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农妇与女游击队员的终生牵挂

云影波光

<h3>“儿子呀,你一定要找到游击队员芬姐!”这是广东云浮富林镇庙山村委下围村农妇陈火带的临终嘱咐。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在富林开展游击战争时,与一农户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以致农妇临终时也念念不忘这名女游击队员。大暑时节,一个酷热的下午,记者根据热心读者陈先生的报料,前往富林镇庙山村委下围村,寻访陈火带的后人及相关知情者,了解到71年前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年83岁的邱章来是陈火带的大儿子,退休回乡定居的老干部。邱章来讲述了当年父亲得到游击队免费治疗,后来母亲机智掩护一名女游击队员脱险,免遭敌人搜捕的故事。</h3> <h3>当年隐藏女游击队员柴房的位置(资料图片)</h3> <h3>敌人进村搜捕,农妇冒险相救</h3> <h3> 1947年6月,中共香港分局决定组建挺进队开辟“三罗”游击根据地。随后,20多名游击队员进入云雾山区,曾潜伏庙山老屋寨驻训,游击队员分别住进庙山的老屋寨、罗屋、上围、下围等村庄,与当地百姓同食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8年春的一个上午,下围村农妇陈火带和丈夫邱木呈在田地劳作,邱木呈突然剧烈胃痛,只好放下农具在田头捂着肚子大声呻吟。陈火带看见丈夫如此痛楚一时也手足无措。正在此时,名叫“芬姐”的女游击队员因事路过,问明缘由,马上与陈火带一起扶着邱木呈回家。随后,“芬姐”给邱木呈施药治疗,且分文不收,邱木呈的病情很快得到缓解,渐渐恢复常态。邱木呈夫妇留“芬姐”吃午餐,当然只有番薯、白粥等简单的食材。“芬姐”与陈火带年纪相仿,双方越聊越投缘,于是彼此约定以姐妹相称。 从此之后,“芬姐”经常来串门,偶尔还带上其他游击队员,宣传革命道理,争取群众支持共产党游击队工作。陈火带长子邱章来时年11岁,现在仍清晰记得当年父母与游击队员时有来往的情景,有时父亲外出“办事”还带上邱章来。 1948年春,富林战斗打响了三罗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枪。随后,国民党反动武装对共产党游击队进行大规模“清剿”。<br> 1948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买猪肉、磨豆腐。正当人们忙着过端午节时,全村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国民党反动武装荷枪实弹将全村包围了。不一会儿,化装成农妇的“芬姐”跌跌撞撞找到陈火带。陈火带知道敌人要来抓捕“芬姐”,而“芬姐”正在生病难以逃走。陈火带二话不说,立刻带“芬姐”到屋后面靠近山边的一个柴房,移开中间的一捆木柴,掏出一个窝,让“芬姐”躲进里面,再在外面放上几把柴草遮盖起来,然后将柴门锁好。之后,陈火带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房子“坐月子”。<br> 不多久,敌人果然来搜查陈火带家。陈火带丈夫邱木呈大声说:“我老婆正在坐月子,不能进去!”根据当地习俗,认为进了坐月子的妇人房子不吉利,所以敌人也不敢贸然闯进去,只好从房门和窗户向里面张望。敌人确认陈火带房子没有游击队员藏身后,又叫邱木呈、陈火带夫妇打开后面的柴房门进行搜查。陈火带抢先说:“柴房是晚婶梁五姐的,梁五姐不在家,我们都没有锁匙!”邱章来回忆说,即使敌人强硬打开柴房门进去,也只能看见一大堆柴草。敌人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气得踢翻了邱家的豆腐。这个难忘的端午节,给小小年纪的邱章来留下深刻的印记,以至事隔71年后,邱章来仍记忆犹新。<br> 那时候,富林还没解放,如果给敌人知道有谁胆敢私藏共产党游击队员,随时都有被杀头抄家的危险。邱木呈的晚婶梁五姐的丈夫总共有五兄弟,只有其中一个生得一个男丁,就是邱木呈。梁五姐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侄子一家不受伤害,事后就将保护过游击队员的事揽到自己身上,以致解放后仍有部分村民误以为是梁五姐将游击队员“芬姐”隐藏在柴房中。<br> 翻开当地的邱氏族谱,里面有“炮楼后面有一排三间泥砖屋,居中一间,游击活动时曾保护女游击队员霍静宽同志”的记载。现炮楼及柴房等均已拆除不复存在,建起了漂亮的楼房。<br><br></h3> <h3>邱章来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h3> <h3>临终叮嘱儿子,希望找到“芬姐”</h3> <h3> 云浮解放后,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等原因,陈火带和“芬姐”未能再见面。<br> 1956年初,由于组织上考虑到邱木呈、陈火带夫妇具有支持游击工作和保护过游击队员等功劳,其大儿子邱章来被择优推荐到广东省农业技术学校培训,当时云浮全县也只有几个幸运儿被推荐。1956年底,邱章来被分配到肇庆市德庆县农业科,从事科学育种等工作。<br> 1957年,陈火带丈夫邱木呈病逝,终年52岁。