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月中旬泰國野生羽類拍攝記錄

Carlos NG

<h5>以下圖片於17-19/05期間攝於考艾國家公園(Khao Yai National Park)是泰國的一個國家公園,位於那空叻差是瑪府、沙拉武里府、巴真府、那空那育府交界處。這是泰國第三大公園,其中包含季風雨林和草原。</h5> <h5><font color="#333333"><b>橫斑翠鳥(Banded Kingfisher)</b>-&nbsp;身</font>長20釐米。成年雄鳥的前額、眼先,臉頰和領都有亮褐色明確界定。頭冠覆蓋著藍紫色的羽毛,其基礎是黑色。尾部以藍色為底,約有6道細小的藍色條紋間隔。雛鳥和幼鳥是黑色,只有2條白紋。頦和喉嚨是白色。胸部,兩翼,副尾部有一個橙色的過度區,但中間的腹部是白色。翅膀下面是淺黃色。強大的紅喙,虹膜黃褐色,腿部藕褐色。雌雄不同羽色。成年雌鳥的頂部紅色與黑色相隔非常明顯。尾部是6道黑色密切間隔。喉嚨和頦是白色的。其餘的下體胸腹部是白色或淺黃色,胸部和兩翼黑白相間。該物種生活在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中,一般從海平面到海拔625米的範圍,也經常超過800米的高度。和其它許多獵翠鳥一樣,它們並不是依賴於森林棲息地的河流和池塘。 橫斑翠鳥一般獨自生活,也一對夫婦同時棲息在熱帶雨林的林蔭里。它們捍衛領土的意識很強,繁殖季節期間更積極。這是一種完全肉食性的翠鳥。主要食物是蝗蟲,直翅目類的蟋蟀,蟬,竹節蟲,甲蟲和幼蟲,也捕獲小型蜥蜴。該屬種分布於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h5><p><br></p> <h5><font color="#010101">橫斑翠鳥(䧳)</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橫斑翠鳥(幼)</font></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北白喉犀鳥(Austen's Brown Hornbill)</b>-&nbsp;犀鳥科鳳頭犀鳥屬,體長約88釐米,成體背部為深棕灰色,腹部為淺棕色;喉部白色,飛翔時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兩邊的尾羽為白色。次級飛羽的下半段為淡黃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黃色斑點。雌鳥的喙為暗棕色,雄鳥則為黃色。主要分布在亞洲南部的印度、泰國、越南、中國等地。通常棲息於落葉和常綠山林,結小群活動。以水果、蝙蝠、蛇、蜥蜴、蝸牛、蚯蚓和鳥卵為食。</font></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藍鬚夜蜂虎(Blue-bearded Bee-eat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鳥類,體長約30釐米,是綠色林棲型蜂虎,藍色的胸羽蓬松,嘴厚重而下彎。成鳥頂冠淡藍,腹部棕黃帶綠色縱紋。尾羽腹面黃褐。亞成鳥全身綠色。喉、胸部中央的羽甚長和亮色;該物種嘴形較粗厚、頂峰較平,每側有一凹陷;鼻孔為小羽所掩。見於山地或丘陵地帶,草地上或山坡、溝谷、河邊、村旁等林間喬木中層或樹冠。有時棲於樹梢上,見蟲飛過即騰空而起捕食,不論成功與否均馬上以一弧圈形滑翔而下回原位。停歇時尾部扇開或抽動。較其他蜂虎更屬森林鳥種。食物全為飛蟲,亦以蜂類為多,其中有蟬和鞘翅目昆蟲,還有吃白蟻、蜻蜓等。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北部,中國南部包括海南島,東南亞。</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暗闊嘴鳥(Dusky Broadbil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闊嘴鳥科暗闊嘴鳥屬的鳥類。暗闊嘴鳥是一種生活在亞洲地區的闊嘴鳥科鳥類。闊嘴鳥樣子矮矮胖胖,身體比較臃腫,體長約14~28釐米,嘴形粗厚短而寬闊,根部有毛。腳短而弱,前3趾基部並連,稱並趾型;跗跖大部由單列大形的卷形鱗所包被。多種闊嘴鳥棲息在馬來群島,也有一些分布在南亞次大陸和菲律賓群島。非洲大約也有兩種。亞洲的闊嘴鳥主要呈綠色或藍色。非洲闊嘴鳥呈褐色或灰色,上面有紅色或者黑色的色彩。棲息在喜馬拉雅山脈到婆羅州的闊嘴鳥是比較典型的一種,喜歡群居而且吵鬧。體長約25釐米,長尾巴,食昆蟲。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山地森林或沼澤地區,也棲息於林緣、溪邊小樹上或灌叢上,有時還棲息於村寨邊或田壩地區的榕樹與小樹上。花園中也常見它們的身影。所有的闊嘴鳥都聲音嘹亮。它們的鳥巢形狀像梨,通常懸掛在水面的樹上,出口開在旁邊。 主要以昆蟲為食,尤以蝽象、甲蟲、蝗蟲、象甲、天牛等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蟲較喜食,出現率也高。此外吃蜘蛛、小螺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果實等植物性食物。分布於汶萊、緬甸、寮國、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柬埔寨。</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長尾闊嘴鳥(Long-tailed Broadbil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約25釐米,是綠色闊嘴鳥。形長的楔形尾藍色,喉及臉黃色,頂冠及頸背黑色。兩翼黑並具顯著的藍色斑塊。頭頂具藍色小點斑,眼後有一黃色點斑。雌鳥的羽色與雄鳥相似。亞成鳥多為綠色。結群活動於森林中層,有時與其他種類混群。多靜棲於林下蔭濕處的灌木或小樹上,不善喉鳴和跳躍。食性以昆蟲和其它節肢動物為主,也吃小型脊推動物和果實。分布於泰國東南部和高棉。</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山藍仙鶲(Hill Blue-Flycatch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小型鳥類,體長13~15釐米。雄鳥額基和眼先黑色,額和眉紋輝天藍色,其餘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青藍色或暗藍色;頰、耳羽、頭側黑色。尾黑褐色,除最外側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外翈藍色,兩翅黑褐色。下體僅頦基黑色,其餘頦、喉、胸、上腹和兩脅橙棕色或橙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或橄欖灰褐色,額基、眼圈淡棕色,兩翅和尾暗褐色,羽緣淡棕色,尾上覆羽和尾更顯得棕紅。下體頦、喉、胸棕紅色或淡赭色,兩脅淡棕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有時尾下覆羽沾淡棕色。虹膜褐色或淡褐色,嘴黑色,腳淡褐色。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林、次生林和竹林中。 除繁殖期成對外,其他季節多單獨活動。常在山邊、林緣矮樹上或竹叢與灌叢中,也在林下灌叢和幼樹上活動和覓食,一般很少到高大的喬木樹上活動。性活潑而膽怯,鳴聲婉轉動聽。