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和他的担架

蔚秋

<h5>&nbsp; &nbsp; &nbsp;整理父亲的老照片,串联起种种久远的往事</h5> &nbsp; &nbsp; &nbsp;老兵是我的爸爸。90岁一身戎装伴随他走完人生的历程。 &nbsp; &nbsp; &nbsp;担架,是他一生科研工作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也曾是他最熟悉,最随意,最有创意变化的工具。如果不是结尾那一个华彩乐章,或许就像当年配发给全军部队的配置担架一样,默默地不被人记起。<br> <p>&nbsp; &nbsp; &nbsp;缘由起始于1965年的八六海战。战事一起,当天爸爸一行人就飞往前方海军基地。战斗总共打了12小时,海上交火三小时。但是伤员近20个小时还没有下来。<br>&nbsp; &nbsp; &nbsp;爸爸他们着急了,拿出他们自己系统的联系方式查询。</p><p>&nbsp; &nbsp; &nbsp;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爸爸在海军卫生部时调研了从北到南三大舰队所有基地;各个要塞、水警区的战时急救所都是他们亲自部署建立的。然而电话打过去却是没有人,查问下来,是某些领导认为急救所的人平时没事干,让他们下部队锻炼去了。于是仗打下来,伤员找不到医生,医生见不到伤员。</p> <h3>&nbsp; &nbsp; &nbsp;这是当年的宣传画,所谓小艇打大舰,其实就是群狼战术,围堵攻击。(小时候我曾经上过这样的小艇,还不如一艘渔船大,我从岸边跳上去它都会晃几晃,甲板窄到只够我跨三步,若不是海军战士扯住我,都差点从左舷掉下去)。小艇在敌舰炮火射程以内是打不着敌舰的,要一直冲到敌人的炮口火力以下才能实行攻击。当年这种小鱼雷快艇满载只能4颗鱼雷,但如果装载四颗鱼雷,快艇,就快不起来。于是都只装2颗鱼雷。海战不能补充弹药,两颗鱼雷放掉,如果敌舰不沉,小艇跑不出敌舰的火力射程,那就是个活靶子。</h3> <h3>&nbsp; &nbsp; &nbsp;小炮艇上的所谓三七炮,在我看来就像个大一号的重机枪。(炮管没有画面上那么长)敌舰炮的口径大,中一两发炮弹就可能炸沉我们一条艇。而我们的小炮艇,即使把所有的炮弹都打在敌舰上,吨位大,钢板厚的敌舰蛮可以无所谓。于是就有了世界海战史上唯一的奇葩战例,小炮艇直冲到步兵武器能够着的距离,冲锋枪,手榴弹,三七炮,直接消灭敌舰炮位上的有生力量。</h3><p>&nbsp; &nbsp; &nbsp;这样的海战,打的是勇敢,打的是生命,是鲜血。钢铁战士麦贤德就是这一次海战的伤员之一。</p> <p>&nbsp; &nbsp; &nbsp; 那时候起爸爸就强调海军的医疗救护不能沿用陆军的方式——海军要有医院船。</p><p>&nbsp; &nbsp; &nbsp; 但是,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海军连战斗舰艇都配备不全,谁会考虑医院船呢?</p> <h5>&nbsp; &nbsp; &nbsp; &nbsp;这样的战伤急救装备怎么能应对现代海战!</h5> <p>&nbsp; &nbsp; &nbsp;从那时开始,爸爸调研,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分析解析“战时海军减员趋势”“海上医疗救护的探索” 那时候我军还没有“战伤心理学”爸爸就提出了:海上卫勤保障和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建立。</p><p>&nbsp; &nbsp; &nbsp;多次重要会议上他都大声呼吁:打仗就是打后勤。可惜没人理他。<br>&nbsp; &nbsp; &nbsp;退而求其次,爸爸就考虑解决另一个急迫的问题。<br>&nbsp; &nbsp; &nbsp;那时海军都是小舰小艇,船上没有舱门,都是一个个圆圆的舱洞。万一战斗中损伤,旋转关闭就形成水密舱,不至于沉没。