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慈心-刘伯骏大师晋99岁寿诞作品品鉴暨慈善活动邀请函

行者:乐在山水云月,笑看天下活剧

<h3>刘伯骏大师90岁时泼洒指墨。</h3> <h3>刘伯骏先生接受央视《大家》栏目采访镜头</h3> <h3>刘伯骏大师97岁泼洒指墨</h3> <h3><br></h3><h3>国画大师刘伯骏先生今年10月将晋99岁寿诞,恰好又逢重阳节。他与家人决定:不办寿宴,捐出部分精品书画作品义卖,将义卖所得捐给学校,资助阿坝、凉山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过一个特别的寿辰。</h3><h3><br></h3> <h3><br></h3><h3>刘伯骏大师简介:</h3><h3><br></h3><h3>刘伯骏先生1921年出生于四川宣汉的一个书香门第,6岁开始跟随母亲和舅舅习字绘画。1942年考入国立艺专,师从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林风眠、丰子恺、吴弗之、潘韵、李可染诸大师,得潘天寿指墨真传和林风眠色彩熏陶,艺术英才早发,大学二年级习作《墨猫图》即被白崇禧收藏。1947年潘天寿为他在湖州韵海楼举办《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画展》。1948年新民晚报在南京举办现代名人画展,展出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陈之佛、张大千等名家的作品,时年仅27岁的刘伯骏也有三幅作品跻身其中。</h3><h3><br></h3><h3>1949年在杭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艺宣传工作,参加过解放舟山的战斗。</h3><h3><br></h3><h3>1950年随志愿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发表过著名战地漫画《钳住它》。</h3><h3><br></h3><h3>1955年复原回到四川达县。此后,隐居大巴山四十余年。1993年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刘伯骏书画展》盛况空前,王光英、程思远、张爱萍、洪学智为画展剪彩,刘开渠、吴作人、常任侠、华君武、吴冠中、王琦、丁聪等泰斗云集。画展由李瑞英主持。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新闻。画展期间白岩松专访刘伯骏先生在《东方之子》栏目播出。轰动京华之后,一些国家机关和企业希望他留在北京,承诺把他的儿子媳妇调到北京,并在西山为他准备院子。然而刘伯骏先生不习惯频繁应酬,怕耽误他画画。于是谢绝各方挽留,回到大巴山粗茶淡饭,闭门谢客,潜心创作。终于在上世纪末在绘画艺术上又取得重大突破。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先生因此撰文评赞刘伯骏先生“素心淡定,宠辱不惊,不慕浮华,无欲则刚,壁立千仞,因而创造了不朽的艺术”。</h3><h3><br></h3><h3>2004年荣宝斋为他出版了作为中国画范本的《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他是四川继张大千、陈子庄后第三位出荣宝斋画谱的艺术家。</h3><h3><br></h3><h3>2005年央视《大家》栏目先后5次播放对刘伯骏的长篇专访。他是与吴冠中、华君武、黄永玉、靳尚宜、张仃等第一批上《大家》栏目的顶级艺术家。</h3><h3><br></h3><h3>2011年,《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以三个展厅的规模亮相。时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为画展作序,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和中央美院资深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先生致辞。艺术评论界称刘伯骏先生是从民国走过来的一位艺术大师,他在中国画笔墨、指墨、彩墨三者融合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h3><h3><br></h3> <h3>刘伯骏在朝鲜战场创作的战地漫画《钳住它》</h3> <h3>1993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刘伯骏书画展》,张爱萍、王光英、程思远、洪学智为画展剪彩。</h3> <h3>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参观画展</h3> <h3>2010年10月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老兵之恋--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展》再次轰动京华,泰斗云集,群贤毕至。图为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教授、张伯驹女儿、张伯驹潘素故居陈列馆馆长张传綵、中国收藏协会会长阎振堂及国学、书法家文怀沙等出席开幕式。