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适逢暑天三伏,几位同学相伴驾房车赴湘峪古堡,海会寺,皇城相府,郭峪古城,柳氏民居观史游景,然后赴历山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消暑纳凉。</h3> <h3>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原名相谷村,因为村子被水山包围,故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改名湘峪村。据说樊山的十条山眿无论如何走向,最终都会朝向湘峻,“十山九回头,辈辈出诸侯”的民谚,在这群山环抱的山村里孕育了明清进士9人,举人秀才不计其数,故有“湘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二千五”之说。照片为湘峪古堡大门</h3> <h3>湘峪古堡是国家选定的国内四大古堡之一,国务院,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同时在城堡门口设立保护碑,这在我们所参观见过的第一个这样立碑的景区。</h3> <h3>古堡内保存完好牌坊</h3> <h3>这条小巷里房屋的毛石基础及其上面被风吹雨打浸蚀的青砖透露着岁月的沧桑</h3> <h3>这是城内一座保存尚完好的房屋</h3> <h3>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顶了</h3> <h3>古堡城楼</h3> <h3>由于古堡正在维修维护,这座东岳庙也锁了门</h3> <h3>古堡城鸟瞰</h3> <h3>三个美女在古堡外广场</h3> <h3>七人行小团在古堡边留影</h3> <h3>第二站 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印的千年古刹,寺内现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不同建筑风格,特别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国之瑰宝的琉璃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倒。寺内的海会书院是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讲学之所,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是当时阳城一所辉煌的书院。</h3> <h3>海会寺庙门不大,因此只看到这口标有海会寺的大钟,且将它作为海会寺的标志吧</h3> <h3>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的琉璃塔保护碑</h3> <h3>海会寺双塔介绍:小塔,建于明末唐初公元92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小塔八角十级,高20米,塔外砖壁布滿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当地人称千佛塔。大塔为琉璃塔,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建造,八角形十檐,十三层,高50米,第十层以上挑檐栏杆等部位都用琉璃制作,塔身饰以绿蓝色琉璃,色彩鲜艳夺目,这在北方楼阁中是惟一佳例</h3> <h3>夕阳下的双塔,一高一低,一大一小显得格外壮观,走近一看,小塔佛龛中所有镶嵌的坐佛已经空空如也,据寺庙管理人员讲,这都是文革时期破坏的,远看塔身有些朝西偏斜,据我的经验目测,大约下沉20公分以上,看来对文物的保护迫在眉睫</h3> <h3>第三站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也叫午亭山村)位于阳城县北留镇,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2007年,皇城相府成为5A级旅游景区 </h3> <h3>皇城相府门楼,城楼上门楣正上方镶着《午亭山村》牌匾</h3> <h3>就是这块《午亭山村》的牌匾是康熙皇帝专们为皇城相府亲笔题写的</h3> <h3>河山楼是皇城相府最高的建筑,名取“河山为囿”之意,是崇祯五年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三兄弟,合力建造,高30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河山楼高达七层,可同时容纳近千人避难,如此高度与规模的建筑,在明清建筑中极为少见,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座砖石高层建筑,历经400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巍峨屹立,雄踞一方,周边至今没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筑</h3> <h3>河山楼简介</h3> <h3>皇城相府入城式表演:陈廷敬迎接康熙皇帝进皇城</h3> <h3>陈廷敬向康熙皇帝呈上编纂的康熙字典</h3> <h3>康熙字典</h3> <h3>我们站在皇城相府一条街上,看着多喜庆</h3> <h3>还不到拄拐棍的时候,应该是道具吧</h3> <h3>看了上面两张照片,大家看出来了吗,其实背后是彩图背景</h3> <h3>第四站 郭峪村 郭峪古城北入囗 