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哈巴雪山5396

多彩乌江

<h3> 挑战哈巴雪山,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就暗暗确定了的,今年元宵节刚过,我就报了名,并要求独自成行。</h3> <h3> 7月13日早上11点,阿雄为我安排了一位驾驶员送我前往哈巴村,途经闻名遐迩的金沙江虎跳峡。</h3> <h3>  虎跳峡之江水,有如一条翻腾的恶龙。在短短的十六公里峡谷内,就有十九个险滩、七个跌水瀑布,落差共达二百多米。</h3> <h3>  为了夺路奔腾,金沙江水一改别处的斯文温顺,显露出翻江倒海桀骜不驯的本性,你推我搡争先恐后,翻卷着、跳跃着、呐喊着、咆哮着,如万马奔驰千蟒劲舞,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地席卷而下!</h3> <h3> 下午三点半到达哈巴雪山之行的第一营地,也是阿雄的家。</h3> <h3>  为我做晚餐的帅哥杨师傅,看到我一个人吃饭很无趣无味,于是主动过来陪我吃了这次哈巴之行的第一顿不同寻常的晚餐,他详细的为我介绍了哈巴村的民族组成情况、风俗习惯,以及从明天开始,我需要注意的一切事项。最后我才知道杨师傅也是攀登哈巴雪山和雀儿山的向导和协作。</h3> <h3>  晚餐后,正好雨过天晴,到村子里转了个遍,路湿太滑,摔了两跤,无大碍。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为什么这里称为“云上哈巴”。</h3> <h3> 哈巴村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花椒和核桃,走进村子空气中全是浓浓的花椒味,现在正是花椒丰收的季节,到处可见采摘花椒的男女老幼。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大红袍花椒等级非常高,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花椒,收购价能达到40块钱一斤,可以说占全国之首,所以喜欢吃花椒的朋友们可以找他们邮寄哦。</h3> <h3> 7月14日,目的地黑海。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离我而去的父亲的生日,去年的今天我同样在路上,今天我选择一个人行走在这样的路上,一个向导、一匹骡子穿梭在大山深处,原本以为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的心情会很平静,但是眼泪还是忍不住要流出来,脑海里全是父亲的身影。今天,没有他的陪伴,我选择了逃避,以后也会如此。</h3> <h3>  上山的路很陡,由于我是第一次骑骡子,并且算是长途跋涉。心疼骡子累得不行,骑在骡子身上也因为山路太险而紧张累得够呛。</h3> <h3> 大自然很神奇,它的鬼斧神工无不让人惊叹。每爬上一座山峰,山顶都会有一片开阔的高山草甸,草甸上牛羊成群,好美好和谐的画面。</h3> <h3>  就在这样一条不是路的山路上骑着骡子,其中的惊心动魄终身难忘,中午12点我们到达一个高山牧场,这里只住着图中两位老人家,他们每年4月上山,11月下山,在这里放牧。说是老人家,其实他们才60多岁。见到我们他们非常开心,急忙为我们煮酥油茶、烤饼、还有烧土豆,两碗酥油茶下肚,一点点突然登上高山的不适随即消失。</h3> <h3>  午餐后我们继续出发,为了给骡子减轻负担,这段路我选择自己步行。可以说脚下根本没有路,可以前进的“路”被一棵棵自然死亡而倒下的大树挡住,我需要攀爬或绕行才能通过,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荆棘,透过裤子扎在腿上非常疼。中途休息片刻,挽起裤腿,看到自己的小小腿肚到处都是血淋淋的伤痕。</h3> <h3>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3点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黑海。向导小马告诉我,端午节前后,这里开满了高山杜鹃,到秋天,整个黑湖周围又变成火红的颜色。真的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里的风景不是用一个"美”字可以表达的。</h3> <h3>  这棵树,每到秋天就会变得火红火红,因此,变成了黑海的一张明信片。</h3> <h3>  到达营地后,向导小马立即烧火取暖,并开始做晚餐,一锅炖(土豆、青菜、小瓜、洋葱和牛肉)、一碗酥油茶、一个大饼。就这样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生日。</h3> <h3>  第二个帐篷是我今晚上的宿营地,这里没有电,没有网络信号,我和小马在石屋聊天到晚上9点,便早早的休息了,因为明天有很长的路要走。</h3> <h3>  入住帐篷过后,天开始下雨,直到天亮。风很大,似乎把帐篷都要掀翻了。尤其是在这样风雨交加夜晚,山上的牦牛、羊、骡子和马,他们脖子下的铃铛,叮当叮当的响彻山谷,此刻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h3><h3> 这样的环境根本无法入睡,心中更多的是恐惧。由于小马住的是石屋,我根本没有胆量打开帐篷跑去叫他,于是盘腿打坐、调节呼吸,让自己尽量平静下来。</h3><h3> 最可笑的是:就连想小便也一直憋到早上5:00点多天蒙蒙亮过后才打开帐篷解决。</h3> <h3>  7月15日:早上,小马告诉我山顶有些地方能找到信号,于是我们分头行动:他上山挖野菜,我上山找信号,为的是发则消息,给亲人和朋友们报个平安。