以螞蟻、甲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span></h5> <h5><font color="#010101">山藍仙鶲(䧳)</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山藍仙鶲(幼)</font></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黑喉噪鶥(Black-throated Laughingthrush)</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屬中型鳥類。額基、眼先、眼周以及頦和喉黑色,額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頭頂至後頸灰藍色,其餘上下體羽多為橄欖灰沾綠至棕褐色。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時也見在農田地邊、村寨附近以及濱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動和覓食。常呈數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動,偶爾也見有單獨和成對活動的。主要以螞蟻、蝽象、甲蟲、象甲、步行蟲等昆蟲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緬甸、寮國、中國大陸、越南、泰國和柬埔寨。</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白腰鵲鴝(White-rumped Shama)</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20~28釐米。雄鳥整個頭、頸、背、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凸狀、黑色、甚長,約為體長的一倍,外側尾羽具寬的白色端斑。胸以下栗黃色或棕色。雌鳥頭頸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胸以下栗黃色。嘴形粗健而直;尾呈凸尾狀,尾與翅幾乎等長或較翅稍長;兩性羽色相同,但雄鳥的黑色部分在雌鳥則替代以灰色或褐色。棲於熱帶林及竹林內,多單獨活動,性膽怯,常隱藏在林下灌木叢中活動。善鳴叫,鳴叫時尾直竪,鳴聲清脆、悅耳多變。分布在印度、錫蘭、婆羅洲、緬甸、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地的鳥類。</span></h5> <h5><font color="#010101">白腰鵲鴝(䧳)</font></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黑冠黃鵯(Black-winged Yellow Bulbu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18~21釐米,是一種中等體型偏黃色鵯。整個頭、頸、頦、喉黑色,頭頂有顯著直立的羽冠,黑色,上體褐橄欖黃綠色,下體橄欖黃色。虹膜偏紅;嘴及腳黑色。甚羞怯,喜林緣及次生林枝葉稠密的較高樹木。常集5~6只的小群活動,有時也與其他小鳥混群。偶爾追捕空中昆蟲,但通常積極覓食果實。興奮時羽冠聳起。分布於緬甸、泰國、老撾、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廣西等地。</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三寶鳥(Oriental Dollarbird)</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約28釐米。喙短而闊,口角深裂呈紅色,只有尖端微黑。通體羽色多藍綠色,頭部和尾部為黑色。成鳥的喉部具顯著亮藍色,幼鳥缺少,頭部和背部雜有褐色羽。虹膜暗褐色,嘴、腳紅色。常棲息在密林中的喬木上,或在較開闊處的大樹梢處。覓食時常在空中來迴旋轉,通過不停的飛翔捕食,速度較快,獵獲昆蟲之後復返原來枝椏。三寶鳥很少到地上覓食。分布在日本南部、印度東部、中南半島、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嶼。</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戴氏火背鷳又名暹邏雉(Diard's Fireback Pheasant)</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一種中等大小,約有80釐米長、重約1公斤的雉雞。雄雞呈灰色,大部分面部沒有羽毛及呈紅色,腳呈深紅色,冠上羽毛呈黑色,虹膜呈紅褐色,尾巴長而彎曲及呈黑色。雌雞呈褐色,雙翼及尾羽黑色。主要棲息於平原和丘陵地帶500米。多出現於常綠、半常綠次林、混合林地、竹林、灌木叢,通常靠近公路和鐵路穿越森林,以家庭形式群居。常單獨或集3~6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17隻。性機警,膽小怕人,受驚時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雜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各種水果和漿果的果實、塊根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甲蟲、螞蟻、蝸牛、蚯蚓和小陸蟹等動物性食物。分布於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span></h5> <h5><font color="#010101">戴氏火背鷳又名暹邏雉(䧳)</font></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鸛嘴翡翠(Stork-billed Kingfish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33~37釐米。體型大,嘴形巨大、側扁,似鸛嘴,紅色,嘴峰兩側有鼻溝。頭灰褐色,上體藍色,下體和寬闊的領環赭土色,腳紅色。飛翔時翅上無斑。主要棲息在常綠闊葉林中溪流與河谷岸邊。在有灌叢或疏林的、水清澈而緩流的小河、溪澗、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活動。鸛嘴翡翠性孤獨,多單獨活動,平時常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蘆葦或岩石上,伺水中捕魚機捕食魚蝦等,和其他翠鳥一樣,扎入水中後,還能保持極佳水中捕魚的視力,因為,它們的眼睛進入水中後,能迅速調整水中因為光線造成的視角反差。所以翠鳥的捕魚本領幾乎是百發百中。主要以魚、蝦、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蜥蜴、鼠類、蛙、蛇、蝗蟲和螞蚱等小型動物。分布在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及馬來諸島。</span></h5> <h5>以下圖片於22-24/05期間攝於崗卡章國家公園(Kaeng Krachan National Park)為泰國最大的國家公園。該國家公園與緬甸的德林達依自然保護區成邊界。森林的熱帶植被富含生物多樣性,包含熱帶和亞熱帶的闊葉樹種以及棕櫚樹。國家公園內共計有57種哺乳動物、超過400種鳥類。</h5> <h5><font color="#333333"><b>藍帶翠鳥(Blue-banded Kingfisher)</b>-&nbsp;</font>體長17釐米。雄性藍帶翠鳥的背羽是黑色,中間有一絡翠藍色羽毛。在後頸部和臉頰下有一大塊白斑。胸腹部桔黃色,在肩胛和尾巴及翅膀上都有醒目的天藍色斑塊,與黑色的身體形成明顯的對比。腿爪桔紅色,虹膜深棕色。雌鳥的體羽深褐色,沒有藍色帶。胸、腹部、脖子、小尾巴和子翼是橙紅色。 頜骨深灰黑色,下部紅橙色。常見於溪流的岸邊和雨林的小河邊,特別是在某些河流的源頭和支流上。主要以小型魚類、蝦、蝲蛄等水生動物為食。