <h3>  家徒四壁毫不夸张,老师说当家访去看到这样一个家,她都震惊了,赶快回到学校向校领导汇报此事,这才让学校了解到这样一种情况。学校出马解决了土阿作姐妹在校期间的食宿问题,可是放假期间呢?他们又只有回去啃土豆去了。</h3> <h3>  这位就是学校的辅导员李秀兰老师,她是我整篇文章除孩子外唯一一个有署名的人,为什么?因为我们和她相比只有她配,只有她值得更多的人记得住她的名字,一个真心为孩子好,并默默付出的人,了不起的教育工作者。</h3> <h3>  人总是从不相识到相知,这个过程有长有短,像我认识李秀兰老师就很短,从她开始讲诉各位孩子的身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她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在这几天我写这篇口水账文章的时候,我就要详细了解各位孩子的背后的故事,我就要向她咨询和了解,我发现孩子背后故事的同时也发现了她背后的故事。</h3> <h3>  李顺英的父母要让李顺英辍学回家嫁人,李老师往她家跑了不知多少趟,做了多少工作,威逼利诱才没把李顺英嫁成。李老师向李顺英的父母保证给她找一个捐助人供她读书,此言一出她家父母也无话可说了,李老师倒是把话放出去,要是没有找到捐助人那可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机缘巧合般地来了!她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我认为这叫好人自然有好报。 </h3><h3> 随行张总决定资助李顺英,(什么张总不张总的其实他就是一个匹马单枪的药品销售,半个穷光蛋而已)他愿意帮助李顺英完成学业,我让李老师转告李顺英的父母只要孩子读书不让家里花一分钱,如果李顺英辍学了那么一分钱没有。李老师也说了即便李顺英上初中去了她也会盯住她,时刻关注着她。</h3> <h3>  自从领导驾临老凉山(当地泛指大凉山深处地区)。什么好的政策和补助都往老凉山聚集。而德昌这些县反而成了灯下黑。'正如校长所说的全校1000多个孩子,就有100多个比较困难的孩子,而选出的这5个家庭呢都没有低保补助,有都是刚办下来,而且还杯水车薪。光靠每年700元的贫困补助远远不够。</h3> <h3>  这几个孩子今天很开心,从他们期盼的眼神里我们看得出我们成了他们的希望。他们在嘴里一直在说“我想读书”,实际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h3><h3> 李老师了解他们,他们认为就像她一样在山下面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真的遥不可及吗?其实梦想并不遥远,甚至是触手可及。只需要有一个指路人还需要一个把他扶上马并送他一程的人。</h3><h3> 只要她们不辍学,听老师的话又有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费,学校对他们是免学费的,再加上自己努力一点,考一个川师什么的是不是要求又高一点了,考个凉山师专吧!国家对于他们是有加分政策的,还免学费,最后还包分配。在乡镇上当一名教师,服务大凉山,又再帮助和自己有同样经历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李老师的看法完全一致。如果这些孩子正如我们安排地那样做成功了我觉得我的人生就太有成就感了。这是李老师对我讲的原话,我复述一遍。</h3> <h3>  一位团员对我讲的“看到这些孩子的眼神心一下就融了”。讲出了大家的心声。</h3> <h3>  几天前张顺英就知道我们要来,特意为我们写下了一段心里的话,在这里念给我们听。</h3> <h3>  还有两位小朋友没有介绍:</h3><h3> 乌干尔里和孙勇康,父母年迈多病,生活的担子压在年幼的肩上,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这些都是事实孤儿,有父母和没父母没有区别。</h3> <h3>  父母:年迈,病重,懒惰,死亡,跑路,无情,抛弃……孩子的童年就充斥着这些字眼,这些就是他们不幸的根源之所在。她们一生中吃过做好的饭是在学校,住过最好的房子是在学校,遇到的最温暖的人是在学校,所以他们跟我们下面的孩子正好相反,我们下面的孩子是非常渴望放假,这些孩子呢?是非常害怕放假;在学校尚可吃到肉和蛋,而家里面除了劳作就是土豆,玉米。</h3> <h3>  这几个孩子里面李顺英和土阿作是有手机的,阿土作的手机是之前一位捐助她的爱心人士送的,李顺英的是自己起早摸黑,挖蕨菜,捡菌子,凑了几个月买了一个1000元的手机,但是她从来不带到学校去。