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今天</p><p class="ql-block">48年前,我院医疗队奔赴唐山救援记事(陈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8周年祭。1976年7月28日03时42分53秒,在唐山、丰南发生的强度里氏7.8级的大地震,顷刻间造成了24.2多万人死亡,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地震后的第二天早晨,江苏省就迅速组织了由974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唐山与丰南受灾地区。他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投身于十万火急的伤员救治工作中去。</p><p class="ql-block"> 据《常州市卫生志》记载,接到通知后,常州在十几个小时内紧急抽调市一院、二院等全市各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82名,组成常州医疗队,下设5个小分队,于7月29日上午携带药品、器械奔赴唐山灾区。经过两昼夜急行程,到达离唐山市区5公里多的丰润县老子工委所属的5个公社。队员们不顾途中疲劳,放下包袱就立即投入抢救伤员的战斗。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共诊治轻重伤员12147人次,看门诊3688人次,下乡巡诊2157人次,转送伤员1026人。医疗队于当年8月26日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常州。</p><p class="ql-block"> 当年才31岁的我院内科医生张弥海回忆道,那年7月28日晚上,他和几位同事在电影院看纪录片《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正聚精会神地看到中国医疗队的我院五官科徐荣桂医生为一位黑人治疗耳朵疾病的时候,突然有人轻轻敲了敲他的后背,回头一看,隐隐约约辨认出是单位领导。他本能地问:“有什么事?”那位领导严肃地说:“政治任务,马上回去准备准备,带点换洗的衣服,明天早上6点钟到医院集合。”当张弥海还想问点什么时,那位领导指出,不要多问,是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p><p class="ql-block"> 张弥海不敢再多问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压倒一切,能被安排执行“政治任务”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必须出身好、表现好、不收听“敌台”的人才轮得上。因此,张弥海没等电影散场,就毫不含糊地回到家,简单拿了几件换洗衣服,晚上觉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早,他与全院挑选出来的29名队员准时赶到医院,院领导作战前动员时一再强调,这是一项无比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一定要完成好。大家在医院食堂里匆匆吃了点馒头和粥后,带上一些药品、器械,就加入了全市医疗队行列,奔赴南京集合。直到这时,医疗队员们都不知道究竟要到哪里去,执行什么任务。</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京,才隐约知道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医疗队是去唐山抗震救灾的。”张弥海说,当时他的心里只有紧张而光荣,没有害怕。</p><p class="ql-block"> 医疗队挤上了从南京开往灾区的火车,那火车不是普通客车,而是没有座位、没有窗口、没有水的货车车厢,临时装人的,又闷又热,大家就挤坐在脏兮兮的地板上,一路颠簸赶往唐山。到达天津站,医疗队员们下了火车,改乘汽车赶往灾区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天一夜火车和汽车的颠簸,常州医疗队踏上了位于唐山西北部的丰润县,沿途的景象惨不忍睹。虽然已经听不见大地震时核爆炸似的巨响,但是,一片一片的断壁残垣,空气里漂浮着的腐尸味,都提醒着他们:这里刚刚遭受过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这里有数不清的人急等他们救护。</p><p class="ql-block"> 来到丰润县,根本没有房子安置医疗队,从未扎过帐篷的队员们自己动手,在村庄废墟的空地上自己扎帐篷“安营扎寨”。