分布於汶萊、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泰國。</h5> <h5>藍帶翠鳥(䧳)</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三趾翠鳥(Three-toed Kingfish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形非常形小,身長14釐米。是一種顏色非常艷麗的小型森林翠鳥。額黑色;頭、頸橙紅色;肩羽灰褐色,羽毛端部具深藍色羽緣;上背深藍;下背、腰、尾上覆羽、尾羽橙紅色,除尾羽外,其他各部位中央紫紅色,具反光。通常棲息於茂密的森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一般單獨或情侶共同捕食。同大多數森林獵翠鳥一樣,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樹葉或泥土中尋找獵物。主要食物是昆蟲,蝗蟲,蒼蠅和蜘蛛,也吃各種水生動物如水甲蟲,小螃蟹,青蛙和小魚。分布於中國和東南亞各國。</span></h5> <h5><b>爪哇蟆口䲭(Javan Frogmouth)</b>- 雄鳥與雌鳥相似,約長35~50釐米。牠們的眼睛是黃色的,闊喙上有一束羽毛。牠們可以用喙發出響聲。於夜間飛行獵食,早上會留在樹上,等待獵物的到來。牠們會用喙捕捉獵物而不用鉤爪,有時從樹上衝往地上捕捉獵物。牠們的飛行能力不是很強,並且沒有攻擊能力,因此遇到危險時依賴保護色和擬態躲避捕食者,它們的偽裝很好,當一動不動時會被當作是樹幹的一部份。主要捕食昆蟲等小型獵物,偶爾也會捕食青蛙、蜥蜴、壁虎以及一些小型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分布於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橙胸咬鵑(Orange-breasted Trogon)</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全長約28釐米。雄鳥頭、頸橄欖綠色,上體及中央尾羽栗色;中央尾羽具黑色端,其外側的2對尾羽黑色,最外3對尾羽基部黑色具白端;翼覆羽有密的黑、白相間橫,飛羽黑褐;頦、喉橄欖色,胸橄欖黃,下體余部橙黃色。嘴鉛色,腳黃褐色。雌鳥羽色似雄鳥,但上體羽色較暗,翼覆羽具黑、棕相間橫斑。棲息於海拔600~1500米之間的低山常綠闊葉林中,也出現於小塊叢林、竹林和疏林中,常常單個或成對活動,多出現在樹的中、上層部位,但也頻繁地活動於地上。以植物果實和昆蟲為主食,善於飛捕昆蟲;在樹洞中築巢。分布於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黑紅闊嘴鳥(Black-and-red Broadbil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闊嘴鳥科黑紅闊嘴鳥屬的一種,體長23~25cm。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山地森林或沼澤地區,也棲息於林緣、溪邊小樹上或灌叢上,有時還棲息於村寨邊或田壩地區的榕樹與小樹上。花園中也常見它們的身影。所有的闊嘴鳥都聲音嘹亮。它們的鳥巢形狀像梨,通常懸掛在水面的樹上,出口開在旁邊。主要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果實等植物性食物。分布於文萊、緬甸、老撾、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柬埔寨。</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大金背啄木鳥(Greater Goldenback / Greater Flameback)</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嘴長而直,鼻孔長且擴張。腳格外強壯,大趾發達,爪長而強。外側尾羽較尾上覆羽略長。是一種色彩艷麗的啄木鳥。非常似金背三趾啄木鳥,但體型略大,具兩條黑色頰紋至頸側相連,具四趾而非三趾。雌鳥頂冠黑色具白色點斑。鑒別特徵為鼻孔裸露,背羽金橄欖色而無斑;有羽冠,頸後面白色,腰紅色。喜歡較開闊的林地及林緣。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整個樹上活動和覓食。頻繁的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邊飛邊鳴。有時也到地上覓食螞蟻和昆蟲。沿樹幹攀緣覓食時也常嗚叫。叫聲粗厲。成對活動,有時鏨木聲很大。 叫聲響亮刺耳,具爆破音的尖叫聲,似特大蟬鳴。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也吃蠕蟲和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秋冬季節也吃步量植物果實與種子。分布於印度、中國、菲律賓及大巽他群島。</span></h5> <h5><font color="#010101">大金背啄木鳥(䧳)</font></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銀胸闊嘴鳥(Silver-breasted Broadbil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16~18cm。嘴寬闊、天藍色,基部橙色。鼻孔圓形具寬闊的黑色眉紋。上背菸灰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栗色,兩翅的翼緣白色,翼角羽緣綴淺灰藍色,覆羽和羽端均為亮黑色,翅膀表面具有顯著的亮藍色和白色翼鏡。尾羽黑色,中央兩對純黑,第三對多少沾一些白色,其餘尾羽均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呈凸尾型。跗蹠和趾藍綠色。屬熱帶森林鳥類,棲息於海拔90~1400米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各種類型的樹林中,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營巢於森林中溪邊矮樹上或灌木上。巢由草莖和細草葉構成,內墊樹葉或竹葉。巢為袋狀,側面開孔,常懸吊於細枝末端。分布於泰國東南部和高棉。</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黑腿小隼(Black-thighed Falconet)</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屬於隼形目隼科,體長約14~15釐米,幾乎與麻雀一樣大,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典型特徵為喉部、腹部、腿部為由淺到深的棕色。成年黑腿小隼由頭頂、背部到尾部為黑色,眼部有白色斑塊延長到耳羽後,尾巴下部有大塊的白色斑點。眼睛黑色,嘴黑灰色,腳為黑色。喜成對活動,常常結小群在開闊的樹區捕食兩棲類動物或大型昆蟲。守候獵物時頭部點動而尾巴輕輕抽動。喜成對活動,常站在枯萎的植物、空地以及各類森林邊緣地帶和公共綠地等。它們把巢穴建在啄木鳥廢棄的巢上。主要以小型昆蟲或兩棲動物為食。該物種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如緬甸南部、泰國西南部、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等地。</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綠嘴地鵑(Green-billed Malkoha)</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形似小鴉鵑,但羽色大致綠灰;嘴綠色,頭側眼的周圍有一裸區;後爪彎曲。