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我们青年点的建立】</b></h3><h3>1973年哈尔滨市的知青下乡政策有了调整,改为单位包职工的动员方法,由单位建立“青年点”,安排本单位职工的中学毕业生子弟“上山下乡”。从此“单位办青年点”应运而生,全市机关、企事业各单位纷纷建立起了各自的青年点。我父亲所在的单位是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利用本单位文革初期建的“小三线”工厂安置职工子弟“上山下乡”。原来叫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五七农场,73年6月更名为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青年农场,开始安排本单位职工子弟。我是73年6月16日来到青年农场的,当时统称“青年点”,在73年青年点陆续安排了48名知青上山下乡。</h3> <h3><b>【农场的基本情况】</b></h3><h3>我们的农场位于宾县宾西公社境内,当时属于单位自办农场,我们知青的户口挂在宾西公社。农场有一部分土地,但不是很多。固定资产有一个大约五、六百平方米的车间,有一栋车库,有一栋办公室,有一栋食堂,有两栋宿舍。工厂还给了我们农场一台卡车,三台胶轮拖拉机,一台履带拖拉机,还有几台旧机床。农场安装有100KVA的电力变压器,可以满足小型工业生产。农场还有一大群绵羊。工厂派来了“带队干部”管理农场,带队干部一年一换,还有部分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进行技术支持。我在青年点经历了四批带队干部。第一年的带队干部:孙盛运、翟顺才、乔英富。第二年的带队干部:宋臣、闫政芝。第三年的带队干部:裴新民、许少英、李松云。第四年的带队干部:庄玉兴、刘兴全、李方振、罗世经。</h3> <h3><b>【难忘的1973年】</b></h3><h3>73年6月,我们来到农场,第二天就开始“夏除”劳动,好在我们在中学阶段进行过学农劳动,很快适应了铲地、间苗等农活。记得当时农场种了玉米、黄豆、小麦、谷子等农作物,还有部分蔬菜。大约干了20天左右,就完成了夏除任务。农场同时还安排汽车和胶轮拖拉机搞运输创收,我们当装卸工,拉砖、拉石头,两天一付手套就磨坏了。</h3><h3>我们农场是两条创收路,一是搞运输拉脚,另一个就是生产小型电力变压器。七月中旬,变压器组成立,同时还分配了其他技术工种到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培训,为生产变压器做准备。当时真是“借鸡下蛋”,“土洋结合”,8月初第一台变压器开始下料,9月底我们农场生产的第一台变压器诞生了。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两条创收路,确保了“小青年”能按月开工资。我们生产的电力变压器容量为20—50千伏安。我是最早变压器组的成员之一。</h3><h3>九月初,我们又集中力量进行了秋收劳动,割黄豆最难,戴手套割的太慢,不戴手套还扎手。冬闲时部分知青被派到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实习学技术。</h3><h3>创业阶段的1973年是难忘的,艰苦的。大约在8月份成立了农场团支部,在九月底成立了有带队干部和知青组成的农场管理委员会。</h3> <h3><b>【动荡的1974年】</b></h3><h3>1974年初黑龙江省的“知青”政策规定,只有“插队”的知青可以享受下乡满两年后的“城市招工”政策,我们青年点属于单位自办农场,不能享受此政策。这怎么办呢?73年已经下乡的,74年准备下乡的往哪里去?</h3><h3>7月份,工厂出了两台大客车,组织部分知青和家长,主要是74年待下乡的知青家长,到双城县希勤公社考察,我正好赶上参加了。最后工厂还是决定我们农场暂时不动,74年新的下乡知青在宾县宾西公社范围内“插队”,共计160人左右。</h3><h3>这一年我们农场的青年在种好地的前提下,有运输和生产变压器的两条副业,维持开支没问题,同时小青年们都学会了一门“技术”,为以后的工业生产做了准备工作。同时带队干部带领我们又新开了一些荒地。</h3> <h3><b>【转折的1975年】</b></h3><h3>75年春节后,工厂与宾县终于拿出了解决方案,从4月末开始逐步实施。宾县宾西公社新组建“宾西大队”;把原“四合大队”的两个小队划入“宾西大队”;我们青年点(农场)划入“宾西大队,”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小队”管理;去年12月份下乡插队的知青全部“合并”到“农场”,今年新下乡的知青也到“农场”。