</h3><h3><br></h3> <h3>1993年与黄胄、梁树年、高冠华、关山月等一起受邀在中南海作画。图为刘伯骏与黄胄、梁树年、高冠华及夫人合影。</h3> <h3>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教授致辞。</h3> <h3>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张伯驹的女儿张传綵参观刘伯骏艺术展。邹佩珠也是中国艺术界泰斗,她毕业于国立艺专,1946年就受徐悲鸿之请任北平艺专(今中央美院前身)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部分浮雕图案系出自邹佩珠教授之手。</h3> <h3>邹佩珠给参观的人们讲解:他(指刘伯骏)一个90岁的老人,他为什么画得那么大胆,那么自由自在,挥洒自如?因为他没有杂念,没有包袱。还有,你们能看出他的画是从哪里下笔哪里收的笔吗?我都看不出来。所以他的画很难临摹。</h3> <h3><br></h3><h3>时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在《十指禅机 彩墨丹青》一文中评称:指画一艺,以手指、手掌代替传统毛笔,难度较大。正如前辈常任侠先生所言:“此项艺术(指画)本为清人高其佩所创,但真正集大成并发展至高峰者,首推潘老(潘天寿)”。而刘伯骏先生的指画,因早年得到家父亲授与心传,后苦练60余年,且有左右手同时开弓,十指并用,这在当今画坛可谓是独一无二,不能不说是艺术界奇迹。刘伯骏的指画成就就在于他继承我父潘天寿指画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面貌。尤其他对线、点苔和彩墨的运用。家父指画中的线取篆、隶入画,古雅圆润,文质彬彬。而刘老指画用线追求行、草的狂乱与苍劲,奔放和洒脱。刘伯骏先生的彩墨作品造诣精深,他的彩墨一改传统色墨两分之法,以彩代墨,墨气由彩而生而非由墨而生。以上是刘老指画上的几点突破。可以说,刘伯骏指画是继高其佩、潘天寿之后又一造诣精深者,尤其他的“十指禅”功,恐怕在当今画坛独一无二。正如前辈常任侠先生所言“唯指画难度较大,潘天寿之后继之寥寥。现仍执着于指画艺术并卓有成效者,只伯骏等少数画家,因而岌须发扬。”</h3><h3><br></h3> <h3>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十指禅机-刘伯骏指墨艺术展》开幕式。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先生和中央美院著名美术史家邵大箴教授等致辞。说起《十指禅机》这个展览主题定名,还有一段小插曲:当策展人中央美院郭红梅博士和担任学术支持的中央美院艺术教育与市场学院院长余丁教授提出用这个定名时,中国美术馆分管展览的副馆长和展览部负责人不敢表态,因为中国画最高境界是入禅,谁配用这么高妙的展览主题定名?于是报给馆长范迪安先生,范馆长看了刘伯骏先生的介绍和画册,当即拍板:刘老先生的展览用《十指禅机》当之无愧!</h3> <h3><br></h3><h3>现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先生2011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致辞中评价:我不能说先生的艺术就是二十世纪中国画的缩影,但是,作为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情景变迁的一位老艺术家,从他几十年的艺术作品,大画、小画点点滴滴,包括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找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特征。由于先生经历了许多人生坎坷,他的许多作品也都荡然无存,所以今天这样的展览和研讨更显得具有学术工程和艺术史抢救的意味。刘伯骏先生晚年的指画越来越走向完全自由的表现。从刘伯骏先生十指触及纸面的过程中,在他的指画作品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指画技法,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种生命动力的挥发、施展、运行以及奔流。这是他对指画传统的更新和推进,值得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h3> <h3>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参观“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展”</h3> <h3>刘伯骏先生90多岁还能画百尺大画</h3> <h3><br></h3><h3>近二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刘伯骏艺术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美术史家岛子教授,多次就刘伯骏艺术作过专题报告。他说,19年前,他带研究生专程去达州考察刘伯骏的艺术。他说:“看了他的画,我当时非常震惊,不是一般的震惊:在达州这个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的画家!