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盖全唐――春江花月夜

紫芸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 江 花 月 夜 </b></h3><h5> 唐·张若虚</h5><h3></h3><h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h3><h3>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h3><h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h3><h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h3><h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h3><h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h3><h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h3><h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h3><h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h3><h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h3><h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h3><h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h3><h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h3><h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h3><h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h3><h3>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h3><h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h3><h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h3> <h1><b>《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b></h1><h3><b></b>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h3> <h1><b>没有胡应麟,我们还能读“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吗?</b></h1><h3><i> “ 是啊,若虚,若虚,他和他的大作,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差点被时光化为了虚无。好在,最终只是一场虚惊,他和他那《春江花月夜》的诗魂至今仍翱翔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将永远照耀着中国的诗空。</i></h3><h3> <b>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b>四百多年前的某个深夜,当这两句从未见过的唐诗跳进诗学家胡应麟的眼眸时,这个明万历举人胡子一翘,一拍大腿,“唰”地一声,就从躺椅上跃起,一个健步奔向案的油灯下。他瞪大眼睛,再一次浑身颤抖地吟诵起来。 春,江,花,月,夜——天地之间五个最美意象霎时从故纸堆里发出光芒,扑进了他的眼帘。</h3><h3> 这个年过半百的举人当时正赋闲在家,没事找事地编写一部历代诗选《诗薮》,意图搜罗有史以来的诗歌珍品。《诗薮》,“薮”不就与“搜”同音,“乖乖,这么牛逼的一首诗,怎么就被抛弃到历史的黑屋子里呢?”胡应麟边激动地来回踱步,边喃喃自语“要不是我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看到它,还不知道它要委屈多少年呢。”胡应麟激动骄傲得有理。因为正是从他编纂的《诗薮》开始,这首天才之作才被人发现,才开始被滚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直至被推唐诗的巅峰。</h3><h3> 而此时离这首伟大唐诗的诞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千年十个世纪的时光。呵呵,有时候一个人没事找事的行为,也可能导致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是不是想一想都很让人抓狂?</h3><h3>《春江花月夜》被赞誉为“孤篇压全唐”。很多论者说在唐诗的海洋里大放异彩的《春江花月夜》更像是一个意外,是唐诗大秀场上的一个意外,一个孤立的高峰。这首长诗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在中国诗歌史上几乎空前绝后,从诗经到新诗都难以找得到与它相像的作品。说他孤立,因为它确确实实是孤零零地屹立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上,前后都不见同类。</h3> <h3>  既然我们无法了解张若虚更多的人生故事,那我们就更多地去解读他留下的伟大诗歌好了,就像钱钟书先生调侃的那样:你觉得某个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得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h3> <h3>  这首诗虽然字字珠玑,但全诗的精华都蕴含在这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正是这两句使得奔腾的唐诗大河有了另一个方向。使得一首诗超越了诗,而抵达了另一个更高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这在群星璀璨的唐诗星空绝无仅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它成为前后都没有同伴的孤独的高峰。</h3><h3> 而它同时又是诗,是诗的哲学,是哲学之诗。我们来稍微具体欣赏一下张若虚创造的诗歌和哲学之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起始四句就把全诗春、江、花、月、夜五个主要意象中的四个一并推出,顿时就营造了一幅大江东去,明月孤悬,春潮澎湃,夜野无垠的辽阔、深邃的画面,一下子就确定了全诗雄浑壮美的基调。虽然另一个中心象“花”要到下一句才出现。但诗人的关注点却不在景色。他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壮美,是为了引出人在这样壮美的自然面前不禁产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这是个宏大而古老的疑问,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即便有了爱因斯坦有了霍金,即便到了今天,也没有谁能真正回答这个疑问!</h3> <h3>  也许正是无法解答,甚至永远都无法解答的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h3><h3> 至于诗的后半部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有些迷惘和无奈了,因而也是伤感的。这迷惘、无奈和伤感正是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的,正是前面那一无解的哲学问题给人来带来的困扰。</h3><h3> 是啊,面对春,江,花,月如此美妙永恒的大自然,个体渺小、生命短暂的人怎么能不产生失落伤感,甚至绝望的心情呢?</h3> <h3>  《春江花月夜》为唐诗开创了一个另类的题材和情感风貌,它那元气淋漓的意象和多愁善感的激情,就像是青春的初唐,在夜深人静时,和万物生长的大自然谈了一场恋爱。</h3><h3>虽然这场恋爱的结果,使得初唐释放了青春的荷尔蒙,但也使它那华丽的青春初尝了感伤的滋味。 </h3> <h3>  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的又是短暂与永恒的哲学命题,因而在它那华丽的青春外壳里,注定会隐藏着终极的感伤。虽然,这感伤不是关于朝气蓬勃的初唐时代的,而是关于人类、人生那超越时空、亘古未变的命运的。这也正是张若虚这个另类诗人的独特价值。</h3><h3> 生活在七世纪初叶的张若虚,似乎对他同时代的诗人都在关注什么,写些什么浑然不觉,他单枪匹马地与唐朝诗人的大部队背道而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无影无形的时间,投向了遥不可及的星空。他从前人从未有过的角度探讨宇宙的存在,又以永恒的宇宙为参照,来反观人类的命运。</h3><h3> 他从自然的永恒、无限,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无常,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哲学高度,发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终极关怀式的慨叹,既带着无可奈何的伤感和迷惘的况味,又哀而不伤地表达了青春的梦幻和人生的绚烂。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的愁苦是一种虚幻的愁苦,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h3><h3> 由此,他向读者展现了唐诗表现题材的另一面,也由此树立了仅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标志。</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b>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凭什么能“孤篇压全唐”?</b></font></h3><h3><i> “提起张若虚这个名字,也许不少人都得想一下才知道是谁,但若说“春江花月夜”几乎就无人不晓,甚至能全文背出,这首诗为什么会那么经典?</i></h3><h3>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传世之作,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但仅仅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被评为“孤篇压全唐”。