人员在上面行进都是钻来钻去的,舱口很小,仅够一人侧身钻过,所以海军战士冬天都没有棉服,而是薄呢子军服。舰艇中的通道都非常狭窄,舷梯窄而陡直,加上小舱洞,常规担架本进不去,不能背,不能抬,不能抱……连拉带扯的弄出舱来,很多都不可避免的遭受二次损伤。于是爸爸就开始考虑设计制作适合舰艇使用的海军担架。<br></p><p><br></p> &nbsp; &nbsp; &nbsp;担架对爸爸来说是最不陌生的。曾经听他说过,打仗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拿来做担架,老百姓会拿门板呀,竹笆呀,来帮着抬伤员。而爸爸会用草包呀,麻袋呀。头上戳两个洞穿两根竹竿,当中用小木棍或是竹片一固定。又轻便又好抬。<br>&nbsp; &nbsp; &nbsp;但是海军担架限制条件就多啦!不但要考虑舱洞,舷梯,直角转弯……如同麦贤得那样在轮机舱机器缝里的伤员怎样安全带出……<br> <p>&nbsp; &nbsp; &nbsp;这段时间,爸爸除了像以往一样,下了班,晚饭之后总要写写画画之外,还有了许多奇怪的举动,比如他学外婆给我们做鞋一样,用面糊和碎布贴在面板上晒干了做成布壳,又把这些布壳剪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过一阵又把家里的缝纫机拆了又装上鼓捣了半天; 又过了些日子, 不在研究所上班了, 说天天在市里跑工厂; 晚上回来, 有时就带回各种各样厚的,薄的,粗的,细的;灰的,黄的,蓝的……各式的小块儿帆布;要不就是一小捆粗粗细细,厚厚薄薄的铝合金管子……</p><p>&nbsp; &nbsp; &nbsp;那时候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吃了晚饭大家都坐在院子里乘凉。有一天家属工厂的缝纫工阿姨说起了爸爸:……姑娘, 你那爸可能啦,没有他不会的;把我那机子改了改可好使啦,要不那帆布忒厚,轧不过去,可累人了……一个大老爷们儿还教俺们儿怎么裁料,怎么轧缝,哎呀呀……</p><p>&nbsp; &nbsp; &nbsp;再过一阵,爸爸回来吃饭时,手上带着洗不干净的机油;有时还会贴个胶布,包个纱布什么的。有一天晚上,他带回来几节打了各种各样孔的小铝合金管子;吃完晚饭,他又在那张老式的一头沉办公桌前把那几根小管子套过来,套过去,折过来,折过去;不时在他那个小本子上记着。他弄完了走出房间,我看着那几个小管子挺好玩儿,也过去摆弄。爸爸回头说:当心夹手啊!话音未落,我的手已经被两个套管中间挤了一下,立时一个紫血泡。听我“啊哇”一声。爸爸回头打哈哈笑着说:叫你小心小心的,下手那么快干什么?后来我知道,那是他试制担架上的一个转换关节。</p> <p>&nbsp; &nbsp; &nbsp;担架试制成了,的确挺好玩儿,支在地上像个小帆布床,折起来就是个折叠椅,全部收拢装进一个帆布口袋里,上小学的我一个人轻松就可以背走。</p> <p>&nbsp; &nbsp; &nbsp; 那些所有奇形怪状的绑带,有的是固定骨折的;有的是固定颈椎的;胸部负伤,腹部负伤,胳膊腿负伤......都有专用的固定带子。伤员固定在上面,把担架翻过来人也不会掉下来。</p><p>&nbsp; &nbsp; &nbsp; 这个担架可以抬。可以拉,可以用缆索起吊,牵引。还可以装上轮子推……</p> &nbsp; &nbsp; &nbsp; 有了担架没有医院船,伤员还是救不下来。爸爸又做出了战时用货船改装医院船的方案,在研究所的航模室,最大的一艘就是医院船模型,有一米多长,水线以上是白色,下面是红色。上面和侧面都可以层层打开,手术室,病房,器械室,药房……细节逼真,历历在目。 <h5>&nbsp; &nbsp; &nbsp;试验改装医院船的货轮</h5> &nbsp; &nbsp; &nbsp; 由此,爸爸又进行了多项调研与实践。先后论证了舰艇手术台,伤员海上转运,试验转运快艇和气垫船。 <h5>&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舰艇手术台,海上外科手术测试;爸爸给试验狗做手术。