这样我们的农场知青既享受了插队知青的待遇,又可以搞工业生产创收。“合点”后形成了大约有200多名知青的农场。</h3><h3>从五月初开始,我们农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二次创业是艰苦的。新上了“小型翻斗车”和“皮带输送机”两个新产品;新盖了一栋知青宿舍。组建了工业车间、基建队、农业队,同时对部分富余人员组织到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出劳务。经过几个月的会战,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农场基本建成,满足了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安排知青上山下乡的要求。</h3><h3>同时大约从6月份开始陆续组建了宾西大队和农场的组织机构。组建了有带队干部以临时党员身份参加的“大队党支部”;组建了有知青参加的“大队革委会”;组建了以知青为主的“大队团总支”;组建了“大队民兵连”;还组建了工业车间的“领导班子”。从此我们的青年农场,在大队党支部和带队干部的领导下,稳定发展壮大。我们青年点73年,74年,75年,76年,77年连续五年安排了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职工子弟的上山下乡任务,合计300人左右。</h3><h3><br></h3><h3><br></h3> <h3><b>【1976年及后来】</b></h3><h3>1976年是难忘的,在1976年11月末,我们20几个73年下乡的知青终于返城了。是哈尔滨市粮食局到宾县招工,使我们离开了战斗了三年半的青年农场。</h3><h3>我们青年点从75年开始,每年都有人通过参军、上学、招工、接班等方式离开农场。大约在1980年左右,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青年点完成了历史使命,全部知青返城安排在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劳动服务公司。</h3><h3>我在青年点3年半的知青岁月,经历了4届带队干部,感到都是认真负责,公平公正的好领导。所接触的当地干部是平易近人,朴实能干,记得经常接触的有公社团委书记吴献忠,大队党支部书记许家民等。</h3><h3>我的“知青岁月”,是我中学毕业后的“第一段工作经历”,虽然身在农村,经历了各种农活,但也搞了工业,学了技术,为我们返城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h3> <h3><b>【我在青年点留下的照片】</b></h3> <h3>这是76年2月照的知青合影:</h3> <h3>这是74年6月照的:下乡1周年纪念。</h3> <h3>这是74年7月照的:在松花江畔。</h3> <h3>这是76年1月参加宾县第13届团代会“宾西代表团”的合影。我们大队去了两人。</h3> <h3>这是76年3月参加“ 宾县青年理论学习班”留影:</h3> <h3>这是76年4月参加宾县“知青理论学习班”留影:</h3> <h3>这是76年11月返城前在车间门口留影:</h3> <h3>【在青年点难忘的几件事】</h3> <h3><b>(1)与“青年作家”韩统良的两次相遇。</b></h3><h3>大约是1974年6月份的一天,带队干部找到我,说来了一位省城的作家来咱们青年点“采风”,来体验知青的生活,让我安排和接待一下。来的作家40岁左右,背着一个黄书包,手里拎着一个小行李,从宾西“朝阳”青年点徒步经四合七、八队而来。准备在农场住两天,安排住在了我的宿舍,下午我带他到农场转了一圈,介绍了青年点的基本情况,同时我也向他了解了外界青年点的一些情况。第二天,他在农场及周边转了一天,接触了几个知青又了解了一些情况,第三天上午他向我们告辞,去了宾县新立公社,据说那里的回乡青年在科学种田方面有特色。</h3><h3>第二次遇到韩统良是在4个月后的10月份,我和代长印回青年点,在哈尔滨火车站等6线公交车要去三棵树客运站,又巧遇了,感觉很亲切。他背着稍大一些的行李,准备去生产建设兵团采风,体验边疆的知青生活,我们又唠了一下分别后的情况就踏上了各自的路程。以后一直无缘相遇。</h3> <h3><b>(2)参加宾县的“电工”培训班。</b></h3><h3>在1975年4月中旬,宾县举办了电工培训班,时间是半个月,学完考试发证。我们农场去了三个人,我、裴建华、郭庆代。培训在县内的“电业科”,吃住安排在县城边缘的县委党校,中间的路大约走20分钟,我们每天得走两趟,走了半个月,目睹了路两边大树发芽冒绿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三人都通过了考试,拿到了松花江地区发的电工证。