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

袅袅炊烟

<h3>  源于对伟人的敬仰与崇拜,开始我们的红色之旅。</h3><h3><br></h3> <h3>2019年6月2日早晨7点启程,途经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没做停留,晚上6点入住湖北武汉“锦江之星酒店”。</h3> <h3>6月3日中午到达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橘子洲,</h3><h3>“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h3><h3>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伦初罢。</h3> <h3>水为乡,篷作合,鱼羮稻饭常餐。</h3><h3>酒盈杯,书盈架,名利不将心挂。”</h3> <h3>唐朝未年李殉的诗句,描绘了1200多年前橘洲的江景,远在唐代,橘子洲头就已经盛产南橘,且远销江汉等各地。</h3> <h3> 《沁园春》</h3><h3> 长沙 </h3><h3> 一九二五年</h3><h3>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h3><h3>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h3><h3>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h3><h3>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h3><h3> 谁主沉浮?</h3> <h3>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h3> <h3>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h3><h3>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h3><h3> </h3> <h3>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h3><h3> 粪土当年万户侯。</h3> <h3>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h3> <h3>  这是六十年代的人,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诗句,至今历历在目,激情诵之。</h3> <h3>  毛泽东于1911年来到长沙,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h3> <h3>  毛泽东经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罗学瓒、张昆弟等到水陆洲一带游览和搏浪击水,并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h3> <h3>  1917年毛泽东发起组织新民学会,翌年4月8日正式成立,后来发展到七八十人,大多数是第一师范的同学。</h3> <h3>1918年9月毛泽东离开长沙。 </h3><h3>1919年3月一度返回长沙,6月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7月,出版《湘江评论》;冬天又离去。</h3> <h3>1920年7月再度返回,在长沙担任过教学职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h3> <h3>组织过平民夜校和文化书社。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一年。</h3> <h3>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h3> <h3>1922年1月在安源曾经组织过工人初习学校,</h3><h3>同年厦天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的罢工,</h3> <h3>促进了湖南全省总工会的成立。</h3> <h3>直到1923年4月毛泽东被当时统治湖南的反动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乃赴上海,转广州。</h3> <h3>1925年1月,又回到湖南,在农村中组织了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旗帜的雪耻会,事实上就是农民协会的前身。</h3> <h3>1926年初冬,反动统治当局觉察到这些活动对于统治集团的危险,</h3> <h3>加紧防范,有意逮捕,毛泽东才又离开湖南,南下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h3> <h3>《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便是在这次离开长沙的前夕作的。</h3> <h3>此后直到1926年7月,北阀军推翻了赵恒惕,解放了长沙,</h3><h3>毛泽东才于12月再度回长沙。</h3> <h3>以后奔走革命,也曾多次往返于此。</h3> <h3>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曾经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h3> <h3>长沙对于毛泽东来说,是具有多么深厚的政治感情和多么亲切的生活感情啊!</h3> <h3>长沙是毛泽东的故乡啊!</h3> <h3> 七 律</h3><h3> 到 韶 山</h3><h3> 一九五九年六月</h3><h3>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h3><h3>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h3><h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h3><h3>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h3> <h3>韶山,即韶山冲,在湖南湘潭西北45公里,是毛泽东的故乡。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民协会,领导故乡人民革命。</h3> <h3>1927年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这次回故乡,忙了三天三夜,曾向农民群众作了讲演,组织了几次农民运动工作的同志座谈会,听取党支部的汇报。</h3> <h3>他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革命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h3> <h3>这之后,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了。三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h3> <h3>接着湖南反动军阀也于5月21日在长沙突然袭击总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逮捕屠杀革命党人,这就是血腥的”马日事变”。</h3> <h3>这个事变激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愤怒,各地立即组织起革命武装。