在他的作品里面,我看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国画的现代转化,特别是林风眠中西融合和潘天寿的传统都体现得非常完备。我们于是把他作为一个特定研究对象。伯骏先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我称为:浓重古艳。重墨构成他的绘画语言,另外是彩墨。他的作品是光、色、墨交融。古意表现在气势雄迈,哪怕是一幅小作品,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一幅册页幽兰,那么小的画却有那么大的气势,狂豪奇野,形中取气,以动破静。还有隐逸之气,非常独特。刘老的画特别传神,更有独特的气度风骨。刘老作品的色彩感非常强。在这一点上他比吴昌硕走得还要远。这种表现性在传统中国水墨画里只有徐渭敢这样,八大还不敢。八大是冷逸,徐渭是狂肆。林风眠、潘天寿开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但潘老在传承与现代融合这一点上偏向于传统,而伯骏老在传承与发展上偏向现代,这可能与他受林风眠的影响有关。在表现性方面伯骏老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画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中无人能望其项背。”2017年岛子教授来成都作“林风眠学群与刘伯骏艺术”的报告时,呼吁将刘伯骏先生的十指墨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培养研究生。他都96岁了,不然就失传了。</h3><h3>艺术界对刘伯骏艺术的评论浩若烟海。中央美院著名美术史家邵大箴、王宏建、李树生、袁宝林等教授和 中央艺术研究院副所长郑工、陶咏白研究员等认为,中国画这一百年来发展创新的代表性人物是从吴昌硕、潘天寿、林风眠、张大千、徐悲鸿,到吴冠中、刘伯骏这样一个脉络。</h3><h3><br></h3> <h3><br></h3><h3>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艺术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评价刘伯骏艺术:</h3><h3> 2011年,刘伯骏先生九十岁的时候,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个画展《十指禅机》,我是学术主持,郭红梅博士是策展人。从那时起我就对刘老的艺术有一个深入的研究。 刘伯骏先生根植于四川大巴山,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又同中国艺术史的文脉紧密相连,他的老师包括了潘天寿、林风眠、陈之佛、李可染等,他早年师从潘天寿先生学指画,潘先生是一指禅、二指禅,刘老是十指禅,用十个指头画画,长江后浪推前浪,非常厉害。实际上他与二十世纪美术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刚才岛子先生也讲,他既同民国的艺术史有关,又同新中国艺术史有关的这样一位画家,是一个目前来讲硕果仅存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他可以说见证了整个二十世纪文化艺术的发展。</h3><h3> 刘伯骏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位大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的写照,到了八十岁衰年变法越来越叫做"人书俱老",越来越老到,越来越有个性。这次展览都是他衰年变法以后的作品,也有他今年的新作。反映了他十多年来的创作面貌,是他的人生走到了一个巅峰的壮态。</h3><h3><br></h3> <h3>刘伯骏绘 荷花图</h3> <h3><br></h3><h3>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著名国际策展人赵力教授评价:</h3><h3> 说到刘伯骏艺术,在我看来有一条非常明确的思路和创作方向是:从吴昌硕到潘天寿,然后从潘天寿到刘伯骏,这样一种线索。这种线索隐含着二十世纪以来的很多大师在继承和创新方向上一种新的思考和从风格到观念式的变化。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从吴昌硕算起刘伯骏属于第三代,通过潘天寿到吴昌硕这样一个传承。作为这个传承发展脉络的第三代代表性艺术家,刘伯骏的作品里也当然包容了大量的当代的意识,包括色彩变化、视觉化呈现等,而不是简单的笔墨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在构图的关系上,他打破了传统性的构图的方式,而呈现了一种新的表达力,这种表达是和所有表现对象结合起来的这样一种表达力。第三,刘伯骏先生的艺术的时代性的特征,比如他选择了很多大家不善于画、回避画或者他开拓出来的新的题材。透过刘伯骏先生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表现的方式,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对比他现在的作品和前几年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色彩变化,他的墨色的变化和意境的升华,他不断在创新。