帐篷有限,一个医疗分队的十几个男男女女住在一个帐篷里,用行李在中间一隔,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头对头睡在潮湿的地上,有时候外面下大雨,帐篷里就漏水下小雨。有时睡到半夜,忽然发生较大的余震,队员们从睡梦中震醒,从未有过这种经历的队员们心里多少有点紧张。</p><p class="ql-block"> 常州的82位医疗队员被分成5个小分队,派到5个公社救护受灾伤员。平均每个小分队不到20人,却要负责一个公社伤员的救治任务,每个队员就是有五头六臂也难招架,更何况当时当地药品、医疗器械奇缺。但为了尽快救治伤员,尽量多挽救一个生命,每个医疗队员都超负荷工作,平均每天要走二三十里路,仔细寻找伤员,不少队员一天只吃两顿饭、甚至一顿饭,生病了也不休息。</p><p class="ql-block"> 当时,由于缺医少药,医疗队员们的主要任务是对轻伤员就地治疗,大多数伤员则就地应急救治后,在他们身上挂一张写着姓名、地址、初步诊断和初步处置等内容的牌子,迅速转送到县城,再集中送到外地医院作进一步治疗。</p><p class="ql-block"> 就在重伤员被逐步转移到外地医院后,常州医疗队所在的地方开始出现菌痢等肠道传染病流行的苗头,立即向当地党委报告,在地方党委和赤脚医生的配合、支持下,广泛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广泛宣传卫生知识。由于南北方口音不同,各分队就把防病常识写成大字报张贴到各个大队,有的医疗分队还举办了卫生专栏。药源不足,医疗队同志就想方设法采集中草药交给各大队煎服,并进行宣传,帮助灾民预防和治疗肠道传染病。在医疗队员和赤脚医生共同努力下,使肠道传染病逐步得到了控制。</p><p class="ql-block"> 医疗队员们时刻把灾区伤员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我院泌尿外科医生杨朴诚晚上在队里巡诊,发现有位严重尿潴溜病员正在窝棚里痛苦地呻吟着,他立即钻进窝棚,跪在病员身旁,一手拿手电筒,一手用注射器为病员抽吸尿液,为病员解除了痛苦。一天傍晚,兄弟医疗队打来电话,有一位恶性葡萄胎大出血的病员,要求帮助抢救。妇产科医生宫秀华闻讯后,立即和麻醉师吴明德赶去。当时病员已处于休克状态,必须立即进行子宫全切除手术,许多医生担心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能否做好手术。宫秀华认真分析了手术的利弊后,克服困难,成功地为病员做了子宫全切除手术,使病员转危为安。做完手术已是深夜,她又从几十里外赶回来,第二天继续战斗。”</p><p class="ql-block"> 常州医疗队这种忘我的、创造性的救死扶伤精神,深受当地群众的夸奖,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闻讯后,亲自接见了常州医疗队,并向医疗队赠送锦旗,亲切地对队员们说:“灾区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们。”</p><p class="ql-block"> 在常州医疗队在唐山救死扶伤的同时,1976年8月10日,有273名唐山伤员被“秘密”转移到我市一院和二院接受治疗。大约在当天夜里10点钟左右,运载伤员的火车徐徐进站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场面,没有想象当中的那种激动、或悲痛、或大呼小叫,人们言语很少,也许是考虑到这是“政治任务”吧,担心说错话会变成“反革命”,因而只是默默地救助伤员。轻伤员自己从车门口走下来,稍重一点的伤员用担架从车窗口抬下车,有些伤员在车站现场稍微治疗一下,马上坐上救护车等送往医院。到半夜12点多,所有伤员都安置到了市一院和二院病房里。</p><p class="ql-block"> 已故摄影家徐远荣生前曾将两张伤员到常州火车站的现场照片送给二院宣传科长陈亮。当年徐远荣在东风印染厂工会搞摄影,根据他的回忆,那年8月10日下午,他接到通知,晚上到火车站去拍照,但拍什么,根本不知道,只知道是‘政治任务’,不能问。”当晚,他与摄影家耿荣兴、《红常州报》摄影记者浦炳炎来到火车站,此时从站门口开始,就有解放军和民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戒严”站岗了,站门口广场上搭着帐篷,气氛非常紧张严肃。到了站台上,看到许多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也神情严肃地排队站在那里,悄悄一打听,才知是迎接即将从唐山地震灾区转来的伤员。当时夜里10点钟左右,运载伤员的火车徐徐进站了。徐远荣他们迅速端起照相机,用镜头记录下了那特殊年代发生的特殊一幕。