</h3><h3>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会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它好在哪里呢?</h3> <h1><b>(一<font color="#010101" style="">)意境美</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 春,江,花,月,夜。</font><font color="#010101">这是世间最美的五种物,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的,却很少有人会选择把它们堆放在一起。</font></h3><h3> 春江,潮水,弯月,芳甸,华林,流霜,白沙……每一个事物原本都平淡无奇,但在月华的照射下,景物层层递进,便如蒙了一层层轻纱,先是月下江,然后月下花,月下霜,月下舟,月下树,月下人……因月的照射更添了一丝朦胧。</h3><h3> 月本清寒,而春季月光照射下的事物也更冷寂,自然而然人也更感伤而孤独,更有一个人长衫磊落独自站在江边,是孤独也是落寞,连背影都仿佛虚空,谁又都可以想像。</h3><h3> 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几个静而冷的物,却无一例外都是生活中最具典型最可引人入胜的事物,舟本渡人,而此时是月夜扁舟,楼台本应灯火欢愉,现在是冷月斜移,月光无情入了玉户帘、捣衣砧,也更映射出了人影的单薄孤寂,于是便成了一幅月夜下的花,河,树 舟,人,相互依偎的图,安静而清美。</h3> <h1><b>(二)哲理性强</b></h1><h3> 月之初,如何?似乎从没有一个人可以回答得出这个问题,天地草木一切都按其不紧不慢的速度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没有人去追问,没有人去思考。可张若虚他想到了。</h3><h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道家所参悟的何为本原的道法,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又归于气,一切的最初都是谜底。</h3><h3>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夜夜的光辉,一月月的皎洁,一年年的花开,一代代的传递。似乎月亮永远是保持着那个频率,永远年轻。而人呢?却已不知更迭了好几代。</h3><h3> 这是月亮的寂寞?还是人的可怜?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人生更显突兀短暂。</h3> <h1><b>(三)情景交融</b></h1><h3> 每四句一押韵,读时朗朗上口,又杂四个相连问句引人思考。以静衬动,写出了从月出到月落间自然景物的自然更迭,静谧中带着极强的渲染力。</h3><h3> 借鸿雁传书,鱼龙传书等意象抒发了游子对家乡,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后面光不度,水成文,不还家又加重了离别之苦。又以古人常用的月的意象发出不同的思考,感受到了茫茫浮世间人的渺小,以乐景月下物和哀情月下人作为对比表达了年华易逝,世事变迁的感慨。</h3><h3> 朦胧静谧中带着淡淡哀愁却又不重,景物飘渺情也飘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又把一切带回最初月出时的虚空。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一个月出与月落的轮回,也是一个人对生命思考的轮回。</h3> <h3><b>作品原文</b></h3><h3><b>春江花月夜</b></h3><h3>注释译文</h3><h3>词句注释</h3> <h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h3><h3>滟滟随波千万里1,何处春江无月明!</h3><h3>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h3><h3>空里流霜不觉飞4,汀上白沙看不见5。</h3><h3>江天一色无纤尘6,皎皎空中孤月轮7。</h3><h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h3><h3>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望相似9。</h3><h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0。</h3><h3>白云一片去悠悠11,青枫浦上不胜愁12。</h3><h3>谁家今夜扁舟子13?何处相思明月楼14?</h3><h3>可怜楼上月徘徊15,应照离人妆镜台16。</h3><h3>玉户帘中卷不去17,捣衣砧上拂还来18。</h3><h3>此时相望不相闻19,愿逐月华流照君20。</h3><h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1。</h3><h3>昨夜闲潭梦落花22,可怜春半不还家。</h3><h3>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h3><h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23。</h3><h3>不知乘月几人归24,落月摇情满江树25。</h3><h3><b>注释译文</b></h3><h3><b>词句注释</b></h3><h3>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h3><h3>芳甸(diàn):开满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h3><h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h3><h3>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此处形容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2]</h3><h3>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h3><h3>纤尘:微细的灰尘。</h3><h3>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h3><h3>穷已:穷尽。</h3><h3>望:一作“只”。</h3><h3>但见:只见、仅见。</h3><h3>悠悠:渺茫、深远。</h3><h3>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h3><h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h3><h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h3><h3>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h3><h3>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h3><h3>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h3><h3>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h3><h3>相闻:互通音信。</h3><h3>逐:追随。月华:月光。</h3><h3>文:同“纹”。</h3><h3>闲潭:幽静的水潭。</h3><h3>碣(jié)石潇湘: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h3><h3>乘月:趁着月光。</h3><h3>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3][4]</h3><h3><b>白话译文</b></h3><h3>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h3><h3>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h3><h3>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h3><h3>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h3><h3>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h3><h3>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h3><h3>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h3><h3>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h3><h3>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h3><h3>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h3><h3>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h3><h3>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h3><h3>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h3><h3>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h3><h3>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h3><h3>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h3><h3>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h3><h3>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h3> <h1><b>后世影响</b></h1><h3>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h3><h3>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h3><h3>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h3><h3>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h3> <h3>《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