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第一次参观唐山地震遗址

九月田园

<h3>八岁的外孙正上小学二年级,寒假作业中老师要求写一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日记,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受女儿之托,姥姥带外孙来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h3> <h3>一进大门,外孙盯着高高的黑色地震纪念墙。“纪念墙上刻着震亡24万人的名字,每年清明时节和7.28地震纪念日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祭奠”,姥姥在旁边当讲解员。“知道24万人是什么概念吗?如果一个大坑埋一万人,需要挖24个大坑”!</h3> <h3>“铁道硬不硬?这么硬的铁道地震时生生被扭弯,你说地震的劲儿大不大?”外孙沉默着。</h3> <h3>“这是机车车辆工厂,也叫南厂,姥姥的母校唐山一中离这里很近,上中学每年都来南厂学工。地震时厂房墙砖塌散甩出去,只剩下水泥框架”。</h3> <h3>来看地震雕像</h3> <h3>“姥姥,地上躺着的人是死了吗”? “是的”</h3> <h3>四十三年前的惨状浮现眼前,姥姥泪盈满眶,说不出话来。</h3> <h3>“当时从瓦砾堆里爬出来的人们,没有工具,只能用双手扒开砖土救人。解放军来了后,用撬棍铁锨等简陋的工具营救,大部分人手上的指甲都磨掉了”。</h3> <h3>进地震博物馆参观</h3> <h3>“党中央派解放军来解救被压在瓦砾堆的人,帮着唐山人们抗震救灾。”</h3> <h3>“当时正是后夜,人们都在熟睡,所以都被压在里面,死了那么多人。如果姥姥不是睡在上铺,不是有床头支住房顶,姥姥当时也就没命了”。</h3> <h3>“地震后,开滦矿干部李玉林和几位工友开着车第一时间到北京报信儿”。 “啊?报信儿还用开汽车去”?外孙奇怪的问。“地震后断电了,电话打不通,只能开车去,那时没有手机,震后路断桥断,开车行驶非常危险,李玉林他们冒险去北京报信,党中央及时派兵,唐山人民得救了。”</h3> <h3>“整个唐山市塌成一片废墟,没有建筑物,连土生土长的唐山人都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里”。外孙一边听一边用手机认真拍照。</h3> <h3>“从瓦砾堆爬出来的人们就是这样做饭,用几块石头支起锅灶,捡树枝扒木头点燃做饭,坐在废墟边吃饭”。</h3> <h3>“我们当年就住在简易房里,房子是我们自己动手盖的。墙下面是从瓦砾堆里扒出的旧砖头,上面是薄木板苇子帘抹上一层泥,房顶是木板上铺一层油毡,怕油毡被风刮走,压上很多砖头。简易房夏天热冬天冷,姥姥住的时间最短,住了三年,最长的住了十年”。</h3> <h3>“地震中断电,电表停摆,表针指着3.42分,由此确定了准确的地震时间”。外孙长时间沉默,平时像猴子似的外孙,一动不动的站了半天,他在想什么呢?</h3> <h3>外孙不知道,姥姥平静的讲解时,心情怎样的波涛汹涌,地震惨烈的情景再现,姥姥血涌上脑门头痛欲裂。</h3> <h3>  回返的路上,一直跟在后面的女儿教育外孙:“地震时唐山多苦啊,现在我们生活在新唐山是不是很幸福”? 外孙点点头。</h3><h3> 在地震遗址公园 ,祖孙三代温情融融,地震幸存的姥姥,对生命的宝贵第一次感受至深。</h3><h3> </h3><h3> </h3> <h3>  学校对孩子们普及地震教育是大好事,一定要让后人永远记住,美丽的凤凰城是怎样在废墟堆里建起来的,如今的唐山当年经历过怎样的惨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