</h5> <p>&nbsp; &nbsp; &nbsp; &nbsp;有一次周末,他们的气垫船要到长江口试航检测,爸爸竟然说带我去 ,我自然是又好奇又兴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被叫醒,爬上研究所蒙着帆布的军用卡车,被叔叔伯伯们说笑一番才明白——我是个“自行沙袋”。他们的测试中要用到不同的配重,就要带上许多沙袋;但是限于他们的人手和设备已经带不了那么多沙袋了,就添上了一个我。</p> <h5>&nbsp; &nbsp; &nbsp; 爸爸给他的小艇充气</h5> <h5>&nbsp; &nbsp; &nbsp; &nbsp; 波涛中的小艇真是沧海一粟。但它的推进器却是直升飞机的发动机可以高速航行。小艇外延加上了“裙边”就成了简易的气垫船,除了推进器在水下,整个船体都浮在水面上,速度更快。但是当初的气垫装置很简陋,船又小,风浪中颠簸起伏比较大,让我压船头时怕把我颠出去,使用安全扣把我的救生衣锁在了艇内侧的保险绳上了。</h5> <h5>&nbsp; &nbsp; &nbsp; 每次试验把油跑完就只能划回来,那时候申领燃油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连舰艇巡航都没有足够的燃油,可想那时我们的海防。</h5><p><br></p> <h5>&nbsp; &nbsp; &nbsp;两船过驳试验</h5> <h5>&nbsp; &nbsp; &nbsp;担架转运伤员吊驳试验</h5> <h5>&nbsp; &nbsp; &nbsp;抢救艇过驳试验</h5> <p>&nbsp; &nbsp; &nbsp; 很快,海军舰艇部队都装备了这种担架。并且先后有货轮,客轮,集装箱货轮改装医院船诞生了。</p><p>&nbsp; &nbsp; &nbsp; 为了海军卫勤保障,他带人调查考证了从北到南千里海岸线的所有码头,滩涂,水文地质;客货轮,渔船,以及延伸的公路,铁路,机场......一旦战争发生,我舰队有战损马上可以得到最及时的救援。并且与造船厂协同完成了沿海所有“茂”字号和“长”字号客货轮的改装施工方案......</p><p>&nbsp; &nbsp; &nbsp; &nbsp;所有这些按门类汇编刊印成一部比大开本辞海还厚重的“大书”。成为改革开放后海军第一次军演的资料本。我想这也许是他终生不能出境的缘由。</p> <h5>&nbsp; &nbsp; &nbsp; 第一艘改装医院船 南康号,2000吨级,2013年退役</h5> <h5>&nbsp; &nbsp; &nbsp; &nbsp;中远集团的“庄河”号集装箱船加装了医疗模块</h5> <h5>&nbsp; &nbsp; &nbsp; 世昌号&nbsp; 国防动员舰</h5> &nbsp; &nbsp; &nbsp;当海军第一艘医院船“和平方舟号“下水的时候,采访报导的文章中,还有人激动地提起:60年代,是海军科研六所的王主任首次提出要建医院船,经历了几十年,这么多的艰难曲折,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医院船啦!(这是父亲去世后,弟弟从网上搜索他的文章,无意中查到的)<br>&nbsp; &nbsp; &nbsp; 就此,这个海军专用担架也算告一段落。 <h5></h5><h5>&nbsp; &nbsp; &nbsp;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制式远洋医院船,2008年12月入列,舷号866。船长178米、宽24米、高35.5米,共有8层甲板,排水量14300吨。</h5><h5>  “和平方舟”医院船设有伤病员换乘、检伤分类、门诊、住院、后送撤离五大医疗区,总面积4000平方米。医院船战时负责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平时为我驻岛礁居民和部队官兵巡诊,执行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重大灾难应急救援和对外军事医学交流与合作等任务,被誉为海上“生命之舟”。</h5><p>&nbsp;</p> <p>&nbsp; &nbsp; &nbsp;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一个军人本能地时时关注前方战事。