这些孩子很喜欢手机的,这个小小的心愿我会帮她们去圆,我发动一下朋友应该没有问题。</h3> <h3>  当土阿作小朋友,讲述自己到自己爸爸去世,独自一人带一个3岁妹妹在大山中的生活,成天啃土豆,做繁重的劳动,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的时候,瞬间泪崩也引爆了全场的泪点,老师台上的老师和台下的嘉宾全部拭泪,我也是流着眼泪按下的快门。这一幕我将永生难忘。</h3> <h3>  校长此时说得这番话我记忆犹新,他这样说道:“有些人的一万块钱就好比一块钱,他去那里随便消费一万块钱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他的一万块钱就好比一块钱,这些娃娃些回去要挖好多洋芋要剥好多玉米才能挣一块钱,所以她们的一块钱就好比他们的一万块钱”。这话掷地有声,非常接地气。</h3> <h3>  平时再家躁动的少年此时也自动地变成偎依妈妈身旁的温顺小羊羔,静静地听着,面色凝重。</h3> <h3>  那个叛逆孩子,今天变得沉默寡言了,她或许在沉思,自己和她们比自己是何等地幸福。</h3> <h3>  接下来是宋叔叔代表我们远到而来的客人给孩子们分发慰问品,满哥代表德昌本地的长辈给孩子们分发慰问金。</h3> <h3>  东西不多,钱也不多但是温暖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h3> <h3>  孤儿孩子的叔叔对满哥作揖表示感谢,满哥面色凝重地,一言不发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此处无语胜万语千言。</h3> <h3>  宋叔叔作为爷爷辈的,对孩子们殷殷期盼,谆谆教诲,期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好好学习,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回报大凉山。</h3> <h3>  最后我们和孩子们合了一个影,拍照片的是我,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张照片,孩子们把钱放在胸前非我们的意思,我们不是来作秀的,没有任何功利心在里面,沽名钓誉的也是一种我们非常厌恶的行为。</h3> <h3>  接下来,校长带我们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发展。说真话,这个乡的小学修得真漂亮,其他乡的学校也是这样,学校是大凉山的乡镇上最漂亮的建筑这不是一句空话,现在已经在逐步落实了。要致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大凉山教育走在最前面,这是从上到下的一致共识。</h3><h3> 来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乡级公路是漂亮的柏油路面,凡机耕道全部是水泥路面,待会儿我们去家访也亲眼见证了的。</h3><h3> 没有共产党今天的凉山会更穷,确实已经很了不起了。</h3> <h3>  参观完学校,校长请我们吃饭,那怎么行,我们立即表示要马上离开。校长又说那感受一下山区孩子的伙食煮洋芋和包谷吧!一问这个会不会成为学校的负累?校长连声说不会不会,我们才接受。就在刚才的那个地方,乒乓球台上摆起煮好的洋芋和包谷,我们沾着辣椒面,豆瓣酱吃,这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有意义的午餐,非常好吃的洋芋,回到成都,大家都还在回味说,那里的洋芋好好吃。</h3> <h3>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h3> <h3>  这对孤儿兄弟就明显地难以下咽,可能吃够了,吃得烦了。</h3> <h3>  我们乘大巴离开要去参观孤儿兄弟在山上的家,也'只有他们的家最近,其他另外四个孩子的家,要步行几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离开的时候土阿作追出来向我们挥手告别,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其他几个孩子没来是被老师安排搬东西去了。此刻又引燃了我们的泪点。</h3> <h3>  大巴行到山脚下停车,上面去不了,要我们步行三四十分钟才能到。</h3> <h3>  走到上面已是累得人仰马翻,气喘吁吁的。但是就是这样的路孤儿兄弟的叔叔一天要来回四趟,两个几岁的孩子要走两趟。</h3> <h3>  这里还不是他们'真正的家,真正的家在山上,我们恐怕去不了,山上那个家老师去过,就是四根柱子,周围木板,上面油布铺起在。