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br></h3><h3>乡愁浓浓绕心头<br></h3><h3> 读关中牛老师《梦中的村庄》有感</h3><h3> </h3><h3><br></h3><h3><br></h3><h3>偶然机会,在关中牛老师微信公众号里读到他的《梦中的村庄》一文,几乎是眼含热泪一气读完,读后方知,它就是关中牛老师长篇农村题材小说《半阁城》的后记啊。当时,只知道关中牛老师正忙《半阁城》再版出版之事,冲着这篇后记,我立马就向关中牛老师预订了二版的《半阁城》。</h3><h3><br></h3><h3>后记之所以取名《梦中的村庄》,在读过文章后,我懂了,它真真就是关中牛老师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村庄啊!土里生土里长的关中牛老师,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对土地,亦是毫无掩饰的爱;对农民,更是发自内心的敬,他的文字,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我想深深打动我的,不单是老师那读起来风趣幽默荡气回肠的文字,更有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亲情及乡情,关中牛老师用他切身的感悟,毫无修饰也无需任何修饰,一字一泪、一句一血地向我们讲述他的过去、他家的过去乃至整个村庄的过去,字字珠玑,读来如鲠在喉,难以释怀的同时一种痛楚悄然漫上心头。</h3><h3><br></h3><h3>老师的童年可以说是悲惨的,在自己还没有一丁点儿打理能力尚需人照看时,就被父母放心地指定在家负责监护被拴在捶衣石上的四弟…… 整天的吃不饱,使得饿得贴在炕上不会动弹、尚存一丝鼻息却还是不愿意就此断气的关中牛老师差点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撂到荒草沟里,更何况,父母准备把他活生生丢弃的决定竟然都是当着关中牛老师的面商议的!求生的本能使他拼了最后活命的劲儿一骨碌从土炕上坐了起来…… 从此,死亡的恐惧一直伴随他度过了漫漫童年。</h3><h3><br></h3><h3>这是怎样的不堪回首啊,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那股波涛汹涌了,任凭泪水在脸上恣意地流淌流淌…… 我似乎看到,关中牛老师当初是怎样地饱蘸辛酸的泪水完成这些文字的,泣血成文真得一点儿也不为过啊。</h3><h3><br></h3><h3>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经历,虎毒尚不食子,贫穷苦难的老父亲不是狠心也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他该承受多大的痛苦和压力才做此下策的!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关中牛老师,心中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记恨,反而更多的是心存感激和感恩,正如老师所说,现在苦苦回忆起童年的往事,这段被颠倒的日月依然是他记忆深处唯一值得回味的最为美好的时光。</h3><h3><br></h3><h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的经历,磨砺出他更加坚强的意志。十八岁那年,关中牛老师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带着父亲的嘱托,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他,穿上了军装。临走那天,坐在故乡小站闷罐车里的关中牛老师,把部队刚发的四个大糖饼全部丢给车窗外最小的妹妹…… 他清楚,过罢大年到麦收,家里的口粮只有半尿素袋子红薯片了。关中牛老师真的不知道,他走后的当晚,一家人用啥下的锅呐!</h3><h3><br></h3><h3>从军四年余,老师第一次探家,特选择在青黄不接之时突然袭击性地进了家门,当揭开家里那个依然漏气的大锅盖,一屉黄澄澄的包谷面贴饼子却让关中牛老师欷歔不已,春荒三月,被关中牛老师摒弃的一家老小居然有吃的啊!<br></h3><h3><br></h3><h3>读到这里,热泪再次盈眶,这是怎样的一种的思亲情结呵,一方面迫不及待想立刻见到日思夜想的双亲,另一方面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他们能否吃得饱,这种发自内心彻入骨髓血浓于水的亲情,一次次震撼着我,文章里关中牛老师说被他“摒弃”的一家老小居然有吃的呵,老师特意用了“摒弃”一词,充分说明老师内心深处对亲人的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和因自己当兵在外不能和家人同患难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无奈与自责,正如老师所说,人,是逃离了村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多灾多难的故乡,因为那里遗有他饥饿的童年和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还有官树、老井、石碾盘以及背不走的沟沟洼洼。<br></h3><h3><br></h3><h3>部队里,关中牛老师更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刻苦上进,即使那阵子赶上军队不再从士兵中直接选拔军官的政策,考取军事院校关中牛老师也已超龄一岁不准报名的无望日子里,老师依然努力进取,不但最终在当兵八年后被兰州军区政治部破格直接提干,而且日后还一路青云。