</h3> <h3>当时韶山也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湘宁边区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队伍,三百多支枪,准备配合友军,夺取长沙。</h3> <h3>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这个革命计划没有成功。</h3> <h3>农民运动力量反而被反动派各个击破。后来反动派军队分三路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h3> <h3>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接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农民领袖都壮烈牺牲了。</h3> <h3>从此,经过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h3> <h3>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h3> <h3>终于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毛泽东才得重返故乡一次。</h3> <h3>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完全变了,欣今慨昔,感而赋诗。</h3> <h3>毛泽东这次返乡,一共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快乐,</h3> <h3>这两天成了韶山的真正节日。</h3> <h3>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写成的,毛泽东也是时时念着自己的家乡,</h3> <h3>诗中流露着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h3> <h3>蕴藏在内心的深处的桑梓之情,因为正是他,正是那颗巨大的赤子之心,</h3> <h3>包容着时代的风雨,燃烧着阶级的希望。</h3> <h3>关于滴水洞,位于毛泽东铜像以西约四公里处的峡谷中。洞中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自然景观清雅绝伦。</h3> <h3>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来到了滴水洞的韵山水库游泳,兴之所致,</h3> <h3>随口对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在这山沟里修几间茅房子,我老了来住一住。中南局有些小型会议”于是有滴水洞别墅之建。</h3> <h3>“滴水洞”,毛泽东的手迹。</h3> <h3>别墅始建于1960年,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相近似,建筑它的时分,被称为“二三工程”,对外是肯定保密的,</h3> <h3>只因毛泽东由东而至,所以称它为“西方山洞”,1962年末竣工。</h3> <h3>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最终一次回到故土韶山,就住在滴水洞,</h3> <h3>这也是他仅有一次住在滴水洞,在一号楼住了11天。</h3> <h3>就在这时期,他形成了发起“文化大革命”的思维。</h3> <h3>1970年,由欧阳海英雄连队在别墅后修建了长100米的防空洞,</h3> <h3>洞的两端各有厚度近尺,重达几吨的装有自动控制的粗重铁门。</h3> <h3>即使洞处施放原子弹,也无损洞内指挥系统和洞里人员的安全。</h3> <h3>“西方山洞”保密管理极严,曾一度十分神秘,</h3> <h3>知道它的人极少,1986年秋,经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h3> <h3>在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只能坐当地的旅游大巴或有通行证的私家车可以通过检查站,我们乘坐的是当地的私家车(当然他有通行证),一百元,合适。</h3> <h3>和司机唠唠嗑,他很热情的给我们介绍周边的景点,当他说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时,我的心里为之一振,必须去的地方!去感受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h3> <h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320国道西侧。</h3> <h3>依照中国军方的指令,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一夫于1945年8月21日上午,</h3> <h3>乘运输机由武汉飞往芷江,在常德上空的时候,中美飞行员驾驶六架野马式战斗机对其进行引航和押送。</h3> <h3>21日11时15分,今井武夫的降机降落后,乘坐插着白旗的降车,</h3> <h3>绕场游街示众。数千人兴奋地涌向机场,目睹日本投降代表低头认罪的表情。</h3> <h3>从机场前往会场10多公里的路上,挤满了人群,不断有人高喊着“打倒日本法西斯“”审判战争罪犯”“血债血偿”等口号。</h3> <h3>争相观看日本降使的人群仍然不断涌向路中间,阻挡了车队的前行,</h3> <h3>汽车就这样开开停停,今井武夫一行从刚下机时的面无表情,变成脸色惨白。</h3> <h3>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也被当时目睹盛况的美国飞虎队员约瑟夫•德用相机拍摄下来,</h3> <h3>这些充满历史感的老照片,如今正在芷江展出。</h3> <h3>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一九四五年迁来芷江。总司令何应钦曾在此多次主持召开了重大的中国陆军高级军事会议,指挥了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战一一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h3> <h3>同年八月,在这里研究和部署了中国战区芷江受降的具体事宜。总部内陈列的桌椅、沙发均为原物。</h3> <h3>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唯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它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h3> <h3>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门、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h3> <h3>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坊上铭文的文采、对仗、用典有着耐人寻味的赏析价值。</h3> <h3>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美丽侗乡,湖南芷江,因屈原的诗句得名,更因抗日战争的结束在此受降而成为抗战名城。</h3> <h3>“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h3> <h3>来这里参观,并不一定要看多美的景色,而是来感受厚重的历史,感受硝烟纷飞的年代,感受受降纪念纪念坊那个“血”字的造型,象征中国人民历练八年的浴血奋战,是3500万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和幸福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