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浇花不厌勤 ——读《欧阳修传略》

以我为笨

<h3><font color="#010101">  “引水浇花不厌勤,便须已有镇阳春。官居处处如邮传,谁得三年作主人”。这是北宋文坛宗师、辅弼名宦、学术泰斗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由河北转运使调任真定府途中所作《自勉》诗。</font></h3> <h3>  当其之时,欧阳俢与范仲淹等一同推行庆历新政,触范了守旧派利益,在“进奏院事件”中受到打击。《自勉》诗既是作者的自我安慰,更展示了作者的豁达胸怀,同时也向宋仁宗表明了态度:不论遭到怎样打击,老欧我依然会象园丁一样引水浇花,勤政尽责,为人民服务的。</h3> <h3>  欧阳修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升沉否泰而不改初心。其不单一生惟勤,且为政、为学、为文、为人皆为当代楷模,后世景仰,故王安石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说: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h3> <h3>  欧阳修为政,恪首仁义,为政以德。自始至终反对一切不符合人情事理的政治弊端,为政宽而不苛,简而不繁,务实而不求虚名,节用而爱农。</h3> <h3>  欧阳修为学,承继韩愈道统,讲求义理。尤为不得不提的是他在史学上的成就。他主编《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欧阳修治史,注重史论,寓褒贬,别善恶,语言生动,丰富并发展了我国正史编纂体例。此外,他参与编纂的《崇文总目》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家图书总目。</h3> <h3>  欧阳修为文,提倡“文与道俱”。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任馆阁校勘,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指出:“盖文之为言……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己,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欧阳修认为,晚唐以来的文坛弊端,在于将文章作为搏取功名的工具,作文只求华美而缺少健康充实的思想内容。欧阳修在这里赋予“道”一种平易而务实的解释,那就是关注并反映社会现实。如果不理解文章只是道的载体,学习作文如果只追摹文词雕琢,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愈力愈勤而愈不至”。</h3> <h3>  欧阳修为人守正,刚直不阿,从不逢场作戏,粉饰太平。至和元年(1045)丁母忧期满重返朝廷之后,在进献给宋仁宗的二十首《春帖子词》中,赋予以讽谕与规箴的新内容。</h3><h3> “帖子词”是宋代宫廷在庆祝冬至等节日宴席上的一种应景文学。参加宴会的大臣将诗词写好后交给太监贴到宫阁门墙之上,内容都是歌功颂德的。但欧阳修却在帖子词中不忘规劝进谏,他在《皇帝阁六首》中写道:阳进升君子,阴消退小人。圣君南面治,布政法新春。意在规劝宋仁宗奖掖正人君子,推行新政。在《夫人阁五首》中又写道:太史颁时令,农家候土牛。青林自花发,黄屋为民忧。意在规劝后宫皇妃要心忧天下百姓。宋仁宗偶尔见到上面的贴子词后,命左右集齐全部,只见每篇均寓含讽谕。宋仁宗尚算明君,连声称赞欧阳修为优秀侍臣。</h3><h3> 刚正之臣,必为坦荡之人。欧阳修对君上忠心,对臣僚友善,从不记恨他人。皇佑元年(1049),欧阳修知颖州(今安徽阜阳),期间推举青年学者吕公著任通判。吕公著的父亲就是吕夷简,是庆历新政反对派的首领。欧阳修曾屡屡受到吕夷简的排斥和打击。但在推举通判的问题上,欧阳修没有先人为主,将吕公著与其父捆绑一起,而是非常理性地进行考察。他发现,吕公著器量宏达而学识渊博,沉默寡言而言必有物,淡泊名利而守正向上。因此,他坚定地上书推荐吕公著,同时被推荐的还有后来著名的王安石。</h3> <h3>  欧阳修作为北宋中期杰终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不论是对当世还是对后代都影响甚大,故苏轼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这样说:“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怅然失望;而犹庶几于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