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生活,把手头的事做好

陈东远

<h1><b>精致</b></h1><h1><b>今天读到庄子的“驼背老人捕蝉”文章,其大意是:</b></h1><h1><b>孔子到楚国去,在树林中见到一个驼背老人。老人用竹竿粘取蝉,就像在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一样容易。孔子惊讶地询问老人是如何做到的。</b></h1><h1><b>老人说:“我在竹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练习移动竹竿而不让泥丸掉下来,经过五六个月,练成后我去粘蝉,很少有失手的;后来用三个泥丸练习,练成后去粘蝉,失手的几率只有十分之一;最后用五个泥丸练习,练成后粘蝉就从不失手了。”</b></h1><h1><b>&nbsp;驼背老人还说“我粘蝉的时候,身如断树桩,手臂如枯树枝,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我只盯着蝉的翅膀,其它一概不理会,怎么会粘不到呢?”孔子赞叹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专心致志,凝神贯注。</b></h1><h1><b>我想庄子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门心思地做一件事情,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也就是古人说的:“一事精致,便能动人。”</b></h1><h1><b>把一件事能做到精致,就足以让人们震撼感叹。我有一个画家老师,他的女儿生得如花似玉。女儿到了待嫁的年龄,上门求婚者络绎不绝,有官家少爷,也有富商之子,可是老画家一个都相不中。最后这老画家却把女儿许配给了一个学生。妻子不解地问:“这学生有什么好?跟你学画三年了来家就是打杂,什么都不懂,你到底相中了他什么了?”老画家笑而不答。后来这学生得到了岳父大人的真传,成为远近有名的画家。妻子问老画家:“当初你怎么知道这孩子会有出息的?”老画家说:“我注意到三年来他一直把灯罩擦得很亮,一个人能在三年时间内,尽心尽意无怨无悔,每天都把画案前灯罩擦得雪亮,不值得信赖吗?一事精致,足以动人啊!”</b></h1><h1><b>这使我想起清代纪晓岚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人生苦短,岁月如梭,作为立于天地之间的人,若能在有限的时光里,竭尽全力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做到精致做到完美,即便所做的工作再微不足道,同样能被人认可与赞颂,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b></h1><h1><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只能在某一方面有天赋和能力,如果这也想学,那也想做,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恐怕最终一事无成,带着悔恨老去!</b></h1><h1><b>作家池莉说自己:“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b></h1><h1><b>知道自己有些事做不来,而专注于自己能做的事,这不失为明智之举。</b></h1><h1><b>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能力与智慧,倾一生的执着与追求,不气馁,不放弃,哪怕只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你就能超越梦想、成就辉煌!</b></h1><h1><b>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个人如果态度不认真,不专注,就不可能做好事情,更不能打动人。唯有热爱和坚持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唯美,这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来源。</b></h1><h1><b>由于我们内心的浮躁,没有人能在生活中尽善尽美,人总是轻易就原谅和纵容了自己。并不是你我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我们总会面临太多的选择,而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驻足发力,结果反倒一事无成。人群里的热闹最终并不属于自己,不如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于此安放心灵。一事精致,足以动人。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不允许我们遗忘。精致的生活,始于当下的静下心来,把手头的事做好。</b></h1><p><br></p> <h1><b>迁怒<br>​今天和朋友聊天,聊到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说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回到家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是坏情绪传染导致的恶性循环。<br>仔细观察我们周围,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某位教职工被校长训斥,转过身,就将怨气发泄到了实习生身上。孩子在学校受了气,回到家把火气撒在妈妈身上。<br>这些熟悉的画面展现的就是“迁怒”。迁怒就是乱发脾气,尤其是莫名其妙给人一阵训斥,让受训者一头雾水。<br>“不迁怒”,出自《论语·雍也》。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鲁哀公问孔子好学的弟子是谁,孔子说是颜回。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的原因之一,就是颜回从来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不迁怒”的解释是,怒与甲者不移于乙。孔门三千弟子中,孔子称赞具有“不迁怒”修养的只一个颜回。可见,不迁怒是很难做到的。而翻开浩瀚的历史,会发现迁怒的故事无处不在。<br>《资治通鉴》里记载:唐懿宗因女儿同昌公主生病去世,迁怒于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人。二十多位医官及亲眷,共三百余人,或被杀、或被贬、或被关进大牢。这是典型的帝王一怒,血流成河。所以,越是位高权重的人,“不迁怒”就越重要。<br>自古以来,迁怒就是人们容易犯的错,能做到不迁怒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南怀瑾才说:“人的修养,若真能达到‘不迁怒’是不太容易的。”<br>​此前看到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一对夫妻因家庭琐事吵架,愤怒的母亲一气之下将7个月大的孩子当场摔死。<br>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俗话说,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产生坏情绪也是人之常情。我们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既然你让我受气,那我就拿他人当出气筒。人有七情,当愤怒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潜意识地去寻找弱者、亲人发泄情绪。迁怒看似能把愤怒发泄大半,但实际上,除了让事情变得更糟,无一用处。<br>很多时候,让我们不愉快的都是一件小事,可愤怒之中的我们,就像无头苍蝇,往往不是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怀着“我被生气了,那我为何不能找人发泄”的心态去对待,将周围一切都用作发泄的工具,最终伤人伤己。