虹膜赤紅色,眼外周裸露皮膚繁殖期為赤紅色,非繁殖期為暗紅色。嘴綠色,基部及先端色暗,近嘴角處常沾紅色,非繁殖期下嘴黃褐色,腳石板綠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缺少光澤。枕、頸和上背沾棕栗色,下嘴橙褐色,尾較短。多隱蔽於山林的灌木叢、竹叢以及休息時常停於靠近地面的樹椏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林下地面或灌木叢中上下跳躍覓食。有時也活動在較高的樹枝上,有危險即竄入下面灌木叢。休息時多棲於近地面的低枝上,不動也不叫。受驚後起飛,飛行較快,但每次飛行距離較短,多作短距離飛行。也少鳴叫。叫聲柔和,似鴉鵑叫聲。主要以昆蟲和其它小形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藍耳擬啄木鳥(Blue-eared Barbet)</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為須鴷科、擬啄木鳥屬的小型鳥類,體長約17釐米,外形和藍喉擬啄木鳥非常相似,但體型較小,頭頂無紅色,額黑色,頭頂藍色,眼下有一紅色斑,喉和耳覆羽藍色,耳覆羽上下各有一紅色斑。上體暗草綠色,下體黃綠色。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高大喬木樹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休息時多棲於高樹頂端水平枝上,並不斷發出粗獷的鳴叫聲。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部分昆蟲和昆蟲幼蟲。在中國以內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和南部;中國以外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大型鳥類,體長74~78釐米。嘴具大的盔突,顏色為蠟黃色或象牙白色,盔突前面有顯著的黑色斑;上體黑色,具金屬綠色光澤,下體除腹為白色外,亦全為黑色,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末端。翅緣、飛羽先端和基部亦為白色,飛翔時極明顯。喜較開闊的森林及林緣。除繁殖期外常成對或喧鬧成群活動。多在樹上棲息和活動,振翅飛行或滑翔在樹間,有時也到地面上覓食。叫聲非常洪亮。飛翔時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兩翅平展,很象一架飛機,所以俗稱「飛機鳥「。主要以榕樹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到地上捕食蝸牛、蠕蟲、鼠類、蛇、爬行類和昆蟲。吃食的時候,常常先將食物拋在空中,然後用嘴準確無誤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獸骨等食物殘渣,則從胃中反吐出來。主要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中南半島和馬來西亞等地。</span></h5> <h5>以下圖片於25/05攝於Wanakorn Beach。</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橫斑腹小鴞(Spotted Owlet)</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20釐米左右。面盤不明顯,沒有耳羽簇,皺領也不顯著。跗跖和趾被羽。上體為灰褐色至棕褐色,具白色斑點,尤以頭頂較為細密,眉紋和兩眼之間為白色,後頸具不完整的白色翎領。下體為灰色,沒有條紋,兩脅具橫斑,所以得名,但腹的中部為純白色,沒有斑。虹膜金黃色。嘴角綠色,嘴峰有時較暗,有時較黃,蠟膜綠色或綠褐色,腳黃綠色,鉛綠色或暗黃色。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農田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及灌木林中,也出現於花園、果園和村鎮的附近。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也吃小鳥和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蝙蝠等。通常營巢於樹洞或廢棄的建築物上的牆洞中,也在河岸或岩壁洞中營巢。在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和伊朗等地,在我國僅分布於四川的寶興和雅江等地。</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肉垂麥雞(Red-wattled Plov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重170~210克,體長32~34釐米。頭、頸和上胸黑色,眼前面有一鮮紅色肉垂,眼後有一白色寬帶,在黑色頭上極為醒目。上體橄欖褐色,在黑色後頸和橄欖褐色上體之間,有一白色橫帶,兩端和胸側白色相連;下胸和腹白色,嘴紅色,先端黑色,腳細長,黃色。飛翔時腳伸出尾後,翼上有大的「V」形白斑,翼下除翼尖黑色外,全為白色。虹膜紅褐色,嘴紅色具黑端。脛、跗蹠和趾鮮黃色,爪黑色。棲息地通常在濕地、水塘、水渠,沼澤等,有時也遠離水域,如農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區。常成對或成家族群活動,非繁殖期也集成大群。性警覺,以快速振翅的飛行顯示告警。性膽小而機警,見人接近即展翅飛離至更遠處。多在晚上活動,白天有時也活動。飛翔時兩翅煽動緩慢,飛行速度慢,飛的高度也不高,但在危急時也能快速飛翔。食蝗蟲、蛙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等。分布於西亞、南亞和中國。</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大盤尾(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外形和小盤尾相似,但體型較大,體長約33釐米,加上延長的尾羽,可達66釐米。通體黑色,額部羽簇長而捲曲,形成直立向上的羽冠。尾叉狀,外側一對尾羽羽軸極度延長,末端扭曲呈匙狀。棲息於熱帶地區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停息在空曠處的孤樹上,飛行時拖著一條長尾,做波浪式飛行,姿態優美,鳴聲亦清脆悅耳。主要以蝗蟲、蚱蜢等昆蟲為食,也吃蜥蠍、蛙等小型脊椎動物。分布於是中、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老撾、越南、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藍喉蜂虎(Blue-throated Bee-eat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型鳥類,體長26~28釐米。頭頂至上背栗紅色或巧克力色,過眼線黑色,腰和尾藍色,翼藍綠色,腰及長尾淺藍,中央尾羽延長成針狀,明顯突出於外。頦喉藍色,其餘下體和兩翅綠色。嘴細長而尖,黑色,微向下曲。喜近海低窪處的開闊原野及林地,繁殖期群鳥聚於多沙地帶。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多在上空飛翔覓食,休息時多停在樹上或電線上。主要以各種蜂類為食,也吃其他昆蟲。喜呆於棲木上等待過往昆蟲;偶從水面或地面拾食昆蟲。