</h3> <h3>  登到营地对面的山顶上,竞然有一个位置有信号,并且是4G,挪开一步都是无服务,站在这里,给女儿、儿子打了电话,发了两条朋友圈,并匆匆离去。</h3> <h3>  今天的行程异常艰难,虽然只有不到十公里,却走4个多小时,我选择了全程轻装徒步(一根登山杖、一个相机和手机)。这段路是真正的爬山涉水,根本没有路可走,上山全凭着感觉,下山则全是沿着溪水冲刷出的沟壑走,如果没有登山杖,是一定走不下去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行程必须要有一双防水、防滑性能非常好的登山靴。</h3><h3><br></h3> <h3>这是向导小马,刚开始他不接受我给他拍照,后来我一直坚持开玩笑说:有我这么“专业”的摄影师给你照相,你必须积极配合才行。</h3> <h3>上山的“路”</h3> <h3>下山的“路”</h3> <h3> 快3点钟,终于看到营地了,已经就在眼前了,可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h3> <h3>  驻扎营地的阿雄的妈妈,在忙前忙后为今天上山的人准备晚餐。</h3> <h3>营地的柴房</h3> <h3>小马在制作酥油茶,很特别的工具,忘记拍照了。</h3> <h3>这一锅看似沥青一样的东西,其实是一锅中药,这种中药只有海拔4000以上才会有,是熬来晚上给明天即将登山的勇士们泡脚的。</h3> <h3> 7月16日:3点15分,我和一群安徽的年轻人(10人)开始登山,我跟着我的向导小马,先走过一条沟壑,然后开始登山,第一段山路是沙石路,很滑,接着是垂直距离150米的石板坡,第二段沙石路,大概有200米的垂直距离,4600米的时候天亮了,从4600~4900完全是超过55度角的石壁(根本没有路可言),4900米是雪山的分界线。</h3> <h3> 4900米的时候,看到了最美的日出和云海,但是,一瞬间就被乌云遮住了。</h3> <h3>  我们在这里补充体能,穿上雪爪,登山杖换成雪镐,休整10分钟左右后开始攀登雪山,按照向导的指导,调整呼吸,一步一步往上走,因为风太大,风中夹着小雨,打在脸上很疼,如果没有雪镐的支撑,人根本站立不住。刚开始的时候,数50步一停,雪镐支撑着身体,深呼吸5~10次,然后继续前进,渐渐的,40步一停、30步一停、20步一停。这让我想起电视上那些攀登珠峰的英雄们,他们说最后几十米,会用四、五个小时,甚至会放弃。从4900开始,我真的多次想放弃,在向导小马的鼓励下,我5步一停,艰难地向上。</h3> <h3>向导很贴心的帮我穿登山鞋</h3> <h3>  在最后正式冲顶的位置,垂直距离不到30米,向导小马不停给我鼓劲儿,并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往上走。这最后的缓坡,我攀爬了30分钟,终于在9点15分到达顶峰,战胜了哈巴雪山,战胜了5396米,战胜了自己。</h3> <h3>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垂直距离的概念:就是说上升100米可能会让你走几个小时。</h3> <h3>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当还沉浸在登顶的喜悦中时,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后,必须立即下山,怕雨下大。</h3><h3> 下雪坡的路段,我异常紧张,右手握雪镐,左手死死的抓住向导小马的手,小腿肚肌肉全部收紧,所有的脚趾头回抓,跟着向导脚步的节奏,双腿分开约30公分的距离,身体重心向后,缓慢下移。(双腿靠近过后,雪爪会相碰,导致摔跤,这样的坡度,摔下去就可能再也爬不起来,最终葬身于此)。很遗憾,这段下雪坡没有拍照,因为很紧张,只敢专心走路。</h3> <h3>  继续缓慢下行,很多路段,在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从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爬上去的,此时此刻心中默默的赞扬自己的勇敢和强大。</h3><h3> 经过3小时40分钟,我们终于回到了大本营。然后,稍作休整,将马上动身返回哈巴村。</h3> <h3>  从大本营回哈巴村,我仍然选择骑骡子下山,因为山势太陡峭,小路坑坑洼洼,由于是雨季,不到30公分宽的路,全是坑很深的烂泥巴,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安徽那一群和我一起登雪山的小朋友们,他们全程选择徒步,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值得所有人为他们点赞。</h3><h3> 下山骑骡子是很需要技巧的,尤其是非常陡峭的山路,两手各自抓紧前后的鞍,脚踩实脚踏,身体重心向后,呈半站立状态。4个小时,全身骨头都散架了。</h3> <h3>最终平安到达哈巴村,平安结束这次挑战。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嘴巴起泡,两个大脚趾头严重受伤。直今天(十天过去了),所有伤痛基本恢复。</h3> <h3>曾经的梦,</h3><h3>现在已经变成现实,</h3><h3>走吧,</h3><h3>去挑战、去山顶、</h3><h3>去呼吸、去感受;</h3><h3>怀着一颗敬畏的心,<br></h3><h3>路上,脚下,<br></h3><h3>别有一番人生。<br></h3> <h3>最后,我要感谢李峻、感谢阿雄,更要感谢我的向导小马,明年雀儿山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