<br>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时,去过一座古寺院,在院里看到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一句话:“既已成为事实,只能如此。”这话是什么意思呢?<br>即是说:如果这个事情已经是事实,我们不能改变它,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它。<br>我们这一生中,会遭遇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家庭的,工作的,事业的,情感的。当这些不顺心之事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要学会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情的结果可以再改变吗?<br>纠结于此事能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br>迁怒于别人能不能把结果变得更好?<br>若答案是否定的,那“接受”和“不迁怒”就是最好的选择。遇到不顺心之事,不迁怒他人,不仅是一种高级的教养,更是一种高级的能力。​不迁怒是最高级的修养,意味着养成不容易。所以,在意识到自己在迁怒后要及时道歉。<br>道歉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找到迁怒别人的原因。迁怒的前提是心里有怒火,那么要找到引起怒火的原因,从根源上化解,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br>第三步要做的是反思自己,同样的错误不再犯。当有怒火的时候,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时常反躬自省,久而久之就能做到不迁怒。<br>“怒”是人类正常的情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生而为人,总有不顺心的时候,发怒也就在所难免。<br>我们暂时做不到不发怒,但可以努力做到不迁怒。迁怒是一个人很容易就犯的错,不迁怒则是需要学习一生的修养。</b></h1><h3></h3> <h1><b>借口<br>​今天是儿童节,我就有特关注孩子。路过坪地牛眠村一农家院子,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大哭,母亲心疼地在旁边安慰。母亲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哎呀!都是这个地板不平,害我宝贝跌倒,妈妈替你打地板,哎呀!”母亲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停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br>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感到十分温馨,想到从前我的祖母也曾如此安慰过我。不只是我的祖母,从前乡间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安慰孩子。<br>跑的时候被树枝绊倒了,就把树枝折断,说是:“坏树枝!怎么可以绊倒我的好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土地,说是:“歹土地,怎么可以害我的乖孩子跌倒。”甚至完全没有原因跌倒,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责备,就骂风,说:“都是风吹得让我的心肝仔跌倒。”<br>我们小的时候都会信以为真,以为跌倒是因为风、土地或树枝的缘故,我们也会像父母亲一样,找借口安慰自己,却没意识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br>记得有一次,我在门口庭前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破血流。祖母从灶间跑出来,左看右看,找不到可以打骂的东西,因为庭前的土地非常平,既没有树枝,也没有小石子。祖母怔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站起来了,她还怔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只锅铲,样子有点滑稽。祖母看我望着她,以为我要放声哭出来,突然大声地骂天:“都是这么恶的风,吹得小远仔跌倒!”<br>我抚着自己头上的伤口,对奶奶说:“奶奶,不是因为风,是我自己不小心跌倒的。”<br>那时,我随祖母住在青阳丁桥乡下,房前确实只有阳光,一丝风也无。祖母这时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过来检视我的伤口,欣慰地说:“你是条汉子!”<br>奶奶的意思是我长大了,可以承担自己的错误与失败。当我们发现,无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不是去找借口,这时我们就长大了。<br>​我们在情感与姻缘上跌倒的时候,也像孩子时一样,即使地不平、荆棘横路、风狂雨暴,都不应该是我们跌倒的借口。最应该检视的是错误与失败。<br>孩子的跌倒顶多是皮肉受伤,姻缘挫败也顶多是锥心刺骨,并不会伤到情感的本质。因此,一个人不应该在爱中受伤,就失去爱的勇气;一个人也不应该痛苦,就失去承担的心。要寻找到生命最内在的本质,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当我们还有借口,本质就不会显露出来。我对自己过去情感的受伤,姻缘的挫败也没有任何借口,这都是我生命的必然之路。我也愿意承担任何的批评,并把这些批评当成石阶,走向更高的位置来回看自己的人生。<br>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如果我们在每一段旅程,都能学习到更广大的胸怀,都能不失去真爱的勇气、美好的追求,一切挫折不也都有深刻的意义了吗?</b></h1><h3></h3> <h1><b>过程<br>​草木一春,人活一世。生活从来不会因为谁的难过而止步不前,时光的洪流会无声的卷走曾经的岁月。<br>正如《花田半亩》中说:生命中,我们都接到不同的剧本。有的平淡,有的浓烈,有的是笑,有的是泪,不管怎样,我总要演好,直至落幕。而你所有的失去,都会得到补偿,最终,以另一种方式归来。风光得意总有时,跌宕起伏才是人生。<br>人生就如一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遇到惊涛骇浪。所以,你不仅能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还要在惊涛骇浪中紧握船桨,奋力向前划去。<br>我启蒙老师之一汪曾祺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这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知识分子,被下放乡村参加劳动改造,在陡坡上扛运170斤重的一麻袋粮食、给果树喷农药......繁忙的农活压的人喘不过气,但他从未忘记老师沈从文的教诲:“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br>后来工作调动,被分配到高寒地区的荒无人烟的研究站。在这里,他的工作是给“马铃薯”画图谱。“每天蹚着露水,到实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写诗: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br>面对无边的试验田,孤独一人。从马铃薯花到马铃薯块再到马铃薯根茎......就这样坚持画作,一直到最后平反。<br>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总能把这些困难化为前进的垫脚石,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家、画家、戏剧家,更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br>每个人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完,没人帮助,没人陪伴。不必畏惧,昂头走过去就是了,经历所有的挫折与磨难你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br>一个旅行者,在一条大河旁看到了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气力,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也没说,就匆匆走了。