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文化苦旅》心得(三)

一蓑烟雨

<h1><b> 读《文化苦旅》有感</b></h1><h3><b> 高一11班 高源璐</b></h3><h3> 余秋雨是一位极具文采的作家。虽然对他了解不是很多,但从他的字里行间便不难看出它的文化底蕴。</h3><h3> 读《文化苦旅》之前,读过他的《千年一叹》,只不过没有看完,《文化苦旅》与《千年一叹》都属于游记类的书,可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在他的笔下,表达出来的更多的是感触,是情怀,还有他的个人思想。</h3><h3> 游记不仅仅以写景为主。在余秋雨先生之外是不甚多的。但他这样的写法反而更能吸引人眼球,更加深刻。其实,他能有这样举目的作品,离不开他内心世界的丰富。</h3><h3>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在国内旅游中写出来的,他所去的大多数地方,都是极具文化内涵或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在途中目标明确,他一边写景一边写下自己的心得。其中,心得是占很重要部分的。余秋雨先生总能将文化遗迹与过往联系,进行深刻地剖析。从古至今的历史脉络,他居然都有较为详细、明确的了解。如果说他对中华文化了解如此之多,因为他是中国人,那他对外国甚至世界的了解,又是有何而起的呢?想必一定下了很大的努力。从《千年一叹》这部外国游记中便能明白他对世界各种文化古迹的探寻也同样深刻。</h3><h3> 言归正传,《文化苦旅》这部书,可真是让人感悟良多的。余秋雨先生没有用太华丽的语言,她仅靠平实的文字将内心所悟全表达出来,文字虽平实,却分量很重,内涵深刻。通过《文化苦旅》,不仅能让我们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还能使我们了解余秋雨先生的独到体会。其中大多数都是我平常从未听闻的,但他却信手拈来。同时感到我心中的知识与感悟,是连他的九牛之一毛也不及的。</h3><h3> 我相信《文化苦旅》是一本让大多数人读完都能有不少收获的书。不仅是知识层面,更多是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通过《文化苦旅》,能我们重新看待中华文化,而不仅仅是以前四处听来的杂七杂八混乱拼凑。</h3><h3> 《文化苦旅》之所以能得到各个大家的好评,归根结底,是脱不开余秋雨先生的不断求索的。他对知识的索求是不怕辛劳的!例如他在《文化苦旅》中讲山西的繁荣过往,最初他对这个并不知情,这是他偶然发现后又经过多方面探索才得知,于是他便带着惊叹,走进了这座经历过繁盛与衰败的地方。</h3><h3> 总之,《文化苦旅》是一部讲述中国文化的优秀作品,我的评价并不权威,也不详尽,但相信大家看过《文化苦旅》,如我对余秋雨先生的种种赞美,一定是大同小异的。</h3> <h1><b> 冷眼看世界</b></h1><h3><b> ——读《文化苦旅之废井冷眼》有感</b></h3><h3><b> 高一11班 冯楷杰</b></h3><h3>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就是在映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之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他们坚韧的姿态,默默地伫立在河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h3><h3>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h3><h3>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是,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几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h3><h3>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的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迭宕?</h3><h3>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像那渤海国那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的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淡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h3><h3>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h3><h3> 再回头看那颤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看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打动了。</h3><h3> 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