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20日 拍摄于山西省乡宁县古城墙下、消失行当《张箩》人、河南省宁陵县张弓乡、卢堂村、张兴街老人、66岁一辈子张了五十多年箩子,每年乡宁“四月八”古会来一趟,那个破自行车也跟了他好多年,也该退休了,但是他退不了休,这辆除了铃不响,其它都响的车子也跟着走南闯北,帮他养家糊口。据张箩子的张兴街老人说,他有两个娃,都在外地打工,老伴在河南老家带孙子,自己就学会个张箩子,虽然技术一流,但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这是市场规律。现在用箩子的人越来越少,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靠做这有时连嘴都顾不住。老人很窘迫,很苦恼,甚至连人人都用的手机都没有。也可以说是乡宁最后一个张箩子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在我们老家,有了粮食,要想吃上它,必不可少的“工序”,就是用石磨、石碾将囫囵粮食压碎、碾碎,于是,或者是晚饭后、或者是一大早,家里的姑娘、媳妇,甚至儿童学生(那时的课外作业基本没有)就“上套”了,抱着根硙(wei)杆,围着个磨台或碾盘一圈一圈的做着重复的转圈动作,一不使劲,它就会立马停下。过去的上千年可能我们的祖先都是这样过来的。居家过日子,有“六大件”家家必须具备,就是箩子、箩床、函(盛面的容器或笸箩)、簸箕、硙(或碾)杆、扫硙(或碾)笤帚。等粮食磨碎了,碾乱了,就要用到箩子(面箩)了,用箩子将粮食分离出面粉和麸皮,面粉人吃了,麸子用来喂猪喂鸡或背到山下集市上粜(tiao)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过去,家家有箩子(面箩),而且有的家庭有好几个,大的,小的,粗的,细的……。家庭生活必需,户户日常需要,需求量非常大,市场自然就不会小,估计当时这位河南老人的买卖还不错吧。因此每到春秋农闲季节,挑着担子张箩子的手艺人就跑村转户,走街串巷,给大家张箩子,挣个辛苦钱、手艺钱。挑担的一吆呼,没等担子放下,就会围上来一大伙老婆家(妇女),有的纳着鞋底,有的手里抱着娃,叽叽喳喳,问这问那,需要的就回去拿出自家的破箩子,让师傅换换底,修修边,不需要的也要东加长,西家短的凑机会拉拉家常,说说闲话,笑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箩子的箩圈都是柳木做的,箩底就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不同的材料,有铜丝的,有丝的,还有马尾毛的……。箩底不同,价格自然也有差别。我们老家称箩细面的箩子叫好面箩子,这种箩子箩出的面比较细,主要是做饺子、包子、萁子(面条) 、揪片等面食的;称箩粗面的箩子为马尾(yi) 箩子,主要是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