分布在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盤尾樹鵲(Racket-tailed Treepie)</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一種中等體型,身長約35釐米,包括尾長18釐米的近黑色樹鵲。尾甚長而端部展開;通體體羽閃亮深灰色,並具銅綠色光澤;嘴粗厚而呈鈎狀;眼先藍色。虹膜藍色;嘴黑色;腳黑色。單獨或成對活動,棲於次生林、竹林、灌叢以至庭院。樹棲性,很少到地面活動,主食水果和昆蟲。分布在中國西南部、東南亞至爪哇。</span></h5> <h5><font color="#333333"><b>紋耳鵯(Streak-eared Bulbul)</b>-&nbsp;</font>分布於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紋喉鵯(Stripe-throated Bulbu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19釐米,是一種中等體型的偏綠色鵯。特徵為頭頂、臉頰、頦及喉均具黃色條紋。上體橄欖綠色。胸腹暗灰色,肛周和尾下覆羽艷黃。不可能與任何其他鵯類混淆。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粉褐色。生活在低地常綠、落葉混交林、次生林及林緣,以及農田和人類居住環境附近的樹叢和灌木叢內,繁殖期偶爾也到密林內繁殖。常單獨和成對活動,很少成群。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分布於柬埔寨、 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及中國的西南地區。</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白冠噪鶥(White-crested Laughingthrush)</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型鳥類,體長28~32釐米。整個頭和頭頂羽冠白色,羽冠後部稍沾灰,有一寬闊的黑色貫眼紋從眼先經眼直到耳羽,在白色的頭上極為醒目。上背和後頸間有一棕栗色或鏽紅色領環,並沿頸側延伸至下胸,形成一同色胸帶,此環帶之後的上下體羽主要為橄欖褐色,而之前的上下體羽則主要為白色。常見於常綠闊葉林、雜有竹叢的樹林以及林下灌叢。喜結群,即使繁殖期間,也常見3~5只成群在一起。多在林下地上和灌叢中活動和覓食。性活躍和喜歡鳴叫,常邊跳邊叫,有時一隻鳴叫,引起群中其他個體跟著高聲齊鳴,叫聲響亮,極為嘈雜、喧嘩。多在地上落葉層中覓食。主要以金龜甲、步行蟲、甲蟲、蟬、鱗翅目幼蟲等昆蟲為食,也吃榕樹果、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印度、中南半島、蘇門答臘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雲南等地。</span></h5> <h5>以下圖片於26/05攝於距市中心約15公里的拉廊紅樹林的敖紅樹林研究中心(Mangrove Research Center)。</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赤翡翠(Ruddy Kingfish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25~27釐米。頭、頸、背、腰尾上覆羽、尾羽棕赤色。分布於亞洲東部、東南部。棲息於沼澤森林、紅樹林、林中溪流水塘、濕地和平原。獨居或雌雄同棲,具領地性,性孤獨,一般多停息在河邊樹樁和岩石上,有時也在臨近河邊小樹的低枝上停息。經常長時間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水面,一見水中魚蝦,立即以極為迅速而凶猛的姿勢扎入水中用嘴捕取。有時亦鼓動兩翼懸浮於空中,低頭注視著水面,見有食物即刻直扎入水中,很快捕獲而去。在相同的地方,至少生活6年。與其他翠鳥一樣,扇動翅膀,將魚在樹上摔死後食。完全食肉性。主要食昆蟲和其他小型節肢動物,小蝸牛和蜥蜴。不僅是淡水的獵物,在沿海地區的赤翡翠也吃小龍蝦、魚、青蛙、蝌蚪、蟹。</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白領翡翠(White-collared Kingfish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18釐米。是一種藍白色翡翠鳥。頭頂、兩翼、背及尾呈亮麗藍綠色;過眼紋黑色;眼先黑色,眼眉白色或淺黃色,嘴上部具白點。以白色的頸環及下體為識別特徵。 整個下體為白色。虹膜褐色;嘴上嘴深灰,下嘴淺灰;腳灰色。主要棲息於沿海或近水開闊區域及淡水渠道、蘆葦叢、紅樹林、潮間帶叢林、灌叢、海濱、果園。性孤獨,常單獨活動,多棲於樹頂枯枝上。主要以魚類、甲殼類、水生昆蟲等動物為食。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黑黃闊嘴鳥(Black-and-yellow Broadbil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上體黑黃相間,胸部淺紅,腹部黃色。頭部黑色,頸部具一道白色頸圈,嘴藍色,虹膜黃色。棲息地包括種植園、亞熱帶或熱帶的沼澤林、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和亞熱帶或熱帶嚴重退化的前森林。分布於文萊、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span></h5> <h5>以下圖片於27/05攝於泰國南部的攀牙府的細攀牙國家公園。</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栗領翡翠鳥(Chestnut-collared Kingfish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身長24釐米。雄鳥有深綠色帽子。黑色的前額,枕綠色,在兩側從腮到脖子有一大塊深藍色的長斑。眼眉毛紅棕色。面頰,下巴和喉嚨有一個淺黃橙色。薄須的藍紫色一直擴大到翕。頸部和胸部是紅色,上背部是漂亮的黑色外套,翅膀藍紫色。腰部和臀部是美麗的亮藍色。尾巴藍紫色。兩翼,尾緣和翼緣是紅色。嘴黃色 。虹膜是深棕色,腿黃綠色。雌鳥不同於雄鳥,眼紋略大。上背部,肩胛骨,翅膀的顏色深橄欖綠色。翅膀和背羽鱗片狀紋。幼鳥類似於成鳥。具有很強的鳥喙,色彩斑駁的灰棕色。它們通常定居在茂密的森林和近水處。營巢於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壩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在狩獵時,一般單獨或情侶共同捕食。同大多數森林獵翠鳥一樣,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樹葉或泥土中尋找獵物。主要食物是無脊椎動物,如蟋蟀、蜘蛛、蠍子、和蝸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動物,如小魚,小蛇和蜥蜴。主要分布於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鑲紅綠啄木鳥(Banded Woodpeck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啄木鳥科大黃冠啄木鳥屬的鳥類。身長25~27釐米。頭及翅膀為紅色,頸背黃色,下巴,頸部和喉嚨呈紅褐色,雄鳥臉部和喉嚨較紅,而䧳鳥臉部和喉部呈褐色,有白色斑點。胸部到臀部黃色,尾深棕色。喙黑色,藍色的眼框環,眼栗色,腳錄色。主要以樹幹中的蟲類為食,多數為害蟲。其主要棲息地是主要的雨林,有葡萄藤,附生植物,糾結的灌木和倒下的樹木,但也棲息在次生林,種植園,沿海灌木叢,紅樹林,公園,樹木繁茂的郊區和雜草叢生的花園中。