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07.26 中午太阳直射的街面,空气仿佛在蒸发,热浪滚滚。偶尔在凤城路上行走的妇女打着花布伞,挡住耀眼的阳光。穿过控江路,还剩下的这段凤城路却改变了模样。</h3><h3>马路两边的高大树木比两边的居民建筑还高,左边人行道上种的是香樟树,右边是又高又粗的白桦树。</h3> <h3>高大的树木,茂密的树叶,遮住了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漏进的阳光给柏油马路缀上了朵朵小花。这里显得格外寂静,时起彼伏的“知了”叫声,告诉人们现在还是午休时间。我走在这段凤城路上想到了徐汇区的衡山路,那里的街景也不过如此。</h3> <h3>看到钢铁架上同和《凤城巷》,立刻想到高声部长陈国洪曾介绍过原来这里是富丽华服装厂,经改造后,成现在这个模样。凤城路到这里——周家嘴路到头了。</h3> <h3>《凤城巷》位于杨浦区的中心的热闹地带,凤城路1号。由两条巷子构成的一个园区,这是第一条巷子。</h3> <h3>这是第二条巷子。这两条巷子建筑结构,房屋造型独特。可以说是控江街道的一个独特的风景点。</h3> <h3>由上海科房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由上海同和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营运管理。吸引文化休闲产业的企业集聚。</h3> <h3>这是《凤城巷》的门卫处。</h3> <h3>可以这样来概括《凤城巷》:她是集娱乐、休闲、文化、办公一体化的商务休闲中心。</h3> <h3>她已成为了以建筑设计,文化艺术为核心产业内容的一流示范区。应该说《凤归巢》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我走过周家嘴路沿着黄兴路溜达过,那里有《上海互联网》园区,好大好大,真羡慕在这个产业园区进进出出的年轻人。</h3><h3>这是《凤归巢》的红色大门,队友们都来过。</h3> <h3>走进大门是所谓的大厅,不大的底层被分割成许多各种名目的小间,来过许多次了,我没有在意大厅的建筑,第一眼看到了比我先到的队友。</h3> <h3>于翠蕴、邵楣楣早到了,正在与孙国増老师聊天,我没顾得上打招呼,拿起手机抓住瞬间,給二位美女来了一张“快闪”。我急切地问孙老师,团长叫我们来这里干什么?</h3> <h3>看到二个会客室都放着瓜子点心,大家估计是开座谈会。</h3> <h3>这是用钢化玻璃间隔的小屋,何团长正在里面打电话。</h3> <h3>回到大厅,看见墙上的幻灯片,大概知道了今天来《凤归巢》的目的——《凤归巢》主题日</h3><h3>党群睦邻交流会、共话凤归巢。</h3><h3>下面落款是上海宁远事务所</h3> <h3>幻灯片打出第一个节目是我们控江合唱团的《葡萄园夜曲》,工作人员叫赶紧换演出服装。</h3> <h3>《凤归巢》的一项功能是党建服务站,这三个姑娘是主要的工作人员,中间的叫王玉玲,她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h3> <h3>下午13:30主题活动开始,王玉玲主持,她首先介绍参加这次活动的单位,</h3> <h3>一共有八个单位,除我们外,还有社区党总支代表,自愿者团队,沪剧团队,旗袍团队等。</h3> <h3>这是要求党员同志举手,今天的活动也是《凤归巢》的一次党员活动,《凤归巢》欢迎党组织来这里进行党员活动。</h3> <h3>八个团队的队员坐在阶梯上,地面就算是舞台了。</h3> <h3>我们控江合唱团的13人坐在前面二排,大家都换好了演出服装,红红绿绿格外艳丽。</h3> <h3>王玉玲道出了主题活动有二项内容:第一项群文团队文艺交流,第二项共话凤归巢。</h3> <h3>舞台墙上打出了第一个节目是女声合唱,王玉玲笑的很灿烂,但顽皮地说:第二項内容更精彩,现在不说,留给大家一个悬念——我们《凤归巢》会给你们什么呢?</h3> <h3>文艺活动开始,我们的女声小合唱《葡萄园夜曲》排在第一个,七仙女的美声组成和声在《凤归巢》的演播厅飘绕,博得同行们的阵阵掌声。</h3> <h3>七仙女从左到右分别是:梁银蓉、袁文兰、邵楣楣、于翠蕴、周秀芳、刘秀玲、谷正珊</h3> <h3>第二个节目是“旗袍秀”——上海谣。</h3> <h3>8名女子穿着旗袍迈着小步缓缓走上午台向观众亮像,她们每人手持绘画湘扇、大红旗袍配上白色念珠,显出古代女子之美。</h3> <h3>真是中华艺术之瑰宝——旗袍秀,她们在音乐节奏中走着队形,看不出她们的年龄——但能探视出的是她们从心底绽放的微笑。</h3> <h3>请欣赏《旗袍秀表演——上海谣》</h3> <h3>她们每周四来《凤归巢》活动和排练,她们也是《凤归巢》党建服务站请来的团队。</h3> <h3>又是我们的节目,第三个男声独唱“把一切献给党”表演者——孙国増。</h3> <h3>独唱对于孙国増老师来说真是“小菜一碟”,他从事合唱团业余爱好,仅退休后,少说也有十几年了。