我觉得刘伯骏先生九十岁了还能够这样创作,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之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还能够突破自己甚至突破古人,毫不保守,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刘伯骏艺术精神,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刘先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整个中国美术界的承认,就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四川的艺术家,他是一个全国的艺术家,甚至是世界的艺术家。</h3><h3><br></h3> <h3>2015年95岁的刘伯骏先生应邀赴我国台湾参加海峡两岸笔会。图为在佛光山聆听星云大师讲法。在主席台就坐的有:星云大师,刘伯骏大师,中国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11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书法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段成桂。</h3> <h3>刘伯骏大师在台北受到蒋孝严和海基会秘书长林中森的热情接待。</h3> <h3>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顾问兼中国书法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段成桂先生在台北圆山饭店看望刘伯骏大师。</h3> <h3><br></h3><h3>较早研究刘伯骏艺术的中国著名美术史家、中国画理论资深研究专家林木教授在为《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所作序中写到:刘伯骏先生从西南边隅之大巴山中异军突起于中国画坛,画得如此大胆、如此雄肆、如此奇崛又如此现代,这本身就是一个当代画坛传奇。如果说,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在章法结构上对当代中国画艺术有着突出的贡献的话,那么,刘伯骏作为潘天寿先生学生,在这点上算是得其传承。刘伯骏作品大多以满密为特色,铺天盖地,在满密之中分章布白、冷暖相衬、疏密照应、虚实相生,在势若平淡之中出奇制胜。他的画面结构是取中心放射,四面出击之势。刘伯骏先生长于墨法,他的一些花卉墨相精微空灵,水的运用出神入化,用色大胆高妙。但他的画并非因大量使用色彩就成了西洋画风格,是因为他守住了中国画的根,他的墨色对色彩的调和方式是东方的,更因为他用笔的表现性也是东方的。他的点线墨团,其用笔毛涩重拙,老辣雄强。即使色彩表现之用笔,亦呈现出中国画用笔自身的种种趣致,提按顿挫、虚实疾徐、干湿浓淡、宽窄正侧,笔法灵动变化之致。色彩的大量运用与书法用笔的结合,给刘伯骏先生的艺术带来既传统又现代的特色。</h3><h3>林木教授在多次出席刘伯骏艺术研讨会时都谈到:刘伯骏先生八十岁以后的作品还表现出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更加热血澎湃的激情和震撼生命力的气势,这非常不简单。</h3><h3><br></h3> <h3>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和夫人与伯骏老在台湾佛光山合影。图中作品系伯骏老现场为海峡两岸文化促进会所作。</h3> <h3>刘伯骏绘 向日葵</h3> <h3>刘伯骏绘 荷花组图</h3> <h3>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2008年4月曾主持“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研讨会”。黄院长在参观“刘伯骏艺术展”第一次看到伯骏老的作品时发自内心地赞叹“当之无愧的大师!”“当之无愧的大师!”他指着一幅雪竹图说:“你看他画的压雪的部分完全是硬留白,这太不简单了!”据说,中国台湾以画雪景名扬世界被称为现代“水墨之父”的刘国松先生,他也做不到硬留白,而是在要画雪的部分用剪纸蒙起来。这与伯骏老的硬留白是天壤之别。</h3> <h3><br></h3><h3>潘天寿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院教授徐仲偶先生2010年在《老兵之恋-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展》开幕式致辞时说:伯骏老的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心性使然,神韵天地之境界。在当今这个什么都要迎合商业包装的时代,要达到心性使然何其难。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震撼力。具有生命震撼力的艺术才是不朽的。刘伯骏先生的艺术生命力能传承百年、千年。他是中华文化复兴时代一位伟大的艺术家。