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703年,彼得大帝修建的要塞,自此,圣彼得堡正式诞生。</h3> <h3>要塞</h3> <h3>随便的一条大街,这样的大街在圣彼得堡市区随处可见。</h3> <h3>为遇刺的亚历山大二世建造的滴血大教堂。</h3> <h3> 告别圣彼得堡</h3><h3> 王 友</h3><h3> </h3><h3> 太阳西斜但依然久久地在薄云的留白处高悬着,照得列宁格勒州的州府大楼和圣彼得堡市的市府大楼一个正脸阴沉,一个正脸明亮。它们前面,绿草茵茵的大环岛及几条从不同方向汇来的道路也被太阳射得阴阴或是阳阳的。</h3><h3> 无论是政府楼前还是道路上,少有人来也少有车往了。环顾四下,半天半天的时间也只有一辆载着我们行囊的深蓝色大巴停靠在它们东北那片茂密的森林和一片蓝白相间颇为精美气派的建筑群前。鸽子们挤在建筑顶上的阴凉里,花与草在轻轻地呼吸。</h3><h3> 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什么时间?一股强磁突然来袭的感觉让人在某个瞬间突然就迷失了一下。</h3><h3> 斯莫尔尼修道院是告别圣彼得堡返回莫斯科之前我们最后要观览的一处景点,顺便也一睹处于市区东北部湼瓦河甩弯这一带,州与市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此时是当地时间夜里的10点多钟,这里的人们正在徐徐入梦?难怪此地此时少有人来又少有车往。 </h3><h3> 清爽并具简洁风范的女性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尤为喜欢与欣赏的吧?这斯莫尔尼修道院的建筑风格丶外饰色调看上去不正正是让人喜欢与欣赏的那一种吗?细细一问,这组建筑还果真是一座女子修道的场所,是19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时期专门为俄罗斯的贵族女子们所建造的:三层,楼体塔身高挑儿,巴洛克与俄罗斯风格相融,特别是白与蓝搭配在一起的色调在蓝天下,在森林的怀抱中使错落有致的建筑显得简洁清爽不说,还更透着几分的典雅。可惜的是,建造好后,当年的主教出教未教竞自寻短见从上坠下身死,使这修道院少了吉利而就此再也未能修道,直到20世纪初,倒是成全了弗拉基米尔耶维奇乌里杨诺夫列宁同志。在此,他日理万机地领导全俄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政权。</h3><h3> 唏嘘、慨叹,拍照。</h3><h3> 几位作家中的大咖还不停地对圣彼得堡这几日的些许疑憾加以了盘点:十几座湼瓦河上白夜中指定时间里的开桥货船通过沒能一览;不能够也没有时间能跨上几匹野马纵驰一下俄罗斯的广阔草原;还有,也不能转去一下波罗的海沿岸就近的拉脱维亚以享女儿国里抵挡不住的温柔。</h3><h3> 走啦!走啦一一己站在车前头的领队呼叫着走在最后的几个人。</h3> <h3>跨越玻罗的海海口上的大桥。</h3> <h3>湼瓦河上的朝晖</h3> <h3>教堂在圣彼得堡乃至俄罗斯的每一座城市都能见到。</h3> <h3>绿地里的桦树。</h3> <h3>列宁格勒州和圣彼得堡市政府大楼附近的森林</h3> <h3>如同白昼的夜晚让斯莫尼尔修道院更为秀丽秀气。</h3> <h3>西斜的太阳照在政府的楼上</h3> <h3>绿地随处可见</h3> <h3>伊丽莎白时期建造的修道院一直沒有修道。列宁同志1917年时在此日理万机地工作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