郭峪古城位于阳城县南留镇,在皇城相府南300米,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峪村古建面积18万平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门楼影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蜂窩古堡群,也是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等名人故居所在地,还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长大成人的地方,被古建学泰斗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h3> <h3>郭峪古城城墙,当初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军的骚扰抢劫,修了这个城墙,但修城墙需要大量士夯实,短时很难找到这么多的土源,但当地村民很聪明,利用城墙厚度底层建房屋,上层御敌,城墙共有三层,底层住人,二层屯兵,三层御敌,不但解决了土源缺少的问题,还建了不少住房,同时达到了防止敌人骚扰抢劫的防卫目的</h3> <h3>郭峪古城街上的铜人(1)爷爷带着孙子逛街(2)铁匠制作农具(3)小孩买糖葫芦(4)茶水摊。不夸张的说,铜人铸的准妙唯肖,活龙活现</h3> <h3>汤武庙,村里人非常尊崇的地方,据说天旱求雨,百求百灵</h3> <h3>皇城相府是陈廷敬的府邸,郭峪古城则是陈廷敬的老家和小时生长的地方,大门上牌匾记录了陈廷敬家族几代当官的历史</h3> <h3>豫楼位于村中央,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建于明崇被十三年(1640年)是古城被袭扰后的最后防身之地,能容纳近千人(据导游说皇城相府的河山楼能容纳800人),下有地道通往城外,豫楼是仿照皇城相府的河山楼建造的</h3> <h3>在豫楼入口处的我们</h3> <h3>豫楼内地道入口处是厨房,内有水井,磨盘,甚至还有卫生间,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沿栏杆处往下可进入地道</h3> <h3>我们行走在砖砌的地道内</h3> <h3>你们猜一下这个小院是什么地方???噢对了,地道出口</h3> <h3>出了郭峪古城,留下我们的身影吧</h3> <h3>第五站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西文兴村 ,地处太行,王屋,中条三大山系环抱中,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后代柳遇春的故居,村民9O%以上都姓柳 ,为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 柳氏民居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民居坐北朝南,南北长84米,东西宽48米,占地4032平米,总计房间114间,原院落13座,现仅存4座,是国家4A级景区</h3> <h3>民居中保存完好的雄伟壮观的魁星楼</h3> <h3>民居中写有柳氏遗族的照壁</h3> <h3>柳氏宗祠</h3> <h3>柳氏牌坊下的八尊小石狮,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据说全国这样的小石狮仅有十二座,而柳氏民居就有八座,另外四座目前不知下落,所以这八座小石狮也是国之瑰宝</h3> <h3>柳氏民居司马第大门有着皇宫才有的九层斗拱,古时斗拱是等级的象征,九为极数,九层斗拱只有在皇宫里才能看到,柳氏先人在修司马第府邸时用了小心机,修了远看上六下三,在门口向上观望,便是令人惊奇叹服的九层斗拱,既避免了欺君罔上之嫌,同时也能将自己家宅有皇宫之特色。另外柳家门前门当有石鼓和石狮,过去门当石狮为商人,石鼓为官人,说明柳氏后人又有做官又有经商的,户对为门楣上木雕,圆形为文官,方形为武官,1到5品为6个,6到7品为4个,以下官员和普通大户人家为两个,门对位于门户之上,取双数,两个一对,四个两对,故名户对,看你的门当和户对大摡就能知道你家的大致状况,这也就是现在婚姻嫁娶所说的“门当户对”,这一游,涨知识了</h3> <h3>从民居后院台阶上下来的我们</h3> <h3>最后一站 历山</h3><h3>历山是中条山的一段,位于山西南部翼城,垣曲,阳城,沁水4县交界处,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编写了黄河流域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历山境内峰峦叠翠,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夏季气候凉爽,是一个空气土壞水源环境无污染,品位极高的自然风景区,早晚穿祆午穿纱,也是一个非常适宜消暑纳凉的避暑圣地</h3> <h3>舜王坪是历山的最高点,海拔2358米,是山西南部最高的山</h3> <h3>中伏第五天,早上登上舜王坪,居然要穿薄羽绒服</h3> <h3>穿上羽绒服也很美</h3> <h3>中午又换上了裙装,在草地上美一美</h3> <h3>舜王坪上秀恩爱</h3> <h3>意外收获,连武捡了个小孙子。(在我们旁边拍照的美女带的小帅哥,因害怕草地上嗡嗡飞的蜜蜂,吓得一下躲到连武怀中)</h3> <h3>蒙古包营地</h3> <h3>手捧鲜花颇有气质的刘老师,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美</h3> <h3>一往情深</h3> <h3>三个铁哥们,绝对不是电灯泡</h3> <h3>秀恩爱,我们也撒一把狗粮</h3> <h3>早晚穿袄热穿纱,中午围坐吃西瓜</h3> <h3>蒙古包前的三个美女,差点憋了镜头</h3> <h3>蒙古包前的四个大汉,好像是蒙古人吧</h3> <h3>端起杯来走一个</h3> <h3>春夏秋冬</h3> <h3>虽说三伏天,在山里早晚也要保暖(傍晚拉马坐在农家乐门口聊天,脚穿凉鞋身穿防寒服)</h3> <h3>即将踏上返程小聚一下吧</h3> <h3>回来后清洗车辆,准备下次出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