这是校长的原话。</h3> <h3>  我们下面的孩子哪里见过这样房间,这样的饮食和起居哦!</h3> <h3>  本地人和外地人参观完一道跨出这道门都是面色凝重,大家都在思索,国家也在大力帮扶怎么四川的三州,就凉山州最落后,而甘孜,阿坝的藏族人民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下次我回巴塘做一个《新时代之独角龙村之变迁》,那边有我的亲戚,用事实说话。现在甘孜,阿坝的藏族人勤快啊!去过的人都说他们会做生意哦,搞餐饮,搞畜牧,搞旅店,自叹不如。</h3><h3> 落后永远还是在农村,关键还是观念意识的落后,要想改变只有依靠教育,这是全社会的共识。</h3><h3> 大凉山尤其是老凉山地区的农村,你经常看到的是一个中年的汉子,抱个酒瓶从早上就这么一直喝喝到下午,一个家庭最该出力的男人就这么颓废着,活儿都留给女人孩子去做了,怎么发展?关于这种情况,大凉山所有的有识之士,都深恶痛绝。那又怎么办呢?你去把桌子给他掀了,酒瓶给他砸了,他明天照样还是那样喝着。最后喝出个肝病,胃病死了,留下就像土阿作,吉波尔发兄弟这种情况,爸爸死了,家里一贫如洗,然后妈妈跑了(这些妈妈也真够狠的)。</h3><h3> </h3> <h3>  要想改变这一切怎么办?唯有教育,只有搞好教育,才能祛除这个好吃懒做地劣根性。不然今天你看到的吉波尔发可怜兮兮的样子,如果不经过读书脱“毒”,他会不会将来又接过他爸爸的酒瓶,变成一个可恨之人?</h3><h3> 李顺英死活不愿嫁人要读书,发奋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的醒悟就是教育带来地直接效应体现。</h3><h3> 说到这里,这个“嫁表哥”是什么情况?未成年可以结婚?近亲可以结婚?这个当地就没人管吗?</h3><h3> 经核实这个表哥还真是她舅舅的孩子,真正的表哥无疑了,我活了三十多年今天真是长见识了!据了解这边10多岁生孩子的多得是,他们给我形容地是“娃娃背娃娃”。</h3> <h3>  这就是我上面所讲的那种人,喝个酒可以从早上喝到下午的那种人,就是这副模样。从我们一进门,到最后离开他就这样一直坐着,也不给谁打个招呼,反正你递烟给他他就抽,给他酒他就一直喝的那种。你说孩子要是淌上这种爸爸,悲不悲惨?</h3> <h3>  如果你要想献爱心就联系李老师,下面有她的联系方式,有很多小朋友需要帮助。趁我们还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请不要吝啬伸出你发财的双手。有钱出钱,没钱就寄出你闲置的好一点的东西,比如衣物,手机,书籍,文具等东西,只要是凉山的孩子用得上的,都是好东西。</h3><h3> 衣服老师可以按孩子的身材来分发,手机老师可以作为奖励给孩子拿回去,送给他的父母,他们家里的手机坏了肯定也会去买,买难道又不花钱了吗?这些钱为什么不能用在家里的其他地方呢?'总之能给家里减负的办法都是好办法。有物资的奖励,我想家长会更支持孩子去学校读书。</h3><h3> 茨达小学就是凉山小学的一个缩影,校舍漂亮,伙食也不错,但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还是有具体的困难,那就是放假了生活没有着落,家庭成员生病问题,生计问题都会成为他们不能读书不好好读书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不是靠政府救济和学校就能做得完全的。需要我们生活还过得去的人去尽自己绵薄之力帮扶一下。一个有良心的人是不会无视别人的苦难的!平民百姓也应该有家国情怀,那不是士大夫的专利。</h3><h3> 凉山小朋友欢迎来自各大城市的爱心人士前来捐助,但是那些别有用心的,借慈善之名行摸黑中国之实的,就滚一边去。因为他们手中的相机只拍不足,不拍人家做得好的一面。</h3><h3> 以下就是李老师的电话,你们可以加微信了解沟通,通过她还可以联系到其他学校的同样职责的辅导员老师,把爱心传递下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谢谢大家。</h3><h3>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茨达镇中心完全小学</h3><h3>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兼资助负责人</h3><h3>李秀兰 15983449733</h3>

孩子

我们

德昌

学校

凉山

李顺英

大凉山

李老师

老师

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