他美声功底好,音准音稳,他在所在的合唱团都是独唱主力,见过大世面。</h3> <h3>在我们团担任声乐指导员,他最可贵之处——为人真诚、谦虚谨慎、没有所谓“大腕”的架子,乐意辅导帮助队友。他和大淳都直率的指出过我合唱中的错误,我所在的高声部的同事都是我的良师益友。</h3><h3>今天在这么小范围演唱,老孙还认真准备,穿着装饰条纹白衬衫还加了领结。演出前认真听取何老师意见,看得出来他也只知道来演出,并不知道《凤归巢》还有更重要的主题。</h3> <h3>我把他唱的《把一切献给党》全部录制下来了,供队友们可以反复欣赏。</h3><h3>孙国増家住浦东,是来控江成本最高的,我原以为我家最远,要坐8号线地铁,和孙老师比——他开小汽车来控江,开小汽车来合唱团唱歌,在上海滩肯定为数不多。他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h3><h3>这说明了我们来控江合唱团都是希望控江合唱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h3> <h3>下面的节目是沪剧——两人对唱“请你千万不要误会”。</h3> <h3>沪剧咱是外行,不爱听也不爱唱,我父母都是北京人,文革中天天听样板戏,对现代京剧像我这岁数的人都喜欢。上海人还是蛮喜欢沪剧的,都会唱“芦湾疗养院”……。</h3> <h3>今天严金祥她们等的时间最长了,记得在四平街道演出时“葡萄园夜曲”是最后一个节目,同样在13:30以前,《月光下的凤尾竹》和《葡萄园夜曲》都在里屋排练过了。</h3> <h3>这是《月光下的凤尾竹》在里屋排练的情况。</h3> <h3>这是《葡萄园夜曲》在里屋,在桌子前面排练时的情景。</h3> <h3>这是严老师认真观看两个女演员的舞蹈并给予指导。</h3> <h3>第5个节目《月光下的凤尾竹》终于打出来了。今天伴舞只能二人——舞台太小了或者说没有舞台,为了在只有6——8平方米的地方伴舞,中午她俩都重新编排了舞步舞姿。</h3> <h3>观众与演员太近,拍摄的人也大。穿上少数民族服装的严老师,太像傣族少年了,吹着葫芦丝,等待自己心中的女神。姑娘们频频起舞,走在前面的跳傣族午的姑娘叫姚正芳,后面那个高个傣族姑娘是乐裕儿,她们过来了。</h3> <h3>她们过来了……</h3><h3>葫芦丝独奏,女生伴舞。这种形式具有涉及人员不多,排练容易,却很具有观赏性。能听能看,大家喜闻乐见。</h3><h3>由此派生,其他乐器伴舞,男女声对唱伴舞,等等……</h3> <h3>最后一个节目又是沪剧对唱《年轻姑娘爱春天》</h3> <h3>对了,回看今天参加主题日的团队,社区代表,自愿者代表,收藏家团队都没有节目的,能参加演出的,旗袍秀团队,沪剧团队,控江合唱团,节目数量比:为1:2:3</h3> <h3>共6个节目。沪剧对唱:是你一段,我一段,你一句,我一句。如果把唱词打在荧幕上,音响设备好,看着唱词,听演员唱,也许效果好的多。当时,反正我一句都没听懂。</h3> <h3>主持人王玉玲赞扬表演的三个团队节目都演的生动活泼,艺术性强。尤其重点表扬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她说:控江合唱团伴舞的高个乐裕儿,在小区就是舞蹈队的,葫芦丝独奏加上伴舞,演出效果就更好了。我理解为1加1大于2 ,希望这几个团队继续到《凤归巢》来活动,我们党员服务站和你们团队之间的合作要继续深入发展。</h3><h3><br></h3> <h3>下面进入第二项活动——《凤归巢》党员座谈茶歇。她指着幻灯片解释说:我们一起共话《凤归巢》,主要四个方面,我期待……我能做……我收益……我参于……。</h3> <h3>我们分三个小组讨论20分钟后,再到这里集合进行总结发言。</h3><h3>这张图片拍的是她们工作人员和今天的活动主题。</h3> <h3>这20分钟的讨论时间,也就是茶歇时间——喝茶歇歇加聊天。</h3> <h3>这张图标示了讨论的方向——走进来,待下去,聚起来,干出来。我们控江合唱团和收藏家团队一起讨论。</h3> <h3>服务站的王老师和青年工作人员耿瑞。</h3> <h3>我们讨论在二楼会议室,从看台上(又是楼梯)走上二楼,二层也被分割成几个区域。</h3> <h3>中间是沙发围成圈的休闲休息区域——当然也是小型会议区域。它的左边是更小的——</h3> <h3>休闲区——几个人坐坐,喝喝咖啡,翻阅书报杂志。</h3> <h3>墙上还有毛主席的一首诗,衬托出文化氛围——这些可谓是创意工坊。</h3> <h3>二楼大厅的右边,是我们的会议室。不太大,能容下二十几个人吧。</h3> <h3>我们这组主要由王老师作介绍,他讲了现在《凤归巢》和上海大学建立了联系,他们的学生定期来这里学习、参观和实习,也和企业建立了许多形式的合作,我们提供项目,他们给我们提供额外经费和其它支助。</h3> <h3>我们嘴不停——磕着瓜子,吃着桌上的蛋糕饼干,听着老王老师介绍。关于《凤归巢》的活动范围和项目,我听了后,反而把我真的搞糊涂了。