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风雪丫口抒怀(作者:罗涵)

兰塞

<h3> 风雪丫口抒怀(七一之歌)</h3><h3> 2001-06-21&nbsp;08:21&nbsp;&nbsp;</h3><h3>   罗涵&nbsp;</h3><h3>  绵延千里的高黎贡山从西藏高原一路南下,都峰高万丈,绝壁林立,到了这里却鬼斧神工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V”字形丫口,硬把高黎贡山外的片马那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与祖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nbsp;</h3><h3>  在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我们乘车沿高黎贡山蜿蜒陡峭的公路爬行,来到了这个我敬仰已久的海拔三千七百多米的风雪丫口,站在一代代官兵用石灰石镶成的“扎根雪山”四个大字下面,俯瞰山下弥漫的大雾,看着丫口飘扬的国旗,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nbsp;</h3><h3>  风雪丫口早在五六十年代,就与西藏查果拉、喀喇昆仑神仙湾哨卡齐名,是全军最著名的四大艰苦哨卡之一。这里海拔高,气候多变,常年浓雾紧锁,半年大雪封山,年日照量不足一千小时,年降雨量却在二千五百毫米以上,最大风力达到了每秒二十五米,极端最低气温都在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就是这样一个十步不同天,平地面积还没有半块球场大的风雪丫口,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塞。&nbsp;</h3><h3>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英帝国主义武装入侵片马,然后便私自在风雪丫口设立“大清国界”,企图将我国领土片古岗从中国版图上分离出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鬼子在此盘踞,修建了坚固的雕堡和工事,企图通过占领风雪丫口进而入侵我国内地﹔中国远征军也是几次攻占风雪丫口又几次败北失守﹔1956年人民军队将“八一”军旗插上了风雪丫口。从此,这个战略要地便牢牢地掌握在了人民军队的手中。&nbsp;</h3><h3>  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官兵们战风雪、斗严寒,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在雪山丫口扎下了根。海拔高,气候怪,水的沸点也就特别低,官兵们只好经常吃夹生饭,胃就老出问题。可官兵们却非常地乐观。他们开玩笑说:吃夹生饭好,每天只消吃一顿就够了,能为国家节约些粮食也好嘛。官兵每年都要节约千把斤粮食,支援当地各族群众或过往行人,因而,被当地各族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救命排”。&nbsp;</h3><h3>  每年冬春季节,大雪封山,驻守风雪丫口的官兵们就几乎与世隔绝了。半年看不到报纸、书信,生活用品运不上山,水被冰雪冻住,有时电话线路也被冰雪打断。但不管环境条件多么恶劣,官兵们扎根雪山、忠于职守的信念从未改变,他们始终以边防战士特有的乐观精神,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没有水用,他们就砸冰挖雪,煮雪化水﹔没有蔬菜,他们就吃酱油拌饭或盐水泡饭﹔没有电用,他们就找来松明或自制油灯照明﹔没有娱乐器材,他们就自制雪棋、雪球,在风雪中对弈,在雪地里拼杀。一代代官兵硬是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克服种种困难,日夜坚守在高山雪域的哨卡上。官兵们踏冰卧雪、艰苦戍边的事迹,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敬仰。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正式授予丫口哨卡“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的荣誉称号。全国各族人民纷纷来电来信慰问官兵。在丫口排史上至今还记录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nbsp;</h3><h3>  1963年除夕夜,刚刚下哨归来的战士小张,还不等拍去身上的雪花,哨所里的那部老式电话机突然炸响起来。小张拿起电话听筒:“这里是风雪丫口排,有什么事请讲。”&nbsp;</h3><h3>  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亲切有力的声音:“我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呀。”&nbsp;</h3><h3>  听到“周恩来”三个字,小张一下子愣住了,手拿听筒,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几个战士迅速围到电话机旁,聆听来自党中央的声音:“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同志们辛苦了!”&nbsp;</h3><h3>  来自首都北京的声音,来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问候,迅速传遍了八千里边关哨所。顿时,边疆的山笑了,边疆的水欢了,守边将士的血更热、劲更足了。也就是这个声音,几十年来,一直激励著一代代边防官兵艰苦奋斗,守好边关。&nbsp;</h3><h3>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非常关心风雪丫口排的建设及官兵们的生活。公路修通后,武警怒江边防支队每年都要将封山期的各种物资提前运送上风雪丫口,千方百计想办法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并规定支队班子成员每年都要有一名同志上风雪丫口与官兵一起欢度春节。&nbsp;</h3><h3>  为了切底改善官兵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云南武警边防总队拨出专款,在风雪丫口修建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永久性营房﹔从几十公里外的雪山上引来了清泉,修建了具有保暖功能的水池﹔架设了一条从州府六库到风雪丫口的输电线路,困扰风雪丫口官兵几近半个世纪的照明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如今,官兵们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营房坚固保暖,用水清洁卫生,电力充足稳定。官兵们还在旧营房的地基上开出了一块菜地,建起了一个蔬菜大棚,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官兵们每天都可以吃上自己种出的新鲜蔬菜。李排长告诉我们:风雪丫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片马口岸开放后,这里已由兵家必争之地变成了和平的通道,每天过往的行人、车辆很多,风雪丫口已经不再寂寞了。&nbsp;</h3><h3>  是啊,风雪丫口排拴心留人的环境真的改善了。在参观中,我发现伙房里有了现代化的蒸饭机,官兵们不用再吃夹生饭了﹔战士们的床铺上多了电热毯,下哨归来,钻进暖暖的被窝可以迅速进入梦乡﹔娱乐室里有了大屏幕的彩色电视,可以收看几十个频道的节目﹔学习室里摆着联想电脑,课余时间官兵们可以在这里上网查询信息或在网上与朋友家人谈天说地,表达思念之情。&nbsp;</h3><h3>  听着李排长不无自豪的介绍,我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久久地伫立,看着丫口南山上那帝国主义入侵时留下的雕堡残迹,仿佛听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欺辱”的呐喊声,从遥远的历史深处传来,强烈地震撼著我的心﹔看着营房周围那一片片翠绿的实心竹和竹林中朵朵绽开的杜鹃花,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个个风雪丫口的官兵,踏冰卧雪,在风雪中巡逻执勤的身影。&nbsp;</h3><h3>  啊!风雪丫口这个古老的要塞,钢铁的哨卡。它不仅是展示武警边防官兵赤胆忠心、精忠报国优秀品格的窗口,还是一部记录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断走向繁荣的史诗!&nbsp;</h3><h3>  《人民日报》&nbsp;(2001年06月21日第十二版)&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