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贵记忆,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显著标识,也是人民群众非凡创造力的重要结晶。 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她们亲身体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让学生在非遗传统项目的体验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体验集体活动和传统手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婺城区目前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如何让这些项目与校园的拓展课相结合,丰富学校拓展课(社团课)的内容,又能让金华乡土文化得以传承,让学生感受传统技艺的艺术魅力,让非遗技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婺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金华新世纪学校在暑期夏令营进行了非遗项目进校园的有益尝试,深得学生喜爱,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也取得了很多操作层面的宝贵经验。 ★实践意义重大<br> 非遗文化进校园,和学校拓展课程有机融合,有非常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孩子动手的机会,尤其是参与一些体力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嘴巴上,让孩子们在拓展课中接一接地气,真正体验一下挥汗如雨的感觉,比任何情境教学更有教育意义。<br> ★提高审美情趣<br> 传统工艺基本上属于手工技艺,体验这些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注意力,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让他们感受到很普通的东西,可以做出很精美、很实用的物品。比如:棕编,用很常见的棕榈树的叶子,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和精巧实用的扇子,学生们一看见老师的作品,就从内心生发出惊喜,产生主动学习和创作的欲望。<br> ★提升创新能力<br> 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玩陶艺带给孩子们不仅仅是身心的快乐,陶艺创作是手,脑,眼协调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从一块泥巴变成一件陶器,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泥塑成型,上釉下彩、陶瓷绘画、烧制成型,几十道工序,无不渗透孩子们的创作个性,同时在艺术上给了孩子们启迪和引领,对他们谦虚严谨、精益求精品格的培养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br>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非遗项目和学校拓展课程的结合,丰富和提升学校社团课内容和品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孩子健康心智,增强文化自信心,我们还将继续努力。<br> 照片提供:黄荣峰 吕永明 高寒桑 章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