</h3> <h3><b>(3)参加宾县团代会零距离接触农民、农村。</b></h3><h3>在1976年1月我和沈恩华到宾县开会,是两个大会套开,前三天是宾县共青团第13届代表大会,第四天是宾县民兵工作会议。参会的知青不多,绝大多数人是当地各基层单位的代表。</h3><h3>第一天的下午会议报道,按着报道顺序统一安排住宿,我被安排到宾县第三大车店吃住,这是我下乡两年多来首次住大车店。大车店在县城南面,是一个长条形四合院,临街一个大门进院后,院心是一个广场,放马车的地方;有两栋客房和一栋食堂,房子是土坯房草盖,院内还有马棚和厕所。由于会议包了房间,院内已经没有马车了。客房是整栋房子为一个大房间,南、北两面是两个通长的大火炕,炕上铺着炕席,被褥被卷起来在炕里成一排,一面大炕大约住了40人左右;房子中间为一个通道,两头有门,在通道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大火炉,上面烧着一个大水壶。</h3><h3>第一天大家是就近的铺位唠唠嗑,认识一下,我是一个熟人也没有啊,但当地人很多是都认识的。第二天晚上有情况了,晚八点钟左右,部分人开始聚在火炉旁听一个人讲故事了,农民中有能人啊,讲的是眉飞色舞,不一会全屋的人都聚到火炉旁静静地听故事,讲的是手抄本“一双秀花鞋”,一直讲到半夜12点钟,开始就寝了。白天正常开会,晚上又开讲了,连续三个晚上讲完了这个故事。我是头一次听农村青年讲“手抄本”,头一次近距离接触农村青年,唯一的一次住大车店,这次会议的经历使我难以忘记。</h3> <h3><b>(4)做了两年的后勤保障工作。</b></h3><h3>大约在73年的8月份,领导就把青年点的后勤保障任务交给了我,其实主要工作就是粮食供应工作。第一年,下乡青年的口粮由国家提供,我大约每个月都到宾西粮库提取部分原粮,拉到宾西的一个粮食加工点加工后,拉回到青年点。一般领导还给配一个人,但也有一个人去的时候。多数时候是农场的拖拉机去,但有时是借用常胜大队的牛车去,当时160斤的麻袋,我们都能装卸车。记得有一次我们到宾西去加工粮食,巧遇公社的党委书记,对我们知青非常热情,询问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鼓励我们要好好干。以后曾多次在宾西遇到他,每次都是他主动和我们打招呼,问寒问暖,使我们感到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后来知道他叫李建国。第二年我们青年点自己在车间内建了磨米房。头两年的冬闲时期,大约每年有4个半月,知青们都派往哈拖配厂技术实习,或跟车搞运输,这时我在农场得准备“口粮”,拉到哈尔滨发放给知青们。</h3><h3>75年组建宾西大队合点后人多了,农场安排了一个74年下乡的女青年专管后勤工作,粮食保障工作我们进行了交接。按着领导的安排协助她们进行了磨米房和粮仓的新建以及设备迁移工作。结束了我两年多的“兼职”的粮食工作。</h3><h3><br></h3> <h3><b>(5)难忘的变压器组</b></h3><h3>我们农场的“变压器组”成立于1973年7 月中旬,当初只有5个人:工厂派来了电气技师:纪取祥,知青有我、徐凤珍、杨秀珍、王文慧。我们到哈尔滨变压器厂学习了一周,回来后为第一台变压器下料生产。在哈拖配厂裁剪的硅钢片和缠的线圈,然后回青年点组装。大约在 10月份,退休的冯师傅加入了变压器组,后来知青孙丽媛加入了变压器组,这样就形成了早期的由七人组成的变压器组,由纪师傅领导。</h3><h3>在1975年下半年,变压器组有三名知青上学和招工,根据生产需要农场对变压器组进行了调整,纪师傅负责,老师傅有冯师傅和尚师傅,知青有我、孙丽媛、冯恩清、赵文利、孙凤霞、滕淑云,我担任组长,一直到1976年11月末我招工返城。</h3> <h3>【这是2018年我们下乡45周年聚会的几张照片】</h3> <h3>回顾我们的“知青岁月”感慨万千,那已经是46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们中学刚毕业,如今我们都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回忆那段往事,我首先感谢哈拖配厂能提供那么好的地方安排我们上山下乡;感谢一批一批认真负责的带队干部;感谢当地朴实朴素的基层领导;还要感谢我们一起下乡的知青战友们陪我度过了那个难忘的年代。</h3><h3>目前,我们73年一起下乡的知青战友已经有8人先走了一步,剩下的人有的联系不上了,还有的人在外地帮子女带娃,但大多数还在哈尔滨市,所以基本每年能聚一次。如今我们这些同年下乡的知青战友们聚在了一个微信群里,互相问候着、祝福着、分享着快乐,共度我们“夕阳红”的日子,知青战友们,珍惜我们的每一天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