</h3> <h3>在我想象中《凤归巢》就像我家所属的街道管辖的睦邻中心一样,上级单位是街道。怎么能和市里的大学,企业发生这么多协作关系呢?</h3><h3>我问了这个问题,王老师告诉我:《凤归巢》</h3> <h3>由上海宁远事务所管,房产属于企业。何团长告诉我,现在的睦邻也不直接由街道管,而交给第三方管理。——街道这样管辖睦邻的方式,我还第一次听到,让我长了见识。</h3><h3>王老师讲我们这里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把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比如通过我们这个平台,你们合唱团就能走出去,到需要你们演出的地方去,给他们演出。……</h3> <h3>我们何团长发言后,由收藏家团队的丁老师发言,他说我们这个团队,有各种各样的收藏家,你们出个题目,给我们几个平方的展示厅,我们就能办起收藏展览,真的能吸引许多的游客来观赏。……坐谈会上各团队真的是各显神通。</h3> <h3>二十分钟一会到了,楼下派人招呼我们了。我们又回到楼梯的看台上。主持人王玉玲简单概括讨论的情况。</h3> <h3>接下来的是各组派代表发言,介绍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这是沪剧团队介绍讨论情况,工作人员举着一张大纸,上面写着他们讨论的精华短语。</h3> <h3>接着自愿者团队的代表发言,他们希望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和形式的志愿者,把《凤归巢》党建服务站搞得越来越红火。……</h3> <h3>最后何团长代表第一小组发言。我没“眼力见”,应该和她一起下楼去,找一个最佳位置为我们团长拍摄, 或者提前下去做准备。</h3><h3>有好几次都是何老师提醒我,拍照拍照,我才想到应该拍照,拍照了。</h3> <h3>何团长侃侃而谈——我认为必须是这样,我们是大单位,要有合唱团的风度,气场——尤其何老师发言没有忘了收藏团队,以他们的口气,把丁老师的发言概括的非常到位,丁老师为她热烈鼓掌。</h3><h3>我佩服何团长,我说何老师,你的发言真好,有水平,她笑着说,以前我经常做报告,经常给同志们讲话的。</h3> <h3>这是何秀丽团长的发言录音。她首先感谢《凤归巢》党建服务站对我们控江合唱团的支持,这里环境好、工作人员待人热情,服务周到。我们会和你们继续合作下去,通过今天这种形式使各种团队相互了解,达到“聚起来”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必将形成合力,为“走出去”,走向社会奠定基础。</h3><h3>我们有个愿望,是否能在《凤归巢》添置一架电子钢琴(一到二千元左右)和小型音响,这样会给我们活动带来方便。希望利用你们的社会关系、人脉关系给我们合唱团带来更多的演出和锻炼的机会。最后反映一下收藏家团队的愿望,希望多创造机会,给他们展示的平台,使收藏家们能发挥他们的社会作用。谢谢大家。</h3> <h3>今天的《凤归巢》主题活动在大家的掌声结束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思考着一个问题:《凤归巢》给了我或我们什么呢?换句话说,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得到了什么?</h3> <h3>如果按我传统想法,这《凤归巢》的三名工作人员,每天只要登记入场人数和拍照存档,填写每天工作日志。联系几个党组织,几个文艺团体在规定的时间里来活动,或者每星期放一二次电影,组织老人来观看。这些传统做法,就是现在街道睦邻的做法。</h3> <h3>而这里是企业运作,《凤归巢》作为企业协会设立的一个平台,它的功能必然会辐射出去,融入社会。《凤归巢》就成了信息的集散地、制高点,只要你有需求,这里就有产品,当然是指知识的产品。</h3><h3>譬如:控江合唱团想为消防官兵演出,这样除了我们自己去联系——这种传统方式外,可以通过《凤归巢》在网上发布信息,有愿意我们去的消防支队,中队和《凤归巢》挂上钩,我们控江合唱团希望给消防官兵演出的愿望就会实现了。</h3> <h3>反射回来,如果我们控江合唱团真的要开一场演出会,我们缺什么?当前不能独立去完成的话,是否应该和其它团队如管弦乐团、民族乐团、舞蹈队……等联系,如此设想,我们要做的事就多了。</h3> <h3>打破传统观念,开拓进取,砥砺前进——这是我美篇的主题。请同志们都想想《凤归巢》给了我们什么?</h3><h3>最后,我用《凤归巢》墙上挂着的毛泽东诗词——咏梅。完成我的美篇。</h3><h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h3> <h3>控江合唱团的队友们——多提意见啊😄</h3><h3>2019年7月3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