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溪古镇ㅡ日游

如皋长寿民俗博物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岁月是天空中陨石的悄然滑落,虽说只是一瞬间,却展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时间是顽皮的精灵,带走了相伴与相随,却将最美的回忆留下。时光飞逝,转眼三年过去了,回顾三年前绵溪古镇ㅡ日游,却包含太多的回忆和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锦溪古镇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留存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古镇内主要有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及孝宗御赐金匾的通神御院,还有莲池禅院内的罗汉古松,相传都是南宋时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昨天一大早我们一行十多人乘大巴来到了美丽绵溪古镇!</p><p class="ql-block">锦溪镇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相接壤,北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和昆山市张浦镇相毗邻,属于江苏省的'南大门",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锦溪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等荣誉称号。</p> <h3>锦溪被称之为“陈墓”,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南宋绍兴年间,北方的金兵大举南下入侵,南宋太子赵玮,领军由杭州出发,沿运河北上镇江,准备与金兵一战。战船途经锦溪时,一位姓陈的爱妃不幸病故,死后只能水葬锦溪。后来太子赵玮登基当上了皇帝,下旨把“锦溪”更名为“陈墓”,以纪念那位死去的陈妃。再后来,明代诗人文徵明为此还写下一首诗:“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闲佳人,君王恩爱随流尽,赢得寒溪尚姓陈。”</h3> <h3>有关陈墓古镇的历史事件有很多,比如古镇上的“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座窑”。陈墓古镇多桥,因为古镇里有穿镇而过的多条小河,寻常百姓出门,要么坐船,要么过桥,不然出脚都不方便。即便现在去到古镇里,那高低错落的小桥,古色古香,依旧让游客看的眼花缭乱。</h3> <h3>锦溪古镇境内湖荡密布,河巷纵横。南面有五保湖、淀山湖,西北面有陈湖。古镇内的河道全长达6公里,形成了锦溪河湖相通、泽浸环镇、街巷依水,桥巷相连的典型水乡风貌。锦溪古镇现存的民居,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建造的,大多数居民因水而筑,临水而建,房屋多为一、二层的砖木结构,青瓦白墙,临水开门窗或建筑水埠码头。</h3> <h3>普庆桥,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h3> <h3>“莲池禅院”是因陈妃而建造的。具体地说,就是陈妃死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建了禅院,设寺僧诵经,为之超度。相传现在禅院内能看到的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均是孝宗亲手种下的。人们在兴建禅院的同时,还在其东侧修筑了莲池,种上了白莲,以寄托对陈妃的哀思。</h3> <h3>&nbsp;“陈妃水冢”和“莲池禅院”使古镇笼上了一层帝王文化的色彩,使古镇更加鲜亮了起来。除了文徵明外,明代的高启和沈周等人也在游览之余挥笔抒怀,在锦溪写下了千古诗文。高启的“遥闻帝子葬陈妃,未许青山觅翠微。江底有龙成穴地,水中无辇到泉扉。”沈周的“君恩付流水,无复吊仙妃,有客捞明月,香魂应借辞”都是对“陈妃水冢”的千古绝唱! “陈妃水冢”让人看透了世态炎凉,又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想象。</h3> <h3>锦溪最显眼的桥,就是那横卧在水面上长长的廊桥。</h3> <h3>锦溪镇独有的三湖环绕,水面浩淼,坐船畅游心旷神怡。</h3> <p class="ql-block">小酒咪咪,再哼哼小调,慢慢的品尝红烧小黄蟹的美味~这么惬意的夜晚真是快活赛神仙啊[憨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