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7月25日,“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在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西校区(分会场)顺利进行。七月的骄阳如火如荼,但是却丝毫没有阻挡住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因为这样“守在家门口”就能拥有的学习机会对于我们唐中老师来说真是太难得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一天,学习的活动内容充实而丰富,上午是全国的名师专家为大家带来的示范课和研讨讲座,下午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优质课展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全国名师专家缪徐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示范课。缪老师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科研先进教师。非常感谢缪老师为我们传经送宝,带来他的化学课——绪言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刚一开始,缪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三个小实验“清水变牛奶”、“葡萄酒变红酒”、“魔棒点灯”,让他们感受到了化学的趣味性,紧接着又播放了视频“神奇的液态氮”、“神奇的形状记忆合金”,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玻璃纤维制成的破冰斧柄、能吊起2吨汽车的直径为6mm的尼龙绳、神奇的隔板、神奇的鸟笼等进一步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缪老师“趁势”又进入了第三个活动“了解化学的作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再提出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更加明确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化学的重要性,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第四个活动中,缪老师通过大量的图片素材展示了化学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发展历程。通过化学史的简单回顾,同学们都认为化学这门学科既年轻又古老。第五个活动中,缪老师以绿色化学“无磷洗衣粉”和“无氟冰箱”为例让学生说了说化学的功与过,又展望了化学的未来。最后,缪老师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学习化学的三个方法: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善于理解、善于记忆;及时巩固、加深认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绪言课是学生开始学化学的第一课,上好这节启蒙课对学生以后学好化学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缪老师从一开始的几个实验就点燃了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把整节课设计成了六个板块,教学主线也非常清晰——从“激”趣到生“奇”,到理解和认识“化学到底是什么”再到化学的重要作用,从</font>化学的“前世”再到“今生”<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最后到学习化学的方法。</span><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活动的研讨环节,来自全国不同学校的化学老师对缪老师的授课都称赞不已,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校经验丰富的马雪红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认为缪老师占位高,讲课有功力、有方法,教学设计有特色;云南昆明的夏云老师说听完这节课感觉很轻松,课件的准备和语言的描述准确到位;北京的安娟琴老师提出情感教育融入其中,还很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呼和浩特市教研室的刘玉珍老师认为缪老师的板书围绕四个目标维度,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素养,她认为这节课不仅承载了知识,更融入了化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方向上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山西的张海峰老师、内蒙古的刘凤军老师、以及来自兰州的年轻教师张慧林老师也分别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接下来,在教学设计解读环节,缪老师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解读了他这节课的设计。他提到绪言课是化学的第一节课,在设计时要体现出化学学科的味道,建议讲学法时不要“高大上”,学法太多太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怎样把绪言课的“杂”、“乱”、“散”收拢起来,就需要老师潜心钻研,认真教学。缪老师提到教学中要注意资源的巧妙整合:教材内和教材外的资源整合,简单有趣的化学史与教材的整合,将科技、科学前沿与教材的整合等等。他特别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思辨、质疑等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到达目标达成的目的。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彰显出教学的美感,比如课件的制作、优美动听的语言、精美的板书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缪老师对教学主张提出了他自己的几点认识:学人所长、知己所长、不断修炼、学会概括。他认为“情”和“智”相结合的一堂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缪老师在讲座中不止一次地鼓励我们要努力学习,钻研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用心提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午进行优质课展示的有两位化学老师。她们各具特色,为我们展示了优秀教师的风采。第一位是来自东北的秦云老师,她展示的是《金刚石、石墨和</font>C60<font color="#010101">》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虽然没有太大的难点,但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带领和帮助学生去感受知识、形成认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去体会这个过程呢?秦老师主要采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她先用学生熟悉的小物件“铅笔”引入新课,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配合视频资料,介绍了生活中的玻璃刀、铅笔、电极等,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到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一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态自然,语言规范到位,不管是多媒体的运用、实物的展示,还是分组实验的设计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秦老师尤其在利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开展教学这方面做的很好,比如为了加深印象让学生填写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的表格,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设计触摸、切割铅笔芯、并将其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发亮的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向红墨水的溶液中加入木炭粉、活性炭体验和比较吸附性的强弱。由老师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学案,让学生去感受知识、形成认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实验设计上秦老师也很用心。因为颗粒状的活性炭吸附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她采用了粉末状的来增大接触面积。为了便于观察,她还设计了加木炭以及空白实验做对比,同时考虑到粉末状的活性炭会对观察颜色有干扰,她又设计了在试管中加入棉花用玻璃棒把棉花推到试管底部增加一步过滤的操作,整个实验效果明显而且又省去了许多繁琐的步骤,节约了时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节课是来自辽宁沈阳铁西区的张铁营老师,她展示的课题是《溶解现象》。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毕业离校了,考虑到听课学习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还没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储备很少,所以张老师选择了这样一个有趣并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整堂课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认识溶质和溶剂;第二部分认识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在刚开始的引课环节,张老师先从小学自然课的一道有关溶液的计算题入手,引出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们感受到食盐是一种溶解于水的物质。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溶解现象?此外,为了拓宽学生们的认知,张老师又介绍了其他一些可以做溶剂的物质。为了让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更深的认识,张老师设计了学生的分组实验,她要求学生将沾有碘、食盐和食用油的“脏”试管清洗干净。“任务”布置下来后,同学们马上来了热情,他们积极地讨论着,并将讨论后的清洗方法整理在学习单上,有的学生在记录,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试验了,看着学生在“忙碌”,一旁听课的老师们也纷纷走到学生中间“查看结果”。展示结果时,学生们大部分都采用了洗洁精清洗食用油,但是让我们欣喜的是有一个组用了汽油也达到了同样的洗涤目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实验探究后,学生们发现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是不同的。张老师“顺势”抛出问题“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一分钟讨论后,小组同学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张老师也一一给予了评价。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明白了溶解能力与溶解的快慢是不同的,初步对影响因素也有了初步正确的猜想。接下来就到了实验验证的时刻了,学生们看着桌上的碘、泥土、蔗糖、食盐、酒精、汽油、水等物质,他们一边交流着一边动手操作着,整个教室里很是“热闹”。在汇报结果时,每个小组都能选择合理的药品验证其中的一个因素,看到学生们能积极的配合,张老师高兴的总结出了三个影响因素——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以及温度。化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最后,张老师用一个小问题“如何清洗掉衣服上的油污”结束了本节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节课张老师用问题引课,又用问题结束课堂,涉及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一种化学的思想和方法:要用化学的视角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发现一些现象,归纳描述并记录实验结果,从而生成科学的概念。因为是在同一个班上课,与第一节化学课相比,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收获了研究方法,发展了他们的能力,老师更加注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概念、实验探究、科学观察、思维能力等认知性素养,还有小组合作中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素养。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看,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得多么认真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生有涯,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和同事们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用心去发现、研究和整理,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睿智。</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