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亲,在农场干农活,有轻重之分。</span><br></h3><h3> 为了照顾身体有病的职工,队领导会批准干一些轻的农活、让职工干;这样就不用请病假了。如冬天开水利(挖土、必挑土)时,如身体不适,队里会同意搓绳(用干茅草,搓成草绳),但一般人,一天中很难完成那些数量(每天任务:500米),如你双手灵巧,也能完成,甚至轻松超越。我试过,我一天能搓一百米,标谁的“生僵手”!</h3><h3> 另外,在棉田管理中,还有集体一起干的轻活。如我写过《腊月拔棉杆》,本篇要叙述的是《捕捉地老虎》,也是看似轻松,但并不轻松的活;其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h3><h3> ——题记</h3> <h3><br></h3><h3> 捕捉地老虎</h3><h3> ——青春岁月回忆之三</h3><h3><br></h3><h3> 前言:</h3><h3> 撰写青春岁月回忆时,曾写过种植棉花的过程和体会(尚未在美篇中发表),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一直在心头牵挂着,思来想去,棉花生产管理中还有一个“植保”环节、未涉及。</h3><h3> 我这里所讲的,不是环境保护,而是植物保护;种庄稼,少了这个“主”,还真不靠谱。</h3><h3> 在农村长大或种过田的人都知道,五谷杂粮,包括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除了松土除草、浇水施肥外,还需要对作物进行保护,生了虫要打药,生了病也要治理。棉花生长期中,植保工作,有哪些贴心服务?我用一首顺口溜来表达:</h3><h3><br></h3><h3> 拌种拌药防病毒,</h3><h3> 苗期巧抓地老虎;</h3><h3> 夏天防打红蜘蛛,</h3><h3> 后期专治棉铃虫。</h3><h3><br></h3><h3> 短短的28个字,说出了棉花生长过程中,防治棉花病虫害的对象和防治的时间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面是笔者前几年写的回忆文章,现拿来修改一下,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美篇中,与亲们共享。</span><br></h3><h3><br></h3><h3> 捕捉“地老虎”(散文)</h3><h3><br></h3><h3> </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无锡104位初、高毕业生,去苏北射阳县国营新洋农场种田,当农民,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农场当时主要种植棉花。</h3><h3> 新洋农场有耕田五万余亩。整个农田分布整齐,有条理,排灌设施齐全。进水纵向有中心河,横向有进水条河,农田长度约2000米,顶头有排水河;条田宽100米,两旁为防风林,6-8米宽。种植洋槐树(现农场已改种水稻,防风林也改种高大笔直的水杉)。中间一分为二各50米,两边留有60-80公分宽的田埂,两条田外为进水条沟约1.5米宽、深约1.2米左右;中间为排水沟,宽1米,深0.8米左右。</h3><h3> 一个学生娃,未见什么世故;可以说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清楚。到苏北种棉花,人生头一遭,初时,感到手足无措。通过半年多的艰苦劳动:顶着星星、露水收棉花,双手犹如跳采茶舞;寒风腊月、冬季挖条沟,肩挑百斤泥土;加上海风的赐予,白面书生一改往日的谈吐,脸上黑呼呼的,一副粗犷的形象在路上漫步,平添了男子汉的风度。</h3><h3> 第二年开春,生产队兵分两路。一路机械,从翻地耙土,到播下种子,只有几个农工扶助;另一路人工播种,一眼望去:男女农工,脚踩泥路;肩扛锄头,兵散阵布;两人一组,一个散种,一个挥锄;队形成后退状,开沟、撒种、盖土,一气呵成,景象十分有趣。</h3><h3> 播种完成,等待出苗。如果播后下场雨,那就如有神助。棉花出苗,绿油油的,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划一,一眼望不到头,刹时间真是好看。</h3><h3> 种了十几年的田,体会蛮深的。棉花管理最关键的是在苗期。它和人一样,成长的最佳期是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同样,棉花苗期搞好了,棉花就结铃多,产量就会高。</h3><h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省北部地区广大农村是种植棉花的主产区。新洋农场也不例外,全场以种植棉花为主。而“地老虎”是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3月底、4月初是棉花的播种期,棉花出苗(以两片子叶平展为出苗,全区有50%出苗时为出苗期),这个时期大约是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这时期最怕“地老虎”的危害。