当爸爸从总参战报上得知,由于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转送伤员非常困难,有时为护送一个伤员通过敌军火力封锁区甚至伤亡十多人。干了一辈子战伤救护的他无论如何忍受不了这样的情况继续;他希望把海军担架运用到山岳丛林战场,然而由于当年的军队管辖体制,海军研究所与参战陆军的大军区没有便捷的联系方式,也没有渠道能把这种担架送到参战部队使用。</p><p>&nbsp; &nbsp; &nbsp; &nbsp;考虑再三爸爸直接联系了他在总参的同学,通过全军“招标”的方式他拿下了这个项目。已经办理了离休手续的他,带着他的担架重上战场。</p> <h5>&nbsp; &nbsp; &nbsp;陆军营地上出现海军军官,很是扎眼,上阵地前也换上了陆军服</h5> <h5>&nbsp; &nbsp; &nbsp; &nbsp; 教学练习使用担架以及担架装备</h5> <h5>&nbsp; &nbsp; &nbsp; &nbsp;帮助野战医院和战地抢救队练习在不同地形地貌下使用担架</h5> <h5>&nbsp; &nbsp; &nbsp; &nbsp; 牵引绳辅助搬运伤员</h5> <h5>&nbsp; &nbsp; &nbsp; 和平了几十年,老兵重上前方,主动要求同去的谢叔叔并不是爸爸研究室的,他是个的的确确的上海人,大学毕业的学生兵,华尔兹跳的潇洒倜傥;他爱人是门诊部的医生,是个精致美丽的上海姑娘。有人退缩的时候他敢走向战场,所以,不要随意讥讽上海人的勇敢和担当。</h5> <h5>&nbsp; &nbsp; &nbsp; &nbsp; 当年他是进前线猫耳洞最年长的“老兵”</h5> <h5>&nbsp; &nbsp; &nbsp; &nbsp;座谈担架使用情况,中间女子是火线抢救队的指导员</h5> <h5>&nbsp; &nbsp; &nbsp; &nbsp; 查看战地医院抢救室</h5> <h5>&nbsp; &nbsp; &nbsp; &nbsp;和战地医院、抢救队、担架队、部队指战员们共同实践研讨</h5> &nbsp; &nbsp; &nbsp;此后,他的项目报告和参战部队的申请报告同发总参、总后,两总部即决定在海军研究所开鉴定会 <h5>&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项目报告,两总部人员检看实物</h5> <h5>&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观看担架战地使用录像</h5> &nbsp; &nbsp; &nbsp; 鉴定会后,他的新型担架装备全军,并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h5>&nbsp; &nbsp; &nbsp; &nbsp;新型军用担架装备全军</h5> &nbsp; &nbsp; &nbsp; 重整老照片,似乎又见爸爸当年的身影。时至今日,我自己也已退休,更深切的理解到爸爸献身祖国,献身军队的责任担当。始终如一的对军队,对战士的大爱无言,医者仁心。 <p>&nbsp; &nbsp; &nbsp; &nbsp;国庆15周年,爸爸也曾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唯一一次看到爸爸着全套校官马裤呢礼服,可惜那时家里没有照相机,没有留下他挺拔俊朗的英姿。</p><p>&nbsp; &nbsp; &nbsp; &nbsp;建国70周年大庆,又会有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和爸爸一样千千万万为创建新中国毕烬终生的前辈们会笑慰九天。<br>&nbsp; &nbsp; &nbsp; &nbsp;我谨以此文致敬所有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人们。<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