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蝉岁月(副本)

春暖花开

<h3>听蝉的岁月</h3><h3> 闫春玲 </h3><h3> 去年的夏天是否也是这样,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今年的夏天感到蝉鸣的格外热烈,吃完晚饭与母亲在院里的小菜园观赏。才发现枣树的枝干都是密密的黑蝉, 附近的草上花枝上到处都有悬挂的蝉蜕,啊,今年的蝉果然是多,难怪听到蝉声仿佛就在耳边。</h3><h3> 北方的蝉从形状上看比南方的蝉略小,但鸣叫的声音却一点也不逊色,。小时候的我们对蝉是再熟悉不过了,不仅仅是熟悉甚至有些残忍。当年在河南新乡的时候,部队大院儿里一排排居住平房,门前都是高大茂密的榆树。所以印象中有榆树的地方才有蝉,有蝉就有无限的乐趣。那时候只要到了傍晚,我们就开始寻蝉。经验是地上发现一个小洞,用手轻轻的一抠,就露出一个深深的洞,伸一根手指进洞,蝉就会顺着你的手指爬上来,这就是我们的战利品。一个人一晚上能找到十个到二十个。有的被我们放到蚊帐里,等待看它破壳而出的样子,但绝大部分我们合在一起烧烤吃的,这是我们最早的烧烤吧。小时候我们院儿里男孩子居多,所以我们女孩儿也和他们玩在一起做这些勇敢的游戏,有时候妈妈们也都参与到其中。看到蝉在灰烬中渐渐的变焦,其中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肉香味儿,每一只蝉的脑壳上是一块方方的瘦肉,这都是我们最愿意吃的地方。现在想想当年,军部大院儿里长大的我们,并不是缺少肉吃的孩子,烧烤纯粹是一种淘气年龄做出的淘气事。 </h3><h3> 真正对蝉有一个认识是读法布尔《昆虫记 》, 我才知道原来蝉不是用嘴发出声音,而是蝉的胸部靠近大腿下面有两块半圆形的大盖片,盖片下各有一个空腔,空腔外侧有个小孔,叫做音窗,与音窗相通的另一个空腔,叫做音室。就像我们用的乐器钹,它来回的振动就产生了声音。啊,小小的蝉鸣原来有如此科学的原理。</h3><h3> 再接着了解才发现蝉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昆虫,可是它们一生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地下度过的。蝉的幼虫在地下一般要生活2~3年,长的要生活5~6年。现在,已经知道寿命最长的是美洲的13年蝉和17年蝉,它们每隔13年或17年才孵化一次。……看到这里,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感觉,蝉等待那么长的时间,只为活一个夏天,这让我顿时对蝉产生了一丝敬意,难怪法布尔会在文末写:“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h3><h3> 随着书读多了,对蝉有了更多的理解。发现 咏蝉在中国古代是纯洁和永生的象征,蝉富有灵性品质,所以有人做饰品佩戴,寓意一鸣惊人。历代文人的词句里,蝉也是常客。唐朝孟浩然写的“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诗句把颓废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南朝王籍那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写出山的幽静、深邃,被誉为“文外独绝”。很明显,蝉本身是表达不了任何感情的,正如宋朝杨万里说的“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说直白些,无论是悲凉还是聒噪,都是墨客们触景生情,借“蝉”发挥罢了。</h3><h3> 现在的人们大都把蝉叫“知了”,有佛家的禅定意境,可以分开理解成“知”指大智慧,“了”指放下。足以知道普通百姓把生活中的恬静安适作为生活的最高境界。关于“知了”这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最接近的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其实理解为“知足常乐,了然于心”也挺好的。总之,蝉这个小生灵已和中国传统文化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了。</h3><h3> 小小的蝉在夏日的每一天都拼命地鸣叫着,也成了夏天的一种象征,因夏的到来而生,它把有限的生命都交给整个夏天尽情地歌颂生命。短暂的夏天,蝉活出了自己的精彩。</h3><h3> 大雨刚过,蝉鸣又此起彼伏响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