<br>旅行者很懊悔,他觉得,似乎很不值得耗尽气力去帮助婆婆,因为他连“谢谢”两个字都没有得到。<br>哪知道,几小时后,就在他累得寸步难行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追上了他。年轻人说,谢谢你帮了我的祖母,祖母嘱咐我带些东西来,说你用得着。说完,年轻人拿出了干粮,并把胯下的马也送给了他。<br>有时,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br>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那绵长的回音。<br>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不必急着要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等。<br>​传说从前的企鹅是会飞的,但有只母企鹅因为翅膀太短,无论怎样都飞不起来。后来,大批企鹅飞走了,只有一只公企鹅决定留下来,陪着她。为了找吃的,它们努力学会了游泳,很多年以后,它们坐在海边,母企鹅说:“对不起,为了我,让你放弃了天空。”公企鹅微笑着看着她,说:“没关系,有了你,我才收获了海洋。”<br>所以啊,你看,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真正的失去。<br>印度极有名的四句禅语: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br>不要活在虚妄的过去,不要为曾经做太多假设,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唯一可能并且已经发生无法回头,再去看去想,没有任何意义。就算偶尔现实残忍,也要始终学会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br>人生是一段旅程,路过的都是风景。哪怕痛苦,也只是过程,只管奋力向前,期待着未来,直到遇见绚烂的彩虹。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b></h1><h3></h3> <h1><h1><b>生气<br>我受父亲影响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授课布道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br>  有一天,我要外出写生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我学生,要好好照顾学校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学生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摔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学生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我回来后,再向我赔罪领罚。<br>  我回来后,闻知此事,便召集这几个学生们,没有责怪,只是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观赏,二来也是为了美化班级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br>  我为什么告诉学生“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学生也疑虑我为什么如此看得开?我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我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并无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我心中的喜怒。我还告诉同学们:<br>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br>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烦恼,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最亲密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br>  情绪本来就是一种飘浮不定的感受,随时都在改变,而当我们因为自己的委屈而伤害了别人,反而会加重自己和别人的不良情绪,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让我们主动给自己一个微笑,给别人一个微笑,让世界多一微笑的因子!<br>  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在意得失,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br>  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开辟出另一番安详。所以听完之后,当你将来要和男女朋友、家人吵架时,要记得你们的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喔!</b></h1><h3></h3></h1><h3></h3> <h1><b>放下<br>​我生在九华山下,从小深受佛家影响,知道很多佛家小故事,对世人有警示作用。<br>从昆明来九华山出家的和尚向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br>妻年轻貌美,好吃懒做,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知此事也不说她,日子久了,她更胆大,天天和野汉子私通,毫无顾忌了。<br>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门卖菜,预计野汉尚未离家,就买好酒肉带回家,这时野汉尚未离去,只好躲在床下。蔡入厨弄饭菜,妻觉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脸并帮丈夫弄菜。<br>饭菜弄好了,蔡叫她摆碗筷,她摆了两套碗筷,蔡叫她摆三套:“我今天请客。”她摆好了,蔡叫她请客出来喝酒。她说:“客在哪里?”蔡曰:“在房里。”她说:“你不要说鬼话,房里哪里有客?”蔡说:“不要紧,不要害怕,你请他出来好了,若不出来,我就给他一刀。”<br>妻不得已,就叫野汉子出来。蔡请野汉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汉子以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请他喝,野汉子才放心。<br>酒菜吃饱了,蔡向野汉子叩头三拜,说,今天好姻缘,我妻年轻,无人招呼,得你照顾很好,我的家财和我的妻都交给你,请收下吧。妻和野汉子都不肯,蔡持刀说,你们不答应,我就要你们的命,二人没法,只好答应下来。<br>蔡于是只身空手出门,往长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种菜,后来用功有了见地。<br>再说野汉子财色双收以后,好吃懒做,老婆天天挨打挨骂,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请蔡回家,想重寻旧好,蔡不理她。<br>后来野汉子把家财吃光了,弄到她讨饭无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报答他。蔡平常好吃昆阳的金丝鲤鱼,她弄好一盘金丝鲤鱼,送到西林庵给蔡吃。<br>蔡收下说:“我领了你的情了,这些鱼我拿去放生!”妻曰:“鱼已煮熟了,不能放生。”蔡即将鱼放在水里,鱼都活了。<br>直到现在,昆明黑龙潭古迹,还有这种鱼。蔡是俗人,对妻财子禄都能放得下,所以修道成仙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把万缘放下,成功和快乐就会追你而来!</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