分布於泰國-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爪哇和婆羅洲。</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鳳頭蒼鷹(Crested Goshawk)</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型鷹,體長約40~48釐米,雌鳥體型明顯大於雄鳥。喙及爪彎曲且銳利,臉鼠灰色,頭後枕有短冠羽,喉白色有一道粗而明顯的黑色喉央線,體背以褐色為主,腹面翼下、胸腹部及脛羽白色且密布褐色斑紋。飛行時有蓬鬆的尾下覆羽,尾有數道深淺相間的橫帶。尾羽長度相對於體長,屬長尾。以小型動物為食。出現於闊葉林。大部分時間停棲於林間,較常在溫和的天氣飛行,但滯空時間不長,每次飛行通常短於10分鐘。領域性強,雄鳥常昇空巡弋領域並以顯露明顯白色尾下覆羽及抖動雙翼等方式來宣示領域。獵食方式以枝頭伏擊與主動搜索兩者並用,食性非常廣,較常利用的包括鼠、松鼠、中小型鳥、蜥蜴、蛙類、昆蟲等。</span></h5> <h5>以下圖片於28/05攝於敖攀牙國家公園(Ao Phang Nga National Park)。</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紅樹八色鶇(Mangrove Pitta)</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全長18~22釐米。牠和藍翅八色鶇非常相似,不同之處是紅樹八色鶇的喙比較大。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紅樹林和河流、溪流。分布於緬甸、孟加拉國、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以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昆蟲為食。</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褐翅翡翠(Brown-winged Kingfish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身長35釐米,是一種較大的翠鳥。頭部,頸部,上翕和下體(包括翼基)為橙色。但額頭中間的羽毛略暗,眼先暗橙色。下翕和肩、翅膀、尾部及以上體是深棕色。背部和尾巴是美麗的亮藍色。強大的鳥喙是暗紅色。虹膜是深棕色。大紅腿,爪尖黑色。嘴粗長似鑿,基部較寬,嘴峰直,峰脊圓,兩側無鼻溝;尾圓形。它們出沒於紅樹林、泥灘、河口和咸水海灣。有時滲透到內陸幾公里的河流沿線。營巢於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壩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它們在低窪的泥地裡捕捉螃蟹。也可以潛入水中捕捉鱸魚,叼在嘴上來回搖頭反復摔打。單獨或成對狩獵。通常棲息於河岸近水的地方,一般單獨或情侶共同捕食。完全是肉食性。主要食物是螃蟹和魚。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褐喉食蜜鳥/褐喉直嘴太陽鳥(Brown-throated Sunbird)</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雄鳥上體呈藍紫色,具金屬光澤;頭部兩側呈暗棕褐色,肩部金屬紫色,翼上中覆羽和大覆羽為紅褐色;喉部沾鏽紅色,下體余部從胸部到尾下覆羽為黃色,虹膜呈紅色。雌鳥上體呈橄欖黃綠色,下體全黃;眼周具有不連續的皮黃色眼圈,虹膜呈紅色。主要棲息生境為林緣、紅樹林、淡水沼澤森林、次生林、濱海灌叢、種植園以及花園,為熱帶低海拔地區鳥類。分布範圍包括印尼、菲律賓,以及東南亞各國。</span></h5> <h5><font color="#010101">褐喉食蜜鳥/褐喉直嘴太陽鳥(䧳)</font></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綠擬啄木鳥(Oriental Green Barbet)</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形較大擬啄木鳥略小,體長約26釐米。頭、頸及胸淺褐而具淡黃白色條紋;喉幾為淡黃白色;身體余部草綠色。虹膜棕褐色,眼周裸露部黃色;嘴峰角黃色;跗跖和趾角黃色或橙黃色,爪褐色。兩性相似。國內僅見於雲南省的景洪、勐臘、耿馬及盈江那邦等地,留鳥。國外分布於從喜馬拉雅地區西部向南至緬甸、印度支那、泰國及馬來西亞的廣大地區。</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亞洲輝椋鳥(Asian Glossy Starling)</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約20釐米。雌雄鳥同型。全身黑綠色,在陽光下帶有明顯墨綠色閃亮光澤。尾方形略短。幼鳥背面黑褐色。腹面淺米色。頰及喉有細黑縱紋。胸腹部具粗縱斑。眼血紅色。喙黑色略粗。腳黑色。群居性。有頗固定的夜棲地及日作息模式,清晨自夜棲地成10隻以下的小群分批各自外出覓食,天黑前分批飛至固定的大樹上夜棲。樹棲性,總是在高處活動,幾乎不落至地面。以樹木果實及花蜜為主食,也能取食硬果,也捕食樹上的昆蟲。分布於孟加拉、安達曼群島、緬甸南部、馬來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婆羅洲、菲律賓、蘇拉威西。</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花腹綠啄木鳥(Laced Woodpecker / Scaly-bellied Green Woodpecker)</b>-&nbsp;體</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型中等(30釐米)的綠色啄木鳥。雄鳥頂冠紅色,雌鳥黑色;背綠;腰黃;尾黑;初級飛羽黑色具白色條紋;喉皮黃;胸皮黃而具明顯的綠色羽緣花紋;黑色的過眼紋及頰紋雜白;頰藍灰。棲息在山腳和低海拔的熱帶雨林中,數量稀少,嗜食害蟲,對人有益,應給以保護。巢洞營於樹幹或大的枝條上。以昆蟲為食。中國僅見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在國外,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等地。</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點斑林鴞(Spotted Wood Ow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林鴞屬下的一種貓頭鷹。分布在緬甸及泰國中部至新加坡、蘇門答臘的佔碑省及爪哇。</span></h5> <h5>以下圖片於30/05攝於崗卡章國家公園(Kaeng Krachan National Park)附近。</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黑領噪鶥(Great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型鳥類,體長28~30釐米。上體棕褐色。後頸栗棕色,形成半領環狀。眼先棕白色,白色眉紋長而顯著,耳羽黑色而雜有白紋。下體幾全為白色,胸有一黑色環帶,兩端多與黑色顴紋相接。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小黑領噪鶥或其他噪鶥混群活動。多在林下茂密的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時而在灌叢枝葉間跳躍,時而在地上灌叢間竄來竄去,一般較少飛翔。性機警。