当时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陈火带家生活相当困苦,病逝的邱木呈处于无钱殡葬的境地。幸亏由担任高级社会计的内弟出面,向乡干部、游击队员欧锦说明情况。欧锦对于当年邱木呈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游击队员也是知情者,遂帮助解决薄棺一副及人民币3元作为殡葬费,个中情景令人唏嘘不已。<br> 1961年,陈火带患了重病,自知时日不多,特地托人写信给在德庆工作的大儿子邱章来,已婚的邱章来夫妇回来陪伴病危中的母亲。陈火带临终前立下两个遗愿:一是照顾好两个年幼的妹妹,二是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芬姐”。过了几天,陈火带病逝,终年52岁。<br> 陈火带去世后,其大儿子邱章来在外地工作,二儿子因“苗正根红”也参加了解放军(转业后在广州当干部),家中只剩下两个年幼的女儿无人照顾。邱章来办完母亲后事后,即带着两个年幼的妹妹到德庆工作生活,从此家中人去屋空。晚叔婆梁五姐遂成为邱章来家的“留守老人”,由她打理家中的事务。<br> 邱章来在德庆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好两个妹妹,使她们各自成家立业,幸福美满,完成了母亲的第一个遗愿。<br> 对于母亲的第二个遗愿,邱章来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写信给当年的粤中纵队领导和游击队员,但统统石沉大海,音信全无。<br> 正当绝望之际,德庆老干局的彭英明(音)告诉邱章来:郁南人民医院有个叫陈芬的女游击队员,看看是不是你要寻找的“芬姐”吧!邱章来兴冲冲赶到郁南县,结果又失望了,原来陈芬1949年秋才参加游击队,并非其母亲陈火带掩护过的“芬姐”。但失望之余还是有收获的,陈芬告诉邱章来,他苦苦寻找的“芬姐”可能就是读音相近的“欢姐”,应该在珠三角地区工作。邱章来马上又写信到东莞、中山等地,请求协助查找“欢姐”,但仍然没有找到。<br></h3> <h3>屋后就是山林。</h3> <h3>“芬姐”正是“欢姐”,也在寻找对方</h3> <h3> 正当邱章来苦苦寻找欢姐之际,欢姐也在苦苦寻找他们一家。<br> “欢姐”的真名叫霍静欢(宽),因粤语“宽”与“欢”同音,以致《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史》对她的名字也有两种写法,有时写作“霍静欢”,有时写作“霍静宽”,很多战友都不知道她的全名,只知道她叫“欢姐”。因富林当地的涯子话“芬”与“欢”近音,难怪目不识丁的陈火带一直误以为是“芬姐”。一字之差,导致 儿子邱章来数十年来苦寻“芬姐”均“查无此人”。<br> 上世纪80年代,在省卫生厅工作的老游击队员罗炳带着霍静欢(欢姐)专程前往下围村陈火带家,无奈斯人已故,其后人也不知踪迹。甚至知道实情的“留守老人”梁五姐也在1982年去世了。欢姐带着无限惆怅离开已人去屋空的陈火带家,继续在村中打听陈火带子女的下落,希望能找到陈火带的后人。 可惜有些知情者眼红邱章来兄弟姐妹“全家食皇粮”,明明知道邱章来在德庆工作也不说出来,以至让欢姐错失了与陈火带家人见面的绝好机会。当然也有些人实在不知道她儿女的去向,仅仅知道陈火带去世后,她的大儿子带着两个妹妹离开了下围村,二儿子去当兵而已。<br> 后来,邱章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富林,在镇政府巧遇老游击队员罗炳。罗炳将欢姐如何从江门专程来庙山寻找他们,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告诉邱章来。原来,欢姐曾先后三次回到富林庙山寻找陈火带的后人,但三次都失望而回。欢姐最后一次来寻找邱家就是罗炳亲自带路的,可惜当时罗炳也不知道邱章来去向。<br> 据老游击队员罗炳介绍,女游击队员霍静欢,解放后到江门水产局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离休,几年前已去世。<br> 欢姐为了报恩,邱章来为完成母亲遗愿,双方多年来一直苦苦寻找对方。可惜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两个女主角相继去世,也没能与对方及后人相见。邱章来母亲的遗愿也因霍静欢离开人世最终划上句号。<br></h3> <h3>后记:<br> 有的资料记载梁五姐是当年掩护女游击队员霍静欢的人,是堡垒户。邱章来说出实情:其实堡垒户是指父母邱木呈、陈火带和叔婆梁五姐合在一起的大户,梁五姐没有子孙,历来把我当亲孙子看待,情同一家。当年与游击队交往,除了邱木呈、陈火带外,叔婆梁五姐应该共同参与。因为邱木呈、陈火带早已去世,梁五姐则活到1982年才去世,还是邱章来回来帮忙料理她的后事,现在每年也是他为梁五姐上坟扫墓。梁五姐当年为了保护侄子家人不受伤害,承认过是她掩护过霍静欢,导致后来有人上门收集资料时,因邱章来兄弟姐妹长期在外,梁五姐顺其自然地成为陈火带的“代言人”。梁五姐的女儿邱桂芳外嫁到云利村,今年75岁,仍健在,她相信邱章来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符合历史。<br> 邱章来坦言,他几十年来苦苦寻找“芬姐”,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还原这段真实的历史,对组织从来没有任何要求。</h3>