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老屋的情怀

心静

<h3>老屋又称为祖屋,是先辈留给后人一座宝贵的财富,它包含着艺术、文化与家族传承的精神,承载着一个时代兴衰与变迁!</h3> <h3>在儿时的记忆里,在我们新建村十都老屋随处可见,一栋栋老屋大小各异布满了从上村头到下村尾,建筑风格都是以徽派建筑为主体,高墙深院,四水朝堂,每栋老屋 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远望去似一座座神秘的古堡,尤为显得其庄严与神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钢筋水泥建筑的兴起,土木结构的老屋,随着无人居住渐渐的消失。。。。。</h3> <h3>我家老屋坐落在新建村里角白果树底,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栋老宅,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据父辈口述,我家的老屋是乾隆年间,从龟山脚底巫公的老宅拆来改装而成,所以那些柱子依旧保留着一些多余的孔状。</h3> <h3>老屋坐东朝西,屋前有龟山,屋后有古银杏,大门对准里桐尖,听长辈口述新建的老屋唯有两栋老宅大门对准里桐尖的,老屋正房四周也是高墙围着一对对马头墙伸向远方,厨房紧紧贴在青龙边的高墙下,厨房与正房以高墙隔离着。</h3> <h3>老屋的正屋分为三重,最外面是明堂,明堂是露天的,采用长2米—3米长,宽1米多的青石板铺设而成,便留有水槽水孔便于雨水排出屋外,明堂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厢房,曾祖父在世上年间,分别是用来招待客人,把脉就诊行医的地方。</h3> <h3>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切割,老屋由于年久失修,明堂两边的厢房渐渐的倒塌了,留下了长满杂草的空地,50年代公私合营,爷爷在上村头医院上班期间,在那片空地上栽上了两颗白牡丹,牡丹花特别很l娇气,就是在爷爷的精心的呵护下,这两颗白牡丹由此长得很茂盛。爷爷的习惯有点特别,每天上午10点过后才起床,一天吃两顿,一辈子没见过寒霜,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那两颗牡丹花,一天都会看她好几次,爷爷这种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晚辈学习!</h3> <h3>记得那一年牡丹花开的日子,那时我才6岁,我随哥哥一起来到了明堂,看到那刚盛开的白牡丹,纯洁无瑕屹立在牡丹枝头上随微风晃晃,如同九天仙女下凡的姿态,正当在此欣赏这美景时刻,哥哥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用手折断了牡丹盛开的枝头,哥哥往外跑了,这时爷爷奶奶赶来了,非常生气,非说是我折断的,我那时还小无力狡辩,被妈妈毒打了一顿,今天回想起来,这两颗牡丹对爷爷来说是多么的重要!</h3> <h3>第二重为前堂也称为正堂,正堂虽然面积不大,然而却是老屋最神圣而庄严的地方,是用来摆放祖先灵位,祭祀祖先,曾今逢年过节都要在正堂先祭祖然后再开宴。</h3> <h3>最里面的是后堂,后堂有一口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个厢房,天井下有一口大缸,大缸盛满水足足有7担水,这是先辈们用来防火储备用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消防用水,在古代每栋老宅天井下都会存放一口大缸,盛满水以防不测</h3> <h3>记得小时候爷爷会在大缸里会养一些小鱼,每当吃饭的时候就来到后堂,搬来凳子垫脚,瞒着爷爷奶奶偷偷的给小鱼喂食,当饭粒摇摇晃晃落入水中,那一条条摇头摆尾的小鱼争抢着,鱼吃饱了我也开心了!</h3> <h3>后堂是比较灰暗的,高高的墙围着,没有窗户,仅仅依靠天井直射的余光返回地面,每当中午的阳光从天井直射下来,缸里的水反射到屋顶上,那是后堂一天最亮的时光!</h3> <h3>在老屋厨房的后面,还有一条弄堂,弄堂紧靠千年银杏树下,炎热的夏天,茂盛的枝叶,被银杏紧紧笼罩着,微风轻轻的吹,枝叶哗哗的响,那一片片叶子,如同一把把小扇子随风摇晃着,为这栋老宅带来了清凉!</h3> <h3>老屋走过了两百来年的时光,经历了两百来年风风雨雨的洗礼,老屋是由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一代一代人的维护,经过了多次大修,才能保存下来,我家老屋最后一次大修是解放后50年代,把后堂大修了一次,后堂的大樑还是亩坑岭运来的。</h3> <h3>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家的老屋也同样逃脱不了历史的命运,自从父母去世过后,老屋已无人居住破旧不堪,随风颤抖摇摇欲坠,即将消失!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