主要以甲蟲、金花蟲、蜻蜓、天蛾卵和幼蟲以及蠅等昆蟲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地。</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小黑領噪鶥(Less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型鳥類,體長27~29釐米。上體棕橄欖褐色,後頸有一寬的橙棕色領環,一條細長的白色眉紋在黑色貫眼紋襯托下極為醒目,眼先黑色,耳羽灰白色,上下緣以黑紋。下體幾全為白色,胸部橫貫一條黑色胸帶。棲息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竹林和灌叢中,尤以櫟樹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林較喜歡。喜成群,常呈數只或10餘隻一起活動,有時亦見與黑領噪鶥及其他噪鶥混群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老撾和越南等地。</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綠腳山鷓鴣(Scaly-breasted Partridge)</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爲25~28釐米。頭頂至後頸橄欖褐色。上體和胸棕褐色或橄欖褐色,雜以黑色波浪狀斑或橫斑。頦、喉和頭的兩側白色而具黑色斑點,頸部有一個鏽黃色而微雜有黑色的項圈。腹部深鏽黃色。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角褐色,腿、腳爲暗綠色或淺綠色。常成對或3~5隻成群活動。性情極爲膽怯,常藏匿於林下、灌叢或草叢中,通常也很少起飛,常在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和奔走。受驚後通常作短距離跑動,而後蹲伏於灌叢等隱蔽物下,僅在十分危急時才突然起飛。主要以甲蟲、白蟻等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等爲食。常在林下地面上落葉層中覓食。中午天熱時休息或到小溪邊喝水。分佈於緬甸、老撾、泰國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主要生活於稠密常綠灌叢、燕麥地以及稀疏落葉林。</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褐胸山鷓鴣(Brown-breasted Hill Partridge)</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雄鳥體長22釐米;雌鳥體長23釐米。前額皮黃白色,頭頂橄欖褐色。眼部的裸皮鮮紅色,有一條寬闊的皮黃白色眉紋一直延伸到頸的側部。上體亮橄欖褐色,具黑色橫斑。頦、頰、喉等皮黃白色或白色。胸和兩脅淡褐皮黃色,兩脅還具白色和黑色斑點。腹部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腿、腳淡紅色。棲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綠林、灌叢、竹林以及開闊的林間空地中。它們的食物包括堅硬種子和昆蟲等。性較寧靜,善藏匿,一般難於發現。營巢於森林或竹林中地上凹坑內。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黑枕王鶲(Black-naped Monarch)</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小型鳥類,體長14~16釐米。雄鳥除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外,通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幾全為青藍色,頭頂天藍色,額基黑色,枕有一黑色塊斑,胸具一半月形黑色胸帶。雌鳥頭頸暗青藍色,背灰藍褐色,枕無黑斑,胸亦無黑色環帶,其餘似雄鳥。性活潑好奇,棲於低地林及次生林。常與其他種類混群。多棲於森林較低層,尤喜近溪流的濃密灌叢。常單獨活動,機警,行動敏捷,在樹枝和灌叢間來回飛翔,從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或停息於樹枝或灌木頂端,當空中有昆蟲出現,則立刻飛去捕獵,也在樹枝和林下灌木枝葉間跳躍覓食,邊跳邊叫,一般不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孟加拉、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span></h5> <h5><font color="#010101">黑枕王鶲(䧳)</font></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褐雀鶥(Brown Fulvetta)</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雀眉科雀鶥屬的一種,分布於汶萊、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褐雀鶥的平均體重約為14.3克。棲息地包括種植園、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和河流、溪流。</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紅原雞(Red Junglefow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個體尋常略大(雄鳥70釐米、雌鳥42釐米),是家雞的野生祖先。雄鳥上體具金屬光澤的金黃、橙黃或橙紅色,並具褐色羽乾紋。臉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紅色,且大而顯著。飛羽褐黑色,具栗色外緣。尾羽黑色具金屬綠色光澤,中央兩枚尾羽最長,下垂如鐮刀狀。下體褐黑色。腳藍灰色。雌鳥上體大部黑褐色,上背黃色具黑紋,胸部棕色,往後漸變為棕灰色。虹膜紅色;嘴角質色;腳藍灰色。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熱帶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雄鳥獨處,或與眾雌鳥配偶,或其他雄鳥群棲。取食於地面但飛行能力強,夜棲樹上。原雞雄鳥在繁殖季節為保衛自己的地盤和爭奪雌鳥經常互相打鬥。野生的原雞能飛善跑,異常機警。分布範圍包括印度次大陸北部、東北部及東部,中國南部,東南亞,蘇門答臘及爪哇。</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長嘴鈎嘴鶥(Large Scimitar-Babbl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長27釐米的褐色鈎嘴鶥。嘴色深,褐色耳羽的後方具鏽色塊斑。眼後具白色的長眼紋,頦、喉及胸中心白色,胸側及兩脅煙褐而具白色縱紋,尾下覆羽棕色。虹膜褐色;嘴灰褐;腳綠灰。棲於常綠林及混交林的竹叢及林下灌叢。分布於緬甸、孟加拉國、老撾、中國大陸、越南、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柬埔寨。</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棕頭幽鶥(Puff-throated Babbl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型略小(17釐米)的鶥。頂冠深赤褐色,眉紋色淺;下體淺皮黃而多縱紋;上體橄欖褐色;喉白,胸及兩脅密布褐色縱紋。虹膜紅褐;嘴褐色;腳偏粉色。