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
<br></h3><h3>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寺庙最初称“惹萨”,惹萨在藏族是指羊儿,在西藏羊是神圣的,大昭寺是羊搬来的石头修建而成的,所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八廓街,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br></h3> <h3>大昭寺、八廓街处处有我们的留影</h3> <h3>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br></h3> <h3>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br></h3> <h3>阳光下的大昭寺色彩鲜艳亮丽,真是一场视觉盛宴</h3> <h3>橘红、白色、黑色,在阳光下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回家静心画一幅。</h3> <h3>大昭寺、八廓街租衣服拍片的美女真不少、拍片既要花钱又要排队,为了美再辛苦也是值了</h3> <h3>街拍</h3> <h3>在拉萨,大昭寺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大家都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大昭寺的建立颇有传奇色彩,人们关于大昭寺的建立也有两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这样的,那时候人们普遍都住帐篷,并没有寺庙来供奉神佛。松赞干布的一位爱妃想要建议建一个寺庙来供养他,从家乡带来的一位释迦佛祖八岁等身像。
</h3><h3><br></h3> <h3></h3><h3>可是不知为何,寺庙每每建立,到晚上总是倾塌。后来文成公主嫁了过去,她熟通阴阳八卦。他看出了西藏的地形,犹如一个魔女,而拉萨的位置正好是魔女的心脏所在。建立寺庙的旁边是一个湖泊,叫做卧塘湖,也叫牛奶湖。魔女的心血汇成了这个湖泊,所以寺庙的建立才会频频倒塌。文成公主说要用一千只白山羊,填满这个湖泊,才能建寺。第二个传说与第一个传说相似,拉萨当时一片荒凉,是一块名副其实的荒地。文成公主利用占星术,看出了拉萨是一条龙,要想将龙牵制住,必须在龙尾的地方,建立一个寺庙,这个寺庙就是最早的大昭寺。这个寺庙是各个国家,不同文化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异域色彩。虽然关于大昭寺建立的传说众说纷纭,但是拉萨的建立是在大昭寺的基础上,这是大家都形成共识的。大昭寺建立后,西藏各个角落的信仰者都前往朝拜,旅店、饭店等渐渐的在大昭寺周围出现,拉萨的雏形慢慢开始形成了。大昭寺的正门是一块碑,这是一块象征着中原和西藏友好关系的碑,叫做唐蕃会盟碑。一两次是著名的柳树,公主柳。
</h3><h3>i</h3><h3></h3> <h3>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br></h3> <h3>很多朝拜者不远千里,长途跋涉,餐风露宿来到大昭寺,磕十万个头,只为来世,其实他们的未来早就被固化,前世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来世。</h3> <h3>一边嗑着长头,一边要钱的孩子们</h3> <h3>这是大昭寺门前的摆拍</h3> <h3>我在八廓街</h3> <h3>据说去八廓街,一定要去玛吉阿米餐厅,因为这里曾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与传说</h3> <h3>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这里遇见了心爱的人,拒绝了礼戒,渴望平凡世界生活,最后被解押放逐,流浪四方,不知踪迹。他曾写下了无数的诗歌: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h3> <h3></h3><h3>仓央嘉措诗中的藏文“玛吉阿米”的意思是:“玛吉”为未生或未染,可理解为圣洁、无瑕、纯真;“阿米”是“阿妈”的介词形式,原意为母亲。在藏族人的审美观中,母亲是女性美的化身,母亲身上浓缩了女人内外在所有的美。因此“玛吉阿米”的含义可解读为: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未嫁的姑娘,或可引申为美丽的遗梦……
当年仓央嘉措与那位月亮少女(她或许就是至尊救世度母的现身)相遇的那座藏式酒馆,如今仍座落在拉萨八廓街的东南角上。它现在是一家叫做“玛吉阿米”的餐吧(即北京、昆明玛吉阿米的总店),借以纪念仓央嘉措和他那浪漫的传说。
“玛吉阿米”传奇的历史典故就是这样发生和演绎的。它将在每一位过客的心里,烙上久久的“美丽遗梦”……<br></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
大约在三百年前的某个星空月色下,座落在古城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一幢藏式酒馆里,来了一位神秘人物。他看似普通,却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恰巧,这时一位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也不期而至,她那美丽的容颜和神情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位神秘人物的心里和梦里。从此,他常常光顾这家酒馆,期待着与这位月亮少女的重逢。遗憾的是,这位月亮少女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
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
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
就冉冉浮现在我心田<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这一世转山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仓央嘉措还有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br></h3><h3></h3><h3></h3> <h3>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br></h3> <h3>排着长长的轮子在黄强红墙白墙前拍照</h3> <h3>扎上藏式小辫子,宛若藏族大妈</h3> <h3>偷拍拍婚照的新娘新郎</h3> <h3>在八廓街找到一处休息远望的地方,可以远望布达拉宫,大昭寺,也可以俯瞰八廓街。</h3> <h3>大昭寺的僧人</h3> <h3>蓝天白云下的大昭寺</h3> <h3>这样一个说法,"先有大昭寺,后拉萨城"。大昭寺在整个西藏社会的地位可想而知。关于大昭寺的传说笔者也在网络上了解到这几个版本:
大昭寺的传说一
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人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大昭寺的传说二
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大昭寺的传说三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
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即“惹萨”),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br></h3> <h3>西藏寺庙门上的幸运结,罗布林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始建于十八世纪40年代(达赖七世),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被辟为人民公园,也有人戏称罗布林卡是"由一座水塔、两排工艺品商店、以及围绕着动物园的几座宫殿"组成的</h3> <h3>罗布林卡游客不多,相对安静,黄墙白瓦,是打卡拍照的的好地方</h3> <h3></h3><h3>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
解放前,罗布林卡只是达赖和少数达官贵人游乐休息的“夏宫”,解放后,经过修缮,面貌一新,里面有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有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飞禽走兽各类动物15种。园内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珑别致的凉亭水榭,还有戏台和木制的桌凳。<br></h3><h3></h3> <h3></h3><h3>罗布林卡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建筑特点是:高处筑台,低处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为胜。罗布林卡内树木茂密,在绿树丛中,湖心宫、龙王亭、金色林卡等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其间,幽曲动人。清新的空气,安谧的环境,具有一种西藏园林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br></h3><h3></h3> <h3>雨打枣子树</h3> <h3>穿越时空</h3> <h3>买一个印有罗布林卡的景德镇陶瓷杯做个纪念吧</h3> <h3>罗布林卡经过历代达赖喇嘛的悉心经营,建筑各种宫殿、别墅、凉亭、水榭,栽种大量花草树木,已经形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型园林,变成了一座开放的公园和博物馆,供人们参观游览,并举行各种节日游园和度假活动。(待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