</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百度,我们可知: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科。又名土蚕</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切根虫等。是我国各类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我国记载的地老虎有170余种,已知为害农作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大约有20种左右。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 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危害比较严重。而为害棉花幼苗的是“小地老虎”。原先我手头还有这方面的资料,回城后就慢慢遗失了,图片只能从网上下载。</span><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地老虎,其虫卵一般产在地面落叶或“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缝”里,孵出幼虫仅在植物叶面上“啃”食,进入“3龄”后,转入土内,夜间出土活动,常咬断幼苗嫩茎,棉花只是其中之一,它一晚上可以咬断五、六棵幼苗,甚至更多。轻则造成断垅,如不及时补苗,会造成减产。为了消灭地老虎,人们动了不少脑筋,采取深翻土壤、轮作、药剂拌种等方法,用药防止效果并不好,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span><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老虎有一个特点,其成虫(蛾子)喜欢夜里出来活动,甜、酸、酒味和灯光都有强烈趋性。松据这个习性,人们想出了诱杀地老虎成虫的办法(见附录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并采取人工捕捉的相结合的办法来消灭地老虎的患害。这样做,不但可以快速消灭地老虎,而且可以与棉花的间苗工作同时进行,节省了劳动力。</span><br></h3><h3> 人工捕捉地老虎的最佳时间是清晨露水未干时到棉田去,从这件小事中,我深切体会到要认真办好一件事的不易与艰辛。</h3><h3> 捕捉地老虎看上去挺轻松的,而且好玩,其实这项工作并不简单。那时候,早上六、七点钟就上田头去了,有的拿盆子,有的拿杯子,也有自制的纸盒子,是用来盛放捕捉到的地老虎,收工时要记上一笔,看谁抓得多。如果捕捉得少,说明自己的本事不大,还有偷赖的嫌疑。</h3><h3> 为了便于捕捉,我们知青的各班组都进行分工,每人两行棉花,边走边看,看到咬断棉苗的地方,地老虎肯定就在附近较松的土壤里,用小棍轻轻地拔一下,就能捉到它了。这个工作不是技术活,简单,但却累人。一个人一直弯腰前进,腰吃不消;二、三个小时下来腰酸背痛。如果仅仅走马观花的话,可能一条地老虎也捕捉不到。时间长了,捕捉地老虎人们的姿势起了明显的变化,开始大家都弯着腰前进,后来变成蹲下、起立、前进,反复变换;这种姿势前进需要眼睛好,要练成“火眼金晴”才行,老远是看到棉苗被地老虎咬断了,或者看到前面的土壤是蓬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姿势就更丰富多彩了:有人快速前进,看到迹象后立刻停下来,捉到地老虎后继续前进;有人就干脆坐在地上,用双手撑着前进;有的干脆爬着前进。也有人走走停停,不断地敲自己的腰,继续捕捉……</h3><h3> 正是不干不知道,做了才知道。做任何工作都要付出辛苦和汗水,要想不劳而获,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h3><h3><br></h3><h3> </h3><h3> 瑞 文</h3><h3>2008-04-02</h3><h3>2019-07-10修订</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附录1:绣杀小地老虎成虫的方法:一是设置黑光灯直接绣杀(现在有了太阳能的装置)</span><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二是用糖醋液加敌百虫绣杀。诱虫糖醋液配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法如下(此内容从网洛上下载):糖醋液按“糖:醋:水:酒=3 : 4 : 2 : 1”的比例,加适量90%晶体敌百虫配制,用木棒搅拌均匀后,装入小塑料盆或其他敞口的容器中。容器以红色或黄色为好,橙色、蓝色次之,装好后悬挂在树冠的中、上部,以不受遮挡为准。容器悬挂数量视树体大小及虫口密度而定,一般每树悬挂3到5个。经常査看诱虫的情况,捞出容器内的虫体,药液不足时随时添加。4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可防治地老虎与蛾类等害虫。</span><br></h3><h3> 为了增强效果,放置糖醋液缸旁可放置有防风罩的马灯。</h3> <h3> 有人想出简易、可行的方法,将糖醋液放在大的塑抖瓶中,上方开一大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