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不老情

静馨

<h3>旧物不老情</h3><h3> ——读野水老师《旧物时光》有感</h3><h3><br></h3><h3>拿到快递,便迫不及待小心翼翼地拆开,野水老师的散文集《旧物时光》便呈现眼前,一如在老师公众号里看到的一样:浅褐色封皮上方四个白色楷体小字——旧物时光,显得朴素大方,封皮下方是用更深一些的褐色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层层山峦及河流,我猜想,这山这水,一定就是老师笔下的明月山、顺阳河了吧。</h3><h3><br></h3><h3>之前,虽在野水老师公众平台读过不少他的文章,而今,当这本厚重的散发着新鲜油墨之香的散文集真正摆放眼前时,内心还是禁不住喜悦与兴奋的,轻轻,拿起,翻开,野水老师苍劲洒脱的亲笔签名映入眼帘,原来,他的字体亦如他的文章一样耐看呢。</h3><h3><br></h3><h3>这是一本无腰封、无名人作序亦无后记的“三无”之书,我想,野水老师应该不是请不来名家给他作序吧,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爱那些虚头巴脑的事情,单是他这种沉稳低调傲然脱俗的处世态度就让人刮目相看了。</h3><h3><br></h3><h3>我读书不多,且阅读很慢,往往只读我认为美好的文,如果喜欢,我甚至可以连读三遍仍感意犹未尽,野水老师的文,当属这种。我时常沉溺于老师的《旧物时光》里进入忘我的境界,在这里,旧物不旧,时光永恒。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着,我不知该赞叹野水老师驾驭文字能力的娴熟与老辣还是该感慨祖国文字的神奇与巧妙?那寻常字句怎么经野水老师看似这么随意一组合,读起来就如此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了呢?</h3><h3><br></h3><h3>他把自己定格为城市的放牧者,以前在村里放羊,现居长安牧牛。可身在长安,心向故里,心底时时念起那个“我已两脚悬空,无法落地”的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还有那些定格在旧物里的不老时光,所有这些,时常令野水老师心生悲怆、如鲠在喉,他把这种纠结复杂的情愫满怀深情地倾注于笔端,化为一行行真挚感人又饱含沧桑的文字来。</h3><h3><br></h3><h3>野水老师的文,深沉凝炼,他赋予了旧物深深的情浓浓的爱,他笔下的旧物都是有生命的,时隔多年,那一件件旧物恍若眼前,尽管沧桑,却厚重无比,隔着时光,似乎可以感知它曾经的温度、触摸到它曾经流淌的血脉。谁能说《梨》、《砍刀》、《蓑衣》、《寒衣》、《纺车》仅仅就是一件旧物呢,哪一件不是饱含着作者满腔的热血?哪一件不是作者满含热泪向我们讲述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过往曾经?野水老师的文章字面读来很少有直抒胸臆的,但读完,却似有万斤压胸,个中滋味一时难以叙说,如果不是对亲人对故乡有着彻入骨髓的怀念,何以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字来?谁又能说那承载整个少年记忆的《老城墙》、《五面窑》、《古井》、《碨子》、《木瓜沟》、《碓窝》等等篇幅,哪一篇没有我们游子心中魂牵梦绕的故乡记忆?谁又能说那《马头笼子》、《铁匠铺》、《凉水泉》、《皂角树下》、《槐》中叙说的事件里,没有我们父老乡亲及左邻右舍的影子呢?或者干脆他们就是我们父母及爷爷那两辈人的生活轨迹啊。</h3><h3><br></h3><h3>我的年龄应该比野水老师小不了几岁的,充得上是同一代人吧,但老师的经历和阅历却比我丰富了不知多少倍,也许是男女有别的缘故,书中描写的那些旧物,我一样也不曾上手过,只是小时在父辈手里亲眼目睹过它的用途,可以说这些老物件也是陪伴我度过整个快乐童年的见证啊。如今读到野水老师散发着浓重乡土气息的文字时,倍感亲切,土生土长的我,似乎感觉时光倒流,重新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h3><h3><br></h3><h3>看着博物馆里那些从农民家里收集而来布满沧桑却再也派不上用场的排列齐整的各种农耕器具,有好多种我似曾相识却再也想不出它的名称也更不知道它的用途了,我不知道N年后,我们这代人化为黄土,会不会还有人会记得这些曾经代表了我们农耕文明时代的凝聚着我们祖先智慧与血汗的一件件老物什?读了野水老师的文,我终于明白了,他何止是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灵活移动的小型农耕文明时代的博物馆啊,他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给我们还原了这些旧物背后鲜为人知的那段沧桑历史,尽管物是人非,旧物不再,但依然能感觉到它身上跳动的脉搏以及它曾经辉煌的过去。</h3><h3><br></h3><h3>野水老师的文,也不乏活泼有趣的,他沉郁老辣的文字背后是有诙谐幽默的,他的文字不光给人沧桑沉重的感觉,也让人有忍俊不禁却满心酸楚之时。《柿子醋》里那个老是偷偷吮吸高粱秆上淌下的酸酸醋水,因为急切和不小心弄掉了高粱杆,惹得小脚婆急急赶进来叫骂,而他却一溜烟早已蹿得没了踪影;《吃肉记》里那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跑了三十多里山路就为吃一片肉,却因为右边坐的孩子恰好是左撇子而撞掉了他好不容易争抢来的一片肉时,他哭了,号啕大哭起来,最后他还找那个孩子打了一架,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却是满眼泪花。</h3><h3><br></h3><h3>这样扣人心弦的情节真是举不胜举,他满怀深情娓娓道来,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乡野童趣图、一个个可亲可爱的左邻右舍、一件件曾经熟悉的老物件、还有那曾经只为裹腹而今却是地方特色小吃的《搅团》、《苜蓿卷卷》等等,尽管老师笔下的裹腹之食我当年一样也未曾吃过,尽管野水老师说他早已吃伤了,而在我,读到这里时,却是满口生津了…… 这一篇篇美好的文,连着读下来,可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乡村发展史么?它们身上都镌刻着深深的时光烙印,有山有水有人物,有苦有乐有故事,我似乎有些明白了,野水老师为什么要出书,他是在告诉我们,历史不应该被遗忘,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方会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啊。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父辈受尽磨难,只为能填饱肚子,倘若他们泉下有知,他们的后代如今早已衣食不愁,并且快乐幸福地生活着,我想他们一定会深感欣慰的。</h3><h3><br></h3><h3>父母在,家就在,故乡亦在;父母去,我们的人生就只剩归途,村庄亦随着父母的老去渐行渐远,最终成为一个代名词 —— 出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旧物逐渐被机械文明所代替,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最终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历史不能被忘记,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感谢野水老师,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给一件件旧物注入温暖的情怀,让它与时光永在。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人在偌大的博物馆里看到我们农耕时代先人们使用过的那些他们早已不认识更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一件件陈列着的冰冷的老物件时,他们会有何感想呢?倘若他们能读到野水老师的《旧物时光》,他们又会有何感想呢?</h3><h3><br></h3><h3>感谢野水老师,呈给我们这么好的文化大餐;感谢《旧物时光》,让我在温暖的时光里,重温旧物的温暖。</h3><h3><br></h3><h3>《旧物时光》,一本值得认真品读的书。</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