</p><p class="ql-block"> 市二院当天接到要收治唐山地震灾区伤员的指示后,迅速劝说住院病人出院,连夜办理出院手续,到晚上10点钟以前,除实在无法出院的重病人外,病房几乎都腾出来迎接伤员了,伤势较轻的先安排在外面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当年才20岁的女青年刘俊莲地震时房屋倒塌左腿部砸伤骨折也住帐篷。不久,有传言说常州也要地震,于是只要一听到有警铃,医院就立即开始搬运病人。后来,索性把伤员统一安排到了医院球场上的帐篷里。转来的病人,伤势都不很重,但由于他们大多刚刚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情绪十分低落。所以,医护人员除了无微不至的生活护理外,经常像亲人一样陪他们聊天,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与病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失去亲人的伤员们,也把常州医护人员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有些伤员治愈后要回唐山时,竟拉着医护人员的手流着泪依依不舍,两个月后,全部伤员结束常州的治疗后返回唐山。常州知名女摄影家徐和平当年拍摄的唐山伤员在常州的情景已成为了最好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时针转到四十年后的2017年10月16日上午,在蒙蒙细雨中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伤员刘俊莲在她的丈夫(也就是当年地震中,将埋在倒塌的废墟里的刘俊莲挖掘救出来的邻家小伙)陪同下回到令她难忘的常州二院。此时此刻,二院的老病房,约园那泓池水以及当年的老照片一下勾起她41年前的回忆。当时高小婷、薛萍等一批厂医在二院“红工医班”进修学习,也进入了看护伤员的队伍。伤员刘俊莲的治疗康复便是高小婷、薛萍她们负责的,并结下深厚的情意,让刘俊莲终身难忘。四十余年后再次相遇,高小婷、薛萍她们已是奶奶级外婆级花甲之年,当年的模样依稀可辨。百忙之中的时任院长秦锡虎(现任二院党委书记)特地安排时间热情接待了刘俊莲夫妇,对刘俊莲给予二院的信任以及高小婷、薛萍她们当年为救治唐山地震伤员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精神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与她们一起进行了座谈交流。</p><p class="ql-block"> (陈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慰问来常治疗的唐山地震伤员。(徐和平摄)</p> <h3>2、欢送伤愈出院返回家乡的唐山地震伤员。(徐和平摄)</h3><h3><br></h3> <h3>3、伤员重返家乡。(徐和平摄)</h3> <h3>4、欢迎赴唐山医疗队胜利归来。(徐和平摄)</h3> <h3>5、欢迎医疗队归来。(徐和平摄)</h3> <h3>6、1976年8月10日唐山地震伤员抵达常州时,医务人员在火车站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伤员作简单的伤口处理。(徐远荣摄)</h3> <h3>7、在火车站接受伤员。(徐远荣摄)</h3> <h3>8、唐山伤员康复后组织参观常州拖拉机厂。(徐和平摄)</h3> <h3>9、当年在常州治疗的伤员刘俊莲(左)与看护她的医生高小婷在常州红梅公园合影留念。(图片高小婷提供)</h3> <h3>10、41年后刘俊莲(左)、高小婷再次在常州相见。(陈亮摄)</h3> <h3>11、约园那泓池水一下勾起当年的回忆。(陈亮摄)</h3> <h3>12、这里曾经留下难忘的记忆。(陈亮摄)</h3> <p class="ql-block">13、时任二院院长秦锡虎教授(右一)对刘俊莲对二院的信任以及高小婷、薛萍她们当年为救治唐山地震伤员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精神表示由衷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14、当年的医疗队长、原二院党委书记闫仁俊如今九十几岁,还能清晰的回忆当年在唐山救援的情景。(陈亮摄)</p> <h3>15.、当年的医疗队员张弥海医生(中)在观看四十年前的照片。</h3> <h3>16、2006年7月唐山地震30周年,二院部分赴唐山医疗队部分队员合影留念。(陈亮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