</h3><h3><br></h3> <h3>他画出了花的精灵。</h3> <h3>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先生2016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的《九十正当春—世纪大家刘伯骏艺术展》开幕式致辞时说:我代表国家画院对刘老画展表示祝贺。指画难度很大,历代画指画的人并不多,有成就有大成就的人更少。刘伯骏先生近百岁高龄意志不衰,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画得这么气势磅礴厚重,胜过我们很多拿笔和其他工具的画家,他是当代艺术大家,我对他充满敬意。</h3><h3>今天看到了当代杰出的画家刘伯骏先生的画展,我再次找到了作为四川人的自信。一部近代美术史都与四川人有关。面对刘伯骏老先生,我们再次想到了二十世纪四川人在文化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张大千、蒋兆和、石鲁、郭沫若、陈子庄、谢无量等前辈大师。我谨赋诗一首:</h3><h3>百岁渴望问顶峰,指墨挥洒亦奇功;</h3><h3>此身跨越两世纪,巴蜀画坛势更雄。</h3> <h3>刘伯骏绘 美人蕉</h3> <h3>刘伯骏泼墨 斜风骤雨竹有声 </h3><h3>评论家认为他画的竹子一扫宋元明清以来竹子越画越文弱的风格,立意“斜风骤雨竹有声”就不同凡响,他似乎要把狂风骤雨的声音都表达出来。故有评论家称他画出了万马奔腾、金戈齐鸣、大气磅礴之势。前无古人。</h3> <h3><br></h3><h3>刘伯骏先生不仅艺术造诣高,人生境界也非常高。他今年10月将晋99岁,正好是重阳节期间。他要求不办寿宴不准送礼,只愿在生辰期间举办一次作品品鉴活动,并捐出作品义卖,义卖所得捐给光亚学校,帮助阿坝、凉山、甘孜培训乡村学校教师。光亚学校10余年来一直在帮助凉山州金阳县、美姑县和阿坝州茂县培训乡村教师,至今已免费培训上千人次。光亚充分利用学校场地、教学设施和外教资源,每年暑期免费培训乡村教师,不仅帮助他们提升英语和教学水平,还注重培训乡村教师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把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习惯带给山村的孩子,从娃娃抓起加快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此次活动的善款将用于扩大乡村教师培训范围至甘孜地区。</h3> <h3>刘伯骏绘 雪竹图</h3><h3>2008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看到这幅作品时大为赞叹。他告诉本文作者:你看他的雪竹画得这么抽象又好看,雪的部分是硬留白留出来的,这太不简单了。台湾以画雪景闻名于世界的大画家刘国松先生,他也做不到硬留白。他画的雪的部分留白是用剪纸蒙起来,其效果比刘老的硬留白差之天壤。</h3> <h3>刘伯骏绘 荷香图</h3> <h3>刘伯骏绘 彩墨美人蕉。此作已被中南海收藏。</h3> <h3>刘伯骏绘 家养兰花与野兰对比图:养在高墙深院里的“宠兰”是枯萎的,而长在山坡土坎上的野兰却欣欣向荣。命运截然不同。画的中部横断配诗云:</h3><h3>一盆宠兰藏深院,一丛蕙草长土坎。</h3><h3>一枯一荣命截然,山风野露养真兰。</h3><h3>评论家称:人生之哲理,自然之真谛,尽在此画此诗中矣。</h3> <h3>伯骏老平时练字喜欢临黄庭坚《诸上座帖》,临写的都要撕掉。后中央美院的教授来看到了,惊曰:这些都是国宝哦!只有习字90多年的你老才有这等功力,一定要保存下来!他才择其满意者留了几张。</h3> <h3>伯骏老自书诗。其字力道千钧,只有习字90多年的他才能写出这种苍劲挺拔的字来。</h3> <h3>伯骏老几乎天天要练字。</h3> <h3>2010年在青城山落成的伯骏画庐。</h3><h3>多年前,朋友就提议给伯骏老建画院。伯骏老不同意,他说,吴冠中都没建。后来大家坚持应该有一个陈列作品的场所。他才同意,但又说:“只有大家同道在一起方可称院,我一介山民,莫如叫画庐。”我们一听,这一字之改非常妙:既谦虚低调,又有山野之气,更符合他的境界与追求。且千古以来,称画庐者,此为第一也。“伯骏画庐”由前人民日报总编辑、范仲淹第28代孙范敬宜题写。</h3> <h3>“99慈心”-刘伯骏大师晋99岁作品品鉴暨慈善助学活动安排:</h3><h3>时间:2019年10月6日下午2:30至4:30</h3><h3>地点:麓湖艺展中心大厅</h3><h3>地址:天府大道南段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h3><h3>交通:地铁1号线至红石公园站</h3><h3> 公交T1、T7至艺展中心下</h3> <h3>麓湖艺展中心是由世界著名艺术建筑设计师安托内.普雷多克设计,耗资7亿打造。创意有“天开成都”之义:地壳运动将本土红沙石拱起呈龟壳状的外立面,从缝隙中可以看见星星月亮。南侧的羌楼取自古蜀文明发源于古羌的元素。</h3> <h3>欢迎光临品鉴!</h3> <h3>网上义展义卖10月6日退出:</h3><h3><br></h3><h3>伯骏画庐官网(bojun.art)</h3><h3><br></h3><h3>光亚学校官网:</h3><h3>en.guangyaschool.com</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