<br></h3><h3><br></h3><h3>从青年到壮年,穿了整整二十五年军装的关中牛老师,入伍不久,就以“关中牛”的笔名在国内各大刊物上陆续发表文章,在部队也一直都在和文字打着交道。直到二〇〇〇年回到地方后,依旧笔耕不辍,辛勤地耕耘在文学这块儿神圣的土地上,低调不张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着他的文学之旅。</h3><h3><br></h3><h3>长期的写作生涯,已使关中牛老师的语言风格自成一体:土、亲、幽默。土得掉渣,亲得落泪,幽默得令人捧腹。往往在你还沉浸在那些忧伤的文字中不能自拔时,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却又令你啼笑皆非。难以想象,从军二十五年的关中牛老师,自十八岁穿上军装离开故土到大漠戈壁保家卫国,何以还会对故土方言运用得如此自如呢?这个问题,你只要用心读过老师的文字、当面听过老师说话后就会全然明白,一个刻骨铭心恋着故土的人无论走多远飞多高,丢不掉的就是那一口浓浓的乡音啊。</h3><h3><br></h3><h3>他的文章,除能把乡间俚语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恰如其分外,语气词的运用也是另一特色。比如“呐”(我真的不知道,我走后的当晚一家人用啥下锅呐!)、“啊”(哪一个品种,你爹我都吃过十八春啊!)、“呢”(它,又何尝不是我们一家老小的“救命恩人”呢!)、“喀”(即使多养活几天,他这个“小三”也浪费不了粮囤里一颗粮食喀。),细品这些语气词,还真得是少不得一个呢,它不仅仅有着渲染气氛递增情感使文字显得更加细致体贴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语气词里我能品出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关中牛老师积极向上乐观风趣的一面来,不由使我想起一句不知谁说的话来: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笑着面对!</h3><h3><br></h3><h3>如今,梦中的村庄,已不单单是老师魂牵梦绕的村庄了,它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共同呼唤的村庄了。一个小村庄,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一个社会,无论大小,就会有它的历史,而历史,就该有人来记录。关中牛老师,不仅仅亲历过那些个艰苦的岁月,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他,更是担当起历史的使命,他要用手中的笔把它写出来,绝对不是有意要勾起我们对那段不堪岁月的痛苦回忆,他是要告知我们历史绝对不能被遗忘,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铭记历史,铭记苦难,我们也才会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h3><h3><br></h3><h3>因了这些原因,我必须读《半阁城》,果然,我是喜欢读它的。正如贾平凹老师所评,天祥(关中牛老师的官名)的小说很农民,《半阁城》是一部耐读的书。</h3><h3><br></h3><h3>大跃进、吃食堂、遭年谨、文化大革命等这些苦难的岁月,我虽没亲身经历,却听父辈人讲起过,内心也是充满好奇的。而今读《半阁城》,让我这个土生土长也深爱着故乡沟沟峁峁的农村娃对那个年代多灾多难的农村生活有了更详细更深刻的了解后,内心受到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我甚至认为,关中牛的出生,就是为《半阁城》而生的!洋洋洒洒百万字,字字句句皆是泪,它真真就是一部陕西合阳一带的农村社会史啊。</h3><h3><br></h3><h3>关中牛老师说,忘却过去,或许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办法。可惜,他这一生永远做不到了。即便有一天死去,他也会变成一只守望麦田的布谷鸟儿,站在故乡大树的枝头为满地庄稼啼血歌泣,毕其来生去赎一个庄户叛逃者的前世罪责。</h3><h3><br></h3><h3>就是这样的一个“庄户叛逃者”,写出了几百万字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半阁城》,而且三版正在修改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三版的《半阁城》将会带给我们更大的震撼!</h3><h3><br></h3><h3>如果说《半阁城》是一剂中药的话,那么《梦中的村庄》就是她最得力的药引子了,她们可谓是珠联璧合,合起来称得上是一部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好书。<br></h3><h3><br></h3><h3>作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读者,我既没有高深的学问,也不是什么文化学者,平时更是很少舞文弄墨,然而,在读了关中牛老师的这些文字后,内心那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却时时令我振奋,也最终促使我拿起笔写下这些幼稚的文字。</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