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声中话麦收

且行且吟

<p class="ql-block">郭贵昌</p> <p class="ql-block">  每到南风送暑,麦苗泛黄的季节,布谷鸟从南方归来,“呱咕呱咕,磨镰扛锄”的鸣叫如同劝农的叮咛,在广大的北方村寨和田野传响,于是北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麦收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处于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农民的生产工具非常简陋,农业生产的环境异常恶劣,劳动强度异常艰巨。麦收过程从准备到收割到净场繁琐而漫长。每到布谷鸟鸣叫的时候,人们赶集过会采购修缮麦收所需的农具,这些农具大多比较粗陋,其中有镰刀,草绳,木锨、杈钯,甚至石磙。麦熟收割需要人工镰刀收割、打捆,人力或畜力转运,麦场石磙辗轧脱粒,桑杈除秸,木锨借风扬场,然后晾晒入库。即使不遇恶劣天气,农村劳动力全员参与,完成麦收也需要大约一个月时间。关于农民麦收的艰辛,唐人白居易在《观刈麦》诗中有生动形象的描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即使如此,农民除了田赋,也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的农耕方式,长期在这种简单的重复中徘徊。千百年来,改变落后生产方式,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雄鸡一唱天下白,沉疴痛除新局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期,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反映在麦收上,也呈现出由传统方式向半机械化方式转变的特点。麦收农具的改善,不仅提高农民生产劳动的效益,也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这个阶段虽然沿用相当一段时间人工镰刀收割,畜力脱粒,扬场打晒的传统方式,但逐步出现了机械收割和借助机械脱粒的半机械化麦收方式。广大农民逐渐从“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恶劣生产环境中解脱出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税的取消,尤其是党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完善,我国“三农”事业更显现蓬勃发展的气象。如今的麦收已经进入了机械化时代,以前歌唱的农业机械化的理想已经变成了现实。镰刀、锨、杈等中国农民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麦收工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每到布谷鸟催收,麦浪翻金的时节,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欢叫奔波,以前需要整月忙碌的“红五月”,几天时间就能完成全部麦收工作,以前种类繁多的麦收工具恐怕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p><p class="ql-block"> 追昔抚今,我们惊喜的看到,中国这个伟大的农业文明古国,正在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跟定党的领导,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我们一定能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郭贵昌,临漳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曾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和宣传文化工作,时有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