棲息地包括種植園、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溫帶疏灌叢、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和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燥疏灌叢。隱匿於地面或近地面處。鳴叫時膨出白色的喉羽。分布於不丹、孟加拉國、老撾、中國大陸、越南、印度、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尼泊爾和柬埔寨。</span></h5> <h5>以下圖片於31/05攝於 Mueang Phetchaburi 是泰國西部Phetchaburi 省的首府。</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亞洲金織雀(Asian Golden Weav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兩個認定亞種,一個亞種分布為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另一個亞種分布於印尼的蘇門答臘和爪哇島。身長15釐米。棲息地為低地、稻田和被水淹沒的草原。食物主要是草的種子,但在開始築巢期間除種子,也會捕食昆蟲。巢在初期由雄鳥以細長的草或棕櫚編織,之後再由兩性一起完成,巢呈圓形結構,側面開口。</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紋胸織雀(Streaked Weaver)</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等體型(14釐米)、頭頂金色的織布鳥。繁殖期雄鳥:頂冠金黃,頭余部、頦及喉黑;下體白,胸具黑色縱紋;上體黑褐,羽緣茶黃。非繁殖期雄鳥及雌鳥:頭褐色,頂冠具黑色細紋,眉紋皮黃色,頸上有近白色的塊斑。虹膜褐色;嘴黑灰至褐色;腳淺褐。在繁殖樹木上營建龐大的巢群,或於其他時節結成流動群。雄鳥為多配型,雌鳥各自精心經營其編織巢。喜多草沼澤、蘆葦地或稻田。巢具垂直短管狀入口。分布於巴基斯坦至中國西南、東南亞、爪哇及巴釐島。</span></h5> <h5><font color="#333333"><b>黃胸織雀(Baya Weaver)</b>-&nbsp;</font>中等體型(15釐米),頂冠金色的織布鳥。繁殖期雄鳥:頂冠及頸背金黃色,臉黑,下體皮黃,上體深灰褐,羽緣色淺。雌鳥:頭無黃色及黑色斑紋,眉紋及胸茶黃褐色。虹膜褐色;嘴黑灰至褐色;腳淺褐。於開闊地區以公有的營巢樹為中心營建起龐大的社會性巢群。習性似紋胸織布鳥。分布於印度、中國、東南亞、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及巴釐島。</h5> <h5>黃胸織雀(䧳)</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鉗嘴鸛(Asian Open-bill Stork)</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雙翅展開時寬達81釐米。體型很大,體長81釐米。體羽白色至灰色,冬羽煙灰色。飛羽和尾羽黑色。下喙有凹陷,喙閉合時有明顯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臉部裸露皮膚灰黑色;喙淡綠的角質色或紅色;腳粉紅色。棲息於熱帶濕地,棲息地包括水田、淺海灘、河口濕地、淡水和苦咸水湖泊。水田往往是農業區和稻田。鉗嘴鸛是涉禽,因此,需要相對潮濕和降雨量充足的覓食地。在沼澤地和沿海灘塗覓食軟體動物。是食肉動物。食物主要包括兩棲爬行類、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分布於印度及東南亞。</span></h5> <h3></h3><h5><font color="#333333"><b>小鼷鹿(Lesser Mouse Deer / Javan Chevrotain Kanchil)</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又名鼠鹿,是一種體形很小的原始反芻類動物。體形略比野兔大,體重1.3~2.0公斤,體長42~63釐米,肩高約20釐米,是僅次於蹄兔目成員最小的有蹄類動物,也是鼷鹿科種體型最小的一種。面部尖長,無角,雄性有發達的獠牙,四肢細長,前肢較短。小鼷鹿的行動十分靈敏,也善於隱蔽。為夜行性,性格謹慎膽小,除繁殖期外,多單獨活動。白天隱藏於草叢中,動作敏捷機警,奔跑時似兔般跳躍。涉水之後會暫時喪失行走能力。主要生活於熱帶山地丘陵茂密的森林灌叢和草叢。有時也進入農田地帶。主食為掉落在地上的野果和野花,但也吃葉子,幼苗和青草。分布於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與蘇門答臘島。</span></h5> <h5><font color="#333333"><b>鬱烏葉猴(Dusky Leaf-monkey)</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體重5~9千克,頭體長42~61釐米。尾長50~85釐米,眼睛又圓又大,眼周有一圈白色,就像是戴了一副白框眼鏡,亦稱「眼鏡葉猴」。體色灰黑色,腹部稍淺,尾部深灰色,比體色稍淺,尾巴的根部是白色的,冠毛棕色直立,臉部灰色。唇周和眼周內側有明顯的白色斑。棲息地廣泛。是森林棲居動物,喜歡在密集的森林與高大的樹木中生活。以樹葉、種子、水果與花為食。分布於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span></h5> <h5><font color="#333333">㺅(Monkey)</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b>飛蜥(Flyingdragon)</b>-&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即飛蜥屬Draco成員。飛蜥屬種類形態較為奇特,頭部具發達的喉囊和三角形頸側囊,體側具有由5~7對延長的肋骨支持的翼膜。不同的種類翼膜及喉囊斑紋色彩不同。分布南亞及東南亞,以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種類最多,部分種類分布於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並延伸至中國華南地區。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海拔700~1500米的森林中,常在樹上活動,很少下到地面。在樹上爬行覓食時,翼膜像扇子一樣折向體側背方;在林間滑翔時,翼膜向外展開。滑翔可改變方向,但不能由低處飛向高處。飛蜥以昆蟲為食。卵生。在地洞或樹洞內產卵,每產2~5枚。</span></h5> <h5><font color="#333333">蜥蜴(Lizard)</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蜥蜴(Lizard)</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松鼠(Squirrel)</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松鼠(Squirrel)</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松鼠(Squirrel)</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松鼠(Squirrel)</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